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能源资源的地区和国别分布很不均衡,能源资源高度富集于少数国家,而多数国家的能源资源严重不足。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探明石油储量呈现明显的增长势头,但所有的数据来源都表明,新增能源储量大多集中于波斯湾。冷战结束后,俄罗斯和中亚里海地区迅速崛起,成为仅次于波斯湾的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中心。
一、中东地区
中东地区是世界常规油气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在全球能源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901年英国金融家威廉·达西(D’Arcy)获得了波斯(伊朗)的采油权。1908年乔治·雷诺在波斯发现石油,从而揭开了中东石油业发展的序幕。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围绕伊拉克特许权的谈判,美国、英国和法国就已经深度介入中东地区的石油政治。英国政府很早就通过英波石油公司控制了伊朗石油,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确保英国海军的动力系统从煤炭转向石油。但是,直到1938年布尔甘(Burgan)、达曼(Dammam)以及1940年阿布盖(Abqaiq)油田的大发现,西方国家才认识到中东石油蕴藏的意义。随着这种认识的形成以及美国石油储量的递减,世界石油生产的重心从墨西哥湾转移到波斯湾。1943年,美国政府第一次表达了它对中东地区特别是沙特阿拉伯的切身利益的关切。当年美国派出了一个地质学家和石油科学家组成的代表团,其使命就是对中东地区的石油储量进行初步的估测,当时估计该地区的石油储量约为140亿桶,但美国国务院认为,潜在的储量绝对超过这一数值。
1944年,中东地区探明石油储量达到160亿桶。“中东,世界最重要的原油储藏区”成为西方石油公司的口头禅。1949年,公开的估计已经达到330亿桶。1953年储量增加到780亿桶。此后每隔4年中东地区的石油储量就增加230亿桶。[16]这个时期中东石油工业有两个特点:一是中东石油远比世界最大产油国(美国)的石油便宜,二是所有中东石油储量都掌握在不足10家大石油公司手里。中东地区新增石油储量不是因为发现了新的油田,而是因为旧油田的探明储量不断提高。
中东共有13个国家,产油国多达9个,沙特、伊朗、阿联酋、伊拉克、科威特和卡塔尔等六国是欧佩克(OPEC)成员国。从探明储量看,1995年为6 633亿桶,2005年增加到7 565亿桶,到2015年底,中东已探明石油储量猛增到8 035亿桶,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47.3%,按当年产量计算可开采73年。天然气探明储量80万亿立方米,占全球储量的42.8%,可持续开采时间超过129年。[17]
表1.1 中东地区主要国家的探明油气资源储量(2015)
资料来源:根据BP2016年世界能源统计的数据编制。British Petroleum,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6.www.bp.com.
(一)沙特阿拉伯
沙特阿拉伯因掌握着世界石油的阀门而在全球能源体系中享有显赫的地位。18世纪中叶,沙特阿拉伯兴起于阿拉伯半岛中部地区,曾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长期统治。1927年,阿卜杜勒·阿齐兹(又名伊本·沙特)与英国签订《吉达条约》,沙特阿拉伯正式脱离英国殖民统治而独立。立国之初,沙特王国陡空四壁,金库大概可以装满一只骆驼背囊。1930年,杰克·费尔比劝说伊本·沙特国王打开石油宝藏的“阿里巴巴之门”。1932年,伊本·沙特同意把93.2万平方公里的石油开采权租让给加利福尼亚美孚石油公司,租让期60年。1938年,美孚公司钻探成功,达曼(Dammam)油田横空出世。1940—1945年期间相继发现阿布盖(Abqaig)、阿布哈德里亚(Abu-Hadriya)和盖提夫(Qatif)等大型油田,1948年发现了全球最大的加瓦尔(Ghawar)油田。从此,沙特阿拉伯从“骆驼之邦”变成“黑金帝国”,而阿美石油公司则俨然是这个“黑金帝国”的主宰。当美国石油产量于1970年达到峰值之际,沙特的石油产量却以惊人的速度增长,1974年日产能力高达800万桶,一举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石油供应的中心。此后30多年,沙特阿拉伯作为世界产油国霸主的地位未曾动摇,由于手握着数百万桶的剩余产能,全球石油市场总是随着沙特王国的石油政策而转动。
