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日本行政与财政改革中的“电电公社”民营化案例研究

日本行政与财政改革中的“电电公社”民营化案例研究

时间:2024-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日本“电电公社”的民营化在世界范围的民营化潮流中,可从作为日本经济结构转换的一个环节来把握。这样,国铁的改革成为民营化的导火线,“电电公社”也被卷入了民营化改革当中。本节通过重组前后企业活动的比较、确认“电电公社”民营化对企业活动的影响及对财政的贡献,探讨民营化的意义和成果

云大津

前 言

(一)问题意识与课题

日本电信电话公社(简称“电电公社”)的民营化改革和日本电信电话股份有限公司(简称“NTT”)的经营体制改革,超越了企业与产业范畴,涉及到政治问题,影响及于社会变革等问题的改革。为此,原有的企业和产业分析难于把握“电电公社”民营化与NTT改革的整体。另外,从福利国家论、财政学视角宏观的民营化问题的研究,在对现状说明和对企业改革的各种变化的把握上存在其局限性。再者,对电信电话的历史研究,具代表性的有高桥达男《日本资本主义和电信电话产业》(MISUZU出版中心,1978年)、藤井信幸《TELECOM的经济史》(劲草书房,1998年)等研究,但这些研究没有涉及到NTT重组后的企业活动,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末以后针对NTT案例分析的研究为数甚少。据以上所述的原因,本文兼用政策分析的宏观手法对企业活动具体的微观行为进行现状分析,试图从中对个体和整体进行综合全面的把握。

(二)现状分析所留意的两个问题与本论文的结构

本文围绕上述问题,对1999年重组之后NTT的企业活动进行分析时留意以下两点:1.与企业活动有着密切关系的电气通信产业[1]的市场结构的变化与“竞争制度”的理论关系;2.另外,与重组前NTT的企业活动进行比较。

本文的结构为:首先从民营化的世界潮流、电气通信产业的市场结构变化、财政重建等方面,对民营化的起因进行探讨;关于重组后NTT的企业活动,从大的方面看大致可分类为,为确保新的收入源而提供新服务的基础设施等投资和确立、对原有经营资源的有效利用与经营的合理化三个方面。本文针对这几个方面,从设备投资、合理化政策、民营化的财政贡献等方面对民营化的成果及其特征进行探讨,并对当代日本的网络通信高速化的进展,网络社会的特征及其展望进行总结。

一、民营化的起因——民营化的世界潮流、市场结构变化与财政重建

日本“电电公社”的民营化在世界范围的民营化潮流中,可从作为日本经济结构转换的一个环节来把握。同时,有必要从电气通信事业市场结构变化的另外一个视角加以分析。具体说来,“电电公社”所面对的问题,电信电话事业1978年的“电话申请积滞的解除”与1979年的“全国自动即时化”的实现,使电话业务的供应与需求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可是,“电电公社”到底还是盈利单位,“电电公社”的民营化除了存在着电气通信市场结构变化之外,日本的行政改革与财政重建的大改革也成为民营化的非常重要的条件。

关于电气通信的新动态,在1996年6月原邮政省的“放眼21世纪,通信与播放融合的座谈会”上、最初使用了“通信与播放的融合”的字眼。而总务省则在《信息通信白皮书(平成十三年版)》中指出,1.像网络播放那样的处在通信与播放的中间领域业务的出现(业务种类的融合);2.如电缆网络(有线网络)那样,通信和播放同时利用同一个传送渠道即传送手段的共同化(传送途径的融合);3.通信和播放都能利用的终端的出现(终端的融合);4.电气通信事业和播放事业的兼营(事业单位的融合),分4类介绍了融合的内涵。

(一)从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到80年代中叶民营化的世界潮流

首先,1984年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American Telephone&Telegraph Company)的分拆与重组是美国反托拉斯(Anti-Trust)政策的结果。[2]美国的电气通信产业自由化的经过简单概括如下,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FCC,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首先于20世纪60年代末从网络与终端设备的自由化着手并不断扩大其改革范围,20世纪70年代末长途通信、电话机生产等领域也引进了竞争。在其自由化的过程中作为托拉斯诉讼的成果,于1984年开始对AT&T分拆、重组,实施了一系列促进通信市场竞争的政策。此后,随着信息通信的全球化、为了适应通信与播放(广播)的融合,对1934年通信法进行彻底修改,1996年成立了新的通信法。

而在英国,为国家经济的复兴推进了民营化政策。英国的电气通信业民营化的主要特征是,起着政策立案机能作用的贸易产业省(DTI,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与独立的规制机关的电气通信厅(OFTEL,Office of Telecommunications)的分离。此外,若对规制机关的决定有异议,可向该机构以外的独立的咨询顾问机构垄断和合并委员会(MMC,Monopoliesand Mergers)要求提出解决的方案,这种方式保证了英国的电气通信规制的透明性。

(二)两大目标的实现、需求的多样化、技术进步与民营化理论的进展

“电电公社”经营体制成立的依据之一,即单一产品的大量生产体制(生产能力不足时代能发挥其有效作用)的存在根据,因电信电话事业两大目标的实现而失去。此外,鉴于电气通信技术发展的供应方面的原因、电气通信服务要求的多样化即需求方面的原因,及以Contestable Market理论[3]与代理(Agency)理论为代表的微观经济学的发展等为电气通信产业的自由化、竞争政策的展开提供了依据。

