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崛起与战争

崛起与战争

时间:2023-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中国经济规模此次“第一”,各界人士几乎均表示“要淡定”。对大国崛起的研究反映了今天中国的现实和需求。大国崛起总是与战争相伴,以致造成一种思维定式,即战争是大国崛起的助产士、催生婆,大国崛起必须以战争的方式才能完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厘清历史上大国崛起与战争的关系,以及战争在21世纪大国崛起中将扮演怎样的角色。

Chapter Ⅰ

Great Powers, Rise and War

什么是大国?历史上有哪些国家可以称之为大国?近代以来战争的形态经历了怎样的演进?大国崛起的内涵是什么?大国崛起为什么要以战争的方式完成?

2014年10月,当中国人从“黄金周”假期休假回来后,突然发现自己即将成为全球GDP第一国家的公民。10月7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2014年10月号《世界经济展望》,该报告显示,2014年美国GDP将是17.416万亿美元,中国GDP将达17.632万亿美元。这意味着,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这是自从1872年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体至今,首次在购买力水平衡量的GDP上落后于另一国家。

无独有偶,世界银行也进行了类似统计,显示以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经济规模将在2014年10月10日超过美国。

对于中国经济规模此次“第一”,各界人士几乎均表示“要淡定”。大部分普通民众也认为,这个“第一”与实际感受“有出入”。

而媒体给出的标题则是:中国经济又“被第一”了。

对购买力平价这一衡量经济规模的标准存在质疑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即便中国名义GDP超过美国,也不能说明什么——中国GDP总量超越美国,只是时间问题,这在学界不是秘密。

首先,英国和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时候,人均收入也达到世界前沿水平。而在人均GDP方面,中国跟美国的差距可能是50年或70年。2013年世界各国GDP的排名,虽然中国位居第二,但按人均算,中国GDP远远排在了第九十九位;而以人均收入而论,2013年中国人均收入6629美元,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被甩在了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国家之后。中国还有2亿多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看着这样的清单,我们又如何能领受GDP“世界第一”这份“殊荣”呢?

其次,在国际竞争的舞台上,经济总量往往并不能发挥太大作用。不论是国家还是企业,最终依靠的是自身创新能力,这决定了经济发展的质量。按照英国著名经济史和经济统计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的说法,直到1895年,中国经济总量才被美国超越,但这并不妨碍西方列强在战场上一次次打败中国。保罗·肯尼迪认为,经济总量本身并无太大意义,因为“数亿农民的物质产量可以使500万工人的产量相形失色,但由于他们生产的大部分都被消费了,所以远不可能形成剩余财富或决定性的军事打击力量”。所以,他并未将19世纪和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看作是大国。当前,中国虽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但是仍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出口产品附加值低。如果继续依赖这样的增长模式,不但国际竞争力难以提高,而且也会威胁到国家经济安全。

总之,先进的生产力比GDP更重要。

另外,从老百姓的角度看,GDP指标并不能体现诸如生活环境、社会安定、生活服务条件等与自身生活质量切实相关的因素。

对于今天中国的实力与处境,著名国际政治学者王辑思教授有如下定位:

“今天的中国是一个独特的大国。我们是国力最雄厚的发展中国家,却在许多方面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我们的影响正在迅速传遍全球,却还没有在亚洲获得主导地位;我们拥有独特的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却还不具备足以影响外部世界的价值体系;我们是现存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受益者,却又受到西方的制约,需要努力推动国际秩序的改革。”

这说明,建设一个强大而美好的国家,中国任重而道远,我们仍要虚其心,淡其名,顺时应势,自强不息。

进入21世纪,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爆炸式增长,有关大国崛起的话题开始在国内媒体和学术界走红。不仅保罗·肯尼迪出版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名著《大国的兴衰》再度出版并畅销,中央电视台还制作了既叫好又叫座的《大国崛起》系列专题片。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奇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即人们按照当下的需要去重构历史。对大国崛起的研究反映了今天中国的现实和需求。

大国崛起总是与战争相伴,以致造成一种思维定式,即战争是大国崛起的助产士、催生婆,大国崛起必须以战争的方式才能完成。在历史地考察大国崛起与战争的关联之前,我们需要对本书所涉及的三个关键词做一个严格界定——什么是大国?什么是崛起?什么是战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厘清历史上大国崛起与战争的关系,以及战争在21世纪大国崛起中将扮演怎样的角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