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人类历史的发展进入到了近代。
同古代社会不同,近代社会是一个城市化的时代,随着人类的物质生产基地与精神生产基地的城市化,城市人口也取代农村人口占据了主导地位。
在东西方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城市虽然很早就产生了,但城市化却是在西方世界率先开始的,尽管古代欧洲文明的产生晚于埃及、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以及中国。
在率先城市化的欧美社会,首先是政治经济等社会生态发生了一系列的巨大变化。在经济上,人类进入到了工业时代,生产能力成千上万倍地提高,从而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在政治上,民主政治在很多国家得到确立,尽管还不太完善。在思想上,世俗理性的思想取代宗教思想成为占主流地位的意识形态。人口大大增加,教育得到了普及,妇女的地位也大大提高。在城市发展方面,城市成为工业以及服务业的据点,城市取代农村成为财富生产的主要中心。随着人口的大量涌入,城市成为人们的生活中心。由于工业的发展,交通方面也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火车、汽车、轮船取代了以前的马车、帆船,铁路、公路、运河等将全国乃至世界联系到了一起。在城市大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多种“城市病”,即各种污染以及住房拥挤等问题。为了规范城市的发展,城市规划被提到了政府层面,开始注重城市生产与生活环境的改善,提倡建设“田园都市”等。
(一)欧美近代主要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
因为地形破碎与海洋的隔断,欧洲长期处于列国割据状态,封建政权相对软弱,这就给城市的发展留下了空间。同时,也因为割据的环境,各国为了聚敛他国的财富,都重视发展商业,竞相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便利的条件。再加上面向海洋、遍布港湾的自然环境,在古代运输条件下,经营商业的成本远低于大陆国家,利润也远比以陆运为主的国家要高。凭借这种种有利条件,在13至14世纪,尽管东西方的农业生产力发展都达到了极致,但西方社会因为发达的商业,导致手工业旺盛发展,最终引发了工业革命,将人类带入了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
1.在思想上,近代社会走向了世俗化。从文艺复兴开始,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经济与政治利益,开始提倡人文主义,反对禁欲,颂扬人的力量,认为依靠人的力量可以改变这个世界,同时也可以在今生今世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新兴的资产阶级用古代希腊、罗马的世俗思想来抨击中世纪的基督教思想。
到16世纪,思想解放运动开始向纵深发展,在德意志、英国、瑞士、法国等地出现了宗教改革。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新教开始出现,它主张“因信称义”,力图摆脱教会的精神与权力束缚,提倡节俭与民主。尤其是加尔文宗的新教,这一教派主张后天成功者即为上帝的选民,引导新教国家的民众趋于勤奋、节俭、顽强、理性等,从而形成了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教伦理。
从17世纪末到法国大革命前,以法国为中心掀起了一场遍及欧洲的启蒙运动,以梅叶、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康德等为首的思想家,大力批判维护封建等级制的基督教神权思想,极力推动世俗化的进程,提倡主权在民的社会契约论,设计了三权分立的近代国家机构。通过这场思想革命,新的资产阶级的世俗民主思想取代维护等级封建制度的基督教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近现代社会的主流思想,基督教自此退居为辅助地位的意识形态。
2.在经济上,近代社会走向了工业化。迈向近代社会的步伐首先从意大利启动,13、14世纪,意大利因为便利的海运条件以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与人口的增加,以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等城市为核心,商业、手工业等普遍兴起,出现了城市经济的繁荣,威尼斯的玻璃制品、佛罗伦萨的呢绒制品等畅销地中海以及欧洲地区。
