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龙州在法国武力威胁下被迫开埠,在满怀敌意中向对手偷师学艺,与法国人在摸索中开始合作,在不经意中尝到开放的甜头。民国来了,新的一页已经翻开,开放已经成为难以遏止的潮流。
推动龙州开放的元勋苏元春所留下的遗产一直在造福一方百姓。进入民国,一个人继承了他的衣钵,让龙州的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他叫陆荣廷。
陆荣廷原名陆特宋,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年轻时一路流浪到龙州。他因与法国人的冲突而落草为寇,以龙州为据点,组织了数百兵马,活动在桂越边境上。是苏元春招安了他,并给他取名“荣廷”。在苏元春麾下,他一路成长,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将。苏元春落难后,陆荣廷则继续得到两广总督岑春煊的重用,作为主力平定了肆虐广西数年的匪乱,因功做到了总兵之职,他的落草时的部下以及后来陆续归附他的谭浩明、陈炳焜、韦荣昌等人也不断得到升迁,他们构成后来被称为“旧桂系”的核心。1911年5月,陆荣廷升任广西提督,不久就赶上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
陆荣廷虽是旧军人,但长期在龙州和中越边境生活,得以就近接触统治越南的法国所代表的西方近代文明,亲眼目睹苏元春等人开创的广西开放所带来的积极变化,因此“民主、共和”等先进理念也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他。
1906年,陆荣廷赴日考察军事时,与很多同盟会会员相熟,1907年,孙中山在镇南关发动起义,陆荣廷作为边境主要镇守官员负责镇压,但他采取拖延策略,使孙中山等得以全身而退。
辛亥革命爆发后,西南各省纷纷呼应,宣布独立。在广西巡抚沈秉堃、布政使王之祥顺应潮流,宣布广西独立。后沈、王二人认为不是本地人,根基不深,控制不住形势而先后离开广西,由于陆荣廷掌握了边防军和新军,因此他被推选为广西都督,掌握广西军政大权,也由此开创了持续十余年的旧桂系时代。
陆荣廷和他的女婿——民国大法官苏希洵
陆荣廷的妻弟——广西督军谭浩明
老桂系的核心人物大多出身社会底层,亲历过民间疾苦,饱尝过人世辛酸,同底层人民有天然的感情缘结,希望在巩固自己统治的同时,造福乡梓,留芳后世。于是,他们继承了清末发轫的近代化事业,将其继续推进。陆荣廷上台伊始,就提出了兴办实业的计划,随后又相继采取鼓励实业的举措,颁布促进近代化事业各种规划,在修路兴学、创办各种实业等方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绩。这为旧桂系时代广西实现社会粗定提供了保障,也为广西在20世纪30年代新桂系时代成为“模范省”打下基础。
陆荣廷知道,要兴办各种近代化事业,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外部环境,也必须借助外国先进的人才、器械和商品,因此需要与广西交邻的越南以及占据越南的法国人打好交道。尽管陆荣廷以与法国人对抗起家,但在边关多年,他也积累了丰富的与法国人打交道的经验,他知道,要做好涉外工作必须先选好人。
陆荣廷物色了吴悫担任广西全边对汛督办署的外交课长,负责协助处理对法、对越外交事务。吴悫字式文,曾在河内法国人办的学校读法政科,清末在镇南关等汛充任洋务文案,他因为受过法国人的教育,与法国人沟通很顺畅,因此很得法国人的器重。吴悫担任外交课长后,恰逢同乡陈樾自河内学医毕业,来龙州担任法国驻龙州领事馆的保健医生,由于陈樾从中斡旋,吴悫进一步消除了桂系与法驻印度支那殖民政府当局之间原有的隔阂。法越当局承认了桂系政权,双方的跨境往来也更加频繁。
出于对外开放培养人才的需要,陆荣廷送了一批青年到日本、美国、法国等地留学。为体现对法国的重视,他把自己的养女婿苏希洵送到法国巴黎大学法学院读书。