(三)被卷入财政重建的“电电公社”的民营化

上述的世界环境与产业结构变化所需、技术上的可能以及理论依据的可靠性等为民营化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但如上所述,因“电电公社”民营化问题涉及到政治利害关系、社会变革等问题,“电电公社”民营化的实现还需要强有力的政治团体、经济团体的撑腰。而日本国有铁道(简称“国铁”)的怠慢经营与亏损正好为推行民营化政策的团体提供了根据。这样,国铁的改革成为民营化的导火线,“电电公社”也被卷入了民营化改革当中。

(四)小 结

“电电公社”民营化的主要原因是,民营化的世界潮流的影响、通信业市场结构的变化与民营化理论的成熟及受到认可,此外,日本国铁的亏损经营成为了民营化改革的导火线。这样,盈利经营的“电电公社”也被卷入了改革之中。

二、民营化的成果——重组前后的设备投资、合理化政策与财政贡献

1999年7月1日NTT分拆为NTT控股公司、NTT东西地域公司、市外与国际通信的NTT Communications四块。NTT集团的关联企业有:固网电话的东西地域公司与NTT Communications;移动电话的NTT DoCoMo次集团;资料处理系统及建设的NTT Deta与NTT Comware;不动产事业的NTT都市开发与NTT Facilities等。本节通过重组前后企业活动的比较、确认“电电公社”民营化对企业活动的影响及对财政的贡献,探讨民营化的意义和成果。

(一)NTT的企业活动之1——设备投资

1.电气通信市场结构的特征

2003年3月前后的电气通信市场结构的特征为,(1)固网电话加入的低迷与移动电话的饱和(图1、2);(2)此外,为应对急速增长的网络通信高速化、大容量化的需求(Broadband Service)而确立宽带关联设备,期待着能建立起新的收入源(图3)。但是,正如因特网连接时大多数的使用者都是利用电话回线的拨号上网(Dial Access)型连接所示,电气通信市场的创收结构现状仍处在依存于电话回线的状况(对比图3与图4)。

也就是说,固网电话加入的低迷与移动电话的饱和、创收结构的电话回线的依存是该期电气通信业的特征。

图1 移动电气通信事业客户数现状(2003年4月末现在)

注:①根据《总务省信息通信统计基础数据(从总务省主页搜索)》制作;②单位:1,000户。

图2 NTT东西地区公司的客户数及对前年增减率的推移

注:根据《平成十四年版 信息通信白皮书》制作。

图3 利用因特网客户数的推移

图4 利用因特网客户数的推移

注:①根据《总务省综合通信基础局电气通信业务部数据通信科》(http://www.soumu.go.jp/s~news/2003/0304301html)制作,②网络连接业务利用数,CATV、FTTH和DSL等电气通信市场,即新通信体制下所提供的服务如图3所示以急速的气势伸展着,但从图4中可确认到,因特网连接业务的利用,绝大多数还停留在使用电话回线上,③宽带通信(Broadband)是,宽带连接通信的总称,一般指满足高速和大容量传送的通信。宽带因特网指,满足时常连接和实际回传速度为256kbps以上的通信。

2.设备投资与创收变迁的宏观状况

(1)对于通信产业(通信与播放)整体来说,以1996年为界线设备投资告一段落(这与1997年NTT完成数字设备的交换相关),而营销额至2001年止仍保持一定的增长态势(图5)。2002年以后因IT泡沫的崩溃营销额才出现停滞和减少状况。就电气通信业的营销额而言,2004年度比前年剧减,从2006年度才开始出现复苏倾向(图5a)。

图5 通信产业的销售额与设备投资额的推移

注:①依据《日经Market access年鉴IT基本Data2002年度版》118页、单位:万亿日元;②2002年度数字依据《法人企业统计调查》包括运输在内“运输通信业”数据推算。

图5a 电气通信事业销售额的推移

注:依据《平成二十一年版信息通信白皮书》制作。

(2)NTT的“经营收益”(包括附带营业收益在内),1993年到1998年间一直在上升,1999年到2000年度间也保持着增长的势头,但是2001年开始下跌(图6)。其原因如图5所示,这和正处在增长势头的电气通信事业的大环境、图2的NTT固网电话的契约数到1997年止比较稳定有关,是NTT经营收益稳定或增长的重要条件。

一方面,NTT的设备投资额从1997年开始一直在下降。特别是2001年度的设备投资大幅度的下降可从图6中得以确认。这与通信产业的设备投资水平的整体在下降相重合(图5),更与1997年的数字设备的交换的完成、2001年所发生的“IT泡沫崩溃”等的影响相关。

在这里需要关注的是,NTT的设备投资与创收的大环境在1997年和2001年发生了重大变化。另外的一点是,NTT的设备投资额占通信产业整体设备投资额的比例较大。

图6 NTT的营业收益、营业利润和设备投资的变迁

注:①依据:NTT、NTTdocomo、NTTdeta《有价证券报告书》的“连结财务诸表、连结损益计算表”、“设备的状况与设备的新设、重要的扩充或维修或之后的计划”(单位:10亿日元);②从1999年度开始实施的连结会计制度是,以连结为基准制作财会报表的首年,为了比较上的方便1999年度的各数据是除去了NTTdocomo和NTTdeta的相关数据的值;③NTTdocomo、NTTdeta的设备投资额分别依据《有价证券报告书》的“设备的状况”,因没有取得NTTdeta2002年度的设备投资额而把它同2001年度的设备投资额同等处理;④NTT连结会计,在子公司中,包括1999年33家、2000年56家、2001年65家和2002年128家公司,但1999年之后的各指数只除去NTTdocomo、NTTdeta的数字;⑤单位:亿(4舍5入)。

3.NTT设备投资的微观状况(政府干涉的情况)

