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高校与印度高校人文教育交流图录
“中印大同”乃多层意义之大同,嬗变中之大同。
印度与中国拥有共同的文化渊源。公元629年,唐玄奘赴印取经,长途跋涉,生死度外,诚心诚意,不屈不挠,游学印度13载。之后取回真经,并译经75部,撰写《大唐西域记》12卷。自此,印度佛教在中国繁盛发展,以一种全新视角参与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语言、文学、绘画、书法、建筑、音乐、舞蹈等诸多人文素质,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和民间价值观体系的重要部分。中国佛教宗师的朝圣之旅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留下深刻印迹,其影响越出国门,辐射亚洲。
印度与中国具有共通的传统文化精神——胸怀博大,智慧文雅,温柔敦厚,天真淡泊。在印度,文化是活着的传统,传统是活着的文化。其生活包含形而上与形而下的丰富意义——上界的精神生活宁静肃穆深邃,远离尘嚣,自持清高,从容不迫,具有文雅高超的智慧定力;下界的凡尘生活杂陈纷乱扰攘,自由散漫,载歌载舞,活色生香。物质与精神之中均蕴含着生活的原生态,其生活态度、生活哲学和生活方式都是印度民族从古到今生存繁衍的活水源头,令访学的中国师生为之惊异感叹,也勾起国人对自己历史的记忆和对本土丢失传统的自省。
印度与中国面临共同的问题——传统与现代性之两难。印度未经历过激进主义革命风暴的战斗洗礼,无破“旧”立“新”的决绝姿态。对现代化浪潮的反应是缓慢而渐进的,无热火朝天奔小康,喧嚣进入现代化的万众一心。印度生活自生自发,自然而然,生活方式和大地风貌呈现天然重于改造,传统多于现代。而中国则经历了砸碎旧世界,建立新世界那激情燃烧的岁月,继而辗转突奔,义无反顾迈向现代化。然而,以商业化和城市化为特色的现代化浪潮改变了人与自然——物质生活改善,精神生活淡化,都市风光亮丽,自然原生态消失。印度和中国都面临悖论:传统常与贫穷落后相伴相生,如果消除地区贫困要以湮灭民族传统和改变自然为代价,我们是否抛弃传统,拥抱现代化,抑或保守传统,拒斥浮躁,宁静致远。在传统到现代性的转型期,中国与印度处于如何与时俱进,同时坚守优秀文化传统的两难境地。我相信,因访学相遇的中印师生都在思考这个世界性的难题,这是中印人文教育交流项目的深层次意义。
云南青年学子重走古代贤人的访学之路,见识异域文化,反思本土文化,与印度师生共勉学习,共筑友谊。云南大学国际交流处编辑出版这本记录云南高校师生与印度高校师生进行文化交流活动的画册,展示中国眼中的印度,印度眼中的中国,这是中印两国师生互学互鉴的文化交流新篇章。
朱 望
原云南大学外语学院教授 汕头大学文学院教授
2016年11月15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