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新闻事件,然后被报道出来的只不过是九牛一毛。媒介和新闻传播者对新闻事实的选择,对某一新闻事实的报道数量、篇幅等方面的处理,直接反映和体现了该事实的被关注度。
1.报道数量:高度关注 信息量大
媒介机构新闻传播者对某一事件的关注度首先直接反映对这一事件进行报道的稿件数量。只有对事件高度关注、全面报道,才有可能实现平衡报道。
根据统计,《人民日报》、《南方周末》、《新京报》这3份报纸在2011年7月24日至8月12日这20天时段内有关动车事故发稿情况如表5-1。
表5-1 总发稿量及关注密度统计表
从稿件总数量上来看,在2011年7月24日至8月12日这20天时段里,《人民日报》共有关于动车事故的相关报道41篇,相比同时段发生的其他事件,《人民日报》明显对此事关注度最大;《南方周末》因为是周报,3期共有17篇报道,按周报来说,对事件的关注度和报道密度也较高;《新京报》也给予高度关注共有报道93篇。可见动车事故发生后这3份报纸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关注度高且报道密集。
此外,通过每天发稿数的统计结果,可以考察报道涉及信息的密集程度和演变趋势。通过数据统计可以看出,“7·23”甬温线动车事故报道,主要集中事故发生的头7天(7月24日至7月29日),在此期间《人民日报》、《新京报》、《中国青年报》等日报类的报纸都无间断地每天以大量篇幅对事故的进展和相关议题进行报道。事故发生后第2天(7月25日)和第7天(7月29日)达到峰值,《人民日报》每天各有报道8篇;《新京报》则分别有16篇和20篇报道。在事故发生后的1周内,《人民日报》有30报道集中占总报道数量的73%;《新京报》则有76篇相关报道,占总报道数量的82%;《南方周末》在7月28日一期有限的版面内对动车事故的报道数量最多达10篇,占三期报道总量的59%(表5-2)。
表5-2 每周对事故报道发稿量和比率统计表
但这种高度关注仅限在动车事故发生后的第1周内,中宣部于7月29日下达指令:“鉴于‘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境内外舆情趋于复杂,各地方媒体包括子报子刊及所属新闻网站对事故相关报道要迅速降温,除正面报道和权威部门发布的动态消息外,不再做任何报道,不发任何评论。”大部分媒体不得不遵从指令淡化对事故报道,7月30后媒体关于动车事故报道的强度逐渐减弱,报道数量明显减少,《人民日报》和《新京报》每天都仅有1篇或2篇报道,其中有几天甚至没有报道,进入第3周后《南方周末》在8月11日这一期上却仅有一篇报道关注动车事故的后续情况。
具体的动车事故报道数量趋势图如图5-1所示。
图5-1 动车事故报道数量趋势图
2.篇幅
从文章篇幅来说,《南方周末》的报道篇幅较长,3 000字以上的稿件居多,主要为调查性报道,占59%。《人民日报》文章篇幅多在2 000字以下,500字以下的短消息占最大比例,约为37%。《新京报》的报道则主要集中在500~2 000字之间,约占62%;2 000字以上19%,不到稿件总数的1/5(表5-3)。
表5-3 动车事故报道篇幅统计表
从报道信息量的分析上来看,不同类型的媒体都对此次动车事故给予了高度关注,报道量大。但是,在中宣部禁令的外在阻力影响下,总体上呈现前期喧哗,后期弱化趋向失语的趋势,在政府控制的大背景下,媒体力求突破,但是效果差强人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