由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兴起,东方的商路被阻断,随着英国、法国、低地国家、德意志莱茵河流域人口的增加与经济的发展,商路开始转向大西洋沿岸。随着地理大发现、美洲大陆的开发,大西洋成为商路的中心。宗奉新教的英格兰依靠其处于大西洋航路要冲的优越地理位置,再加上该国平原辽阔,畜牧业发达,盛产优质羊毛,商业、航运业、以纺织业为主的手工业得到迅速的发展。代表新经济发展潮流的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的势力不断增强,终于在1640年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到1688年英国建立起了大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统治的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政权。自那以后,英国政局稳定,社会和谐,欣欣向荣,到18世纪中叶,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人类在生产活动方面的一场革命,其意义甚至超过了农牧业对狩猎采集经济的跨越。蒸汽机的发明以及随后电动机的出现,使人类突破了人、畜体力的限制以及人类对风力与水力的简单利用,将人类带入了一个新的天地——机器大工业时代。这一革命性的变化首先发生于纺织业领域,随后遍及各行各业,使机器大工厂取代了手工业作坊,英国由一个农业国变成了一个工业国,并在19世纪中期成为世界工厂。它改变了英国经济地理的面貌,使英国首先开始了城市化进程,农业的比重与农村人口的比重都降到了从属的次要的地位。1688年英国约有75%的劳动人口从事农业,1801年下降到35%,1841年更下降到23%。农业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1801年是32%,1841年只有22%,而工业所占比重却由1801年的23%增加到了1841年的34%,若加上第三产业,则达到了78%。工业革命增强了英国的生产能力,也大大提高了英国的国力与国际地位,使其在殖民扩张当中居于优势地位。
法国虽然也经历了宗教改革,但是由于封建旧势力非常强大,经过一番血与火的斗争后,最终在路易十四时期仍然将天主教作为法国人的唯一信仰。新教徒只能逃亡英格兰、德意志等地,这对法国的国民性以及后来历史的发展轨迹影响甚大。虽然法国大革命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事件,但是它表明的原则超越了法国的现实需要,再加上地处欧洲大陆,这场革命受到了各封建国家的干预。极端的雅各宾派饮鸩止渴,不惜以分地为诱饵动员广大农民参加捍卫资产阶级政权的斗争,逆历史潮流而动,在法国农村确立了小农经济,从而对法国的政局以及工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此后法国的政局一直动荡不安,工业化步伐也比较缓慢。尽管在19世纪二三十年代法国也开始了工业革命,到70年代,维持着世界第二的地位,但很快就被后起的德意志以及美国超越,到1913年,法国的工业产值只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6%,为英国的七分之三,德国的八分之三,美国的六分之一。
德意志虽然为新教地区、国民性格优良,但是由于地处大陆腹心地带,易于受到周边国家的干预入侵,因而长期处于分裂状态。最终在位于北部地区、德意志最强的邦国——普鲁士的领导下,通过三次对外战争,于1871年建立起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其在19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了工业化的历程,国家统一以后,统一了度量衡以及交通体系,再加上政局的稳定、人口的众多,新教导致的优良国民性格开始发挥威力,德国经济蓬勃发展,很快超越欧洲老牌强国法国以及英国,成为欧洲工业最为发达的国家。1870年到1913年德国生产增加了4.5倍,法国只增加了1.9倍,英国只增长了1.3倍。德国在世界工业中所占比重由13%增加到35.7%。
意大利虽然为文艺复兴的发源地,但是该国的宗教改革受到了天主教会的顽固阻挠,依旧为天主教国家。较之新教国家而言,该国的国民性格懒散,再加上自大西洋航路开辟以后,其失去了地理优势,因而逐渐落后于西欧地区。一直到19世纪60年代,意大利才开始了国家统一的历程。普法战争后,由西北部的萨丁王国主导,建立起了统一的意大利王国。但是,其发展势头远远比不上同期统一的德国,也不及同样以信奉天主教为主的法国。
美洲大陆的美国,18世纪末从英国独立出来,建立起了先进的符合国情的共和体制。由于新教影响下的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国民性格,再加上没有旧大陆的封建羁绊,因而发展迅速。工业与近代农业均衡发展,再加上丰富的资源以及大量欧洲移民的汇集,使得美国国势蒸蒸日上,到19世纪末已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一直延续到20世纪、21世纪。