(1)NTT的设备投资,从1993年到1997年之间每年保持着19000亿日元上下的较高投资水准(1996年设备投资高峰期约为19900亿日元)。关注此期间NTT设备投资的具体状况可发现,到1997年止所进行的数字设备替换与经济景气对策影响了NTT设备投资的实施(图6)。

a.日本经济的宏观条件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一直欠佳(需要面对经济景气对策)

b.政府干涉设备投资的事例:①政府于1993年4月13日发表了“综合经济对策”;②制定第三代因特网的完成目标;③1997年10月自民党制订了以“规制缓和”为核心的“紧急经济对策”;④1997年11月5日作为经济景气对策的一个环节,把实现光纤回线的全国配备目标从2010年提前到2005年。

NTT接受了政府以上的请求,加大了设备投资的力度。即1993年到1997年高水平的NTT设备投资,与NTT数字设备的替换、政府的景气对策相关。

c.保持高水准的设备投资的主要背景是,NTT的主要收入源的固网电话至1997年止始终较为稳定(图6)。

(2)可是,NTT的设备投资的实际投入额从1998年度开始以强烈的势头急速下降(图6)。其原因可列举如下。

a.日本的宏观经济状况欠佳(面临着经济景气对策)

b.政府干涉设备投资的事例仍然存在:①在1998年1月9日电气通信事业者协会的贺词交换会上,自见庄三郎邮政大臣对着在一起排坐的通信行业巨头要求增加设备投资的力度,发表了非常不符合常规的致辞;②“自民党执行部于1998年发表了作为经济景气对策亮点的信息通信等新领域的公共投资思路的推进方案”;③另外,“1999年度仍然以分拆、重组前的一个整体单位计划投资1.52万亿日元。通过约10年的努力于1997年完成了数字因特网络设备的配置,与前年度相比减少了2300亿日元(1999年度设备投资预计约1.2万亿日元)、连续3年与前年相比递减”。

“往年,NTT因接受到政府与执政党的请求,经济萧条时有意识地加强了作为景气对策的投资力度。可是,这两三年实际上放弃了“准公共事业单位”的作用,明显地转向了效率投资的姿势,而这次计划(1999年度)这种重视效率的投资特征更为显著”。

也就是说,虽然政府干涉和重组前一样仍然存在,但是NTT不屈服于政府的压力,特别是1999年度的设备投资重视投资效率的特征更加明确了。

c.重视投资效率的背景可归纳为,①本质性的或者说内在因素是,固网电话的加入契约数从1996年、1997年开始减少(图2),及因竞争的不断深入而产生了NTT市场占有率下降(表8);②外部因素是,1999年秋对市内电话的价格上限(Price-Cap)规定的具体内容的决定,2000年的关于NTT连接的日美协定、新的连接费制度的“长期增长费用方式”的适用(根据综合数据计算出原价,再加上公正报酬率的价格规制)等,对NTT来说都是减少收益的制度变更;③再者,股东、投资家对投资效率重视的要求已成为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表9)。这样,重组后NTT设备投资的导向倾斜于市场需求的倾向不断加强。

(3)设备投资效率的提高,也可以从1999年后的投资动态中得以确认。

设备投资的特征(图2、7):①从上述的“NTT设备投资”中可看到,受1997年之后固网电话需求开始减少的影响(图2),从1999年到2002年间,有关固网通信的地域通信设备投资明显下降(图7)。进而,于2002年在“NTT集团的3年经营计划(2002—2004)”中明确规定了‘固网电话网及与固网电话相关的投资原则上停止’的方针;②与之相对照的是,长途与国际通信、移动通信事业、数据通信事业与其他事业的投资额保持平衡状态或出现增长倾向(图7);③如图7所示,NTT的设备投资2003年以后固网型通信设备投资停止之后仍保持约2万亿日元,特别是“地域通信事业”的投资约为900亿日元,维持着较高的设备投资水平,可从中推测出对光纤回线设备投资的加强(从后面的分析也可以确认到,在合理化政策实施的过程中资金需求量不断提高)。

图7 NTT集团设备投资等概况(1999—2008年度)

注:依据《有价证券报告书》的“设备状况”、单位:10亿日元。

4.小 结

从设备投资与创收变化的两个方面看,1997年以后NTT设备投资的减小和从2001年开始出现营业收益的停滞与下跌的原因是,①分别可从1997年NTT数字设备替换的完成和2001年IT不景气,即从电气通信市场的宏观环境加以说明;②另外,重组之前NTT的设备投资,时常出于经济景气对策的目的,而重组之后的设备投资的特征则非常明确地反映了市场的需求。

从设备投资与创收变化的比较中,有必要关注的另外的一个特征是,NTT集团的经常收益和营业收益同样保持着缓慢的倾斜度上升,而NTT集团的纯利润却呈现了陡坡性的大变动反差。具体说来,包括2000年度和2002年度的纯利益的亏损现象(图8)与从2002年度亏损结算到2003年度盈利的大转变现象(图11)。

2000年度的纯利润亏损,是因该期8200亿4500万日元的“退职人员工资的担保金转入额”而发生,2002年度的纯利润亏损、是由于2兆780亿3400万日元的“特殊亏损”处理而产生的。而至于“2003年度的盈利”的原因则是,重组后导致NTT集团于2000年度与2002年度分别出现纯利润巨大亏损的企业结构彻底调整,及其后不断地实施了企业合理化政策的结果。对于企业集团的结构调整,以下从企业活动的另外的一个侧面,即对合理化政策进行考察。

图8 NTT集团连接损益(电气通信与其它的营业收益为右侧、其他各项值为左侧)

