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之后,在全球经济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的背景下,金砖四国不等不靠,积极携手,共克时艰。充分调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将扩内需与调结构一并结合起来,化为危机,利用经济增速放缓的空隙,积极转变自身的发展方式,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持续发展之路。从经济类型看,金砖四国悉数处于发展转型阶段,不论从体制机制、结构布局、增长方式以及发展质量上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漏洞与不足,前一轮的持续增长既有成绩同样存在不足,例如粗放经营所带来的环境恶化和资源浪费问题、社会公平问题、民生问题等,对此金砖四国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对这些结构性问题一一加以解决,通过实施有效的政策导向,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环保产业,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等一系列做法和举措,从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上彻底脱胎换骨,确保了本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的借鉴。
有学者也提醒,虽然金砖四国在危机责任界定和国际经济体系改革等方面有强烈共识。但在一些个别领域,各成员国之间需要更多的对话与沟通,甚至还存在直接利益纠葛难以解决。[7]一是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资格问题上,巴西与印度结成“红酒俱乐部”试图联手闯关入围。对此,俄罗斯一直没有表明态度,而中国则明确反对将尚有重大分歧的联合国改革方案强行表决。二是在能源利益分割上存在实质性障碍。中国和印度一直是国际石油消费大国,而巴西和俄罗斯则属于国际石油输出国,在石油、天然气等能源问题上,金砖四国截然分为两派,而且背后又有各自阵营的支持和掣肘,中国和印度背后有国际能源署(IEA),俄罗斯和巴西则有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两大阵营之间的利益纠葛由来已久,在金砖体系的框架内无法真正妥善解决。但这并不意味着金砖体系不发挥作用,2010年中国以双边贸易协议的方式在金砖四国框架下,先后与俄罗斯、巴西签署了“贷款换石油”协议。三是涉及各国历史遗留问题和边界领土争端。例如,中国与印度、印度与俄罗斯、中国与印度的领土划界或主权问题上一直存有争议。四是错综复杂的多重身份,给金砖体系内部沟通带来影响。例如俄罗斯的G8身份,印度的南亚地区盟主身份,巴西的南美洲国家联盟主身份,都与金砖体系存在利益或宗旨上的矛盾与冲突,给未来金砖体系内部协调带来一定难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