沙特拥有101个油田和天然气田,其中五大油田属于巨型油田。巨型油田就是在长达数十年期间每天能够单独生产至少40万至50万桶原油的油田,习惯上称为“大象油田”。“自20世纪70年代起,沙特三个产量最大的油田加瓦尔(世界最大的陆上油田)、阿布盖格和萨法尼亚(世界最大的海上油田)上的数百口超高产油井是该王国全部石油产量的支柱。1970年,这三大油田的日产量达297.3万桶,占沙特石油总产量329.6万桶的88%。与同时期石油产量极其分散的美国相比,沙特石油产能的集中度令人吃惊。”[18]其中,加瓦尔油田不仅拥有全世界八分之一的石油储量,雄居世界巨型油田之首,而且还拥有极其丰富的天然气藏,约占沙特天然气总储量的三分之一。
(二)伊朗
伊朗石油天然气蕴藏量都相当丰富。从历史上看,伊朗首开中东石油开发之先河。1908年发现了苏莱曼(Sulaiman)油田,1928年发现了萨兰(Gach Saran)油田,1938年发现了阿哈·加利(Agha Jari)油田,这三个油田全部是大型油田。所谓大型油田,通常是指在一段时期持续产能达到10万桶/日的油田。从资源储量来看,2015年伊朗探明石油储量1 578亿桶,占全球储量的9.3%,可持续开采110年,在海湾地区仅次于沙特阿拉伯,位居全球第四位。天然气储量为34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总储量的18.2%,居世界第一位,可持续开采年限长达176年。2015年7月14日,经过多年艰苦谈判,伊朗核问题最后阶段谈判达成了历史性协议,7月10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第2231号决议,有条件地取消此前通过的7个对伊制裁决议。2016年9月,伊朗国家石油公司(NIOC)国际事务主任表示,伊朗要在未来两三个月内将石油产量恢复到受制裁以前的水平,即日产量400万桶。在国际原油价格遭遇断崖式暴跌之际,伊朗石油回归国际市场使伊朗成为沙特阿拉伯的劲敌,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已经成为衡量波斯湾石油地缘政治的标杆。
(三)伊拉克
伊拉克坐拥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地理条件得天独厚,古代时期曾经孕育了辉煌灿烂的巴比伦文明,但现代伊拉克国家早已不见巴比伦人的踪影,只有阿拉伯人和库尔德人在这里世代繁衍。近代以来,伊拉克受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统治数百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又沦为大英帝国的委任统治地,直到1932年才获得完全独立的主权地位。伊拉克石油、天然气资源相当丰富。1927年发现了基尔库克(Kirkuk)油田,1939年发现了艾因扎拉(Ain Zalah)油田,1948年发现了祖拜尔(Zubair)油田。伊拉克拥有发达的石油管道运输体系,早在1935年就修通了从海法到的黎波里的输油管道,1950年建成从祖拜尔到波斯湾的管道,1952年建成从基尔库克到巴尼亚斯(Banias)的管道。从探明油气储量来看,2015年伊拉克拥有探明石油储量1 431亿桶,占世界总储量的8.4%,在中东地区位居第三,在全球排名第五,可开采97年。天然气储量3.7万亿立方米,虽然仅占世界探明天然气储量的2%,但按当前产量来计算,可开采年限超过500年。石油和天然气持续开采时间均超过100年。由于两伊战争、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的影响,伊拉克广袤的西部沙漠地带至今尚未勘探,因此其潜在资源量远远超过探明储量。
(四)科威特
科威特作为海湾地区的一个袖珍之国,原本没有任何资源助其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立足,然而凭借令人垂涎的石油蕴藏,科威特迅速跻身于世界富国之列。1938年发现了世界最大油田——超巨型的布尔甘(Burgan)油田。大布尔甘构造的石油储量高达105亿吨(约合735亿桶),在发现之后的10年间一直保持着世界油田霸主的地位,直到1948年才被沙特阿拉伯的加瓦尔油田所取代。据BP统计,2015年科威特的探明石油储量为1 015亿桶,占世界储量的6%,人均拥有原油2.5万桶,按当年产量可持续开采89年。