注:依据《NTT有价证券报告书》的“连结财务诸表”制作。

(二)NTT的企业活动之2——合理化政策

原NTT各公司的合理化政策从①市内部门收支的改善(通信费);②裁减人员和营业所的统合等;③资金筹措变迁的三个方面加以探讨。在这里值得关注的是,图10、11的“2003年度原NTT经营收益的下降和营业利润的改善、与图9的“1996年度NTT电话营业利润的上升”的两点。

1.1996年度NTT盈利能力的恢复

(1)NTT的经常利润,从1991年3月开始连续5期减少,1995年度的经常利润是1988年度高峰期(4967亿日元)的五分之一,约为1040亿日元。但是,1996年度的经常利润扩大到上期两倍多的2900亿日元,NTTT的收益能力再次得到加强(表6)。如图9所示,特别是电话营业利润的状况明显改善,这对1996年度的经常利润的倍增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图9 NTT各项业务营业损益的变迁(电话与合计为右侧,其他值为左侧)

注:图9—11依据《有价证券报告书》的“事业的状况”。

图10 原NTT主要各项业务的经营收益

注:图9—11依据《有价证券报告书》的“事业的状况”。

图11 原NTT主要各项业务的经营损益

(2)关于这一点,从市内部门收益的改善(提高价格)、裁减人员和经营资源的统合等方面归纳如下。

a.依靠提高价格改善了收益:表1反映了,从1992年度开始到1998年度之间的市内通信4部门的经常损益或者经营损益的累计和提高价格的情况。从中可确认到,没有提高价格而改善了经常收支或经营收支状况的只有市内通话部门,而其他三部门为摆脱其亏损状况不得不等待提高价格。

表1 NTT市内与市外部门主要业务的损益状况 单位:亿日元

注:①本表以《日经Telecom21》合计为基础(经常损益),“营业损益”依据《NTT有价证券报告书》的“事业状况”“分业务种类的损益状况等”“电话业务损益明细表”加以补充。但1996年的电话号码指南的营业赤字依据于1997年12月17日的《日经产业新闻》;②单位:亿日元。

b.经营资源的统合等:以1990年为初年度的中期经营计划、从1993年3月开始为期4年的新的经营合理化政策、1995年11月9日市外电话价格调低和以2000年为目标实现15万人体制的合理化方针(裁减人员、包括关闭和统合营业所、新的经营制度的引进等)。

上述所做的努力出现了良好的成果,如表1所示,市内通信损益的合计从1995年度的亏损到1996年度大幅度的盈利:2711(1995年度经常亏损)+390(1996年度营业利润)=3101亿日元。

c.从表2可以确认到,1996年度通过裁减人员而消减了员工费用的经济效果(约2831亿日元的裁员效果)。

表2 裁减人员的经济效益

注:①职员数依据于《NTT有价证券报告书》的“公司概况”(2000年以后的职业数是,控股公司、长途与国际通信业务和地域通信事业的合计)、人事费依据“资金收入的状况”制作;②到1999年止的职员数为原NTT合计;③2000年之后的数字为NTT集团职员数的合计;④单位:百万日元。

总之,1990年以来的裁员与经营合理化,特别是经营亏损四部门中有三部门是通过提高价格,而促进了1995年度的经常利润比前年增加两倍多,即合理化政策特别是提高价格的手段为经常利润扩大到2990亿日元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2003年度NTT的营业利润的改善

(1)2003年度NTT经营利润改善的特征:NTT的2003年度的连结结算为,销售额比前年减少1%即109231亿日元(1952年创办“电电公社”以来第一次出现减收现象),而营业利润是13636亿日元,初次突破了1万亿日元的记录,实现了从前年8347亿日元亏损到2334亿日元盈利的大转变(《日本经济新闻》2003年4月24日、5月14日)。

(2)合理化政策:从2000年度开始为期三年的经营改善计划、2001年4月中旬出台了集团的中期计划(其内容超出了“合理化范围”)。以2002年为界调整人员到新设立的子公司超出11万,并调低了15%~30%接受调整员工工资。

此外,2002年度以原NTT各公司为基准,1985年民营化以来第一次出现设备投资不满1万亿日元,即设备投资的制约加上国外投资部门的股价亏损大幅度缩小等,对2003年度NTT的营业利润改善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3)不得不实施了彻底的合理化政策,其背景是,①如表3所示、原NTT的主要业务基本上都出现了大幅度的经营亏损(业绩欠佳的最大原因是,2000年夏季日美间所形成的回线连接费下调协定与各种利用费的重新估价等。从2000年度和2001年度的原NTT主要的各个领域的经营损益情况可以看到,除了基本费领域保持着少量的盈余的例外之外,其它的各部门的经营收支都出现了亏损)。另外,2000年度与2002年度的NTT集团出现大幅度亏损,是结构调整费用所造成的结果,同时大幅度亏损增加了NTT企业经营的危机感(图8);②如表4所示,重组后电气通信市场的状况是,以市内电话价格为首的价格下跌现象成为市场的基本走向(1995年NTT回线开放,1998年1月电力系统的TTNet首先进入了市内电话领域,从2000年4月开始与美国达成的协定使连接费下降了两成,新电电各公司也进入了市内电话市场,竞争也随之激化起来)。

表3 原NTT声传各项业务的收益与损益明细表(2000—2003年)

注:依据《NTT有价证券报告书》的“事业的状况”“分类别各项业务损益状况等”制作。

表4 2001年底与2002年初电话价格的状况

总之,1996年度的NTT收入能力再次增强起来的主要原因是,市内电话三部门的价格提高与人员裁减的两大要素发生了作用,而2003年3月的经常利润的大幅度改善是通过裁减人员为中心的合理化政策实现的。

