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丝绸之路上贸易商品种类的角度出发,海上丝绸之路又有“茶叶之路”、“陶瓷之路”、“白银之路”、“香料之路”、“宝石之路”等不同的称呼;从航线的角度,又有东洋航线、西洋航线、南洋航线等不同的说法。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一般意义上的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指从中国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宁波等港口出发前往南海和印度洋的贸易航线;20世纪后半期,国际学术界也常常把中国到东北亚的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琉球群岛的贸易航线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的人民网2014年5月20日《自宁波开往日本长崎的宁波船》一文中记载,韩国曾发现唐代长沙窑青釉褐彩贴花壶,上有“卡家小口,天下有名”的字样,因此,如果从东方向西方去,韩国也是海上丝绸之路东方的起点。但这个起点,是中国商品从海上出口的港口之一。中国学者梁二平也在《丝绸之路》2015年第7期上发表了《新罗,海上丝绸之路的天尽头》一文。
海上丝绸之路由中国的广东、福建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国南海、波斯湾、红海,将中国等国生产的产品运往欧洲和亚非其他国家,又将欧洲和亚非其他国家的商品运输到中国、韩国等。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得亚洲对外贸易兴盛一时,同时加强了古代东西方的文化交流。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由“陆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在中国各地游历,然后又由“海上丝绸之路”返回本国。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随着商品的种类和贸易规模的不同,海上丝绸之路的线路也有所不同。战国秦汉时期,南越国有十分繁盛的海上对外贸易,这在南越王墓等得到了证实。南越国(又称为南越或南粤,在越南又称为赵朝),是约公元前203年至公元前111年存在于岭南地区的一个国家,国都位于番禺(今广东省广州市),全盛时疆域包括今天中国广东、广西的大部分地区,福建的一小部分地区,海南、香港、澳门和越南北部、中部的大部分地区。输出品主要是陶器、漆器、丝织品和青铜器,出口产品正如古文献所列举的“珠玑、犀(牛)、玳瑁、果、布之凑”。主要的贸易港口有番禺(今广州)和徐闻(今广东省徐闻县)。
汉代,海外贸易又得到进一步发展,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有译长,属黄门,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琉璃、奇石异物,赍黄金杂缯而往……”说明“海上丝绸之路”在汉武帝统一南越国之后,规模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东汉(尤其是后期),航船已使用风帆;罗马商人第一次由海路到达广州进行贸易;中国商人也到达了罗马。这标志着横贯亚、非、欧三大洲的真正意义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在汉代,种桑养蚕和纺织业大大发展,丝织品成为当时中国的主要输出品。
孙吴政权在黄武五年加强了南方的海上贸易,到了东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对外贸易涉及15个国家和地区,不仅包括东南亚诸国,而且西到印度和欧洲的罗马。商品贸易的各类已经十分丰富,丝绸依旧是主要的输出品,输入到中国等国的商品主要有珍珠、香料、翡翠、孔雀、金银宝器、象牙、犀角、玳瑁、珊瑚、棉布、斑布、金刚石、琉璃、珠玑、槟榔、兜銮等。
唐宋时期以迄明清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贸易进一步发展,总体而言,当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往外输出的商品主要有四大宗:丝绸、瓷器、茶叶和铜铁器(含铜钱);进口的主要是金银器、宝石、象牙、犀牛角、玻璃器、白银、香料、珍禽异兽等。中国官方对外海上贸易在明初郑和下西洋时发展到巅峰。郑和之后的明清两代,由于实施海禁政策,航海业有了一定的衰落,进入西方大航海时代以后,西方人进入东亚贸易圈,中国海外贸易航线逐步被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等西方国家所代替,从亚洲的中国出发,为东西方交往做出巨大贡献的“海上丝绸之路”也逐渐退出贸易历史的舞台。
大唐中后期与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发达昌盛与中国、东南亚、南亚、西亚地区诸多国际港口的繁荣密不可分。从唐代开始,广州、扬州等地已经是高度国际化的贸易中心,聚集了大量贩售珠宝、香药的大食和波斯等各国的商人。9世纪中后期的阿拉伯著作《中国印度见闻录》中提到“广府是船舶的商埠,是阿拉伯货物和中国货物的集散地”,广州是“阿拉伯商人荟萃的地方”。自隋开通大运河以后,扬州地处南北大运河与长江入海口交汇处,使得唐代扬州成为中国南北漕运中转大港和南北物资集散中心,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内地联系的枢纽。
相比较于宋元时代中国官方经营海外贸易的积极性,大食诸国对开展与中国等地的东方贸易亦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宋代,海上贸易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政府对贸易港的经营也变得更积极。继唐朝在广州设市舶司(管理海上对外贸易的官府机构)后,宋廷又陆续在杭州、明州(今宁波)、泉州、密州(今胶州)、温州、秀州(今上海松江)、江阴等地设置,共计九处。宋代,最重要的市舶司在广州与泉州,这也与宋代海外贸易主要面向东南亚、西亚等地息息相关。大体而言,在北宋时,广州在各贸易港中居于首位。
南宋定都临安后,靠近政治中心的泉州快速发展,到南宋末年已取代广州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港,也是东方第一大港。据记载,迄于元末,泉州始终是中国对外贸易的第一大商埠,马可·波罗东来时即曾亲眼目睹泉州港的盛况,“大量商人云集于此,货物堆积如山,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在海舶极盛的宋代“广州通海夷道”上,三佛齐(唐称室利佛逝,今印尼苏门答腊)和故临(今印度奎隆)是中国与阿拉伯地区之间最重要的两个贸易中转站,“中国舶商,欲往大食,必自故临易小舟而往”。
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另一端,一些著名的贸易港口也长期繁荣。阿拉伯商人苏莱曼观察到,“货物从巴士拉、阿曼以及其他地方运到尸罗夫(Siraf),大部分中国船在此装货”。可以说,这些以海洋贸易为主要财富来源的阿拉伯城市的繁荣,也正体现了海上丝绸之路对于西亚地区的重要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