有历史学家认为: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相互之间很少能够和睦相处,通常既有相对和平时期,也有相当长时间的紧张甚至是军事冲突时期。在此方面,印度和中国的关系备受关注。长期以来,从共同利益到信赖基础,中印合作的基础都比较薄弱。
一、友好的基础
实际上,就历史与地理现实而言,中印之间都有接近的基础。
就地理而言,两国比邻而居。中印都是大陆型的国家,不像岛国那样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集团性,在对外战略上有相似性:排斥西方的干涉主义和美国的条约体系。
就历史而言,双方早就相识。唐代玄奘法师曾西去天竺取经;印度是非社会主义国家中第一个同中国建交的国家。中国对印度的了解既久且深:远在古代,东亚高僧法显的《佛国记》和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为历代中国人提供了关于印度各方面的诸多知识。
就国际地位而言,两国都是发展中大国。在1949年时,中国的生活条件与同时期的印度可能没有显著的差别,两个国家都属于世界上最穷的国家,都有高死亡率、营养不良和文盲等社会问题。新中国成立于1949年,印度独立于1947年。当时两个国家都很穷,但印度情况比中国略好一些,因为中国连续经历了数十年的动荡战乱,印度则相对稳定。
中印是世界上两个伟大的国家,拥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潜力极大;中印是近邻,只要两国人民和平相处,团结在一起,彼此借鉴对方的经验,学习对方的长处,必将成为世界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强大力量。中印友好,有利于为两国实现互利共赢创造宝贵机遇,有利于壮大发展中国家的力量,有利于促进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因此,中印应该携手合作,共创未来。
二、作为历史支流的战争
在历史上,中印这两个大国自身的地域扩张很少有重叠或交织的部分。尽管两国50年前在喜马拉雅边境地区打过一场局部战争,但相对来说,两国对抗的背后没有什么根深蒂固的历史或种族仇恨原因。
在20世纪50年代末,由于不愿完全放弃印度从英国那里继承下来的在西藏的据点,中印政府之间经常交换越来越严厉的照会,并在1959年达赖喇嘛逃到印度后达到顶点。
1962年6月,面对挑衅,中国军队用一周时间进行了对印自卫反击战,战斗大多发生在恶劣的环境下,尤其是在高海拔的环境下,中印双方同时也存在着物流和补给不易的问题。这场战争普遍聚焦在陆军的战斗上,因为地形的关系,双方的海空军几乎没有参与这次战争。在获得胜利后,中国军队随即撤回“实际控制线”,藏南(印称阿鲁纳恰尔邦)和达旺地区依然处于印度的实际控制下。但是,占了实际便宜的印度,却一直被失利的恐惧所缠绕。
历史的规律是,一个崛起的大国总是对最近一次重大挫折耿耿于怀。曾经的战争造成的阴影始终悬浮在中印心头,误解和漠视一直存在于两国之间。50年来,对华芥蒂在很多印度人的记忆中扎根,阻碍中印边境谈判的进展和经贸关系的进一步深化。看来,马克思关于“历史只是一个灰色的影子,无法限制现实的生动和自由”的判断,并非任何时候都全然正确。
图6-1 在中印有边界争议地段,军人的近距离对峙是经常发生的事情
而且,因为印度与巴基斯坦难以消弭的敌对,在巴基斯坦驻华大使称之为“比山高、比海深、比钢硬、比蜜甜”的中巴双边关系面前,印度如鲠在喉。实际上,自1955年万隆会议上中巴两国领导人强调保证彼此核心安全利益的承诺以来,巴基斯坦在中国的外交政策中一直居于特殊地位,两国关系被描述为“可以说是中国外交关系中最稳定和持久的元素”:维持与中国的紧密关系一直是巴基斯坦政府的优先要务,而中国多年来也为巴方提供了广泛的经济、军事和技术援助。在上世纪70年代初,也正是巴基斯坦为中国与西方建交牵线搭桥——尤其是美国,巴基斯坦在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的里程碑事件中担当沟通渠道——它在推动中国与更大的穆斯林世界建立更紧密关系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巴基斯坦在所有重大问题上给予中国支持,特别是涉及中国主权的问题上,如台湾、新疆、西藏问题以及人权等其他敏感问题。
当然,中国也会避免因两国的特殊关系而过度刺激印度。而且,双方实际上都愿意看到一个稳定的巴基斯坦:阻止极端主义抬头和蔓延,促进其经济发展,确保巴基斯坦整体政治稳定与社会团结,以及核资产安全。
三、瑜亮情结
2012年10月22日晚,美国总统候选人第三场,也是最后一场电视辩论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博卡拉顿的林恩大学举行,总统奥巴马与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罗姆尼围绕美国外交政策展开激辩,中国崛起再次成为重要辩题。看完整个辩论过程,一些印度人感到吃惊和不平,在长达90分钟的外交政策辩论中,作为“崛起大国”的印度被提及的次数是零,而经常被他们比来比去的中国却被两名候选人提到30多次。次日,《印度商业在线》发出感叹:“印度失踪了!”这一感慨在印度舆论中得到共鸣。
印度为什么被落下?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给出的一个宽慰理由是美印关系“良好、稳定”,因此没必要拿出来说事,但这似乎不足以抚慰印度受伤的心。印度《第一邮报》抱怨道:“对印度观众来说,在美国的世界观中,好像存在一个印度大小的空洞。”文章还质疑,如果不能在美国总统候选人的脑海中占据一席之地,印度的“崛起大国”地位又从何谈起?
