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叶卡捷琳娜二世与俄大国地位的巩固

叶卡捷琳娜二世与俄大国地位的巩固

时间:2023-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762年6月28日,叶卡捷琳娜发动政变,推翻了彼得三世,登基称帝。叶卡捷琳娜二世很快就显示了她出色的治国才能。对外,叶卡捷琳娜二世最辉煌的两大成就是瓜分波兰和赢得两次俄土战争,从而大大扩张了俄罗斯的版图,将自身的权力触角深入中欧,并最终成为黑海沿岸国家。叶卡捷琳娜二世对波兰采用循序渐进的策略。这个任务到叶卡捷琳娜二世时终于完成。

彼得大帝的改革和北方战争的胜利造就了俄罗斯大国崛起的1.0版本。但这一崛起并非是不可逆的。在强邻环伺、竞争激烈的近代欧洲,任何国家都如逆水行舟般不进则退。而俄罗斯作为一个高度君主专制的国家,其国运更加依赖沙皇的英明与否。

从1725年彼得去世到1762年叶卡捷琳娜即位,这37年是俄国政局极其不稳定的时期,共发生了5次宫廷政变,更换了7个沙皇。政治的动荡使俄罗斯帝国前景堪忧,只有一位能干的铁腕人物才能重振国威,并将俄罗斯的崛起升级至2.0版本。完成这一使命的是来自德国的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1762至1796年在位)。

叶卡捷琳娜原名索菲亚,1729年生于德意志一个并不富裕的贵族家庭,父亲是普鲁士军队中的一位将军,后被封为公爵,但领地很小。1742年,她的远房表哥、荷尔施泰因王子彼得被他的姨妈、俄罗斯女皇伊丽莎白选中,成为俄罗斯皇位继承人。因为父亲的关系,索菲亚与彼得的联姻方案得到了普鲁士国王腓特烈的支持。据说,腓特烈请来了最好的法国画师为她画了一幅肖像画,然后把这幅肖像送到圣彼得堡供伊丽莎白女皇过目。1745年8月,索菲亚同俄国皇位继承人彼得大公,即后来的彼得三世结婚,改名为叶卡捷琳娜。

叶卡捷琳娜二世(1729~1796)

相比她拒绝认同俄罗斯语言、宗教、文化而且仍以德国人自居的丈夫,叶卡捷琳娜全身心地投向她的新祖国。她努力学习俄语,皈依了东正教,并因此而博得了宫廷上下的好感,拉近了自己与俄国人的距离。但是她与自己的丈夫感情并不好,彼得甚至扬言要废黜她,只是因为女皇的反对而未能得逞。

1761年12月25日,伊丽莎白女皇逝世,彼得继位,史称彼得三世。彼得即位后,处境岌岌可危的叶卡捷琳娜开始酝酿宫廷政变,而这位新沙皇的任性妄为又引起了军队和贵族的强烈不满,为政变成功创造了条件。彼得三世在七年战争胜利在望之际命令沙俄军队停止战斗,退出所占的普鲁士土地,与普王腓特烈二世签订和约,只因为他是腓特烈二世的崇拜者,他甚至还准备“亲自率领一部分军队,听从腓特烈二世的指挥”。在国内,彼得三世要俄罗斯人改信路德教,宣布信东正教的人为异教徒,没收东正教会的财产。彼得三世的倒行逆施使俄国上层人心思变。1762年6月28日,叶卡捷琳娜发动政变,推翻了彼得三世,登基称帝。7月17日,被囚禁的彼得三世神秘死亡,一说毒死,也有说是勒死,叶卡捷琳娜对外宣称是消化不良而死。

叶卡捷琳娜即位时,貌似强大的俄罗斯已是危机四伏。她在日记中写道:

国库空虚,军中已三月无饷。商贸日益凋敝,多有囤积垄断之现象。国政松弛,军机各部亦有欠款之举,海政疲惫,几近崩溃。司法沦为铢两悉称,律令之行惟强者是瞻。

而在国外,彼得大帝时微不足道的普鲁士王国已经凭借七年战争崛起为大国,南方的黑海沿岸仍然在土耳其的控制之下。因此,摆在女皇面前的任务,不仅是如何强化国家政权、增加国库收入,还有巩固欧洲强国地位、打通黑海出海口的问题。

叶卡捷琳娜二世很快就显示了她出色的治国才能。对内,她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贵族特权,使农奴制度发展到顶点。这些举措短期内巩固了沙皇对国内的统治,但从长期来看也加剧了贵族农奴主和农奴两个阶级的矛盾对立。

