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报告原文关于工作权的表述

报告原文关于工作权的表述

时间:2023-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政府在全国主要大中城市进行了劳动力市场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建设试点。近年来,中国政府开始探索建立劳动力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发挥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资源配置、工资形成和劳动力流动中的基础性调节作用。为解决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中国政府完善和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

报告第23—45段是关于工作权的表述:

23.由于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和经济结构调整等原因,中国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中国政府始终将促进就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任务,将增加就业作为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通过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增长,总体上保持了就业形势的基本稳定。

24.中国在增加基本建设投资、扩大内需以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通过产业政策调整,重视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和市场潜力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特别是就业容量比较大的服务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同时鼓励外国投资,积极发展集体、私营、个体等多种所有制经济,实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增加就业岗位,拓宽就业渠道。

25.中国实行“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方针,鼓励劳动者通过公平竞争获得就业岗位,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市场导向就业机制的形成。中国政府在全国主要大中城市进行了劳动力市场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建设试点。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已开始发挥作用,促进了劳动力供求信息的交流,帮助劳动者通过劳动力市场实现就业和再就业。近年来,中国政府开始探索建立劳动力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发挥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资源配置、工资形成和劳动力流动中的基础性调节作用。

26.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建立并完善了包含职业介绍、就业训练、失业保险和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等内容的就业服务体系,为劳动者求职和企业用人提供指导、咨询与介绍服务,对初次求职者进行就业前训练,对失业人员进行转业训练,并提供失业保险,为就业弱势群体提供就业岗位。政府鼓励民办职业介绍机构的发展,推动就业服务向社区延伸,形成多层次的就业服务网络。

27.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突出。中国政府结合城镇化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努力探索城乡统筹就业的新途径:一是促进农村劳动力在当地就业。充分利用农村资源优势,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外向型农业、效益农业、劳动密集型农业和非农产业,引导乡镇企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扩大农村水利、农村道路、农村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二是引导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就业。中国政府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跨地区合理流动,对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实行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基本政策,努力消除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的制度性障碍,进一步降低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的个人成本。通过加强就业服务,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外出劳动力就业能力。指导劳动力短缺的发达地区与劳动力富余的欠发达地区建立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基础的区域间劳务协作关系,降低劳动力流动的盲目性。

28.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近年来中国出现了企业大量富余人员下岗的情况。

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多为年龄较大、文化素质较低和职业技能单一的人员,实现再就业比较困难。为解决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中国政府完善和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通过免费培训、税费减免、小额贷款、社保补贴、简化工商登记、场地安排等措施,鼓励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自谋职业或组织起来就业。把社区就业作为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主要方向,积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比较强的小企业和劳动就业服务企业,鼓励发展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同时组织开展“再就业援助行动”,通过各项援助措施,使下岗职工能在基本生活保障、再就业和社会保险关系接续等方面得到及时有效的服务。对关闭破产企业,通过提前退休、利用有效资产重组等方式,多渠道妥善安置职工。针对城市贫困无业人员、大龄下岗职工及失业人员的就业困难,政府建立公共就业服务制度,通过出资扶植社区公益性就业组织,开展环境保洁、社区保安、社区服务等项目,安置特困人员就业,以及组织开展免费就业服务,取得较好效果。

29.经过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中国的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逐步改善。到2001年底,全国从业人员为73025万人,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中就业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比例)为77%;城镇从业人员占从业人员总数的32.8%,乡村从业人员占从业人员总数的67.2%;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1978年以来,城乡从业人员共增加32873万人,其中城镇增加14426万人。2001年,第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就业结构比重分别为50%、22.3%和27.7%。与过去相比,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增加,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上升速度高于第二产业。国有和集体单位的从业人数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重从1978年的99.8%下降到2001年的37.3%,个体、私营和外商投资企业的从业人员明显增加。在农村,随着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和非农产业的发展,非农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迅速增加。到2001年底,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13086万人。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劳动力达8000多万人。1998年至2001年底,中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累计有2550多万人,其中1680万人实现了再就业。