苏希洵在法苦读7年,终于取得法学博士学位。学习期间,他著有《现代宪法的趋势》论文,并把法文版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译成中文。毕业回国后,他曾任民国政府外交部长王宠惠的秘书,也曾参与修订中法越三国之间的条约。他后来又担任广西省政府秘书长、教育厅厅长、中华民国全国立法委员、西江文理学院(南宁)法律系主任和代理院长等职,1948年担任民国司法院第一届大法官。有一大批像苏希洵一样在外留学的广西学生后来陆续回国,加入到广西和中国的建设之中。
1912年2月,在就任广西都督的第二个月,陆荣廷就在都督府设立实业司,同年9月,他又成立广西实业协会,鼓励各界兴办工农交通各项事业。1913年1月,陆荣廷向北京政府提交呈文,内容是广西实业建设计划。
在龙州,实业建设首先反映在交通建设上。陆荣廷虽然在任提督后就离开龙州,驻扎桂林,后又将省会迁往南宁,但他在龙州发家,手下大多是龙州本地人,因此他依然将龙州作为后方基地,把边防对汛督办和广西督军之职交给他的妻弟——龙州水口人谭浩明,并亲自过问龙州地区的开发。
龙州开埠后,根据《中法越南边界通商章程》和《中法续议商务专条》规定,凡进出口商品“按中国通海关税同减十分之四收纳正税”,经过龙州至高平往返的船只货物免税。随着关税的减免,中越边境贸易日益兴旺,形成一个以龙州为中心辐射周边的贸易网络。为改变龙州与越南通商长期依靠水路运输商品的状况,陆荣廷、谭浩明加快公路的修筑。
首先是龙南公路。清末苏元春曾修筑龙州至镇南关军路,建成后,虽常有法国小汽车来往边境两侧,但路面未经修理,一遇降雨便泥泞不堪。1915年,陆荣廷和谭浩明曾下令将其整修和扩建。但大连城至鸭水滩路段,沿河悬崖陡壁,因工程艰巨,路线仍然没有得到全部开通,车辆行人需要绕经山顶而过。1921年春,陆荣廷下令再修龙南公路,同年9月,因桂粤战争爆发,旧桂系一败涂地,陆荣廷避难到上海,因而导致工程中止。1922年9月,粤军退出广西,陆荣廷回到龙州,又拨款10余万元来继续工程。此次修路炸通了鸭水滩地段临河的悬崖石壁,在大连城附近砌筑护墙,提高路基,降低坡度。路基修通后,选择重要地段铺砂石路面,并在全路修建了钢筋混凝土桥2座,石拱桥6座,各类涵洞近百个。之后,陆荣廷又拨款12万元来拓宽路面,取直切弯。1923年2月17日,龙南公路举行通车典礼。至此,始于龙州县城,终于镇南关,长达55公里的龙南公路正式开通。
龙南公路近貌
其次是龙水公路。龙州至水口之间,原有苏元春修筑的军路,民国初年,陆荣廷另辟一条公路,路面宽14尺,可以通车,且比原军路缩短,旧路因此荒废。谭浩明任广西督军时,利用旧军路重新修筑龙水公路,为了不扰民,他裁撤了一营士兵,以原来的军饷从复员士兵中雇佣了200多人来专门修路。1919年,龙水公路全线通车,全长33.5公里。全线地形平坦,路宽四五米,可以通行汽车。
第三条是邕龙公路。从龙州到南宁,原有官商通行的大道,可通骡马驮运;清末苏元春组织了对该路的拓宽、翻建,使之成为一条边防军路。1920年6月,陆荣廷主持拓宽这条工程,截弯取直,以便于通车,从南宁始动工,预计三年完成,第二年,因为粤军占领广西而被迫中断。1921年,时任广西省长的马君武主持续修这条公路,到1923年通车,全长155公里,是广西第一条长度超过100公里的干线公路。
上述公路的修建,构筑了一个以龙州为中心的公路网。
在修筑公路的同时,陆荣廷还在龙州修筑铁桥。龙州周边的交通通顺了。县城内的交通问题越来越突出,丽江横穿县中,两岸人车往来靠舟楫摆渡,十分不便。在边境另一侧的谅山,法国人修建了一座跨越奇穷河的铁桥。对越南情况十分熟悉的陆荣廷、谭浩明于是产生攀比的念头,由法商代为设计并供应钢材修造一座与谅山相仿的铁桥,法方欣然应允。于是,陆、谭等军政要人发出倡议,带头捐款,然后向边防军各营旅、地方机关、富绅殷商等各界募款10万银元,用于在龙州修建铁桥。
1913年,法国设计师来到龙州,会同有关人士临江踏勘,见乐寿亭和伏波庙旁侧两岸相对突兀而出两道高拔的岩崖,颇有气势,岸距最窄且系天然石崖,地质坚固,于是选定这里作为桥址。设计甫定,旋即动工兴建。