俄国因为封建势力强大,加上东正教的国民性格,虽然广土众民,但在俄罗斯帝国时期经济发展比较缓慢。但是在20世纪初,也基本上建立起了以钢铁、煤炭、石油为主的大工业为核心的经济体系。其铁路建设尤其值得称道,在全世界仅次于美国。一直到进入苏联后的斯大林时期,由于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其采取了片面发展重工业的政策,经济发展虽然属于高速度,但是经济结构畸形,很不健康。
至于西班牙,虽然该国也属于文艺复兴的起源地之一,但是反宗教改革势力过于强大,再加上向美洲的殖民也延缓了其封建等级制度的危机,因而世俗化进程缓慢,民风散漫怠惰,工业化、民主化的速度落后于西欧其他国家。而南美大陆由于承袭了西班牙、葡萄牙的民风,又远离欧洲,发展基础薄弱,在世俗化、工业化、民主化方面更是相形见绌。
3.在政治上,近代社会走向了民主化。1600年,尼德兰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一个立足于商业经济基础的共和国。1640年,英国因为新兴经济的发展导致了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势力的强大,在他们的领导下发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经过一系列的演变,到1688年“光荣革命”,在各方妥协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符合英国国情的贵族寡头政体。自那以后,英国政局稳定,经济繁荣,逐渐确立了对议会负责的内阁体制。工业革命之后,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大增,大批下层平民走向中产阶级化,扩大民主范围的呼声逐渐提高,最终以1832年国会改革为先导,英国逐步扩大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到20世纪中叶最终决定:凡是成年公民不论男女一律拥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从1776年美国发生独立战争,到1887年联邦宪法颁布,在美洲大陆这片没有封建残余的新的土地上建立了一个非常典型的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在共和体制下,立法权由国会掌握,国会分参、众两院,为权衡大小州的利益,各州不分大小,在参议院一律拥有两名代表,代表由各州自行选举产生。众议院则按各州实际人口比例选举产生。此外,国会还拥有税收、贷款、发行货币、规定度量衡、邮政、宣战、征兵等权力。但国会的决议须经过总统批准。如未获得批准,当国会再度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时,便直接生效。行政权由总统掌握,总统最初由各州选举人选举产生,后来改由全国普选产生,是陆海军最高统帅,有权任命政府官员以及驻外使节、最高法院的法官、缔结对外条约等。总统不对国会负责。司法权由法院掌握,法官由总统任命、参议院同意,终身任职。1789年美国又通过10条宪法修正案,规定美国公民有言论、出版、宗教信仰、和平集会与请愿等权利;此外,宪法还保护公民的人身、住所、文件、财产的不可侵犯性等。美国各州保留着地方自治的权力,可以自行选举州长以及州议会,在与联邦宪法不相冲突的前提下,自行制定州的法律、自行制定税率以及经济发展计划等。美国的这一体制对后来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影响很大。
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壮丽的篇章,它向全世界宣布了一个新时代的基本原则。1791年法国制定了一部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的宪法。该宪法对选举权采用了财产资格限制,即凡年满25岁并缴纳直接税相当于三天工资的男性公民拥有选举权。这样全法国一半的成年男性公民有选举权。1793年,由雅各宾派主持制定的宪法取消了财产资格限制。但是由于法国革命的理论超越了法国的现实需要,再加上欧洲大陆其他封建国家的干预,革命走向极端,偏离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立场。为了动员民众参加革命,极端的雅各宾派采取了分配土地的政策,在法国扶植了小农经济。而小农经济是专制制度的经济基础,所以法国的共和制度一直难以稳定,最终出现了拿破仑的帝制。拿破仑失败后的波旁王朝复辟,其实是一个新旧势力妥协的产物。但是,人民受大革命的熏陶已久,最终法国政局仍然动荡不断。最后,在广大小农的支持下,到拿破仑三世建立帝制之后,法国政局才稍微稳定,经济发展于是加速。普法战争失败后,法国建立起了第三共和国,共和民主体制才基本形成,但是妇女仍然没有选举权。