30.为提高劳动者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中国政府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发展各类教育事业,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到2001年底,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90%以上,青年壮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全国有普通高等学校1396所,在校学生903万人;成人高等学校607所,在校生559万人;普通中等学校93968所,在校生9415万人。国家还通过发展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中等职业学校、就业训练中心、民办职业培训机构、企业职工培训中心等职业培训形式,努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加强对新生劳动力、在职职工及下岗失业人员的培训。针对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等新生劳动力,全面实行一至三年劳动预备制培训;对技工学校、就业训练中心等职业培训机构进行调整和重组,建立综合性培训基地和职业培训集团;推动“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机制的形成;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并建立了从初级工到高级技师的职业资格体系。目前中国城镇80%以上的新就业人员达到高中水平以上或者经过职业技能培训,已有近4000万人取得了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31.中国在有下岗职工的国有企业普遍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下岗职工进入中心后,由再就业服务中心负责向下岗职工发放基本生活费,并代缴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险费用。同时,政府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他们提供职业指导、就业信息和职业培训服务,帮助他们尽快实现再就业。从1998年开始,政府实施第一期“三年千万”(三年内累计培训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1000万人)再就业培训计划,通过动员社会培训力量,实行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等有效措施,推动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参加再就业培训。1998年至2000年的三年间,全国各地共组织了1300多万名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参加培训,接受培训半年后的就业率达到60%。从2001年起,政府开始实施第二期“三年千万”再就业培训计划。目前已在30个城市实施了“创业培训”计划,对有志于开办小企业的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进行创业培训,在培训结束后帮助他们进行工商登记、获得小额贷款,通过发展小企业以吸纳更多的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再就业。

32.妇女就业在中国得到特别关注。《宪法》、《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及《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的规定》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明令禁止在就业机会、就业条件,包括培训、晋级、保健和安全及解雇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性别歧视。政府特别注重由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造成的妇女发展程度的差异,将女性下岗人员作为再就业的重点帮助对象,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如组织下岗女工开展职业培训,劳动部门免费为下岗人员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介绍等。政府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特别注重发展第三产业和社区服务网络,使部分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不高,技术单一的下岗女工也能找到适合的就业机会。据统计,2000年在社区实现再就业的,70%是妇女。

33.国家保护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劳动权利,实行男女同工同酬,保障妇女在经期、孕期、产期和哺乳期应享受的特殊照顾。2001年10月,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了《工会法》,在保持建立女职工委员会的基础上,增加了处罚侵犯女职工特殊权益的规定。该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如出现侵犯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利益的情况,工会应代表职工与企业、事业单位交涉,要求企业、事业单位采取措施,予以改正;企业、事业单位应研究处理,并向工会作出答复;企业、事业单位拒不改正的,工会可以依法通过请求当地法院依法作出处理。

34.全国设立各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3174个,劳动保障监察员4万多人,对执行《劳动法》和《妇女权益保障法》进行监督。监察机构强化日常监察,重点开展工时、休假制度、四期保护、同工同酬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建立并规范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要求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时充分考虑女职工特点,明确包含女工各项权益的条款;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集体合同进行审核,保证女职工权益保护的各项规定得到落实。加强对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的指导,落实男女同工同酬。到2002年底,全国城镇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5%以上,集体合同制度覆盖职工7000多万人。

35.中国重视并采取多种途径和形式促进残疾人就业。在城镇,残疾人主要通过三种途径实现就业:一是社会各单位依照法律规定按职工人数一定比例吸收残疾人就业,达不到规定比例的要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目前全国通过按比例就业安置的残疾人共有111万人。二是兴办专门安排残疾人就业的福利企业,实行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三是制定优惠、扶持政策,促进残疾人个体就业,目前就业人数已达144.8万人。城镇残疾人就业总人数达到352万人,残疾人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正逐步得到改善。在农村,残疾人根据自身特点,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家庭手工业等生产劳动,就业人数达到1579.5万人。全国建立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3012个,为残疾人提供职业培训、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服务。残疾人的就业率已由1987年的50%提高到目前的80%以上。残疾人通过劳动就业,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生活,并为社会创造了财富。

