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一个工业强国的诞生

一个工业强国的诞生

时间:2024-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五期间,苏联注意挖掘已建企业的潜力,同时大力发展本国机器制造业。至此,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1932年,工作在苏联重工业部门的各国专家约有6800人。高度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为苏联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快速崛起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在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叛乱被粉碎后,苏维埃俄国党和政府所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恢复被破坏了的国民经济斯大林说:

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年到100年,我们要么努力,要么失败。

俄国历来工业基础薄弱,恢复国民经济,显然不是简单地要达到1913年的水平,因为那仍然是一个落后国家的状态。对此,列宁明确指出:

要挽救俄国,单靠农民经济收成丰盛还不够,而且单靠供给农民消费品的轻工业情况兴旺也还不够——我们还要有重工业……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根本不能维持我们成为独立国家的地位……

斯大林也提出:

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等),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

符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
(1870~1924)

从当时苏联的具体情况来看,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只有迅速地在国民经济中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使苏维埃国家从落后的状态中走上工业现代化的轨道,而重工业就是这种基础的实质。没有它,就不可能对整个国民经济包括农业在内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没有它,就不可能把落后的俄国国民经济部门装备起来。二是只有迅速地建立起强大的重工业,苏联才能够在敌对的资本主义包围之中保持自己的独立和自主的发展,才能把国防力量增强到足以捍卫伟大革命成果的水平。总之,新生的苏维埃俄国要想在充满敌意的国际环境中生存下来,要想取得社会主义建设在一国的胜利,就必须改变国民经济结构,实现工业化和农业机械化。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看,优先发展重工业是一条符合苏联国情的正确道路。在整个社会主义工业化实施的过程中,苏联党和政府正是遵循这一方针规划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蓝图。

苏联从1928年10月起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32年底提前完成。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工业中重工业与轻工业的发展速度之比为1.85:1,即重工业增长241%,轻工业则增长130%,苏联工业总产值与1913年相比增加近2倍,工业产量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由五年计划初(1928年)的48%增加到70%(1932年),其中制造生产资料的工业比重从43%上升到53.3%。这些数字表明,到1932年,苏联已经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同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就工业发展速度来讲,苏联已占世界第一位。

1933~1937年苏联又实行了第二个五年计划,同样取得了巨大成绩。二五期间,苏联注意挖掘已建企业的潜力,同时大力发展本国机器制造业。此后,苏联基本停止了外国设备的进口,1937年机器进口的比重仅占苏联需求量的0.9%。这显示苏联经济的高度独立自主性。到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比1932年增加了1.2倍,比1913年几乎增加了5倍,重工业在全部工业中占57.8%。1937年,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产量比1913年增长44.3%,而苏联则增长了7.5倍,比资本主义世界发展速度快了14.3倍!至此,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有意思的是,虽然苏联一直强调工业发展的独立性,但事实上并未排斥借鉴引进西方的技术和人才。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利用资本主义世界遭受经济危机打击之机,从西方引进一批先进的机器设备和技术力量,还用高薪聘请外国专家和技工。到1931年年初,苏联同外国资本家签订了124项技术援助项目,三个主要钢铁厂——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厂、库兹涅茨克钢铁厂、札波洛日钢铁厂以及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第聂伯水电站等大型项目都引进了美国、德国的设备和技术,并得到外国工程师的帮助。1932年,工作在苏联重工业部门的各国专家约有6800人。1933年8月14日,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上写道:

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

二战期间,斯大林曾告诉美国总统罗斯福:

在苏联,约有2/3的大型企业是在美国的帮助或技术援助下建成的……其余的,也大多是在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的技术援助下建成的。

1938年开始的第三个五年计划由于德国法西斯的入侵而被迫中断。

经过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和第三个五年计划头两年计划的实施,苏联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其间,苏联建成6000多个大企业,建立起飞机、汽车、拖拉机、化学、重型和轻型机器制造业等部门。由于战争危险的迫近,苏联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还特别重视和加速了对东部地区工业基地的建设,东部地区得到国民经济中全部投资的33%,得到重工业中全部投资的37%,兴建了乌拉尔—库兹涅茨克钢铁煤炭基地、新库兹涅茨克钢铁基地、伏尔加—乌拉尔石油基地等。1940年,苏联的生铁达到1500万吨,钢达到1830万吨,煤达到1.6亿吨,石油达到3100万吨,商品谷物达到3830万吨,棉花达到270万吨。

苏联的成就和它所采取的“计划”方式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20世纪30年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美国的一名记者从苏联回国后告诉国人:“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

正是由于重视了重工业的发展,有了雄厚的经济技术基础,苏联才能在卫国战争期间每年制造出4万架飞机、3万辆坦克、12万门大炮和15万挺机枪。这是苏联打败法西斯成为超级大国最重要的物质基础。而在1929年,苏联还不能生产1架飞机,不能生产1辆联合收割机,也不能生产1辆汽车。

高度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为苏联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快速崛起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是经济发展不均衡,片面发展重工业,使轻工业和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导致人民的物质生活长期没有得到重大改善;二是长期执行指令性计划严重削弱了企业的生产自主权,制约了苏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苏联没有对其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做出及时的调整与改革,使其越来越僵化,最后丧失了自我完善的功能,这也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

同时,强力推行工业化和集体化还成为苏联20世纪30年代大清洗的导火索。在1934年第17次党代表大会上,一些代表对斯大林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和集体化所带来的灾难表示了质疑,党内正常的不同意见很快发展成了一场空前激烈的政治斗争,斯大林以叛国罪公开审判党内精英,2/3的代表被清除。1935~1938年,斯大林把被怀疑为反对者的人调离所有权力岗位,其中包括1934年中央委员会的2/3的成员和半数以上的高级军官(包括所有11名副国防委员,所有军区司令,最高军委会80名委员中的75名)。1939年,有800万苏联公民被关押在劳动营里,有300万人作为大清洗的牺牲品死去了。大清洗严重打击了苏联军民的士气,这是造成苏联在卫国战争初期遭受重挫的原因之一。英国首相张伯伦就认为苏联经济力量不足,苏军在经过肃反后“实际上只能打防御战而已”。这也是造成1939年英法苏建立集体安全体系谈判失败的重要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