(二)欧美近代城市发展
城市化的直接动因是工业化。因为工业生产的特点,导致产业、服务业向交通便利、资源汇聚、人口相对密集的地区集中,产业与服务业的聚合基地——城市于是形成。随着工业取代农业成为占主导地位的产业,人口也大量从农业领域向工业领域、向城市流动。自古代产生城市以来,在整个农业时代,城市人口比重始终在3%左右徘徊。而工业革命以后,人类开始了飞速的城市化进程。自1800年以来,世界城市人口几乎以每50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1800年,城市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3%,1850年上升到6.4%,1900年为13.6%,1950年达到28.2%,2000年为47.0%,目前城市人口的比重为57.4%。这是世界各国平均城市人口所占比重的数据,具体就某一国家而言,如果这个国家正处于高速工业化的过程中,那么该国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就会远远高于世界平均值。比如日本以及亚洲四小龙的工业化,几乎是在不到100年的时间内,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城市人口占比就从10%左右迅速上升到90%。另外,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城市化速度也远远超过了19世纪老牌工业化国家的城市化速度。
1870年英国农业产值占国民收入的15%,法国为45%,德国为30%,意大利为57%,美国为30%。到1891年至1896年,农业产值占国民收入的比重,英国为8%,法国为21%,德国为20%,美国为16%。
在农业人口变化的比例方面,英国在1750年为65%,1850年为22%,1900年为9%。法国在1750年为76%,1850年为52%,1900年为42%。瑞典在1750年为75%,1850年为65%,1900年54%。美国在1750年为80%,1850年为65%,1900年为38%。整个欧洲在1900年为51%。全世界在1800年为85%,1900年为70%。
近代的城市化主要是在西方国家展开的。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也是最早完成城市化的国家。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1801年为26%,1841年达到48.3%,1851年超过总人口的一半为54%,1861年为58.7%,1871年为65.2%,1881年跃升到70%,1891年达到74.1%,1901年为78%。[63]
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英国城市的地理分布也发生了变化。工业革命开始后,因为矿产资源分布的原因,英国西部、北部兴起了很多城市,人口也向西部、北部移动。纺织城曼彻斯特的人口由1790年的5万增加到1801年的9.5万。类似的增长在奥德姆、罗奇代尔、伯里、布莱克本、普雷斯顿等郡也大量出现。[64]
法国同英国一样,属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也就是说属于原发型的近代国家。但是因为前述的各种原因,诸如天主教的国民性格、法国大革命扶植小农经济的极端的土地政策、不稳定的政局等,大革命后,法国的工业化进展缓慢,虽然其工业化的开始时间仅次于英国。工业革命的关键是动力革命,可是到1850年,法国仅仅拥有6.7万马力,而英国已拥有50万马力;到1880年,法国拥有54.4万马力,而英国已经上升到200万马力。而且,落后的德国竟然后来居上,达到150万马力,把法国远远抛到了后面。法国真正完成工业化是二战以后的60年代。1946年,其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仅占全国就业人数的30%,到1968年才上升到40.21%,第二产业的产值也随之增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50%,从业人口占39.6%。之后,第三产业开始逐步在从业人口以及产值方面跃居第一位,1973年第三产业产值达到52.5%,产业人口在1975年达到51.4%。这自然也影响了法国城市化的速度,其城市化的速度不仅比不上后起的美国,也比不上1870年以前一直比其落后的德意志。[65]
1886年法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6.9%,而英国、德国已经分别达到了69.4%和53%。1911年法国才达到44.6%,而同期的英国、德国已经分别攀升到78.1%和60%。[66]在法国,除了巴黎以外,大城市屈指可数,到1911年尚有74%的人口居住在人口不到2万人的小城市中。[67]到1931年法国城市人口比重才达到51.2%,基本完成了城市化过程。[68]