36.为充分实现工作权、达到稳定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和充分的生产就业,2001年,中国政府制定并颁布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旨在达到稳定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和充分就业。《纲要》指出,今后五到十年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十五”期间(2001—2005年),中国国民经济将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将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健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出实质性步伐,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就业渠道拓宽,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物质文化生活有较大改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国民素质进一步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37.“十五”期间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经济增长速度预期为年均7%左右,到2005年按2000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5万亿元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400元;五年城镇新增就业和转移农业劳动力各达到4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左右: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际竞争力增强,2005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3%、51%和36%,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为44%、23%和33%;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地区间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城镇化水平有所提高。科技、教育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2005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1.5%以上,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技术进步加快;各级各类教育加快发展,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成果进一步巩固,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力争分别达到60%左右和15%左右。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2005年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3亿人以内;生态恶化趋势得到遏制,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8.2%,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35%;城乡环境质量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2000年减少10%;资源节约和保护取得明显成效。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居民生活质量有较大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比较完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左右;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增加到23平方米;全国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40%;城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农村医疗服务设施继续改善,人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文化、体育设施增加,覆盖面扩大,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好转。

38.中国将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消除贫困。中国将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保持全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确保到2005年全国耕地面积不低于12800万公顷。通过实施“种子工程”、完善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加强中低产田改造、调整商品粮基地建设的内容和布局等措施,稳定粮食生产能力。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力度,保护粮食主产区生产粮食的积极性,鼓励与销区建立长期稳定的购销关系。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重点做好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疆地区和特困地区的扶贫工作,尽快使剩余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坚持开发式扶贫,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多方面增加扶贫资金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扩大以工代赈规模,加强乡村道路、人畜饮水、基本农田、小型水利设施建设,改善贫困地区基本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对少数生存环境恶劣的贫困地区,要创造条件,易地开发。对返贫地区和人口继续给予支持。

39.中国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优化工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开放型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除少数国家垄断经营的企业可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外,鼓励其他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规范上市、中外合资、相互参股等形式,逐步改制为多元持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建立分工明确的国有资产管理、经营和监督体制,使国有资产出资人尽快到位,探索授权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或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行使出资人职能,强化对国有资产经营主体的外部监督。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强化科学管理,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进一步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对国有小企业继续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多种形式,进行产权制度和经营机制改革。完善市场退出机制,积极疏通和逐步规范企业特别是上市亏损公司退出市场的通道。继续执行现行的国有企业兼并破产政策。鼓励非国有企业、个人和境外投资者参与国有企业改制,推动非上市国有企业股权结构的调整和股权交易,形成混合所有制企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进步为支撑,突出重点,有进有退,努力提高中国工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结构调整的需要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逐步降低关税,有步骤地开放银行、保险、电信、外贸、内贸、旅游等服务领域;对外商投资企业逐步实行国民待遇,制定统一、规范、透明的投资准入政策,除关系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或企业必须由国家控股外,取消对其他企业的股比限制;抓紧制定和完善相关涉外法律法规,提高涉外经济工作依法行政的水平。

40.中国将继续发展服务业,提高供给能力和水平。一是发展面向生活消费的服务业。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落实住房分配货币化政策,发展以居民住宅为重点的房地产业和装修装饰业,规范发展物业管理业;加大旅游市场促销和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旅游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优化配置和充实社区服务设施,壮大社区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商业零售业和餐饮业;积极发展面向生活消费的金融、保险服务;开发健康有益大众化的娱乐、健身项目,发展文化和体育产业。二是发展主要面向生产的服务业。积极引进新型业态和技术,推行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代理制、多式联运,改造提升传统流通业、运输业和邮政服务业;加快发展金融保险业,支持商业银行拓展信贷业务,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提高保险公司承保能力和偿付能力,鼓励金融保险业务创新,改进服务;规范发展会计服务、法律服务、管理咨询、工程咨询等中介服务业;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咨询和数据库服务业。

