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日俄战争的影响

日俄战争的影响

时间:2024-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与朝鲜是日俄战争和《朴茨茅斯和约》的最大输家。通过日俄战争和之前的中日战争,日本夺取了相当于本土面积76%的殖民地,初步建成了一个殖民帝国。日俄战争开启了沙皇俄国灭亡的进程。俄国在战争中的失败引发了国内革命。日本在日俄战争中的胜利还产生了另外一个深远的影响——鼓舞了亚洲人。日俄战争之后亚洲发生的一连串民族主义运动与日本人胜利所带来的鼓舞、信心是分不开的。

中国与朝鲜是日俄战争和《朴茨茅斯和约》的最大输家。特别是中国,日俄两国在中国的国土上厮杀了一年多,清政府把辽河以东划为交战区,中国的土地和人民遭到日俄两国的蹂躏;战争结束之后,中国的处境是前门拒狼,后门进虎,俄国走了,但取而代之的日本野心更大、也更凶残。从此之后,就开始了日本对中国逐步蚕食的过程,日本成为20世纪对中国危害最大、作恶最多的国家。和约承认日本在朝鲜的独占实际上开启了日本吞并朝鲜的大门,1910年,日本宣布日韩合并。

和约的大赢家是日本。它确立了日本的强国地位。通过日俄战争和之前的中日战争,日本夺取了相当于本土面积76%的殖民地,初步建成了一个殖民帝国。在远东国际关系格局中,日本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随着此后欧洲局势的不断紧张,列强的注意力越来越集中于欧洲,日本则趁机不断扩大自己的权势。一战爆发后,日本于1915年8月23日对德国宣战,但它不派一兵一卒去欧洲,却在远东趁火打劫。当年9月,日本夺取了德国在太平洋上的殖民地,同时出兵中国山东半岛,占领了德国的租借地青岛。

一战结束后,根据1922年2月6日签署的华盛顿《五国海军条约》,五国海军主力舰的吨位比例是5(美):5(英):3(日):1.75(法):1.75(意),日本的海军规模仅次于美英。条约还规定,美国不得在阿留申群岛、萨摩亚、关岛及菲律宾建立新的海军基地和要塞;英国保证不在香港以及东经110度以东的岛屿属地设防,但加拿大海岸附近、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除外;日本则承诺不在台湾、澎湖列岛、琉球群岛、千岛群岛、小笠原群岛、奄美大岛以及日本在太平洋中现有和将来取得的一切岛屿或属地上新建军事基地。根据条约,英美在远东的海军基地仅剩下新加坡。这样一来,除新加坡,英美所有的海军基地都在远离日本本土5000公里至6000公里以外,而日本在海军基地建设方面基本没有受到束缚,这使它在新加坡以北的太平洋水域占有优势,也是日本在太平洋战争初期大获全胜的重要原因。

日俄战争开启了沙皇俄国灭亡的进程。俄国在战争中的失败引发了国内革命。虽然革命未能成功,但是沙皇专制制度已不可能再按照旧的方式继续下去了。之后,沙皇政府召开了国家杜马(议会),允许人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自由,扩大了选举权。当1917年失败再一次来临的时候,俄国没有挺过去。

日本在日俄战争中的胜利还产生了另外一个深远的影响——鼓舞了亚洲人。亚洲人都在欢呼日本的胜利,在他们看来,这是亚洲人第一次战胜欧洲人,增强了对欧洲列强争取民族独立的信心。日俄战争之后亚洲发生的一连串民族主义运动与日本人胜利所带来的鼓舞、信心是分不开的。狄赛是一位曾在非洲住过40年的英国人,他在《埃及的前途》一书中曾经有过下述的评论:

在过去,土人们都深信即令他们再勇敢,也还是注定了必然会被欧洲人所击败,可是现在却突然地觉醒了。因为俄国一向被人认为在欧洲具有最强大的军事力量,现在却居然被日本击败了。它的陆军败逃,海军毁灭,要塞被攻占。日本是一个比较弱小的国家,不管其他的情形怎样,日本人却既不是高加索人又不是基督徒。诚然,这些非洲土人对于日本的情形一无所知,可是所有的非洲人,却都直接或间接地知道了,在远东的俄罗斯侵入军,已经为一个素不知名的非欧洲民族所击败了。

普拉德汉在《印度的独立奋斗》一书中写道:

日本的胜利对于印度人心的影响,是不可能再加以夸大的了。印度学生开始研究日本历史,想要发现其战胜欧洲最大强国的原因。他们所发现的答案为日本的爱国心、自我牺牲和民族团结。这才是军事能力以外的奇迹力量。1907年、1908年和1909年,印度学生纷纷到日本去留学,他们回国之后,遂成为印度独立运动的中坚分子。

孙中山先生也写道:

我们认为,日本对俄国的胜利是东方对西方的胜利。”“自日本战胜俄国那天起,亚洲各国人民就抱有摆脱欧洲压迫的希望;这一希望在埃及、波斯、土耳其、阿富汗,最终在印度引起了一系列独立运动。……如果我们要恢复自己的权利,就必须诉诸武力。

事实上,日本维新的成功、日本在日俄战争当中的胜利对当时中国产生了非常大的震动。在20世纪初,很多先进人士纷纷东渡日本取经,他们认为,中日国情相近,日本已经成功,中国向日本学习比向西方学习更便捷、更有效。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很多知名人物都曾经在日本留学或生活过,比如秋瑾梁启超、孙中山(中国同盟会就是1905年在日本成立的)、章炳麟、陈天华、黄兴、杨度、沈钧儒、廖仲恺、何香凝王国维、曹汝林、胡汉民、宋教仁蒋介石、鲁迅、阎锡山陈独秀汪精卫等等,日本也是中国维新派、革命家的流亡之地。1905年,中国在日本有留学生8000人,到1907年达到17860人。作家周作人后来写道:

现在中国青年大抵都已不知道了,就是日本人恐怕也未尝切实知道,那时日本曾给予我们多大的影响,这共有两件事,一是明治维新,一是日俄战争。当时中国知识阶级最深切地感到本国的危机,第一忧患的是如何救国,可以免于西洋各国的侵略,所以见了日本维新的成功,发现了变法自强的道路,非常兴奋,见了对俄的胜利,又增加了不少勇气,觉得抵御西洋,保全东亚,不是不可能的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