龙州铁桥因桥址下临深渊(即伏波潭),不便设置桥墩,于是采取下承式钢桁架结构,全桥长123米,宽3.8米,高26米,单孔桥跨长106米,是当时中国跨径最大的桥梁,两岸桥台用料石在岩崖上砌成,桥面选用优质枧木铺设,全部钢材、包括钢桁架从法国订购,并由越南沿平而河水运而来,由广东籍建筑商黄英承建,招雇原修建谅山铁桥的越南熟练工人施工。龙州铁桥施工难度极大,其间两次遭遇洪水,克服了重重困难方始完工。
龙州铁桥照片
1915年,龙州铁桥建成,陆荣廷、谭浩明等军政要人亲临现场参加落成典礼,剪彩通车。龙州铁桥实际造价6万银元,剩余款项被陆荣廷用来修建公路。
铁桥建成之初通行轿车和载重2.5吨的货车,后因钢桁架挠度过大,桥身随行车摇摆不定,只限通行轿车。1916年对铁桥进行了加固工程,用格构式斜拉钢架将钢桁架左右吊拉,两岸桥台装设格构式钢架支撑,以平衡钢拉架上的拉力。加固后大小车辆可通行,且在造型上更加美观。每当皓月当空,华辉倾洒,将桥身倒映在江面荡起的层层涟漪上,行人身影和桥影随江波微微摇晃,别具雅致,故得“铁桥风月”美誉,成为龙州八景之一。
龙州铁桥虽有不少缺陷,但在当时只有天津、上海等城市刚刚尝试西方大跨钢桥新技术,南国边陲小城龙州已架起了一座巍巍长桥,它不但是广西钢结构桥梁建设的先河,还为古城龙州增添了无尽美色。
1909年,陆荣廷还在任广西边防督办期间,从越南购进1辆小汽车,当时龙州海关有1辆小汽车,法国驻龙州领馆有1辆小汽车,清末、民国初年时,龙州总共有3辆小汽车在路上行驶。龙州周边公路网建成后,越来越多的汽车往来于边境和龙州、龙州和省内大城市之间,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
陆荣廷主政时期,还疏浚了西江河段,改善了航道宽度和水深,使西江、浔江、郁江、桂江航道畅通,火轮和电轮可以日夜航行,龙州与南宁、梧州水路运输更加通畅。1913年,在龙州成立了合股的龙州启泰公司,拥有3艘载重量达20余吨的火轮,在龙州和南宁之间运营,成为桂南最主要的航线。龙州同时通过水运与越南相连,丽江上游的平而河连接越南的七溪河,另一支流水口河连接越南的高平河,经常有民船通航,涨水季节,载重五六吨的船只,可顺利航行。1920年,当地人李绍英开办的汽船公司拥有的“耀东”号和“耀南”号,经常往返于龙州和水口之间。
左江上的小火轮
交通便利了,人员和贸易的流通也就顺畅了,龙州的边境贸易进一步发展。在边境市场上,中国出口的商品有瓷器、陶器、酱料、竹编用品、糖、豆类、花露水等,进口的有家禽、家畜、竹木、八角、桂皮、砂仁、巴戟、甘草、蛇类、鱿鱼、胡椒等农副土特产品,还有各种各样的法国和其他西洋产品:炼奶、香皂、肥皂、卷烟、染色棉布、牙粉、煤油、汽油、生胶、胶鞋、各种染料、漂白粉、西洋香、布匹、毡被、袜等日用工业消费品,应有尽有。
从越南进口的大宗货物还有食盐和一种盛产于越南太原地区的植物——薯莨,它是一种染料,从广东来的商人每年进口高达几十吨,运到广东去染纱。
随着边境贸易的不断发展,商品意识不知不觉地在各族人民心中萌生,一些原本农家弃而不用的废料,成为有价值的商品。例如鸭毛,原本被农家随意丢弃,由于国外羽绒工业的发展,广西边境地区各族农户家大量收集鸭毛,用于边境贸易出口,既改善了卫生,又提高了收入。
原先十分浓重的小农意识、守土重迁的思想开始松动,出现了外出打工的农民。农闲时,他们圩场上出卖体力,从事搬运,更大胆一些的则集资从事贩运活动。
经济的活跃吸引了外地商人纷纷来龙州落户,来自广东的商人,几乎占据了龙州商业的大半壁江山,另外还有来自两湖、江西的商人,他们都各自成立了自己的商会。来自同省的郁林、梧州、南宁、柳州、来宾等地的商人也纷纷落户。城镇人口剧增,广州话、两湖话、江西话、越南话与当地壮话相交杂,成为如今龙州话不同周边语言的一大特色。
中越边民跨境交流也日益密切,彼此通婚也成为平常现象,双方人员在彼此交流中,相互学习,增长技能,也增进了友谊。如今,龙州以“盛产”美女出名,不少人面容有明显越南人特征,甚至有些还有法国人肤白和高鼻深目的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