波斯湾原油历来以其开发成本低廉而著称,由于科威特油田位于海岸附近,地下油藏甚至高于地面海拔,石油在高压作用下可直接从井口流出,经过输油管道输往目的地,因而科威特石油的开发成本在波斯湾产油国中是最低廉的。1960年,科威特每桶石油的开采成本仅为5美分,而销售价格却高达1.5美元。[19]仅就相当可观的利润空间而言,科威特足以令遍布全球的跨国石油公司心驰神往。
(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是一个以产油著称的西亚沙漠国家,被称为“沙漠中的花朵”。自公元七世纪起,现今阿联酋的领土隶属于阿拉伯帝国,16世纪起先后遭到葡萄牙、荷兰和法国等殖民主义者的入侵,18世纪时该地区的地方首领纷纷拥兵自重,劫掠各国往来商船,因而又被称为“海盗海岸”。19世纪末,各酋长国同英国签订条约,宣布接受英国的独家保护。1971年,在英国宣布自该地区撤军之后,阿布扎比、迪拜等六个酋长国组成联邦国家,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宣告成立。阿联酋的石油蕴藏极为丰富,但并非7个酋长国[20]都拥有石油资源,实际上仅阿布扎比酋长国就占了该国石油蕴藏的90%以上,而赫赫有名的迪拜的石油资源却相形见绌。据BP统计,2015年阿联酋拥有探明石油储量978亿桶,占世界储量的5.8%,位居世界第八位,可持续开采68年。
二、俄罗斯和中亚里海地区
俄罗斯是老牌的国际石油生产中心,在19世纪末曾一度挑战美国的石油霸主地位。由于幅员辽阔,俄罗斯的各种能源储量都相当可观,在全球能源体系中一直占据着不可撼动的地位。俄联邦政府在1998年向国家杜马提交的有关俄矿物原料基地状况分析的报告中声称,俄罗斯已探明矿藏价值估计为28.6万亿美元,预估蕴藏量价值为140万亿美元。[21]
中亚里海地区享有“第二个波斯湾”的美誉,近年来因其蕴藏的丰富油气资源而备受关注。实际上,中亚里海地区的油气资源储量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中亚国家,从能源角度来说,可划分为“有能源”(haves)和“没有能源”(have-nots)两种类型。前者包括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后者包括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阿塞拜疆与哈萨克斯坦是里海盆地的主要石油生产国,土库曼斯坦是重要的天然气生产国。里海盆地的石油资源主要集中在阿塞拜疆和哈萨克斯坦。哈萨克斯坦是里海盆地最大的产油国,阿塞拜疆紧随其后。
(一)俄罗斯
早在19世纪70年代初,俄罗斯巴库地区就打出了俄国历史上第一口油井,标志着俄国的石油业继美国之后迅速兴起。诺贝尔家族在俄国石油工业的崛起中扮演着“开拓者”的角色,由于控制着巴库的整个石油工业,诺贝尔兄弟公司被誉为“巴库石油之王”。1874年俄国石油年产量达到60万桶,10年后飙升到1 880万桶,相当于美国的三分之一,而美国石油则被挤出了俄国市场。1883年,罗斯柴尔德家族投资修通了巴库—巴统铁路,一举打开了俄国石油销往西欧市场的通道。1879—1888年期间,俄国石油产量增长了10倍,年产量达到2 300万桶,相当于美国年产量的五分之四,对洛克菲勒标准石油公司的垄断地位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从此拉开了美俄在国际能源地缘政治中长期较量的序幕。
俄罗斯堪称全球能源资源蕴藏最为丰富的国家,所有化石能源的储量、产量和消费量都位居世界前列。俄罗斯的西西伯利亚、东西伯利亚、远东地区、北极地区都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油气资源。根据TNK-BP的估计,东西伯利亚探明石油储量约为70亿桶,而且迄今为止只对百分之五的产油区进行了勘探,实际石油储量可达750亿桶。这个储量相当于俄罗斯当前的石油总储量或相当于沙特石油储量的四分之一。[22]2015年,俄罗斯探明石油储量1 024亿桶,占世界总储量的6%,可持续开采25.5年,稳居世界第六大石油资源国地位。天然气储量32.3万亿立方米,占世界天然气探明储量的17.3%,仅次于伊朗,居全球第二位。煤炭储量1 570.1亿吨,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但可持续开采时间高达422年,远远超过美国。[23]
俄罗斯还拥有丰富的水力资源以及开发潜力很大的生物质能。2003年,俄联邦政府制定了国家能源发展战略,提出到2020年替代能源应满足本国30%的能源需求。目前,俄罗斯可再生能源,包括水电,仅相当于俄罗斯能源需求的3.5%。[24]随着投资增加,俄罗斯能源开发潜力不可限量。