美国是由英国殖民地独立出来的国家,它继承了英国的先进基因,同时又抛弃了英国的某些封建因素,从而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近代国家之林。美国建国后,经济发展迅速,到19世纪末已基本完成了工业化。1896年到1900年,美国工业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上升到30%,超过了英国、法国,成为世界第一。1906年至1910年,美国更跃升到占35%,而英国只占15%,德国只占16%,法国只占6%。[69]但是,美国在早期,由于其地广人稀,开发较晚,再加上农业开发潜力极大,欧洲新来的移民大都向往西部的土地,所以,城市化的速度稍慢于英国,但在世界上仍然位居前列。1790年,其城市人口所占比重为5.1%,1820年为7.2%,1850年为15.3%。南北战争之后,随着西部的全面开发,城市化速度显著加快,1870年达到25.7%,1900年达到35.1%。西部开发结束之后,美国人口开始向城市流动,城市化速度大大加快。1910年美国城市人口比重便急剧上升到45.6%,1930年达到56.1%,基本完成了城市化任务。[70]在美国城市化过程中,移民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仅1820到1870年间就有737.7万移民来到美国,源源不断的移民大军在初到美国时,相当多数留在城市谋生。这同欧洲国家的城市化主要靠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不同。另外,也由于移民的加入,美国的城市数量增加快,而且大型城市比欧洲要多得多,如东部的波士顿、费城、纽约、巴尔的摩等,中部的芝加哥、圣路易斯、辛辛那提、堪萨斯等,西部的旧金山、盐湖城、波兰特、洛杉矶等。
德国属于后发型的工业化国家,其工业革命发端是19世纪二三十年代,但是工业化速度超过了老牌原发型资本主义国家法国。之所以如此,是源自新教的勤奋的国民性格、重视科学技术,再加上土地所有制以及后发型国家可以吸取先发型国家的经验教训等因素,德国第二产业所创造的产值在19世纪末就超过了第一产业。1890年到1899年,第一产业占31%,第二产业占38%;1910年到1913年,第一产业下降到23%,而第二产业上升到45%。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净产值在国民经济中达到67%。[71]自1870年德国统一之后,其城市化速度大大加快,仅用了60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城市化任务。从19世纪中叶到1913年,德国农业从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由55%下降到35%,而第二产业的从业人口由25%上升到35%。德国人口在1850年为3500万,到1913年增加到6700万。其中采矿业和手工业从业人口从1853年的380万人增加到1913年的1150万人,增加了3倍。第二产业从业人口总数由1858年的25%上升到1913年的38%。同期第三产业人口由20%增加到27%,由1850年的300万人增加到1913年的850万人。第一产业人口则增幅较小,由830万人增加到1070万人。1910年到1913年,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从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5%。1891年,德国的城市人口便超过了农村人口。到1900年,德国的城市人口已经达到54.4%,基本完成了城市化。
德国的城市发展相对欧洲其他国家而言较为均衡,中小城市很多,人口分布均匀。1910年,德国约有21.3%的人口生活在1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中,13.4%的人生活在1万至1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25.4%的人口生活在2000到10000人口的小城市。还有40%的人口生活在2000人口以下的小镇或农村。[72]由此可见,德国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人口的比重虽然高,但是人口并没有都集中到大城市。这种现象一方面反映了德国人的国民性——喜爱田园生活,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德国的地理环境没有形成聚合效应,境内有多个经济中心。莱茵河从南到北纵贯德国,工业区主要沿着莱茵河分布。但在东南部德累斯顿、东北部柏林地区另外又形成了两个工业中心,因而人口分布相对均匀。德国不似法国,在法国巴黎是全国的重心,从而导致巴黎形成了巨型城市,而其他地方则相形见绌。当然,德国统一较晚,也同其多个中心同时发展、相互竞争有一定关系。
