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是新闻报道中最直接有效传递媒体立场和观点的体裁,同时,媒体在新闻报道中所体现的观点立场具有明显的舆论导向作用,是媒体一种或隐或现的主体性传播策略。本文通过《人民日报》、《南方周末》、《新京报》这3份报纸中关于“7·23”动车事故的评论内容进行分析,来确定3家媒体在此次重大灾难事件报道中各自所展现的观点立场和舆论导向。
1.《人民日报》:宏观层面 着眼国家发展大局
根据统计,《人民日报》关于动车事故的报道共有6篇评论,字数均在1 000~1 500字以内,6篇评论内容主题均较为宏观,着眼大局,立场鲜明,意义深远,有4篇分别涉及风险应对、安全发展、高铁发展、重建信任,这些评论紧紧围绕着事故之后痛定思痛,对中国高铁未来发展的深度思考,指出发展高铁的方向不会变,但强烈的安全意识必须更严密地提上日程,以更大的责任和使命感加大安全措施来发展中国和中国的高铁。其余2篇,其中一篇讴歌社会力量对事故的无私救援,指出“蕴藏于社会的蓬勃力量,能够成为政府行动的有效支撑,是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宝贵资源”;另一篇则涉及事故善后处理的制度性层面问题,呼吁“让公布遇难者名单成为制度”。
6篇评论主题、观点具体如下(表5-6)。
表5-6 《人民日报》有关动车事故的相关评论分析
2.《南方周末》:中观层面 着眼制度的建设完善
《南方周末》有关动车事故共有6篇评论,大多集中为中观层面的评论,以独到的、长远的眼光深刻分析问题,着眼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如《撞车之后,可信赖的讯息在哪里》,针对媒体信息提供的同质化以及网络信息的无节制,提出要建构一种能让社会普遍信赖的新闻机制;分析发展的理念和误区,如《告别畸形的“跨越式发展”》指出跨越式发展不可取,呼吁中国从“跨越式发展”迷思中醒来。这些与《南方周末》“反映社会,服务改革,贴近生活,激浊扬清”的独特办报风格是分不开的(表5-7)。
表5-7 《南方周末》有关动车事故的相关评论分析
3.《新京报》:微观层面 关注灾难本身
总体上来看,《新京报》的评论主大多集中在微观层面,关注灾难中具体事件处理,及时警醒、呼吁和建言,切身地从民众、遇难者和遇难者家属的立场去看待和评价事故以及事故处理中的问题,如尽快查清事故原因以告慰死难者和家属,恢复民众对铁路交通的信心;如重建公众信任必须做好事故善后;如事故赔偿要注意每一个细节;如抢救遇难者遗物;即使是对高铁发展的评价也是从民众的角度,考虑民众需要什么样的高铁。
根据数据统计,《新京报》共有17篇评论,除去5篇摘录多种微博言论和观点的《微博大义》,其他12篇评论的观点表达如下(表5-8)。
表5-8 《新京报》有关动车事故的相关评论分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