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最早践行“现代丝绸之路”的法国人

最早践行“现代丝绸之路”的法国人

时间:2023-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沙海昂1872年9月23日出生于法国里昂。里昂是法国第二大城市,曾是欧洲最大的丝绸市场,故里昂也自豪地称自己是丝绸之路的终点。因为这一关系,沙海昂自幼就对中国充满憧憬。1898年,费务林公司又获得修建龙州至南宁铁路的合同,沙海昂就是被招聘来负责这段线路的勘探的。龙州铁路工程使沙海昂了解了中国的现实,也看到帝国主义的冷酷和贪婪,他对此深感厌恶。滇越铁路还在进行中时,沙海昂又被公司调往其他铁路工程的建设工地。

1898年,一个叫Antoine Henry Joseph Charignon的26岁年轻法国工程师来到龙州铁路工地,来华不久,他给自己取了个中文名字——沙海昂,并取了字为利农。

沙海昂1872年9月23日出生于法国里昂。里昂是法国第二大城市,曾是欧洲最大的丝绸市场,故里昂也自豪地称自己是丝绸之路的终点。因为这一关系,沙海昂自幼就对中国充满憧憬。

沙海昂年轻时照片

中学毕业后,沙海昂考入巴黎中央制造和艺术学校(Ecole Centrale des arts et Manufactures de Paris)学习。这所学校是法国著名的中央理工学院的前身,创建于1829年,是专门为适应大工业时代需要培养各类工程师的精英学校,毕业生自豪地称自己为“中央人(Centralien)”。

来龙州之前,沙海昂已经在土耳其工作过3年,在小亚细亚的山区担任铁路工程师,参与修建斯麦那(Smyrna)到喀萨拉(Casala)的铁路,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修建山区铁路的经验。如愿以偿地来到龙州后,沙海昂以为找到一块可以充分施展才能的乐土。

1896年6月,清政府与法国费务林公司签订《龙州至镇南关铁路合同》,费务林公司的工程队大张旗鼓地开进了龙州,勘探、设计、施工仓库、火车站,一切显得轰轰烈烈、热热闹闹。1898年,费务林公司又获得修建龙州至南宁铁路的合同,沙海昂就是被招聘来负责这段线路的勘探的。

沙海昂满怀热情地投入到工作中,他梦想着穿越龙州的第一条中国国际铁路的早日建成,车轮滚滚,带着法国商品、人员和新思想而来,改变中国西南落后、封闭的状态。

现实很快给沙海昂兜头泼了一盆冷水,他发现,费务林公司根本就没想好好修这条铁路,公司负责人先是就工程造价漫天要价,然后与清政府就铁道轨距争得不可开交,得到工程合同签署两年后,除了火车站和几处仓库外,竟没有铺下一根铁轨。公司高层内部毫不掩饰地说,与中国人拖延争执的目的就是最终要从中国人那里得到高昂补偿。

是龙州铁路给了沙海昂来中国工作的机会,让他有在这个古老国家实现梦想的幻觉,但现实是那样冷酷,因为中国积弱积贫,她成了列强和他们的爪牙公司欺侮、愚弄、榨取的对象。龙州铁路工程使沙海昂了解了中国的现实,也看到帝国主义的冷酷和贪婪,他对此深感厌恶。在浪费了数月时光后,他申请外调。恰逢法国获得了修筑滇越铁路的权利,他被公司派往云南。

滇越铁路是连接昆明市到越南海防的国际铁路,全长859公里,其中中国段465公里,80%的路段在崇山峻岭间穿行,需要开通数不清的隧道,还要跨越红河等诸多河流,最陡路段海拔高差将近2000米,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和桥梁隧道工程技术要求在当时举世无双。全线共需桥梁425座,隧道115座,占滇段全长的36%,平均3公里1个隧道、1公里1座桥涵!在世界铁路建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滇越铁路上的铁桥

