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在边关,被逼开埠,龙州不得不与法国开始合作。龙州与越南一线相隔,边界那边,法国殖民地政府对越南重点经营,给当地带来不少近代化事业,龙州的官员和百姓一方面对法国人始终怀有戒心,另一方面也在奋发进取,埋头追赶。他们在摸索着自己的道路,也不时观察边境那边的变化,偷偷模仿洋人先进的做法;他们小心翼翼地开放,摸着石头过河,但在不经意之间,军事、经济、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变化首先体现在筹建广西边防机构的过程中。边界划定后,为筹办边防,两广总督张之洞奏请设立广西边防督办,并派广西提督苏元春兼任此职,由他来统一筹划建立广西边防机构事宜。
1896年5月7日,中法双方签订《边界会巡章程》。根据章程规定,中方广西一侧设立9个分汛(边防检查站,法文为Postes Militaires Doubles,双方以相同兵力驻守的边防机关),经数次调整后,最后确定以平而汛为中心,向东有3个汛,为九特、爱店、镇南关,向西有5个汛,为水口、硕龙、陇邦、平孟和百南。归广西全边对汛督办署统一管辖。
苏元春把广西全边对汛督办署设在龙州,管理全边对汛事务。他常驻小连城,就近指挥,他的弟弟苏元瑞任副督办驻水口,专理西路汛务;另一副督办驻镇南关,专理东路汛务。法方也建立起自己的边防管理机构,和龙州的法国领事馆一起,共同承担与中国边境协商事宜。
桂越段边界线绵亘近900公里,高山峻岭、河流纵横与丛林密布的沿边地区世代聚居着壮、瑶、苗、汉等民族,千百年来这里有边无防,跨境民族自由通婚、种田和贸易均很少受到限制。对汛制度设立后,广西全边对汛督办在汛区严格实行边民注册制度,持有护照、“长行过界准单”以及“华侨回国凭单”,且经双方汛所的签验方可出入国境。
对汛的主要职能是维持边界治安,办理中越边民往来交通,处理跨界纠纷等。根据章程,双方还定期会商,定期派兵联合巡逻。开始时,各汛每月巡视所辖边界一次,中方各汛每次巡查后均须向驻龙州的督办呈交所管各号界碑的拓印编号钞纸一份。经过几次拓印后,改为每季度巡视中越边界一次。如遇特殊情况,则随时出巡。
边界对面的法汛军官很多是法国著名的圣西尔军校(Ecole Spéciale militaire de Saint-Cyr)的毕业生,士兵大多数是大鼻子蓝眼睛的白人,但也有不少小卷毛、黑皮肤的非洲雇佣兵,由于在印度支那的法国人人数太少(全印支地区加在一起也不到10万),从1898年开始,法国各汛开始雇佣越南人。边界这边,各对汛设办事处,设委员1名,下有翻译员、职员4名,通讯员2名;各汛至少驻扎汛兵一队,每队不得少于30人,设队长、队副各1名。这是中国早期的边防军,为了装点门面,清政府特地为对汛的官兵配备了新式枪支,从滑膛枪过渡到来复枪,中方边防军从此告别了冷兵器,实现了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
从法方对汛看到的中方边关
水口关分卡
边防制度的建立,让清末广西沿边一带“天下平静了十多年”。
边防建设促进了龙州电信邮政事业的发展。在如此偏远的边关,很早有了电报这一先进的玩意儿。1884年中法战争期间,为了加快军事情报的传递,在龙州开办了电报局,雇佣丹麦人莫赖为开办委员,中国人刘天瑞为领班,有职工12人,莫尔斯密码发报机2部,架设了一条南宁到龙州木杆单线电报线路,首先开通与南宁的电报通信,中途设立驮卢、崇善两个中间局,每天按时分头和南宁、龙州通报。随后又架设龙州到靖西电报线路一条,中途也设电报局一所。不久又架设龙州到凭祥、南关口、宁明电报线一条,以此为基础,龙州与边防各地及省内全国电报得以往来通达。
龙州电报局开办初期,主要是为中法战争传递前方军事电文和洋人官商电报服务,由于在中法战争中的出色表现,龙州电报局跃升为广西电报局。
在电报发展的同时,邮政也在发展。北京、天津、烟台、牛庄、上海五处通商口岸最早试办了海关兼理邮政业务。不久,龙州也模仿上述五个城市,在龙州海关附设了邮政办事机构。1886年,龙州邮政被列为全国三等寄信局之一,1896年,中国正式开办邮政,同年8月25日,龙州海关兼办的邮政改为国家正式创办的邮政局,由海关税务司美国人马士兼理,这是广西第一个邮政局,从此广西边防开始有为国防军事和官办经商专用的邮电通信。1899年,法国驻龙州领事馆成立后,也开设法国信馆。