此外,根据美国地质勘测局的估计,北极地区可能蕴藏着多达4 120亿桶油当量(BOE)的化石能源。仅北极圈以北地区天然气储量就高达1.7万亿立方英尺,石油900亿桶,相当于世界未探明能源资源的22%。该机构还估计,仅格陵兰岛东边近海所蕴藏的石油资源就高达1 110亿桶,相当于沙特阿拉伯现有探明石油储量的42%。[25]牛津能源研究所2007年夏天发表了《为新边疆而战》,宣称“俄罗斯近海可采碳氢化合物约为1 000亿吨,其中80%位于北极地区,即6 000亿桶油当量。”该所相信,世界未发现油气资源的25%——远高于沙特阿拉伯的储量——位于北极水下。“如果莫斯科成功地竞得更多北极领土,那么它的碳氢化合物份额将至少增加100亿吨,即730亿桶油当量。”[26]如果这些估计得到科学证实,毫无疑问,俄罗斯将超越沙特阿拉伯成为无可匹敌的“新兴黑金帝国”。
(二)中亚里海地区
里海沿岸共有五个国家:阿塞拜疆、伊朗、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和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并不位于里海沿岸,但通常认为它也是里海地质板块的一部分。从地质学上来说,里海及其周边地区不是一个单一的地质盆地,而是由五个盆地构成,即南里海盆地、北里海盆地、北乌斯秋尔特盆地、曼格什拉克盆地和阿姆—达亚盆地。这五个盆地的地质演变、岩层年代和类型、碳氢化合物类型及储量均有所差异。五个盆地合起来称为大里海盆地。南里海盆地由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西部和伊朗的一部分组成。有着长达150年的商业石油生产史,是一个成熟的油气资源产地,但水深超过50米的海底矿藏还是空白地带。从巴库延伸至土库曼斯坦大陆架的阿巴什龙山脊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已经发现了储量超过亿桶的大油田。[27]
北里海盆地,从俄罗斯平原东南边缘延伸至里海北岸,哈萨克斯坦占据该盆地的三分之二,其余属于俄罗斯领土的一部分。现在有两个大型油田:塔吉兹(Tengiz)油田储量为40—60亿桶,阿克赛(Karachaganak)油田石油储量24亿桶,天然气储量16万亿立方英尺,还有一些中小油田。哈萨克斯坦深海石油公司(OKIOC)发现的卡什干(Kashagan)油田,2000年7月试投产,日产量达到3 775桶,天然气产量每天700万立方英尺。北乌斯秋尔特盆地覆盖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两国,探明石油总储量估计有22亿桶,天然气1.41万亿立方英尺,潜在资源储量可达到石油34亿桶,天然气2.22万亿立方英尺。[28]曼格什拉克盆地几乎全部位于哈萨克斯坦境内,只有小部分延伸到乌兹别克斯坦。近年来各大国际石油公司对该盆地的兴趣持续增加,但本地区的油气资源还没有公开的数据。阿姆—达亚盆地位于东土库曼斯坦和西乌兹别克斯坦。据估计,整个盆地探明石油储量约为7亿桶,未探明储量为30亿桶,天然气累计产量达86万亿立方英尺,探明天然气储量200万亿立方英尺,估计未探明储量可达75万亿立方英尺。[29]
表1.2 中亚里海国家的油气资源储量(2015年)
资料来源:根据BP2016年世界能源统计的数据编制。British Petroleum,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6.www.bp.com.
哈萨克斯坦曾是最发达的中亚国家,尽管其工业基础设施落后于乌兹别克斯坦。2015年,该国探明石油储量300亿桶,天然气储量约0.9万亿立方米,煤的储量也十分可观。但是,该国水资源稀缺,该地区的水资源主要集中于几乎不产石油的吉尔吉斯斯坦和土库曼斯坦,这两个资源穷国由此获得了讨价还价的权力。但是,哈萨克斯坦仍然是本地区最重要的国际能源行为体,而且其影响力有望不断提高。
阿塞拜疆的石油资源集中于阿泽利—契拉格—久涅什里(ACG)地带。截至2005年阿塞拜疆的探明石油储量达到15亿吨(相当于100亿桶)。2003年以来,外国石油公司在阿塞拜疆的投资逐年增长,在石油行业累计投资3.66亿美元。石油产量逐年增加,日产量从2005年的44.5万桶迅速提高到2010年的102.3万桶,创造了历史生产纪录,此后日产量逐年减少,2015年下降到84.1万桶,但相对于10年前仍处于很高的产量水平。
