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大国常任理事国地位的确立
安理会自成立至今始终由五个国家担任常任理事国:中国、美国、苏联(俄罗斯)、英国、法国。[1]常任理事国这种大国地位并非自封,而是历史的选择。在反法西斯战争和建立联合国的进程中,美国、英国、苏联、中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943年10月,苏、美、英三国在莫斯科举行外长会议,会上通过了由美国政府起草,经美、苏、英、中四国签字的《四国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宣言明确宣布,四国政府“承认有必要在尽速可行的日期,根据一切爱好和平国家主权平等的原则,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所有这些国家无论大小,均得加入为会员国,以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2]这是二战期间,四国政府第一次共同宣布,一致赞同要在战后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苏联学者克里洛夫评价说:“莫斯科会议的巨大意义,就是在它的决议中第一次具体地表现了世界主要大国的国际领导核心的思想。”[3]李铁城认为:“四国不仅向世界首次宣布要建立一个新的国际组织,而且还对要在‘尽速可行’的时间内建立一个组织正式承担了义务,从而表明了四国将在其中所处的特殊地位。”[4]
1943年11月22日至26日,美国、英国、中国三国首脑在开罗举行会议。罗斯福对蒋介石表示“中国应取得它作为四强之一的地位,并以平等的地位参加四强小组机构并参与制定该机构的一切决定”[5]。这反映了罗斯福对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作用的比较客观的评价。
在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的苏、美、英三国首脑德黑兰会议上,罗斯福提出了关于建立国际组织的较为具体的计划。罗斯福强调,新的国际组织应该是世界性的,而非地区性的。罗斯福的建议得到丘吉尔和斯大林的同意。12月24日,罗斯福再次郑重强调:“英国、苏联、中国、合众国及其盟国代表了全世界3/4以上的人口,只要这四个军事大国团结一致,决心维护和平,就不会出现一个侵略国再次发动世界大战的可能。”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四警察”思想,这一思想成为后来确定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基础。[6]
1944年8月21日至10月7日,美、英、苏、中各国的代表在华盛顿附近的一座古老庄园敦巴顿橡树园举行会议,草拟战后国际组织的章程。会议规划了联合国宪章的基本轮廓,通过了《关于建立普遍性国际安全组织的建议案》。
会议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从1944年8月21日至9月28日,由美、英、苏参加,制定了《关于建立普遍性国际安全组织的建议案》。第二阶段从1944年9月29日至10月7日,由美、英、中参加,中国对建议案提出一些补充建议。
美、英、苏三国在讨论安理会的组成时,美国建议增加巴西为第六个常任理事国。美国坚持认为,巴西的人口、面积和资源使它有充分的理由加入常任理事国。此外,巴西在二战中为反法西斯盟国的胜利作出了杰出贡献。苏联代表葛罗米柯说,苏方认为把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暂时限定为四大国,以后法国加入后限定为五大国。英国代表也表示,希望理事会还是不要有第六个常任席位,并补充说,只要一突破增加法国作为第五个常任理事国这个框框,理事会就会受到强大压力,就会有提出进一步增加常任理事国席位的要求。后来,美国代表又提出,应该将以后如何增加常任理事国的条款列入基本文件,但英国和苏联代表对此均持否定态度。最后美、英、苏三国一致同意,除法国之外不再增加常任理事国。《关于建立普遍性国际安全组织的建议案》第六章甲节规定:“安全理事会应由本组织十一会员国各派代表一人组织之。美利坚合众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中华民国及与相当时期后法兰西,应有常任理事国席位。”[7]
在旧金山制宪会议上,在讨论到关于五大国为常任理事国的建议案原文时,古巴提出修正案,建议不说常任理事国而说可以连选连任的理事国,但此修正案被多数票否决。最终五大国的常任理事国的地位为《联合国宪章》第二十三条第1款所确认“中华民国、法兰西、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及美利坚合众国应为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
(二)法国、中国的地位
五大国中,迅速战败的法国和实力相对较弱的中国的大国地位受到一些国家的质疑。一美国官员在回忆录中指出:“授予战败国法国以‘大国’的桂冠,简直是对英语中‘大国’一词的极大歪曲。”[8]
1940年5月10日,纳粹德国在西线发动对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的全线进攻,作为欧洲军事大国的法国一触即溃。“崩溃的规模大到竟然在短短的45天内把世界上一大强国变成了可怜的侏儒”[9]。美国领导人认为:“法国战败了,投降了,屈服了,因此在各大国的合唱中已经没有发言权了。”[10]1944年7月,罗斯福邀请戴高乐到华盛顿访问。罗斯福在会谈时直言不讳地说,他要建立美国、苏联、英国和中国四大国的领导权来解决全世界的问题,法国不应当承担分配给四大国的职责。[11]1944年8月至10月,当美、英、苏、中四国代表在美国召开敦巴顿橡树园会议筹划建立新的国际组织时,法国仍被排除在外。最后在丘吉尔的极力坚持下,法国才在敦巴顿橡树园会议上被列为常任理事国。
苏联和英国从各自的国家利益出发,都反对中国获得大国地位。罗斯福则支持中国获得大国地位。1942年4月28日,罗斯福在对全国广播的“炉边谈话”中指出:“我们没有忘记,中国人民在这次战争中是首先站起来同侵略者战斗的;在将来,一个仍然不可战胜的中国将不仅在东亚,而且在全世界,起到维护和平和繁荣的适当作用。”[12]德黑兰会议期间,罗斯福曾经对斯大林说,他“坚持要中国参加莫斯科四国宣言,并不是因为他不认识到现在的中国很弱,而是他想到更远的将来。毕竟中国是一个有四亿人民的国家,把他们当作朋友,总比当作一个潜在的麻烦来源要好一些”[13]。显然罗斯福不仅看到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的贡献和巨大牺牲,而且也意识到中国是一个潜在的、未来必然崛起的大国。二战期间,中国的大国地位是中国人民通过长期抗战、流血牺牲赢得的。同时不得不承认,如果没有美国的大力支持,中国是不可能取得四强之一地位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