对外,叶卡捷琳娜二世最辉煌的两大成就是瓜分波兰和赢得两次俄土战争,从而大大扩张了俄罗斯的版图,将自身的权力触角深入中欧,并最终成为黑海沿岸国家。

在近代欧洲,波兰的政治体制堪称奇葩。在其他国家要么实行君主专制、要么实行宪政制的情况下,波兰实行的是贵族民主制。这一制度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自由选王制。波兰的国王不是世袭的,而是由贵族选举产生,但几乎每一次选举都会带来其他国家的干涉并引发动荡;二是自由否决权。即一项议案必须全票通过,哪怕只有一个议员反对也不行,这种波兰式的极端民主导致政府在有争议的议题上往往议而不决,从而使国家意志得不到体现。最终,民主在波兰施行的结果非但没有产生荷兰和英国那样强大的政权机器,反而使国家陷入极其虚弱的无政府状态。在欧洲国家纷纷加强王权或议会权力之际,波兰的贵族民主制无疑为自己最终被瓜分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叶卡捷琳娜二世对波兰采用循序渐进的策略。首先,她在1763年操纵波兰选王会议,将她的情夫波尼亚托夫斯基扶上波兰王位。接着在1772年,俄国、普鲁士、奥地利三国第一次瓜分波兰,俄国得到了白俄罗斯和拉脱维亚的一部分。在国家遭到瓜分后,波兰人开始反思自己的政治体制,并于1791年通过了《五三宪法》,宣布废除自由选王制和自由否决权。但此时改弦易辙为时已晚,周边几个大国岂能容许波兰浴火重生!叶卡捷琳娜派军队攻占华沙,宣布《五三宪法》无效,并与普鲁士一起签订了第二次瓜分波兰的协议,得到西乌克兰、白俄罗斯和立陶宛的一部分,1793年,波兰的最后一次议会以“沉默表示同意”的形式通过了这个瓜分协议。1795年,在波兰救亡起义风起云涌之际,为免夜长梦多,俄、普、奥三国决定第三次瓜分波兰,使这个国家从地图上彻底消失了。通过三次瓜分波兰,沙皇俄国共分得46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而。波兰惨遭瓜分的教训清楚地说明:任何欧洲国家想要生存下来,就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政府以迎接挑战和机遇。

俄普奥三次瓜分波兰(1772~1795)

彼得一世在位时期未能夺取黑海出海口,这原本是他的最初目标。这个任务到叶卡捷琳娜二世时终于完成。通过1768至1774年和1787至1791年两次对土耳其战争,俄国从土耳其手里夺取了黑海北岸的大片土地(其中就包括克里米亚半岛),并且取得了在黑海自由航行的权利。

三次瓜分波兰也显示了俄罗斯在欧洲,特别是中欧事务上的强大影响力。不仅如此,俄罗斯还插手欧洲大国关系。1778~1779年奥普战争之后,战后双方请俄罗斯做和解调停人,而叶卡捷琳娜二世也利用这次机会在国际舞台上公开提出了和解条件并附加上俄罗斯的要求,而且得到了冲突各方的认可。俄罗斯以冲突调停人的身份频频插手欧洲事务的时代就此开始。

作为一名以“开明专制”著称的君主,叶卡捷琳娜二世也像她同时代的其他君主那样充满了艺术和人文气息,伏尔泰形容她是欧洲上空最耀眼的明星。她支持俄国艺术的发展,慷慨赞助哲学家和艺术家。在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因生活窘迫到不得不变卖自己的大量藏书的时候,叶卡捷琳娜二世出资几十万卢布买下了他所有的藏书,只提出一个要求,就是在狄德罗在去世之前不要让他和他的书分开,因为“这是一件最痛苦不过的事”。

叶卡捷琳娜二世一共执政34年,其间俄罗斯人口由2320万人上升至3740万人,领土面积增加了63万平方公里,军队人数也从16万上升到31万,海军战列舰数量由21艘上升至67艘,巡洋舰数量由6艘上升到40艘,国库收入由最初的1600万卢布上升至6900万卢布。无论从哪个角度衡量,沙皇俄国都已经是欧洲国际体系响当当的大国。俄罗斯在19世纪的强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叶卡捷琳娜二世奠定的基础。

在俄罗斯帝国历史上,只有两个沙皇获得了“大帝”的名号:一个是帝国奠基人彼得一世,另一个就是叶卡捷琳娜二世。据说,望着大大扩张了的俄国版图,这位雄心勃勃的女皇曾豪情万丈地说:

假如我能够活到二百岁,全欧洲都将匍匐在我的脚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