土库曼斯坦的油气储量,不同机构有不同的估计。BP的估计值是石油储量约为6亿桶,根据美国能源信息局的数据,实际储量可能高达17亿桶。土库曼斯坦天然气资源较为丰富,拥有世界第十五大天然气储量,国际上普遍接受的数据从2.01万到2.9万亿立方米。[30]总起来说,这些都是保守的估计。有些估计认为,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储量高达4.49万亿立方米。[31]土库曼斯坦政府宣称该国天然气储量要比这些估计数字高得多,尽管政府没有得到公开的数据支持,但政府认为储量高达20万亿立方米。2006年,土库曼斯坦政府宣布在南艾诺坦斯克(South Lolotansk)发现了一处巨型气田,对外公布的储量为7万亿立方米。不过,该国权威的工业出版物则将这个数据缩小了一半,储量约为3万至4万亿立方米。2007年又在南艾诺坦斯克附近发现了奥斯曼(Osman)气田。总体上,土库曼斯坦发现的天然气储量已经达到了9万亿立方米。[32]不过,该国政府公布的数据屡受外界的质疑,根据BP的统计,2015年土库曼斯坦的探明天然气储量为17.5万亿立方米,已经跻身全球天然气储量第三位。
乌兹别克斯坦拥有6亿桶石油储量,但是开发进度缓慢,主要原因是政府效率低下。乌兹别克斯坦是世界天然气十大出口国之一,拥有1.1万亿立方米的储量。
三、北美地区
北美是世界能源蕴藏量相当丰富的重要地区,美国和加拿大都是世界能源大国。尤其是美国,它不仅是世界能源资源储量大国,而且还是生产大国、消费大国和贸易大国,在国际能源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一)美国
现代石油工业发轫于美国。1859年德雷克“上校”在宾夕法尼亚泰特斯维尔小镇钻探了世界上第一口油井,美国石油工业横空出世,墨西哥湾成为现代石油工业的中心。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约77%的世界石油探明储量分布在西半球,东半球仅占23%。其中,美国已探明石油储量占世界的63%,产量占世界的60%以上。20世纪50年代,中东石油工业异军突起,东西两半球的地位颠倒过来,西半球探明储量的比重降到40%以下,东半球升到60%以上,美国的占比陡降至26%。
尽管如此,美国现在仍然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资源大国。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和内政部矿产管理局的资料,美国石油原始地质储量1 817亿吨,石油剩余地质储量1 533亿吨,包括1 424亿吨石油和109亿吨油砂,其中石油待发现储量491亿吨,重油112亿吨,储量增长量286亿吨。[33]2015年,探明石油储量550亿桶,占世界储量的3.2%,但是按当年产量计算,储采比仅为11.9。石油产区主要分布在墨西哥湾、阿拉斯加北坡和加利福尼亚谷地三大地区。天然气储量10.4万亿立方米,占世界储量的5.6%,储采比为13.6。美国煤炭资源丰富,煤炭储量约为2 372亿吨,超过世界煤炭储量的四分之一,按当年产量计算,可以持续开采292年。此外,近年来美国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了页岩气革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传统能源的供应压力。随着国内油气产量的显著增加,美国有望在未来10年实现其长期向往的能源自给之梦。
(二)加拿大
在国际能源格局中,加拿大是一个“被遗忘”的石油大国。除常规石油外,加拿大的阿尔伯塔省和萨斯卡彻温省拥有丰富的沥青砂,占世界已探明油砂的95%,如果把非常规石油储量计算在内,2015年加拿大已探明石油储量为1 722亿桶,占世界总储量的10.1%,仅次于委内瑞拉和沙特阿拉伯,位居全球第三位,远高于美国,可满足加拿大未来250年的能源需求。天然气2.0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总储量的1.1%,略低于美国。
随着常规石油日益稀缺,未来价格会不断攀高,非常规石油将逐渐具备开发和生产的经济条件,非常规石油蕴藏将给加拿大创造巨额财富,未来加拿大将成为国际能源体系中举足轻重的石油生产国。IEA预测,加拿大的石油产量将从现在每天100万桶增长到2030年的500万桶,大约相当于世界石油消费量的4%。[34]
表1.3 北美地区的油气资源储量(2015年)
资料来源:根据BP2016年世界能源统计的数据编制。British Petroleum,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6.www.bp.com.