重组之后NTT的合理化政策的彻底性,也可以从资金筹措方面加以确认。

持续了20年以上3分钟10日元的市内电话费,从1998年东京电话以3分9日元的价格进入后,7日元3分钟的服务也出现了,3分钟10—20日元的长途电话也不吸引人们的眼球了

3.资金筹措的变迁

资金筹措的特征,①从1993年开始付利息负债扩大(表5);②NTT的资金状况,重组前通常利用自己的资金不足于填补设备投资所需资金,而重组后除1999年度外,现金流动量与原价折旧的合计时常超出设备投资额(表6)。

即使如2(2)项的“合理化政策”所述,重组后NTT的付利息负债额仍在增大的理由是,随着大规模的裁减人员等合理化政策的实施,即结构调整所需资金扩大(NTT大型的海外投资所需资金基本上是通过增资方式解决。另外,设备投资规模也不断在缩小)的需要。与此相比,重组前的付利息负债的扩大是为了应对高水平的设备投资。

表5 NTT的资金筹措状况(1987年上市以来一直在递减的“付利息负债”1993年开始回弹上升)

续表

注:①“短、长期贷款、公司债”的总额依据《NTT有价证券报告书》的“连结财务诸表”“连结借贷对照表”、②“经常利润”与“本期纯利润”同样依据“连结财务诸表”“连结借贷对照表”、③设备投资依据《NTT有价证券报告书》的“设备投资状况”、④其他(包括1988年的4967亿日元、1995年的1040亿日元与1996年的2900亿日元的经常利润)依据《日经Telecom21》总计、④1993年度末的付利息负债与1992年年度末相比虽减少了1822亿日元,但这是伴随着1992年7月移动体通信事业的分离,转移了部分负债的结果,除了这样的特殊原因外,付利息负债实质上增加了将近590亿日元(《日经金融新闻》1993年11月25日)。

表6 设备投资额与现金流加折旧费的对比 单位:日元

注:依据《NTT有价证券报告书》的“有价时价、资金收支、其他”“连结现金流计算书”“设备的状况”制作。

4.小 结

随着1985年电电公社的民营化,首先在市外部门注入了竞争。此外,1998年TTNet进入市内电话部门,电气通信市场的竞争也涉及到了市内部门。“电电公社”时代,利用市外部门的高收益填补市内部门的亏损的收支结构逐渐瓦解(表7)。正像2001年5月引进优先连接(Myline)制所象征的那样,NTT重组后电气通信市场的竞争进一步规范化。重组后NTT合理化政策的彻底性也反映了上述电气通信市场的变化(如表8所示,随着竞争的深入通话次数的市场占有率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象征性地表现在,重组前提高价格手段的存在和重组后提高价格手段的丧失的变化。

表7 NTT的市内与市外部门的损益的变迁 单位:百万日元

注:依据《NTT有价证券报告书》的“事业的状况”制作。

重组后市内与市外部门的竞争更为加剧

表8 通话次数NTT与NCC市场占有率的推移 单位:%

注:①依据《通信白皮书》《信息通信白皮书》的“固网系列通信的NCC通信线路数的占有率”制作。②依据免费登记结束的2001年10月底现阶段的登记公布,“东西地域公司、NTTcommunicationsNTT三公司的市内、县内市外、县外与国际合计的市场占有率为64.6%。原先接近垄断地位市内通信市场占有率为74%而国际通信市场已下降到54.1%”(《日本经济新闻》2001年11月16日)。③2002年度的NTT和NCC的合计为推算值。④2002年NTT的市内、市外通话次数包括未登记数而制作。⑤2001年的值为10月底的数字。

(三)“电电公社”民营化对财政的贡献

1.NTT股份的大众化

NTT股份从1986年第一次开始出售以来,一直存在着即将出售股份对股票市场的压力,即所谓的Overhang问题的对股价影响。为此,NTT实施了购买自己股份的应对措施,2005年NTT的自己股份占有比例是5.1%。另外,2005年9月末政府占有的股份只剩下归属于“产业投资特别会计”的530万4000股,占有比例下降到33.7%。实现了NTT法所规定的政府占股份总数三分之一的义务(表10a.b)。这样,解决了长年以来被认定为影响了NIT股价的Overhang问题,同时也标志着民营化改革跨入了新的台阶(如图12所示,约从2005年开始NTT股价比较稳定,NTT股份的大众化参考表9“股东结构的推移”)。

图12 NTT股价的推移

注:依据《有价证券报告书》(第15、19、24期)。

表9 股东结构的推移(1986—2006年)

续表

注:①依据日本电信电话股份公司《NTT集团公司史(1995—2005)》487页与《有价证券报告书(第24期)》72页制作;②单位:%

2.NTT股份出售对财政的贡献

从1986年的第一次出售股份开始到2005年9月止,政府出售股份总数超出1,050万股,其总销售收入扣除掉证券公司手续费后纯收入额为144800亿日元。加上,NTT民营化以来支付给政府的股息总额为1700亿日元,共计155500亿日元,作为NTT股份关联收入纳入国库,对改善政府财政收入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表10a.b)。