印度媒体对中国的关注和与自身的对比,深刻地反映了两者之间的瑜亮情结——当然,是印度单方面的。
进入21世纪,中印关系有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由于历史记忆、现实考量与缺乏互信,中印尚做不到默契共舞、不踩到对方的脚。甚至,在印度年轻一代眼里,东邻中国正逐渐取代西邻巴基斯坦成为国家的死敌。而近些年来,印度也借“国家安全”、“信息安全”等名义排挤中国的电信企业。
在中印边界,印度部署了大量精锐部队和“布拉莫斯”攻击性战略巡航导弹。新美国安全中心高级研究员罗伯特·D.卡普兰甚至认为:“当世界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时,印度和中国之间正在形成一种新型大国对抗关系。这两个国家无论在国土面积、人口数量还是文明底蕴方面都是亚洲的两头巨兽。印度最近成功试射能够对北京和上海进行核打击的远程导弹就是两国对抗关系发展的佐证之一。”[2]
在分析中印两国关系为何一直不甚默契时,《印度斯坦时报》认为,中国历来对印度缺少兴趣,政策带有对印度的蔑视。在中国人眼里,印度是个政治太乱、文化太杂的国家,不够资格成为逐鹿亚洲的对手。结果导致其对印政策着眼于短期考虑。中国为阿鲁纳恰尔(即中国藏南地区)大惊小怪,因为这能迎合国内民族主义情绪。中国对克什米尔问题表达不满,因为这能提升伊斯兰堡的士气。印度或许会上蹿下跳、怒不可遏,却无济于事。而就印度而言,多年来,印度对华政策的特点是政治上游移不定及长期无动于衷,对华政策往往取决于印度政治家的个人意志,这令两国都感到困惑。
罗伯特·D.卡普兰则提供了另外一种说法:“印度与中国的对抗本身也抬高了印度的地位,这样印度就成为可以与中国相提并论的大国。印度精英阶层不喜欢别人把印度和贫穷动荡的巴基斯坦相提并论,他们更喜欢与中国联系在一起。印度的精英会对中国着迷,而中国的精英却看不上印度。这很正常,在一种不平等的对立关系中,弱者总是展现更大的着迷程度。比如,希腊人总是对土耳其人心存更大的戒心,而土耳其人对希腊人却不是这样。”
然而,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印度似乎正在对中国展开陆海空全方位的遏制。先是构筑“喜马拉雅防线”:在藏南地区(印度称为“阿鲁纳恰尔邦”),印度投入空前的精力布防,包括整修“实际控制线”的前沿机场、修建边境战备公路、组建新的山地打击军等。同时,印度还发展中远程弹道导弹,并布局印度洋,将触角伸向南海。它还向越南出售武器装备,在缅甸发展基础设施,在当地围绕自然资源与中国展开博弈,它与日本缔结的军事合作条约也被普遍认为是有意联手对抗中国海军日趋扩大的影响力。
中印关系超越双边范畴,对国际和地区和平稳定具有重要影响,任由双边关系跌入谷底,将导致一场无人得益的零和游戏。对于历史遗留问题,中印应该通过现有双边机制进行和平友好协商,推动相关问题早日得到妥善解决。在此之前,双方要理性、妥善管控分歧,不使问题升级,不让问题外溢,不影响中印关系大局。对于贸易不平衡、跨境水资源等问题,只要双方在互信基础上互谅互让,充分照顾对方关切和利益,就一定能找到妥善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民意调查[3]
2012年8月30日至10月15日间,墨尔本大学澳大利亚与印度研究所和洛伊国际政策研究所委托一家有名望的国际民调公司实施“2013年印度民调”,对1233名印度成年人的看法进行了调查,受访者是印度社会各界人士中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采访采取面对面的方式。
针对中印关系一项显示,印度的舆论对中国在亚洲的雄心及其对印度的政策深表怀疑,虽然印度对美国怀有极大的热情,而且对中国的崛起感到不安,但认为印度应在国际舞台与中国合作的印度人比例与支持遏制中国计划的印度人比例相当。