(三)欧美国家近代交通的发展
近代交通首先发端于公路的修建,继之是运河,然后是铁路。美国在19世纪二三十年代兴起了兴修公路的热潮,由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合作,加快了公路的建设。当时著名的公路东起马里兰州昆布兰、西至伊利诺伊州的万达利亚,长达1342.7公里,为客货运输提供了极大的便利。19世纪三四十年代,兴修运河在美国形成了热潮。大小运河将五大湖流域同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各条水系连成了庞大的网络。汽船的出现,更是促进了水运的发展。19世纪30年代,从匹兹堡到新奥尔良,航行时间由100天减少到30天。1830年,美国运河总长为2045公里,到1850年达到5957公里。后来由于西部的广泛开发,运河与公路交通不能满足要求,铁路建设开始迅猛地展开,到60年代内战爆发之前,美国已经建立起了多条横贯东西的铁路线,铁路开始成为客货运输的主力。[73]
在铁路交通方面,1840年,美国的铁路总长已经达到3000英里。之后,铁路建设转向广袤的中西部地区。到1860年,美国中西部的铁路总长已经达到全国铁路总长的31%。1860年至1875年,横贯北美大陆的铁路修通。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开始了改善公路运动,逐渐用沥青碎石来铺设公路。
因为工业发展的需要,对煤炭的需求激增,在铁路出现之前,英国开始大建运河。1761年沃尔斯利运河竣工,从而解决了曼彻斯特的煤炭运输问题。1777年又兴建了十大干线运河,该工程将利物浦、赫尔、布里斯托尔这三个港口城市连成一体,以伯明翰为中心,北抵曼彻斯特,南至伦敦。到18世纪80年代,英国兴起了空前的运河热,在不到30年的时间内,在英国就构成了四通八达的运河网络。到19世纪40年代初,英国修建人工河道3960英里(不包括苏格兰与爱尔兰)。在海运方面,1860年,英国商船吨位达到464.9万吨。蒸汽机使用到帆船上后,英国开始建造铁壳轮船,到19世纪末,英国的轮船吨位已经是世界第一。除此之外,英国还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航运设施的配套建设,修建灯塔、扩建港口、船坞、堤岸、货栈等,并架设起重机以及其他装卸设备。
在陆路交通方面,为了应付日益繁忙的运输,英国开始用石块铺设路基,并用泥土、沙石铺设路面,使之形成中间稍高的弧形路面。这种路面大大加快了行车速度。
铁路建设使陆上运输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1825年英国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铁路。1830年,从利物浦到曼彻斯特的客货两用铁路通车,这条铁路长达31英里,很快就成为交通大动脉。自那以后,英国开始掀起铁路建设的热潮,到1850年英国很快就建成了6625英里的铁路。到1870年,英国铁路总长达到15500英里,从而形成了全国性的铁路网。[74]
法国在1820年到1850年间修建了2500公里的运河,从而将国内的主要水系全部连接起来。在铁路方面,1827年法国出现了第一条铁路。到1848年法国铁路总长度为1800公里,1860年为9000公里,1870年达到1.75万公里,从而形成了全国铁路网。在这一过程中,英国的资金与技术起了很大的作用。
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完成了全国铁路网的建设,总长达到9.33万公里。1850年到1913年,铁路吨公里的运输量增长了20倍。
在城市内部的交通发展方面,市内公共交通原先使用马车,1828年巴黎在人口增加到80万时,出现了可供40人乘坐的“公共马车”,随后,该种方式在西方世界普及。1832年纽约出现了第一辆有轨马车,到19世纪60年代以后,这种有轨马车经过改良,迅速普及。到19世纪末,随着电气化的推进,1881年法兰克福出现第一条电控有轨电车,之后,迅速风靡世界。1890年,随着城市的发展,伦敦出现了第一条电气化的地铁。这种环保、快捷的交通方式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布达佩斯、格拉斯哥、威尼斯、巴黎、波士顿、柏林、费城、汉堡等城市也先后修建了地铁,地面与地下轨道交通成为城市交通的主力。与此同时,也出现了高架电控轨道电车,城市轨道交通走向立体化。
内燃机出现后,内燃机驱动的地面公共汽车开始迅速普及。尤其在交通支线上,由于其灵活且成本低,因而取代了有轨电车。公共汽车开始向双层发展。公路也变得更加宽阔,同时向城市的四面八方伸张,使城市成为区域乃至国家的中心。城市既是经济中心,也是交通中心。19世纪20年代以后,私人小汽车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工具,尤其是在美国。这种交通工具普及之后,给公路交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高速公路开始出现。