41.中国将加速发展信息产业,大力推进信息化。一是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实施一批信息化重大工程,推进政务、金融、外贸、广播电视、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公用事业等领域的信息化进程;加快电子认证体系、现代支付系统和信用制度建设,大力发展电子商务;重视信息网络技术在农产品交易、农业技术推广等领域的应用;推动信息产业与有关文化产业结合;加强条码和代码等信息标准化基础工作;加快计算机和网络知识普及;制定国家信息系统标准。二是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大力发展高速宽带信息网,重点建设宽带接入网,适时建设第三代移动通信网;强化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建设基础国情、公共信息资源、宏观经济数据库及其交换服务中心,完善地理空间信息系统;促进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三是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大力开发核心技术,增强计算机与网络产品、通信产品、数字视听产品和新型元器件等产品的制造能力,大力发展集成电路和软件产业,提高信息化装备和系统集成能力。

42.中国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布局和结构。一是加强水利建设。坚持兴利除害结合,防洪抗旱并举,在加强防洪减灾的同时,把解决水资源不足和水污染问题放到更突出的位置。二是健全综合交通体系。加快以“五纵七横”为重点的公路国道主干网建设,全面贯通“三纵两横”,2005年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60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速公路2.5万公里;建设青藏铁路、京沪高速铁路和西北、西南进出境铁路,2005年铁路营业里程达到7.5万公里;发展大城市轨道交通;加强沿海主枢纽港口大型集装箱运输系统、专业化散货运输系统及主要港口出海航道建设。三是优化能源结构。以煤炭为基础能源,提高优质煤比重;加大洁净煤技术研究开发力度,通过示范广泛推广使用;实行油气并举,加快天然气勘探、开发和利用;开发燃料酒精等石油替代产品;积极利用国外资源,建立海外石油、天然气供应基地,实行石油进口多元化。

43.中国将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城镇化战略,促进城乡之间和各地区协调发展、共同进步。力争用五到十年时间,使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有突破性进展,科技、教育有较大发展。采用新机制,着力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和外资参与西部开发和建设。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城镇密集区有序发展;大力发展城镇经济,提高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城镇居住、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等功能;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加强城镇生态建设和污染综合治理,改善城镇环境;加强城镇规划、设计、建设及综合管理,形成各具特色的城市风格,全面提高城镇管理水平。

44.中国将加快发展教育、卫生和体育事业。着力推进素质教育,重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把加强基础教育放在重要位置,继续提高国民教育普及程度。重点推进西部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义务教育,实施第二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和“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扩大高中阶段教育规模,有步骤地在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扩大培养规模,保证教育质量;继续实施“211工程”,重点加强一批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的建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发展成人教育和其他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重视发展儿童早期教育。改革和完善卫生服务、医疗保障和卫生监督体系,发展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医疗。实施区域卫生规划,调整和优化卫生资源配置。高度重视卫生防病工作,加强对多发病、地方病、职业病和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大力发展中医药,促进中西医结合。健全农村初级卫生保健服务体系,重点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发展合作医疗,努力解决农民基本卫生医疗问题。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健全国民体质监测系统。发展竞技体育。

45.中国将积极扩大就业,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企业、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加大在职和再就业培训力度,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增强失业人员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采取非全日制就业、季节性就业等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提倡自主就业;努力开拓国际劳务市场,扩大劳务输出;全面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严格执行离退休制度。依法扩大养老保险覆盖范围,继续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按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全面推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保障职工基本医疗需求;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把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纳入失业保险,扩大失业保险覆盖范围;完善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制度,逐步扩大覆盖面;鼓励有条件的用人单位为职工建立企业年金和补充医疗保险,同时发挥商业保险对社会保障体系的补充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