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中印媒体在报道两国关系时采用的消息源基本是来自西方,只是近一两年才开始从彼此国家的报刊或者网络中寻找报道题材,这使得中印媒体之间出现了某种程度的互动。
一、英文媒体反华声调较高
印度的英文媒体反华声调较高,隔三差五就会制造一些臆想的“中国挑衅”的争端出来。
在民族和语言复杂的印度,不能简单把印度媒体与印度英文媒体混为一谈。印度媒体的概念包括印度语言媒体及英文媒体,这两者的功能完全不同:印度英文媒体是印度与西方之间联系的一个窗口,而印度语言报纸则更多地反映政客与选民之间的关系。印地语报纸《印度斯坦》总编辑马里纳尔·潘德对于英文和印地语媒体的不同功能有一个概括:“英语媒体为政治精英服务,印地语媒体则为权力精英服务。”可以说,这个概括不仅贴切而且十分精准。印度英文媒体是印度与外部尤其是西方之间联系的一个平台和纽带,它们非常关注国际问题,报纸上的国际新闻就像面向外部世界的窗口,信息与价值观借此流通互动。同时,由于印度的政府官员、知识精英及对外交政策有影响力的人士都讲英语,这就使得英文媒体对印度外交决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渗透力和舆论影响力。
印度英文主流媒体的对华报道就像科幻小说,“奇思妙想”不断。案例不胜枚举,最典型的个案莫过于2009年8月至9月间以所谓“中国军队入侵印度”为由头的集体恶意反华报道。虽然有关中国“入侵”印度的话题经常被印度媒体恶炒,已经很老套、缺乏新意,但规模如此空前、态度如此歇斯底里的反华攻势却较鲜见:在长达三个星期的时间内,几乎每到周末就会有一家主流英文媒体披露一篇有关中国“入侵”印度的独家爆料,然后这则新闻便被印度主流报纸、网站以及电视台轮流炒作,媒体狂热地全方位扩展中国“入侵”话题,以此渲染“中国威胁”,强调中国企图通过这种“入侵”来强化在边界谈判问题上的立场。而此类报道的消息来源不是来自地处中印边境的当地村民,就是不便透露姓名的军方或者情报人士。
至于这种歇斯底里的背后推手,仁者见仁。如前所述,印度英文媒体反映的实际上是印度战略精英的看法,这种对中国的“歇斯底里”恰好能够迎合希望看到印度进入强国之列的中产阶级精英对中国的担忧,以及他们对印度政府对华立场要“硬起来”的期待。
就印度政府而言,其对媒体并无约束作用,它基本上无权要求媒体报道什么或者不报道什么。而从商业角度来讲,耸人听闻的故事会吸引更多读者的眼球——“中国入侵”能达到这种效果,只要有一家媒体报道,其他媒体都会紧紧跟风,生怕因漏掉新闻而失去读者。
正因为如此,在2009年这次关于中国军队的“入侵威胁”报道中,尽管印度政府曾经三令五申地批评媒体夸大事实并要求它们克制,但没有媒体愿意遵命。在印度记者为参与市场竞争而竞相追逐有关中国“入侵”的新闻战中,没有谁注意查证事实。难怪印度资深记者哈里什·昌多拉事后在一篇反思中国“入侵”真相的文章中抱怨:“在相信中国军人跨越边界的时候我们本应该先了解这个地方的地理环境。一家印度报纸援引一个印度村民的话说‘他看见中国人在西藏修建道路,中国士兵正在向他们走来’。其实这是不可能的,人们只能从山脊的最高处才能看见这些,而这个把印度和中国分隔的山脊部分在西藏。从印度这边如果能看到中国的摩托车道那绝对是一种想象。”
细数历次印度媒体的集体反华臆想,其背后的力量经常指向印度军方、准军事机构和情报界人士,他们通过鼓吹紧张情绪,借以获得国内的关注和国家资源分配的倾斜。更有甚者,印共(马)领导人则明确认定,中国“入侵”印度的假消息是印度亲美国的媒体受到美国军工利益集团唆使而制造的。
二、《印度时报》的影响力
目前,印度全国报纸的数量达到6万种,创下当地纪录。发行数量最多的日报是印地文报纸,有2600多种,英文报纸有400多种。然而,尽管没有数量优势,但在印度社会政治生活中,英文报纸的地位却要高很多,英文媒体对印度外交决策具有重要的舆论影响力。在这其中,《印度时报》的影响力首屈一指,它是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英文对开时报。2008年,该报自称,经印度发行检查局[the Audit Bureau of Circulations(India)]证实,其超过314万的发行量,在英文日报中最多,在世界上所有语种报纸的发行量中位居第八。2010年,该报日平均发行量已经达到343万份。《印度时报》的读者主要为知识分子、商人、官员等社会主流阶层。该报每日出12~20版,广告占50%到70%之间。