沙海昂穿越密林,风餐露宿,勘查设计,干得非常投入,他把在龙州铁路上无法施展的才华加倍地释放在滇越铁路的勘探上,他为能参与创造奇迹而倍感自豪。工作之余,沙海昂也为云南的旖旎风光和多彩的民族风情深深吸引,他拍摄了许多照片,这些照片1908年在北京结集出版,名为《老街到云南省的铁路线》(Ligne de Laokay à Yunnansen)。

法国政府和驻印度支那殖民地政府也为修建滇越铁路下了血本,共投资1.65亿法郎,仅次于开通巴拿马运河的费用,从1903年正式动工,54家法、意、比、德等国欧洲公司数千名工程技术人员,先后30多万名中国劳工昼夜不息地忙碌在工地上。1910年,铁路正式通车,随着汽笛的鸣响和轰隆的车轮,云南人一成不变的生活状态被彻底颠覆,云南跑步进入了近代化。

滇越铁路还在进行中时,沙海昂又被公司调往其他铁路工程的建设工地。他先后参加了正太铁路、京汉铁路和陇海铁路的建设,均担任工程师。他不顾严寒酷暑跋山涉水,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中国早期铁路建设的很多奠基工程都得到他的指导。他在这些工程中干劲十足,成绩斐然,尤以修建京汉路上的黄河大铁桥而功绩卓著,受到清政府的表彰。

京汉铁路原名卢汉铁路,是连接北京卢沟桥到汉口,贯穿中国南北的铁路,1898年由清末洋务派领袖之一的张之洞倡议发起,目的是为中国腹地增添一条便捷的大通道。

由于各国列强对建设权争执不下,清政府选择了比利时来承建。清政府认为,比利时重工业发达,有丰富的铁路工程建设经验,更重要的是,比利时是个小国,清政府有能力对其施加影响。但清政府没有想到的是,比利时后面是法国财团和工业集团组成的辛迪加,一切操控在法国手里。不过,这一局面,也给沙海昂提供了大显身手的机会。

铁路建设的一个关键节点就是黄河铁桥的建设。按照最初的工程设计,京汉铁路要经过开封,但从地理位置上讲,开封一带的黄河乃地上悬河,被称作黄河的“豆腐腰”。如果在开封建设桥梁,不仅耗资巨大,并且搭建好的桥梁质量难以保障。

京汉铁路黄河铁桥

法国、比利时工程师团队经过4年的实地勘探,反复比较后,最终将大桥桥址选定在郑州北邙山山脉尽头的荥泽口,这是著名的古黄河渡口,最大的特点就是滩窄岸坚。这一选择,不仅让京汉铁路有一个稳妥的跨越黄河的方案,也奠定了郑州成为国内交通枢纽的基石,让郑州步入大发展的快车道,在短短几年中由一个小县城一跃成为中原繁华都市。

为留下一个百年工程,法比建设公司决定采用在欧洲已十分成熟,但中国尚未大规模使用的钢体结构来建造这条铁路大桥,由沙海昂负责黄河大铁桥的设计和施工。

大桥兴建于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9月,工程造价库平银265万两。桥长3015米,102孔。数万工程师和民工日夜不间地忙碌在工地上,建桥所需的钢铁、机械都是通过汉口由马车、牛车、人力车辗转运到工地,为及时解决设计和施工出现的问题,沙海昂连续三年吃住在工地上。1906年4月1日,京汉铁路开通,大桥也迎来了轰响的鸣笛声。

在大桥开工的1903年,郑州升为直隶州,辖河阴、荥泽、荥阳、汜水。1906年2月,汴洛铁路汴郑段通车。随后两年内,汉郑、汴洛、道清铁路相继通车,京汉、陇海十字交叉初具雏形。

1908年,沙海昂的事业又迈上新台阶,他受邀担任了清朝的邮传部顾问。他提出修建21个铁路干线以汇成中国铁路网的庞大计划,其中特意提出修建南北、东西两条国际大通道的规划。东西国际大通道从中国沿海港口通过铁路连接陇、秦、豫各省,再与外国铁路相通。在他的推动下,其中还有一小段——开封与洛阳间的汴洛铁路已开始付诸建设,这被认为是“现代丝绸之路”的雏形。