龙州海关公馆
邮政局开办后,即办理收寄公众信件,含普通和挂号、保价包裹、代收代送等邮政业务。邮件传递多为马运或步行。1900年始,龙州除保持原有驿道邮路外,还开辟了半日班和日班邮路。龙州的邮件可经北海、梧州寄达广州,也可与越南通信,龙州邮局在广西东南部初成邮政网络。据1907年邮传部统计,龙州邮政局及所辖代办所8处,业务进出口普通信件40438件,挂号信件9160件,汇总交换达10700两银元,投递邮件总数20万件,业务总收入1509322两白银。
边防制度和电信邮政的设立是国防的需要,但同时也带动了龙州的地方繁荣和跨境贸易的发展。
在开埠之前,龙州城的周围除水路外,陆路交通闭塞,村落寥若晨星,当地居民生活在自然状态之中。中法战争后,苏元春率领20营近2万官兵驻扎在广西边防线上,把指挥部设在龙州。刚建成军营时,周围都是荒地,山高林深,荒草丛生,野兽出没,烟瘴时不时地发生。苏元春认为,如不能尽快增加边防地区人口,发展生产,繁荣经济,改变龙州的面貌,那么不仅官兵的军需供应得不到保障,同时物质、文化生活的匮乏会导致军心不稳。
苏元春和当地民政官员采用许多办法来移民实边,开发边区。他们首先鼓励官兵的亲属迁来边境,并动员人口密集的钦州、廉州、郁林等地的群众迁到边境地区落户。为了让外来户能够扎根,苏元春专门拨出资金让士兵盖了房屋,免费提供给移民居住,并向他们提供种子、牲畜,让他们开垦荒地。随着移民越来越多,龙州附近慢慢地形成“烟户相望”的局面。为了减轻财政上压力,苏元春命令边防军在执勤、训练之余,在军营周围从事农业生产。
经过数年的殖民,边境另一侧的越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当地居民也有了经商意识,为开展边境贸易创造了条件。为了活跃龙州的经济,苏元春又下令开辟圩场,发展边贸。在一些附近没有人烟的边防军驻地周围,苏元春下令辟出空场,由公家出钱建造市场和铺店,不收房租,甚至还贷款给边民做生意,因此招揽了一大批商人来从事贸易。边防要塞大连城过去曾是荒无人烟的地方,后来开设了三条街,有六间苏杭铺,卖丝绸布匹和日用百货,还有海味店等其他店铺,变成“烟火万家,有内地熙攘气氛”的边境城镇。
而在原先有人居住的地方,边防军进驻后,苏元春即派人或动员群众经营生意,开设市场。长期习惯于自然经济的当地居民没有经商习惯,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招徕人来经商,苏元春规定,在新开设的市场内,凡来赶圩的人,由当地驻军每人发给五文钱作为午餐费,可买到两碗米粉。当时群众说:“苏宫保出钱请人来赶圩。”
苏元春前后共开辟了二十几个圩场,都成为中越边境上热闹的贸易市场,中越边民、商贩经常定期集中在这些地方交易。最著名的圩场是关前隘,位于镇南关以北约11里,中法战争后成为中越贸易的转运站,所有附近地区生产的货物都经由此转运,商店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慢慢地,商贾辐辏,龙州成了一个大市集。
要致富,先修路。为了进一步活跃商贸,苏元春带领边防军修筑道路。苏元春修筑边防设施时认识到,“龙州是广西边防的重心,交通为军事之要略”,为了便于运输军械,特别是笨重的火炮,他利用边防军为劳力,和当地老百姓一起,从1886年到1896年,经过十年的努力,一共修筑了上千里军路,形成了以龙州、凭祥为中心的军事公路运输网。
当时重要的军路干线有:龙州至靖西、那坡(旧称镇边县)的西线;龙州至宁明的爱店、那犁的东线;龙州至镇南关、平而关、水口关的南线;龙州至太平府、南宁的北干线。镇南关到龙州这条道路比较宽平,其他地方的军路,是山岭横阻,榛莽塞道,状若羊肠,交通极为不便。苏元春把这些干线都加固修整,有的加宽修直,还修筑一些支线,直接通往边防线上的各个据点、炮台、关隘卡口,使边防军路纵横交错、网络相连,畅通无阻。其中龙南军路从龙州县起,至镇南关外的国界止,全长55公里,这是中国第一条近代公路,开辟各省筑路的先河。