《印度时报》的网络版也不遑多让,其网站也是英文报纸中点击量最大的。《印度时报》网络版与门户网站合作,向登录用户提供其他新闻网站没有的新闻信息。根据美国互联网流量跟踪分析公司ComScore的数据,2009年5月,《印度时报》网络的访问量接近1.6亿次,是世界上访问量最大的英文报纸网站,超过《纽约时报》、《太阳报》、《华盛顿邮报》、《每日邮报》和《今日美国》。[6]
《印度时报》的扩张能力也不容小觑。很长一段时间内,印度腹地广大,有能力跨越省界的报纸比例不高,所以地方特色报、方言报多能独霸一方。近几年来,由于外资的进入,很多大报开始广泛设置地方版。目前,《印度时报》已经走出传统阵地新德里和孟买这样的大城市,开始在其他城市制作发行地方版本。《印度时报》总部在新德里,但在全国有8个不同版本,其中只有一个评论版是全国统一版本,其他各版都不相同,不同发行地区可根据当地读者需要设置版面和提供消息。
三、存在偏见的对华报道
中国是最受亚洲各国媒体关注的焦点之一。这是中国经济30多年迅猛发展的结果。而因为地理相邻、历史恩怨和地缘政治等原因,印度媒体更是非常关注中国、重视对华报道。进入21世纪,面对中印同时崛起的局面,印度国内出现了一种同中国“较劲”的心态,中国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中国成了印度英文主流媒体“最敏感的神经”,它们争相挖掘中国新闻,以保持竞争力。“China”一词成为许多媒体增加收视率、吸引目光的灵丹妙药。
在对华报道方面,《印度时报》走在了前面,它是最早派出驻华记者的印度媒体。[7]近些年来,事关中国的稿件数量一直稳居该报国际新闻版第二的位置。同时,印度关于中国最有代表性的观点也多出自《印度时报》及其他一些英文主流媒体。
然而,尽管《印度时报》在报道国内容易引起公共生活矛盾恶化的问题时,偏见较少,且总是三思而行,[8]但是,在对华新闻报道上,它却与某些不入流的印度媒体一样,以追求耸人听闻为能事,诸如“中印边界爆发流血冲突”和“要10天内封杀中国手机”等有明显事实差错的假消息,始作俑者都是《印度时报》。
另外,经济利益的考量也在推波助澜。印度的媒体多为私营,依靠广告维持生存,点击率、收视率、发行量是媒体生存之本。为此,许多媒体不惜代价,千方百计地在首发新闻、独家新闻和深度报道方面赢得竞争优势。在此背景下,中国话题自然成了印度媒体吸引公众眼球、占领新闻市场的一招杀手锏。对此,BBC曾经一针见血地评价道:“任何一家印度主流媒体,如果一期没有几条重要的中国新闻压阵,就很难拿出手。”[9]
经济利益当前,职业道德退位。有时,《印度时报》明知是虚假新闻,依旧照发不误。譬如,在接到“中印边界发生流血冲突”的消息后,编辑打电话到国防部核实。国防部称绝无此事,纯属谣言。但《印度时报》前线记者认为新闻可靠,后方编辑也觉得事情重大,即便不实,也能制造轰动效应,于是坚持刊发该条新闻。看来,为了提高发行量,该报也不惜把严肃的硬新闻当作可以炒作的娱乐软新闻来对待。
如此,在《印度时报》的对华报道中就形成了一种迎合某些利益集团特殊需要的结构性谎言。实际上,近些年来,以《印度时报》为首的主流英文媒体已经形成了如下的对华报道模式:首先寻找中印关系中的敏感话题,然后某家媒体捕风捉影在头版头条进行报道,接着其他媒体跟风炒作,短时间内形成强势舆论,最后官方察觉事态的严重性后出面澄清。
幸运的是,读者和观众人数均超过英文媒体的印地语媒体并未对中国等外部事务表现出相同兴趣,也不像英文媒体那样肆无忌惮地猜忌中国。同时,中国读者也很少直接关注《印度时报》的报道,从二手渠道获知的一些无中生有的报道也极难引起关注国内问题与中美关系的普通中国人的兴趣,两国民间敌对情绪并未因此发酵。而且,两国政府对双方的真实态势和方向有更好的了解和把握,政府间的互动与媒体的选择性报道并不重合——当然,政府存心利用媒体的歪曲,通过制造民族主义情绪,来达到不正当目的的情况除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