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是现阶段中国最重要的战略,中国第一次从被动的全球化参与者成为了主动的国家合作模式的创造者。
“一带一路”战略初期的合作对象应主要以中国周边的亚洲发展中国家为主。初期的潜在国家可能主要包括:①西北线:中亚五国;②东北线:俄罗斯和蒙古;③西南线: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国;④南线:东南亚国家。⑤美洲线:经俄罗斯西伯利亚,穿越白令海峡,经美、加直达北美。
贸易是核心,基建为先导。“一带一路”合作重点在“五通”,贸易畅通是核心,是最重要的。预计未来各国双边贸易额的扩大将是“一带一路”战略中最直接的成果。要扩大贸易就要先搞基建做到互联互通,要搞基建就要先解决钱从哪儿融资的问题,这是“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方式。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未来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将集中在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基础设施、通信干线网络建设等三个方面。“一带一路”战略的国际大通道可以分为海路和陆路两部分。海路部分不受地理位置的影响。陆路部分与“一带一路”国家连接的通道主要集中在三个省份:①新疆向西连通中亚。已建成通车的中国西部出境铁路只有一条,是通过阿拉山口与哈萨克斯坦相连的乌鲁木齐至阿拉山口铁路。②云南向南连通中南半岛。昆明是规划中的泛亚铁路中三条线路的起始点。③内蒙古向北连通蒙古和俄罗斯。内蒙古通过二连浩特、满洲里两个出境口岸连通中蒙俄经济走廊。未来“一带一路”战略国内的贸易支点最有可能集中在海路的四大自贸区(上海、天津、广东、福建)和陆路的新疆(乌鲁木齐、喀什)、云南(昆明)。投资方向上,可以沿着基建(交通设施、油气、通信)、贸易(港口、航运、物流)和区域(新疆、云南、福建)三条主线寻找“一带一路”的投资机会。
随着外贸增长压力持续增大,“一带一路”已经成为新的助推器。商务部发布的《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15年春季)》显示,2014年,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货物贸易额达到1.12万亿美元,占中国货物贸易总额的26%。初步预计,未来10年这一数字有望翻一番,突破2.5万亿美元。报告显示,2015年一季度,全球贸易总体下滑,中国出口虽保持增长势头,但受出口价格大幅下降,部分重要产品出口数量减少的影响,出口降幅较大。2015年,世界经济将延续温和复苏态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国际竞争更加激烈。中国外贸特别是出口贸易虽具备增长的基础条件,但形势的严峻性、复杂性并没有根本改变,发达经济体利用科技、人才优势抢占新兴技术前沿,促进“再工业化”,开拓国际市场,已取得明显成效。
汇率因素也成为干扰中国外贸增长的原因。一些国家把汇率作为提振出口、刺激经济的重要工具,力推本币贬值,导致人民币被动大幅升值,严重影响了中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2014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6.4%,2015年一季度又升值4.2%。
在这一背景下,对外投资合作对贸易的带动作用增强,成为中国外贸新的增长点,中国对外投资合作进入了快速发展期。以“一带一路”沿线为例,2014年,中国企业在沿线国家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达到125亿美元,占全国的12.2%,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达到644亿美元,占全国的45.2%。国际产能合作启动实施,将有力地带动大型成套设备及零部件、工程物资等出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