四、拉丁美洲
拉美在国际能源体系中的重要性处于中等地位。该地区探明石油储量2 508亿桶,仅次于中东地区,占世界的18%,天然气约占世界的4.3%。委内瑞拉奥里诺科地带的超重油储量(约2 000—2 350亿桶)极大地增加了拉美石油总储量水平。[35]墨西哥、委内瑞拉、巴西、阿根廷、厄瓜多尔、哥伦比亚都是该地区主要的产油国。
拉美地区的油气储量在地理上分布极不平衡,主要产油区集中在墨西哥湾西部和加勒比海沿岸。委内瑞拉是地区能源大国,石油储量居世界第七位,拥有本地区70%的常规石油储量。委内瑞拉在国际能源版图上之所以特别重要,是因为该国还拥有世界最大的重油和超重油资源,据估计,地质储量达1 600亿吨以上,商业可采资源可达322亿吨,如果这些资源量得到证实,委内瑞拉的石油储量将位居世界第一。[36]墨西哥和巴西两国紧随其后,墨西哥占拉美石油储量的11%,巴西占9%。委内瑞拉的天然气储量占拉美的60%,居世界第九位。但是,90%的天然气储量是伴产气(associated gas)。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玻利维亚、阿根廷、墨西哥、秘鲁也拥有重要的天然气储量。[37]
(一)委内瑞拉
委内瑞拉的石油工业兴起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世界掀起了采油热潮,委内瑞拉的石油工业随之崛起。20世纪30年代末,委内瑞拉石油出口收入超过其平均出口总值的90%,石油输出主宰着该国的财政经济。石油主要出口美国市场,新泽西美孚和英荷皇家壳牌控制着委内瑞拉的石油产业链。从1928年起,委内瑞拉曾连续43年成为世界最大石油输出国,直到1970年产量达到峰值(370万桶/日),当年沙特、伊朗和伊拉克三国都超越了委内瑞拉的地位。此后,石油产量呈下降趋势,客观原因是常规石油资源日益耗竭,主观方面是因为委内瑞拉的石油民族主义赶跑了西方投资者,而本国又缺乏资金,导致石油投资的不足。最近,随着跨国石油公司在委内瑞拉超重油开发上增加了投资,委内瑞拉的产量趋于稳定。根据BP的统计,2015年委内瑞拉的探明石油储量高达3 009亿桶,在全球占有17.7%的份额,并以两个百分点的优势压制了传统的“黑金霸主”沙特阿拉伯,跃升到世界第一位。
1976年1月1日,国家石油公司(PDVSA)接管了石油业,全面垄断上、下游业务及对外贸易。公司制定了大规模投资计划,停止日益耗竭的老油田,开发奥里诺科地带(Orinoco Belt)的巨量超重油。自1983年以来,委内瑞拉政府相继从西方国际石油公司手中收回了最重要的石油特许权。根据欧佩克的数据,在油田转移完成之前,委内瑞拉的石油产量呈下降趋势,随着需求降低,PDVSA的投资计划受挫。1985年日产原油降低至170万桶,在渡过1986年全球油价崩溃之后,产量逐步恢复,1998年日产量达到330万桶。但同年又遭遇油价惨跌,2000年日产量降到310万桶。[38]尽管如此,2005年PDVSA全球石油总收入仍高达830亿美元,在《国际石油周刊》发布的大石油公司排名中一直徘徊于第二至第四位之间。
(二)墨西哥
墨西哥是拉美地区最早的石油生产国和出口国。1910年墨西哥发现石油,1921年年产石油2 700万吨,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产油国。但墨西哥的大部分石油对外出口,美国是其最重要的出口市场,因此到1928年为止,墨西哥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输出国。1938年,墨西哥总统卡德纳斯宣告没收外资石油公司,成立墨西哥国家石油公司(Petroleos Mexicanos,PEMEX),该公司现在是墨西哥最大的石化公司,也是全球第三大原油生产商和第八大油气公司。在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2009年世界500强排行榜中,墨西哥国家石油公司以年营业额1 192亿美元位居第31位,在拉美企业中排名最高。
墨西哥的油气资源大多蕴藏于东部海岸线150公里以内的墨西哥湾沿海与近海地带。根据美国《油气杂志》,2005年墨西哥已证实石油储量146亿桶,占世界总储量的2.6%,居西半球第三位。墨西哥是全球第五大产油国,日均原油产量382万桶,占世界总产量的4.8%,出口量占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墨西哥探明天然气储量9 000亿立方米,占世界总储量的0.6%。[39]
石油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目前,墨西哥是世界第七大原油出口国,石油出口是墨西哥主要的外汇来源之一,近10年来墨西哥原油和石油产品出口在墨西哥出口中的比重从2001年的8.3%上升到2011年的16%,使墨西哥对石油出口的依赖大大增加。据墨西哥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01—2011年期间,石油出口在墨西哥国民生产总值中的贡献率从2.5%扩大到5%,从131.9亿美元增加到563.17亿美元,表明墨西哥经济增长对石油收入的依赖正在加强。[40]
(三)巴西
巴西是拉丁美洲最大的经济体,国土面积、人口和GDP均居首位,2001年被高盛公司誉为“金砖四国”之一。长期以来,由于本国油气资源贫乏,巴西对外石油依存度越来越高,20世纪90年代初达90%。因此,巴西一直是拉丁美洲最大的石油进口国,2001年石油进口量占拉美总进口量的44.7%。
