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谋共识”运动的改革方案虽然有相当一批国家表示支持,但是反对的国家更多。该方案只增设非常任理事国,而不增设常任理事国,这与非洲国家和四国集团的立场尖锐冲突。
非洲联盟的改革方案要求增设拥有否决权的常任理事国,这与多数国家反对扩大否决权的立场不符;而且非洲联盟的改革方案要把安理会扩大为26个,这与美国略增安理会成员数目的方案对立。
此外,还有一些国家集团的改革方案,因为支持国不多,在此不予分析。
【注释】
[1]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在1991年12月24日的信中通知秘书长,俄罗斯联邦在独立国家联合体11个成员国的支持下,承续苏联在安全理事会和联合国所有其他机关的成员资格。俄罗斯联邦在1991年12月27日正式取代苏联在联合国的席位,联合国总部大厦前的苏联国旗也换成俄罗斯国旗。
[2]李铁城著:《联合国五十年》,中国书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28页。
[3][苏]С.Б.克里洛夫著:《联合国史料(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14页。
[4]李铁城著:《联合国五十年》,中国书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28页。
[5]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十七世纪中叶—一九四五年)》,法律出版杜1986年版,第548页。
[6]史诚:“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确立之内幕”,载《决策探索》2005年4期。
[7][苏]С.Б.克里洛夫著:《联合国史料(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262页。
[8][美]威廉·李海著:《我在现场》,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321页。
[9][美]布雷德利·F.史密斯著:《美国战略情报局始末》,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8页。
[10][法]菲利普·戴高乐、米歇尔·托利亚克著:《我的父亲戴高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6页。
[11]宋永成:“论罗斯福和戴高乐的法国大国地位之争”,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12][美]富兰克林·德·罗斯福(关在汉译):《罗斯福选集》,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61页。
[13]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组:《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记录摘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41页。
[14][苏]С.Б.克里洛夫著:《联合国史料(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262页。
[15]许光建主编:《联合国宪章诠释》,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68页。
[16]A/RES/1991。
[17]http://www.un.org/chinese/News/fullstorynews.asp?newsID=6642。
[18][苏]С.Б.克里洛夫著:《联合国史料(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52页。
[19]同上,第56页。
[20]杨泽伟:“雅尔塔体制与联合国”,载《武汉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21][苏]С.Б.克里洛夫著:《联合国史料(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64页。
[22]同上,第160页。
[23]许光建主编:《联合国宪章诠释》,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86页。
[24][苏]С.Б.克里洛大著:《联合国史料(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164页。
[25][英]劳特派特修订(王铁崖等译):《奥本海国际法》(上卷第一分册),商务印书馆1971年版,第211页。
[26]邵沙平、余敏友主编:《国际法问题专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4页。
[27][苏]格·童金著(尹玉海译):《国际法原论》,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第279页。
[28]赵理海著:《当代国际法问题》,中国法制出版社1993年版,第324页。
[29]A/61/PV.74。
[30]A/61/PV.75。
[31]A/60/PV.47。
[32]A/60/PV.94。
[33]http://www.un.org/chinese/documents/veto/usa.html。
[34]http://www.un.org/chinese/documents/veto/uk.html。
[35]http://www.un.org/chinese/documents/veto/france.html。
[36]http://www.un.org/chinese/documents/veto/ussr.html。
[37]http://www.un.org/chinese/documents/veto/china.html。
[38]黄华著:《亲历与见闻:黄华回忆录》,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版,第266页。
[39]联合国新闻处:《联合国手册》(第八版),第123页。
[40]王杰主编:《大国手中的权杖(联合国行使否决权纪实)》,当代世界出版社1998年版,第56页。
[41]S/PV.3730。
[42]S/PV.3730。
[43]S/PV.3730。
[44]S/1997/23。
[45]S/PV.3732。
[46]S/PV.3982。
[47]http://www.people.com.cn/dadi/199910/991001012003.html。
[48]S/PV.3982。
[49]金鑫:“西方政要及有关人士关于‘新干涉主义’的若干言论”,载《太平洋学报》2000年第1期。
[50]牛仲君:“中国参与东帝汶维和的原因及立场分析”载《外交评论》2007年4月。
[51]A/59/L.64。
[52]A/59/L.68。
[53]A/59/L.67。
[54]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5-06/23/content_3124652.htm。
[55]A/60/PV.48。
[56]A/61/PV.73。
[57]A/60/PV.96。
[58]A/61/PV.73。
[59]A/61/PV.74。
[60]A/61/PV.75。
[61]A/59/PV.26。
[62]A/59/PV.112。
[63]A/61/PV.74。
[64]《人民日报》2005年9月16日第1版。
[65]A/61/PV.73。
[66]A/52/47附件二十三。
[67]A/61/PV.72。
[68]A/59/PV.112。
[69]A/61/PV.73。
[70]A/61/PV.73。
[71]A/61/PV.74。
[72]A/61/PV.75。
[73]A/60/PV.49。
[74]A/61/PV.72。
[75]A/61/PV.72。
[76]A/60/L.49。
[77]A/61/PV.75。
[78]A/60/PV.47。
[79]A/60/PV.94。
[80]A/60/L.49。
[81]A/60/PV.49。
[82]A/61/PV.74。
[83]A/61/PV.72。
[84]A/61/PV.74。
[85]A/60/PV.48。
[86]A/59/PV.111。
[87]A/61/PV.75。
[88]http://www.southcn.com/news/china/zgkx/200507250101.ht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