表10a NTT股份第一次到第六次的出售情况

注:依据日本电信电话股份公司《NTT集团公司史(1995—2005)》487页。

表10b 第六次出售之后政府持有股份的出售情况

注:依据日本电信电话股份公司《NTT集团公司史(1995—2005)》489页。

3.小 结

NTT股份大众化的结果,从企业活动分析一节中得以确认的是股东开始影响企业活动,同时对日本财政的重建发挥了积极的贡献。

三、信息通信产业的现状

信息通信产业具有规模经济性和范围经济性、网络外部性的收益渐增的特征。正因为通信产业的这些特征,1985年电电公社民营化以来,将近二十几年间实施了一系列的规制缓和与自由化政策,但其现状仍是向着寡头与垄断方向发展。现在,固网电话确立了NTT集团公司、KDDI集团公司、软件银行集团公司(Softbank)的三大寡头体制。移动电话公司也形成了NTT DoCoMo、KDDI、沃达丰(Borderffone)三家寡头垄断体制。但是,在日本不管是固网电话领域还是移动电话领域都出现了激烈的争夺战。而且,在网络领域的第三代网络(NGN,Next Generation Network)和固网电话与移动电话业务的融合(FMC,Fixed Mobile Convergence)的确立过程中,NTT集团公司在发挥其集团性的综合力量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系列的竞争政策的设计即民营化以来的“竞争制度”,制约了NTT集团公司把通信产业所特有的规模经济性和范围经济性、网络的外部性封闭于企业内部,而是使之置于通信产业、社会全体的外部,对之实行严格的对外开放政策、反垄断规制(Dominant Carrier Regulation)等。这种“受管制之下的竞争”正是日本宽带(Broadband)通信成功的特征。[4]而从“受管制之下的竞争”过渡到“自律性的竞争”也成了当今日本信息产业的课题。

(一)信息通信产业竞争环境的变化——2004年宽带用户数

(Broadband)首次超过拨号用户数《Narrowband)

1.日本的宽带通信—从ADSL、CATV到FTTH的转换

在日本,从固网电话到移动电话、从公用交换电话网(PSTN,Publicly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到IP(Internet Protocol)网,随着产业与技术核心的转移,电气通信产业总体来说走向萎缩的道路。同时,日本领先世界各国实现了光纤到户、第三代移动电话的替换,正朝着网络社会迈进。

日本的固网系列宽带通信的成长,至2001年为止绝大多数还是拨号网络或是综合服务数字网络(ISDN,Integrated Service Digital Network),即所说的窄带通信业务的比例较大(图3、4)。但是,2002年以来宽带网络的急速成长终于出现了两者间增加数的逆转。2004年网络的普及率达到了75%,宽带和窄带约各占一半(表11)。

表11 因特网利用户数 单位:万人

注:依据依田高典《Broadband·Economist》日本经济新闻出版公司,2007年,第35页。单位:万人。

关注日本的宽带通信业务的具体内容可发现,ADSL(Asymmetric Digital Subscriber Line、利用电话回线的数字高速通信)的成长支撑着从2001年到2006年间日本的宽带业务的发展。不同于CATV网络(Cable Television Internet)成为在宽带普及上起到重要作用的美国和欧洲,日本的光纤到户(FTTH,Fiber to the Home)在世界率先进入发展的轨道。2004年的后半段的纯增长数为,ADSL的88万人和FTTH的82万人相比可称不相上下。到了2005年的前半段,FTTH的纯增加数为108万人,而ADSL纯增加数则为63万人,两者的比例关系完全出现了逆转现象(表12)。

在ADSL领域,一直和NTT东西地域公司的光纤通信相对抗的软件银行集团公司,终于把NTT东西地域公司的光纤通信回线的“Fretu光”的销售地区,从7月1日开始扩大到全国。因向超出软件银行集团公司主力商品ADSL的通信速度的光纤通信转换在不断加速,ADSL的契约数剧减。且因以自己公司品牌提供光纤回线也不划算,软件银行集团公司不得不采用了竞争对手NTT集团公司的商品“Fretu光”,进行全国规模的代理销售的苦肉计政策(《日本经济新闻》2009年6月20日)。

表12 宽带不同种业务的契约回线数

注:依据依田高典《Broadband·Economist》日本经济新闻出版公司2007年,第35页;单位:万回线、%。

2.移动电话—移动互联网的普及(Mobile Intemet Device)

2005年9月现在2G与3G的比例为57∶43,同年度末两者出现了逆转,3G用户数的移动电话加入契约数所占的比例为72.3%(2008年度末上升到92.7%)。随着3G的普及和数字通信速度的加快、服务内容的多样化、数字通信定额价格制度的施行等,移动互联网成为宽带业务的主要的一部分。事实上,2005年9月移动电话的网络使用率已达到87%(表13)。

表13 移动电话、PHS契约者数 单位:万人

注:依据依田高典《Broadband·Economist》,日本经济新闻出版公司,第2007年版,第39页。

3.宽带设备的配置

日本的宽带通信走在世界的前头。从表14可以发现,到2004年6月止,被认为“真正的宽带通信设备”FTTH的普及只有日本。日本的光纤回线的全国配备,可以说是NTT的“分离分割”争论(政企分离、企业内部分割重组)的意料之外的附带收获。[5]连接网的光化率,NTT东西地域公司在都市都超过了90%,而在日本全国范围则超出了80%。因此,从NTT东西地域公司的电话局到客户的加入者回线的光纤化,即NTT的光纤回线全国配备目标的实现可以说是已近在眼前。在日本的宽带通信的急速成长过程中,ADSL市场的软件银行BB、FTTH市场的关西电力系统的K-opti.com和NTT的竞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总之,FTTH市场一边被卷入NTT“分离分割”争论,一边和ADSL市场(服务种类的竞争)、和强大的竞争对手抗争中(竞争对手的存在),领先于世界得以普及。和3G的普及(移动互联网,mobil intemet)产生相乘效应,为实现日本网络社会创造了条件。

表14 世界主要国宽带的回线数、家庭普及率 单位:万户

注:依据依田高典《Broadband·Economist》,日本经济新闻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35页。

(二)经营环境的变化与企业的应对

1.全球化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IT技术的进步网络社会与全球化的深入,IT革命从两个方面扩大了市场经济的网络化。其一,IT技术活用于金融商品开发即人们所说的金融工学的领域;其二,通过IT技术配备网络设施,这对社会和企业的方方面面都将引发起质的变化。