拉丁美洲是新自由主义的试验场,巴西政府从1994年起实行“雷亚尔计划”,1997年着手对巴西国家石油公司(Petrobras)进行改革,政府仅持有公司51%的股份,整个经营活动完全实行市场化,并允许外国投资进入石油工业领域。由于投资增加和外国先进技术的支持,巴西石油工业开始从陆上、浅海向深海推进,油气工业迈入储量、产量同步快速增长的黄金时期,从根本上扭转了巴西长期依赖进口石油的被动局面,巴西国家石油公司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深海石油公司。2005年巴西石油进口依存度大幅降低到6.8%,次年底竟然奇迹般地实现了自给自足,2007年摇身一变成为净出口国。据估计,2020年巴西石油产量将在2008年基础上翻一番,未来巴西完全有可能跻身世界五大产油国之列。
巴西石油工业的崛起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近年来,除巴西外其他拉美国家的石油产量均趋于下降,急于开发替代能源,以墨西哥最为突出。[41]但是,拉丁美洲石油产量总体上保持稳定,因为巴西新增石油产量抵消了其他国家的产量下降。随着一系列震惊世界的重大发现,巴西的石油产量还会增长。2007年10月,巴西国家石油公司宣布,在图皮(Tupi)发现了一个大型油田,资源储量高达80亿桶,相当于巴西现有石油储量的40%。2008年1月,又宣布发现了尤皮特(Jupiter)天然气田,其天然气储量与图皮油田相差无几。据巴西石油公司估计,苏加罗夫(Sugar Loaf)地区的石油储量可能相当于图皮油田的五倍,而且更加易于开采。[42]在2008年世界十大油气发现中,仅巴西就占有5个。BP《世界能源统计》曾估算,2008年巴西探明石油储量只有126亿桶,但巴西国家石油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加布埃利随后宣布,巴西2013年探明石油储量可达300—350亿桶。
除石油资源之外,巴西还拥有丰富的天然气储量和非常规石油资源(页岩油)。总起来说,由于投资和基础设施不足,天然气开发相对滞后,但随着消费需求的增长,未来发展潜力很大,到2020年天然气年产量有望达到290亿立方米。巴西政府历来重视页岩油的开发利用,2008年页岩油产量达18万吨,居世界第三位。巴西南部陆上巴拉那盆地的东南边缘还拥有绵延数百公里的沥青砂岩带,其巨大的勘探开发潜力不断冲击着跨国石油公司的想象。
表1.4 拉丁美洲油气资源储量丰富的国家(2015年)
资料来源:根据BP2016年世界能源统计的数据编制。British Petroleum,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6.www.bp.com.
五、非洲地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实施经济重建和恢复增长的一系列政策,推动能源消费需求的快速提高,跨国石油公司开始把目光投向非洲这块能源处女地。早期勘探开发的重点放在北部地中海沿岸,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埃及和突尼斯都发现了储量丰富的油气田,后来逐渐由北往南扩展。1965年前,整个非洲探明石油储量为30亿吨,其中北非占90%,而撒哈拉以南非洲仅占10%。1982年非洲石油探明储量增加到79亿吨,主要因为撒哈拉以南非洲新增探明储量增长迅速,北非地区储量所占非洲的比重下降到62.5%。[43]南部油区主要集中在几内亚湾一带,这里是世界重要的海洋油区。尼日利亚是这个地区的产油中心,油田主要分布在尼日利亚河三角洲及其邻近大陆架上。非洲石油的总体特征是油质好,含硫低,多数石油是高品质的轻质油,因而倍受各国青睐。
2009年,非洲探明石油储量为1 170亿桶,占世界总储量的9.4%。几内亚湾的产油国,尼日利亚、安哥拉、刚果、加蓬、赤道几内亚等,已探明和可能的储量约为450亿桶,大约相当于非洲总探明储量的40%。[44]非洲地区的石油资源也具有集中分布的特征,半数以上的石油储量分布于利比亚和尼日利亚两国。其他资源丰富的国家主要是安哥拉和阿尔及利亚。苏丹也拥有数量可观的石油储量,已经跻身于非洲五大石油储量国之列。2009年,利比亚石油储量58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3.3%),尼日利亚石油储量50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2.8%),安哥拉石油储量18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1%),阿尔及利亚石油储量15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0.9%),苏丹石油储量9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0.5%)。[45]
非洲的天然气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根据BP公司的数据,2015年底非洲探明天然气储量为14.1万亿立方米,占世界天然气储量的7.5%,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埃及和利比亚是非洲地区重要的天然气大国和生产大国。尼日利亚拥有天然气储量5.1万亿立方米,位居非洲第一位和世界第九位,阿尔及利亚拥有天然气储量4.5万亿立方米,居非洲第二位,世界第十位。非洲地区天然气的潜在储量也相当可观。2010年11月,尼日利亚总统石油事务顾问伊曼纽尔·埃格博加(Emmanuel Egbogah)表示,尼日利亚正在进行潜在天然气储量的研究工作,一旦这项工作完成,尼日利亚探明天然气储量势将倍增。
非洲煤炭资源相对稀缺,并且主要集中于南非,南非拥有大约301亿吨煤炭储量,占非洲总储量的90%以上,但在世界煤炭储量中仅占3.4%。津巴布韦、莫桑比克、赞比亚等12国也有少量煤炭分布。
表1.5 非洲油气资源储量丰富的国家(2015年)
资料来源:根据BP2016年世界能源统计的数据编制。British Petroleum,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6.www.bp.com.