在电信发展方面,1837年塞缪尔·莫尔斯发明了第一台电报机,随后各地开始铺设电报线,连接了全国各大城市。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后,电信事业发展的势头更加迅猛,大西洋海底电缆也随之铺设。这使得整个国家紧密相连,如臂使指。[75]
(四)欧美国家近代城市面貌与结构的变化
交通领域的革命,既推动了城市的发展,也改变了城市的面貌、结构与功能。
近代城市是工业化的产物,城市功能也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出现了变化。如英国就出现了制造业与矿业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格拉斯哥、设菲尔德等。还有港口城市,如伦敦、利物浦、纽卡斯尔、普利茅斯、朴次茅斯等。此外,还有铁路和运河城市、旅游休闲城市等。当然,也有很多城市具有综合性的功能,比如伦敦既是港口城市也是工业城市。
另外,城市结构也出现了很大变化。城市中出现了大片的工业区、商业区、码头区、火车汽车站区、仓储区域等,城市功能呈现多样化的特征。为了交通的便利,有些城市沿着公路线、轨道线、河岸发展。由于民主的社会与民主的生活,再加上生产力与科技的进步,各种城市市政设施也远比封建时代发达,电灯、电话、煤气、上下水道以及各种公共交通构成了近代城市景观以及城市生活的一部分。
18世纪,伦敦在公园建设方面,有海德公园、里琴公园、圣詹姆士公园等。里琴大街比较典型,受巴黎的影响,在道路的交叉口都建有小型广场,沿街都是居民房、商店、银行等房屋建筑。不过,在伦敦东区的工业区以及工人居住区,住房拥挤、生态环境恶劣,布满了贫民窟,这种情况一直到现代才得以改变。
工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使得建筑材料出现了很大变化。1820年出现了水泥,1880年有了钢筋混凝土建筑,芝加哥在1821年出现了高达21层的建筑。钢筋混凝土的高层建筑拔地而起,使城市变成了水泥的森林,大大改变了城市景观。与此同时,供水排水系统也出现了很大的改良。19世纪上半叶,室内供排水系统开始普遍得到使用,从而大大改善并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城市成为文化教育中心。因为工业化生产需要高素质的劳动力,再加上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也成为教育与文化生活的中心。早在19世纪上半叶,伦敦、曼彻斯特等城市应社会的需要,就兴办了很多大学以及中等专科学校,如伦敦大学学院(1826)、伦敦大学(1837)、达勒姆大学(1837)、欧文学院(今曼彻斯特大学前身)等。这些因为工业生产需要而产生的大学同老牌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它们非常重视应用学科的建设,更多地培养实用性人才。随着大中学校的普及,文化走出了象牙塔,开始平民化。各工厂也将工人学文化列入工厂条规当中,识字率随之大大提高。
由于人口与财富的集中,城市也成为人们文化娱乐生活的中心,除了传统的图书馆、博物馆之外,为了满足休闲生活的需要,出现了大量的音乐厅、报社、出版社、书店以及流动图书馆。[76]
由于城市爆发式的扩大以及人们认识上的不足等因素,英国首先出现了城市病,城市污染严重。尤其是居民区,居住拥挤,缺乏上下水系统,疾病流行、瘟疫猖獗。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德国开始大规模整顿城市排水系统,修筑阴沟,安装抽水泵,将污水与粪便从地下排出,并规定住宅必须建设安装配有下水道的厕所。医疗卫生事业也逐渐改善,牛痘接种开始在英国普及,到80年代接种率已经达到85%,并迅速推广到其他国家。同时国家也投入资金改建贫民窟,并制定建筑条例,城市住房逐渐走向标准化、健康化。
1823年,英国有23个城市安装了煤气灯用于街道照明。此后,法国、美国、德国、俄国都迅速普及。19世纪80年代,电灯又很快取代了煤气灯。
同古代城市不同,近代城市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城市成为人类生产财富的主要中心。第二,城市成为人口的主要集中地。第三,因为工业技术的进步,城市面貌同以前有很大不同。第四,交通设施近代化、道路的复杂化与宽阔化。第五,开始有专门的城市规划。第六,市政设施完善。第七,功能区完善。第八,近代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病严重。第九,有严重的贫富分化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