这样,随着IT(信息技术)化的进展和参与市场经济国家的增加,世界经济迎来了新的阶段。而且,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这两种要素成为“变动幅度大”的世界经济的主要原因。因此,政府的政策运营、特别是企业对经营环境变化的应对变得日益迫切。

2.企业的应对

日本企业,对经营环境变化的应对卓有成效,在经营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6]但是,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企业所面对的却是一个全新的经营环境。比如说,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日本股市大崩溃,被指责是政策的错误引导,但本质上是由于市场经济世界规模的扩大和IT革命两大因素导致市场经济出现了较大的动荡。在这种浮动不稳定的经济环境中,不断出现了企业破产。20世纪90年代后期,日本开始出现泡沫经济不景气、产业空洞化、金融部门的破产等问题。进入21世纪后,美国大型企业的破产等也在不断涌现。

另外,IT革命成为“世界标准”流动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企业来说“竞争的规则”不安定了。比如,Google宣布加入电脑基础软件(OS)开发,并对电脑制造商无偿供应。预计于2010年后半年装有Google软件的电脑将出现在各家零售店。Google的最高经营负责人首席执行总裁(CEO)Eric Schmidt认为其内容能“改变竞争的结构”,肯定了参与的意义。另外,在世界中搜索书籍的具体内容,通过网络阅读的“搜索书籍(Booksearch)”、NHK频道的网络收费网络配信等,新型的服务陆续出台。没有劣化其质量而使著作数字化并通过网络传递的技术的迅速发展,在出版界正发生着原有版权制度不能应对的事态。

“首先提供革新性便利的技术和服务,而后考虑收益的方式”被认为是Google迅速成长壮大的模式。创业于1998年的Google首先从关键词搜索着手,发展成为拥有巨大广告体系的公司。Google的革新性,影响着正在进行中的网络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变化,也可以说带有改变“竞争规则”的可能性。

在上述的经营环境正发生着重大变化的过程中,有像Google那样参与“创造‘竞争规则(标准,原则)’”的企业和处于“利用规则”地位即人们所说的中小企业之分。以下首先对电电公社民营化所具有的特征进行总结归纳,并展望上述两种类型的企业在网络社会的进化过程中是如何应对经营环境变化的。

四、结 语

(一)总结——“管制(规制)之下的竞争”

“电电公社”于1985年民营化,首先是市外通信、接着1998年市内通信也引进了竞争原理。然后,1999年在控股公司制度下,NTT分割为NTT控股公司和NTT东西地域公司、进行长途与国际通信业务的NTT Communications的四个公司。也就是在NTT控股公司之下挂有东西地域公司和NTT Communications、还加上上市的子公司NTT DoCoMo和NTT Deta等组成了NTT集团,NTT集团发挥着它的整体性经营的综合力量。具体表现在,NTT集团对日本率先于世界实现了被称之为“真正的宽带通信”FTTH的普及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电电公社”民营化的另外的一个特点是,固网电话和移动电话市场虽然都形成了三公司寡头垄断体制,但是通信市场始终是激烈的竞争市场。在固网电话市场,1998年以强大的电力系统为母公司的TTNet参与了市内电话市场,而在光纤通信(FTTH)的普及过程中,利用电话回线的高速度数字通信(ADSL)的对抗,即日本的通信产业在民营化过程中,“通信设施的竞争(NTT和电力系统关联公司TTNet)”和“通信业务种类选择的存在(通信业务的竞争,ADSL与FTTH)”的NTT竞争对手的存在,决定了日本通信市场展开激烈争夺战的特征。

以上所述的民营化或电气通信事业的特点,借用村上泰光在描述日本经济的特点时的“管制(规制)之下的竞争”来归纳民营化的特征是再适合不过了。总之,日本的民营化带有浓厚的“地域性”。

而NTT重组以后“分离分割”的议论始终没有终止过,NTT再次重组的议论又一次燃起。具体是,在播放和通信改革的议论中,为了制止NTT的垄断,提出了把NTT集团的各子公司的资本分离开的方案,2006年政府和执政党已达成“一○年的时候再探讨”的协议。可是,对NTT东西地域公司垄断性地占有连接回线设施,并参与网络市场业务,在不久的将来会带来东西业务的实质上统合,这种危机感在竞争对手间形成。一方面NTT的主张是,对关联业务的灵活应用问题已解决,不存在承让的余地(《日经产业新闻》2009年7月2日)。这样,“东西”(设备部门、光纤通信回线领域NTT集团公司占七成(《日经产业新闻》2009年6月和“COM”(通信业务部门))的作用、网络的分担等领域NTT和竞争对手间的认识存在着距离。再者,播放和通信的融合、固网和移动的融合促进了通信业务竞争的展开、通信终端的小型化和模块化、3G和FTTH的普及所象征的那样随着网络社会的进一步深化,NTT再次重组的议论也随之流动化了。最后,言及网络社会的特性及其展望作为本稿结语。

(二)展望——支配和霸权变得流动化的网络社会

在《日经Research2009年》实施的“企业品牌认知指数(PQ)的调查中,微软连续5年居首位,而去年排列第5位的Google跃居第2位。附带提一下,第3位到第10位分别是,索尼、丰田汽车、Oriental Land,co.,Ltd(Tokyo Disneyland/Disneysea)、雅虎、松下电器、佳能、Shachihata和大和运输。对于顺次排列的特点是,食品安全和业绩安定、价格便宜的企业依次提高了名次。此外,IT企业名列前茅也是该次排名的特点。在2009年3月的企业决算当中,NTT集团公司前期的连结营业利润约为11000亿日元,在上市公司当中间隔6年名列前茅。在IT化和全球化的进程中,IT企业的跃进倍受关注。