出于对中国的热爱,沙海昂提出要求加入中国籍。为此,他在北京西直门外京张铁路旁购置了很大一块土地,但他还不满足,又在京汉铁路旁购买了一大块地。沙海昂的入籍请求对尚没有国籍法的清政府出了个难题,不得已,清政府加快立法进程,于1909年颁布了《国籍法》。1910年,38岁的沙海昂加入了中国国籍。1912年,民国成立后,他继续担任交通部顾问。

为理想所驱使,沙海昂很想为他所爱的中国干一番事业,他实地旅行过华南、华中、华北各地,考察各处地理,写下《中国铁路》(Les Chemins de Fer Chinois) 一书,于1914年在北京出版。沙海昂不懂中国官场的虚情客套,以一个西方人的直率,经常直言不讳。但随着在部委任职的时间越来越长,他才发现,中国人聘请外国人作顾问只是为了装饰门面,他的想法在这死水一潭的官场难有实现的机会。于是沙海昂退到书斋,以著述和收集图书资料为乐。

沙海昂戎装照

1914年6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出乎周围所有人预料,42岁的沙海昂放弃在中国的丰渥生活,抛妻别子,毅然返回法国参战,从文质彬彬的工程师变成“武将军”。

沙海昂作为法军军官随远征军赴土耳其作战,又重新回到年轻时曾工作过的地方,不过这一次不是为了建设,而是为了毁灭。他作为炮兵军官参加了著名的加里波利战役,与后来成为土耳其国父的凯末尔对阵。协约国军队不熟悉地形又遭到土军的顽强抵抗,战斗进行得非常激烈,反复发生白刃格斗,法军在该战中伤亡达47000多人。这场大绞杀给沙海昂留下深刻印象,即使在一战结束后协约国获胜,他还经常在谈话中佩服土耳其人的勇敢。大战结束后,沙海昂升任炮兵少将,曾参加英法联军前往苏联干涉十月革命,与红军在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厮杀。

沙海昂晚年在中国

1918年,他放下屠刀,辞去军职。他割舍不下魂牵梦萦的中国,又回到北京,埋头书斋,开始一个学者的生活。

沙海昂对中国的历史地理有浓厚的兴趣,尤其关注中外历史上文化交流的情况,他晚年专心研究《马可·波罗游记》,汇集了英法各家的注释,进行认真的考证补充,终于完成了《马可·波罗行纪新注释》三册,1928年由商务印书馆译成中文在北京出版。这部书出版后,沙海昂名声大振,法国政府授予他一等金质奖章,一些中国文化名人也与他交往。

沙海昂注释的《马可·波罗行纪》

在治学的同时,他放弃了购置产业的打算,开始潜心购买收藏中外有关中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不少珍本是他千方百计才收购得来,有时不惜花费重金。经多年积累,他藏书渐多,共2400余种,这些书大多购自国外,为中国所未见。他的藏书中还有他手绘的《从南宁至北京设计图》,十分珍贵。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他开始为明朝时的葡萄牙海盗平拖的中国游记做注释,平拖的足迹曾遍及中国各地,堪比马可·波罗。沙海昂从一本书上看到《平拖游记》的介绍,于是花了很大力气找到法文本。他想以他的注释工作来对中国文化研究作出新的贡献。

可惜天不假人,沙海昂的注释工作只做了一半,便突发脑溢血,1930年8月17日,因抢救无效,沙海昂在北京法国医院去世,享年58岁。注释该书的工作后由法国人麦格玛利代为完成。

沙海昂留下遗言,他的藏书都是一本一本买来的,收集十分不易,将来不可分散,只能集中在一起。

托沙海昂在天之灵护佑,他的的藏书一直集中在一起,虽历经战乱,始终得到妥善保存。现在沙海昂藏书珍藏在中国社科院民族所图书馆里。

在沙海昂短暂的一生中,他先做工程师,后做武将军,再后又做史学家,每一段人生都是那么精彩。他出生于丝绸之路的终点,葬于丝绸之路的起点,对中国的眷恋贯穿了他人生的始终,龙州是其中重要的一站。他所留下的遗产,承载了中法友谊,肯定会一代代继续传下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