龙凭公路(原南军路)
以龙州为中心的道路网还和越南境内的公路网相连,在边境平靖以后,军路的军事价值下降,更多地用于促进跨境贸易的发展。宽直的军路上,在边民步行或骑驴赶牛运送商品川流不息的人流中,偶然驶过鸣着喇叭绝尘而去的小型汽车,那是驻龙州法国领事或龙州海关外国官员往返越南的汽车,后来又有法国人或是越南边民用汽车来龙州运输货物,龙南军路成了中国最早通行汽车的道路之一。
在修建公路交通的同时,苏元春还大力发展水运。龙州位于左江上游,水道交通发达,平而河、水口河从越南流入,在龙州交汇,船运直达南宁,继续上溯可到梧州甚至是广州,是当时一条重要的国防运输线。
1893年,苏元春邀请龙州绅商、官商合股,筹集资金7200元,组办邕龙车渡公司,为广西地方水运最早的营运公司。1899年,该公司改称邕龙利济局。苏元春在广州定制三艘扒船,即脚踏车船,以加强左江的运输能力。扒船长9丈,宽8尺,吃水2-3尺,载重量25吨,分上下两层,客货载运。它比帆船先进,既可以装载货物,又可以顺带载客,极其快便。这些船按期来往龙州与南宁之间,给老百姓生活和经商带来极大的方便,扩大了货物流通的领域和范围,加快了货物周转,缩短了资本周转的周期,使左江航道贸易与货运额迅速增大。
龙州附近原有航段有些狭窄弯曲,巨石嶙峋,有些险滩滩口出入仅容小舟通过,天气恶劣时经常有船遇难。1898年,苏元春派人疏浚了明江的岜耀滩,放炮炸石,拓宽滩口,使昔日的险滩成水上通途,明江的航运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形成了以龙州为中心的水路运输网络,大大加强了龙州和边防东路的宁明、边防北路的太平府、南宁等地的联系。
左江上的船队
苏元春还在龙州西门外8里保元宫码头通龙发圩及下冻等地设保元官渡。水陆道路的修筑和疏通,既适应了边防军事的需要,又便于商旅往来。广西边境经济长期落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交通条件的局限。交通事业的发展促进了龙州的经贸的发展。
左江航道
苏元春进一步发展龙州的工农业及其他各项事业。他看到广西沿边一带森林茂盛,可以种植经济林木,龙州、宁明、凭祥等地盛产八角,是跨境贸易的主要商品。以前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每当八角成熟时,常有土匪恶霸聚众以拾果为名上树强夺,当地人常因与他们争执引发械斗,更有不法商人以杂油掺入果实,以次充好,给边贸带来十分恶劣的影响。1897年,苏元春与太平思顺兵备道道台蔡希邠一同下令严禁乱伐山林,并创办八角保卫局,对八角业进行管理,制定了八角保卫局章程12条,对八角的种植、收获、交易、日常管理和保护都作了详细的规定。其中有不许军民随意践踏八角林、八角成熟时派兵护林、防止偷盗抢劫、惩治投机掺假者等条款。保卫局从八角交易中抽取一定比例的费用,每百两买卖主各抽银四两,每年之中所抽银两,除提银3200两分作两次缴存龙州厅署,作为当地书院将来的膏火费外,其余的银两用于各军民机关办公之用。
与林业同时发展的是龙州工业。苏元春亲历过中法战争,虽然在镇南关大捷中打败过法军,但清军在法军的洋枪重炮攻击下损失惨重,若不是当天大雾,法军就会攻破清军阵地,苏元春深感提高武器装备的迫切性。在战后,苏元春在德国购买军械的同时,还模仿西方军事装备的做法,在龙州招募一批工匠,开办龙州军械制造局、火药局、军装局等,这是龙州和广西近代工业的开始。其中军械制造局在制造军械的同时,也生产大批民用工具投放市场,深受边境百姓的欢迎。
苏元春还通过招标方式在思乐县(今属宁明县)的叩台百岭麓、弄良,以及上思的渌辱村,用土法开采煤矿,除供给军用外,也拨出一部分投入市场,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大量的越南老百姓和商贩成帮结队过境来购买“火石”。
龙州从默不知名的边塞小城开始兴旺起来。龙州的发展留下了深深的苏元春印记。
太平思顺兵备道辖区图
龙州城图
龙州城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