“全球化”、“世界”这样的用词,原本多没有严密的定义。阿锐基的《漫长的20世纪》中把资本主义的全球化,从资本主义理论(金融资本主义)和领土主义理论(国家主义、实体主义)的两个侧面,分析了资本积累体系的三个循环的特征。依据此分析,全球化的第一个循环为,15世纪的热那亚金融资本主义的出现;第二个循环为17世纪以金融与信息为基础的荷兰、紧接着的是从18世纪到19世纪间进入工厂制机械工业而引发起产业革命而且和市民革命的出现相结合而迎来了英国的时代、以英国为核心的循环过程中,其资本积累的基础,是与生产过程的组织化和合理化密切相关的资本主义企业有着直接的关系。当今,以美国为核心的循环是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之间,德国和日本的追赶、英国衰退的过程中确立起来的。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秩序形成的特点是,像英国资本主义那样,不但把保护(担保)费用和生产费用“内部化”,而且也将交易费用(即自身的资本“市场”扩大)内部化了。所有这些,都具备了资本主义的理论和领土主义理论的相组合而实现资本积累的特征。

可是,在网络社会就像Google的企业行为所示,原有的经济主宰和霸权主义等被相对化、不稳定化、交替加速或网络支配自身逐渐变得公开化的特点。也就是说,在网络社会,至今为止的资本主义的理论、领土主义的理论或两者相互结合、一体化而形成的具有所谓的“霸权”、“核心霸权国家”、“世界大国或称全球大国”特征的全球、世界正开始发生着质的变化。具体而言,所说的建立在“支配”和“国际秩序的基本性质的不变”基础上的“霸权”,网络社会的出现使国际秩序的基本性质发生变化(竞争规则的流动化)。换而言之,“霸权(支配)”难于建立在原来的资本主义理论和领土主义理论的相结合之上,世界迎来了新的阶段。

另外,一般被认为IT技术的进展促使世界网络化和单一化。[7]而企业的应对却朝着相反的方向在变化。具体地说,随着IT革命的进展IT关联企业的抬头或参与“规则创立”,使“标准化”或“中心”容易变迁或是变得更具有开放性倾向。在具有这样的特征的网络社会里隐含着,以“自由的相互承认”为基础,建立起国家遵守“完全的规则的社会”(普遍规则)的新理论实现的可能性。[8]总之,处于“规则利用”地位的企业(和参与“规则创立”企业相比处于劣势),也不受任何特权(如国家或权威等)的支配,在“普通规则”的网络(流通渠道)上、遵循着“自由的相互承认”的价值观,反映了地域特性的商品的企业活动正在涌现。

所以,在网络社会里的企业活动,特别是处于“规则利用”地位的中小企业活动,如何把地方性概念化,商品化是关键。换言之,围绕着地域性的商品化和概念化,即“地方特色”的竞争是网络社会企业活动的特征。

总之,欧美对“普遍价值”的创新与贡献是近代史的一个特点。与之相对照的是,亚洲更擅长于创造“地域性价值”。这一点,从日本“电电公社”民营化的性质中也可以观察到。从这一点上看,当人们关注着世界经济的中心从欧美转向亚洲之时,网络社会所存在的地域性要素的重要性(地方元素的商品化、概念化),即亚洲隐含着,在“自由的相互承认”基础之上创造出多样性价值的可能性。

(作者:海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副教授)

【注释】

[1]电气通信事业,根据日本《电气通信事业法》第2条第1号定义为,“有线、无线和其他的通过电磁性方式,发送、传递或接受符号、声音或是影像”的事业单位。电气通信的主要内容是电报电话,但近年受到瞩目的数据通信、传真通信、电传视讯(Videotex)、VRS(图像应答系统)等的图像通信,和电话、电报一道作为电气通信的组成部分,在构筑高度的信息社会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AT&T的瓦解过程开始于1984年。在美国政府反垄断政策的强制干预下,公司的本地电话业务被分裂出去,重新组建了7个子公司,分别是:贝尔太平洋公司、Ameritech公司、贝尔西南公司、贝尔西部美国公司、贝尔大西洋公司、贝尔南方公司和Nynex公司。分裂出去的7个子公司,经过一系列的合并以后,到现在只有3个还保持着完全独立。

[3]若企业参与或退出市场时所发生的费用足够低的话,即使是自然垄断市场也和竞争市场一样,价格仍然发挥其市场机制与市场调节的结合点作用。

[4]美国通信业,1984年AT&T分割以来进入了变革期。AT&T于2005年6月30日的股东总会上做出了转让给SBCcommunications的决议,维持了120年历史的独立的公司拉上了帷幕。22年前职员超出百万人是世界最大的民营企业,可是2005年现在的职员数不到5万人,不断地重复分割和部门出售的过程中失去了许多社员。判断到单独生存的困难性,做出了转让的决定(《日经产业新闻》2005年7月4日)。与此相对照的是,NTT集团公司在分离分割的压力之下,利用控股公司制度保持了公司经营的整体性,发挥了它的综合力量。

[5]在NTT分离分割争论的压力下NTT坚持集团性经营的依据是,出于光纤通信全国配备的需要。总之,率先于世界普及了光通信,可以说是民营化设计之外的成果。

[6]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后的“轻量经营”、80年代的“Japan is number one”外部评价、进入90年代后丰田方式的生产模式仍在受到世界的关注。

[7]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

[8][日]竹田青嗣:《人类的未来——黑格尔哲学与现代资本主义》,JIKUMA新书2009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