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主导型知识产权战略帮助巴西在经济社会水平相对落后的背景下集中优势资源,在水利、航空、生物以及信息等特殊技术领域迅速实现技术突破,并在世界知识产权领域取得一席之地。但是国家主导型知识产权战略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弊端,例如这一战略类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外国先进技术进口,同时人为设置了技术交流障碍,增加了技术对接成本,降低了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当然对这些不利影响,巴西政府已经着手克服。例如通过立法、政策和资金扶持,加快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工程”以及通过引入中介组织提升企业创新积极性和灵活度,已达到保持知识产权相对优势的战略目的。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外贸易。而发达国家获得利益主要是通过第三产业,即通过资本输出、技术和管理的输出、服务贸易等方式。研究表明,在经济发展形成了对外贸比较强烈的依赖时,这个国家或者地区就会过度依赖外部力量,缺乏主动权,对国际经济环境和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十分敏感。[24]巴西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正因为如此,如何确保贸易环境的稳定可控就成了国家必须面临的问题。巴西具有比较强的创新能力,这是有据可查的。据《世界经济论坛》和美国哈佛大学国际发展中心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2001-2002》显示,巴西在世界75个国家和地区的创新状况统计中名列33位,而中国在43位。报告对于国家创新政策环境评价选择了3个度量标准:知识产权保护的有效性,一个国家留住国内科学家和工程师的能力,对私有部门R&D税收优惠政策的规模和可利用性。
首先,巴西的知识产权保护定位在将来面临两难选择。数据显示,巴西的综合国际竞争力一直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分析人士指出,政府工作效率不高、宏观经济政策调整过频以及国民教育普及程度不高是三大根本性原因。但这些只是表象,更深层的困惑在于,知识产权全球化的影响是持续渐进的,这一制度一旦确立,其内在生成机制就会发生作用。较之拉美地区的其他国家,巴西的综合实力最强,经济体系的构建也比较完整。可是地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贫富差距的悬殊性也是相当突出的。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斯看来,以巴西为代表的拉美国家把改革和发展的重心更多地投向分配领域而非生产领域,这样导致的直接结果是精英阶层成为分配改革的直接受益者,因为他们掌控着改革的方向。巴西的知识产权制度是保守派推进现代化的直接抓手之一,一个令人不解的共同现象在巴西、印度以及其他金砖四国中出现,即新崛起的权贵阶层或多或少都与知识产权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这些国家不约而同地出现了两极分化的趋势,在巴西就有“双重速度”之说。是否是知识产权制度加剧了巴西经济社会的二元化格局?一面是以技术压倒一切的跨国公司的卷土重来,另一面是自给自足下乡村经济的封闭式发展,中小型本土企业在夹缝中谋求生路;知识产权制度要么成为富人出售产品与服务(包括IT业务)的保镖,要么成为帮助穷人觊觎知识共享成就的盗火者。[25]知识产权创新在巴西就是以这样一种双重身份推动经济前进的。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失衡,即“知识精英”和“知识平民”的对立,而且双方都有自己行为规范和经营原则,很少向对方阵营妥协。这种失衡在巴西的中小型本土企业里最为明显,他们星罗棋布地散落在落后乡村和发达城市之间的缓冲区内,用“廉价劳动力+廉价技术”的方式在失衡中寻找平衡和利润。他们为乡村提了供充足的就业岗位,也为城市提供了差强人意的技术产品,这一点跟中国的山寨工业有很多相似之处[26]。虽然不论从技术创新还是从技能培养的角度,这些谋求失衡之利的中小企业的存在对巴西经济和巴西人民都是十分必要的,虽然有人还是对此嗤之以鼻,称这种四低(工资低、技能低、价格低和成本低)模式下,企业成就的只有虚假竞争力(spurious competitiveness),而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毫无意义。
其次,国家主导型知识产权战略缺乏市场敏锐性和产学研黏合度。从1993年到2004年,十年间巴西专职研究员数量由2.15万名增至15.8万名,总量翻了3番。研究生数量扩大了10倍,博士数量年均增幅超过12%,成为拉美地区首屈一指的高等教育强国。巴西政府每年的教育经费有60%投向高等教育。这种相对偏激的投资导向,使得巴西科研机构中的行政作风更为突出,缺乏市场敏感度和亲和力。产学研结合不紧密,很多知识产权成果成为学术花瓶无法实际应用到企业生产经营之中。这也是前文提到的经济失衡在科研动力上的表现,巴西的一些科研机构仅仅为了完成政府任务而进行研发创新,而很少考虑市场,尤其是本国市场消费能力。更为令人担忧的是,巴西科技交流只限于学者、大企业家和政府官员即产学研精英之间,而与中小企业主、农民和手工业者之间缺乏有效沟通机制,在知识产权领域形成了一种“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独特局面。这种相对封闭的知识产权分布样态,在客观上加剧了内部离心力不利于整体竞争力提升。
再次,国家主导型知识产权战略削弱了非国立机构或组织的参与积极性。巴西科技部网站统计结果显示,2004年仅圣保罗州就占巴西联邦政府科技总开支的30%,大多投向公立项目,该州仅在北部有一所私立大学,其余均为公立大学。另据统计,巴西全国知识产权方面的研发经费70%来自政府公共部门,由大学和研究机构承担的项目占80%,而且项目也局限于少数精英人才。事实上,公立和私立大学里的绝大多数教师与科研人员鲜有机会参与其中,虽然他们很希望与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合作但却缺乏有效地沟通途径。知识创新过度集中于教育机构的理论研究,私人部门和企业创新的能力匮乏,这直接导致巴西的民族经济国际竞争力下降。综上所述,巴西知识创新体系的脆弱性是巴西进步和崛起的最大羁绊。只有深度调整包括知识产权制度在内的整个分配制度,克服二元体制带给经济社会的负面影响,巴西的科技竞争力才能有根本性的改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