调查显示,印度人认为巴基斯坦和中国是印度最大的外部威胁。只有9%的印度人认为中国不构成威胁,而84%的人看法相反,其中60%视中国为主要威胁。70%的受访者赞同“中国的目标是统治亚洲”的观点。然而,认为印度应同其他国家联手限制中国影响(65%)的答复与认为印度应与中国合作发挥领导作用(64%)的答复大致相当。实际上,一些印度人显然同时持有两种观点,这是印度外交政策预期中的矛盾之处或两元性的一个有趣迹象。
在指出“中国是威胁”的人当中,80%以上的人认为中国构成威胁出于下述原因:中国拥有核武器,中国在其他国家与印度争夺资源,中国在加强与印度洋地区其他国家的关系,而且中国对印度的“部分领土”声称拥有主权。只有少数比例的人认为,中国构成威胁是因为中国拥有更强大的军队和规模更大的经济,中国对巴基斯坦进行军事援助以及中国对印度没有“表现出尊重”。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印度人不希望与中国改善关系,63%的受访者希望加强双边关系。根据0分至100分的评判尺度,受访者就自己对22个所列国家的好感打分(100分代表非常热情,0分代表非常冷淡),中国和巴西的得分排在中间,为44分;美国、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亚、法国、尼泊尔、俄罗斯、英国、斯里兰卡和南非的排名更靠前。
虽然这一结果或许显示出印度对中国矛盾的态度,但所传递的信息相当简单:印度担心中国在该地区的政策,还对中国不断增强的能力感到不安。与此同时,虽然印度人普遍希望提升与中国的关系,而且对中国人没有什么反感,但对于印度应如何应对崛起的中国仍缺乏明确的答案。印度是否应与中国合作,如果可能的话,在亚洲崛起的大国中建立起统一战线?还是应加入一个平衡联盟,以确保中国的崛起是和平的、不会破坏稳定?因为外界普遍担心,中国渴望在亚洲发挥主导作用。这是新德里需要解决的政策难题。
五、未来可期
随着近来中印作为全球意义的经济与政治大国的崛起,双方关系正处于紧要关头,双方都必须找到正确的政策组合以应对最重要的近邻。2013年5月间,中国国家总理李克强访问印度。这是李克强上任后的首访,充分表明中国政府对发展中印关系的高度重视。
中国没有遏制印度的战略意图,也没有包围对方的战略计划,不存在什么中国在印度洋构筑针对印度的“珍珠链”。中国在印度洋有正当利益,印度在太平洋也有正当利益,彼此并不矛盾。中印两国发展双边关系,并不排斥第三方。国家利益越来越多样化,不同国家在一个领域里存在分歧,在另外一个领域里会相互合作,都非常正常。不能因为两国存在分歧,就认为两个国家彼此“遏制”。
中印友好对两国未来意义重大。印度有12亿人,人口结构年轻,劳动力供应充足,土地广阔、肥沃,信息产业发展水平很高,私营企业竞争力很强,金融体制与发达国家接轨,未来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印度在南亚和印度洋居重要地位,连接东西方,濒临中东能源产地,地缘优势明显。中印两国友好合作,对双方都有好处,对亚洲乃至世界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印关系在中国外交全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今后将更加重要,中印友好是不可动摇的主流。进入21世纪,两国高层互动频繁,在多边舞台上合作密切。两国经贸联系和文化交流也日益密切,国家利益的共同面不断扩展、深化。双方都深刻体会到,中印两国必须友好,这符合双方根本利益。虽然中印间仍有一些邻里之间难以避免的分歧与磕碰,但重要的是要把握友好主流,不断排除干扰,两国的未来是可以期许的。
在中印关系的发展中,媒体要发挥建设性作用。媒体对两国人民友好影响很大,两国的媒体要负起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从两国长远利益出发,发挥建设性作用,积极增信释疑。不能因媒体负面互动而损害两国友好关系。希望媒体能以冷静、理性的方式报道新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