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政府行使国家对外政策促进文化交流
一个国家与国外文化交流的程度是国家对外政策的体现。外交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国家利益,将由政府主导的对外文化交往作为国家对外政策的一部分,通过外交途径促进文化交流,塑造一个有利于自己国家的良好形象,从整体上服务于国家的对外政策,国家要行使对外政策鼓励文化传播,为本国企业建立其对外发展的平台。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政府倡导科学发展观,提出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把文化发展战略看作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外交作为一个明确的概念,是在2004年被提到与政治外交、经济外交同样重要和不可替代的地位。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国内应复兴中国文化、保护文化遗产、巩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因而商品文化成为唤起并满足新需求并使商品自身行销世界各地的强大力量。
优秀的商品在展示一个民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同时,也展示了它的传统气质和思维水平。一方面,优秀的商品富有传统意蕴。在商品的设计和生产过程中,线条、造型、比例、图案、色彩、质料、结构等都成为承载、表达传统元素的文化符号,透过它们,消费者能够解读出特定的民族、大众的价值、情感和趣味并展开丰富的文化联想。另一方面,与文化商品一样,商品文化也是消费者文化需求的满足物,因而也必须以反映民族、大众的价值、情感为基本内涵,具有反映民族共通情怀和展示文化多样性的能力。科学技术本身是无国界的,但由此而形成的知识产权和新产品却无疑代表了这个民族的心智特征、思维方式和创新水平,因而也必然成为展示民族国家性格、形象的重要载体。民族特征的形成使商品部分地具有文化认同和文化交流的功能,因而构成商品文化价值的核心。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逐步完善,中国通过兴办经济特区、开发区等形式大力吸引外国资本和技术,从而增强了商品的研发和制造能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又更加紧密地融入了商品流通的全球体系。因此,近年来,中国商品不仅质量、造型、包装和服务较之计划经济时期呈现出跨越式改善,而且其辐射半径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延伸。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的商品文化已经随着商品的逐渐丰富和升级换代而全面发育并崭露生机。因为对商品文化来说,满足消费者文化需求与传播民族、大众价值、情感是共同存在、互为条件、同时作用的两大要素。只有满足了消费者的文化需求,民族、大众的价值、情感才能顺利传播;而同时,只有传播了特定的民族、大众的价值、情感,消费者的文化需求才能得到更加充分的满足。也就是说,商品的生产者在提升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同时传播了民族、大众文化,而只有传播了民族、大众文化,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才能得到完整意义上的提升。片面地追求文化价值或经济价值都会使商品文化丧失其原本意义,或者蜕变为文化商品,或者被简单化为一种赚钱手段。
2)企业应注重文化交流的意义
对外贸易企业在国际上树立自身形象与品牌文化的同时,应时刻关注与本企业相关的文化动态,寻找与本企业品牌文化相应的有效途径来扩大自己在国际市场的地位。对外贸易企业可以建立与自身相关的全球信息网络平台。
全球信息网络平台定期搜集全球各个国家的文化集会、文化活动,以及一些知名体育文艺明星的动态,及时掌握这些信息便于各企业根据自身需要,联系需要投资的文化项目,更有利于通过国际文化传播提升自身品牌营销与国际市场销量。除了要建立这种信息平台,更应在与别的国家客户谈判时注重他国的文化背景。国际贸易中存在的跨文化问题主要通过语言、礼仪、禁忌与宗教信仰、谈判风格体现出来。因此,必须尽量了解对方的文化、对方的价值观和风俗习惯,并且在国际贸易交流中要尽量用简单、清楚、明确的语言,不要用易引起误会的多义词、双关语、俚语、成语,也不要用易引起对方反感的词句。在礼仪方面,健康、必要的礼仪可以赢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广交朋友,避免隔阂和怨恨。首先,它可以沟通人们之间的感情,感受人格的尊严,增强人们的尊严感;其次,它有助于发展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各地区人民的友谊。在国际贸易活动中,遵守国际惯例和一定的礼节,有利于中国的对外开放,有利于展现中国礼仪之邦的风貌。
综上所述,在当今国际经济复苏、国际货物运输成本增高的背景下,国际贸易企业可以从其他方面寻求销路。重视与掌握国际间文化交流的商机,同时尊重与了解他国的文化底蕴,是中国国际贸易行业未来发展的必然战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