非洲化石能源的生产者可分为三个集团。第一集团,北非地区。利比亚和阿尔及利亚占统治地位,日产量将近400万桶。它们的能源通过输气管道、液化天然气列车和油轮输往欧洲和北美。第二个集团,西非几内亚湾。尼日利亚、安哥拉、加蓬和赤道几内亚都是重要的产油国,原油日产量可达500万桶,北美、欧洲和亚洲是其重要出口市场。该集团的其他产油国,包括毛里塔尼亚、南苏丹以及位于北非和西非之间的部分地区,日产量约为100万桶,同样出口到上述市场。第三个集团,东非地区。该地区的潜在产量取决于勘探成果,目前产量不多。[46]从产量来说,中东地区石油日产量为2 500万桶,欧洲和欧亚地区为1 800万桶,北美为1 400万桶,非洲大陆石油产量约为1 000万桶。虽然非洲地区的原油产量居世界第4位,但本地区石油消费量很低,大部分石油对外出口,因此非洲石油对全球能源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六、欧洲地区
从总体上讲,欧盟自身能源蕴藏量很低,且能源储藏分布不均。据统计,欧盟各种能源类型中只有煤炭资源比较丰富,约占世界总储量的19.5%。煤炭主要分布在乌克兰的顿巴斯、波兰的西里西亚、德国的鲁尔和萨尔、法国的洛林及北部地区、英国的英格兰中部等地,这些地区过去曾拥有世界上赫赫有名的大煤田,如英国的纽卡斯尔煤矿、比利时的列日煤矿,等等。欧洲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贫乏。欧盟成员国的石油储量只占世界石油储量的0.6%,天然气也只占世界天然气储量的2%。[47]探明石油储量和产量分布很不平衡,主要集中于开采条件比较恶劣的北海和挪威海,挪威是西欧最大的石油生产国。中东欧国家石油资源也比较贫乏,相对集中在喀尔巴阡山脉山麓地带,罗马尼亚是传统产油大国,其资源量约占该地区石油储量的73%,东欧仅拥有少量的天然气资源。总体来说,欧盟国家的石油开采成本高昂,并且大多越过了高产期,总产量呈逐年递减的趋势,油气资源对外依存度相当高,主要进口来源于欧佩克、俄罗斯和中亚里海。
欧洲是世界上工业化国家最密集分布的地区,能源消费量在世界能源总消费中占很大比例,但该地区能源资源的地质储量低,属于世界上典型的能源资源贫乏区。在欧盟15国中,硬煤与褐煤都是重要的本土能源资源,在总能源储量中占88%,而石油和天然气分别占9%和3%。欧盟27国构成了世界第二大能源市场、全球最大能源进口方,能源消费占世界总消费量的14%—15%。尽管从20世纪50年代到现在,欧盟的能源消费结构从“以煤炭为主”发展为“以石油为主”,再到现在的以“石油、天然气为主,辅之以可再生能源的复合型”,但欧盟依然是世界上传统化石能源供应最紧张的地区之一,供应安全问题是欧盟能源发展挥之不去的阴影。[48]除挪威等少数国家外,未来欧盟国家几乎所有化石能源的对外依赖度都将提高,到2010年,发电用煤中约35%将由欧盟以外地区供给,而石油和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分别为82%和60%。[49]2030年,欧盟能源进口依存度仍将维持在70%左右,其中90%的石油消费和84%的天然气消费依赖进口。[50]
由此可见,欧盟总体能源形势比较严峻,能源安全问题相当突出。欧盟正在展开未来能源治理的新图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欧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依托。西欧曾凭借工业革命引领世界走进化石能源时代,今后欧盟将凭借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技术储备,引领全球迈向可再生能源的新时代,这正是《京都议定书》签字生效以来欧盟在全球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减排领域展开积极行动的重要原因之一。
七、亚太地区
亚太地区很早就建立了石油工业。1885年皇家荷兰公司在荷属东印度群岛苏门答腊岛的丛林里发现了石油,使东南亚成为亚太地区石油开发历史最早的地区之一。20世纪60年代后期,东南亚石油工业快速发展,1984年产量突破1亿吨,海上石油约占一半。主要产油国家有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等,其中印度尼西亚石油产量占整个东南亚产量的三分之二。
从亚太地区的领土、人口规模和资源总量来衡量,亚太地区可以说是世界上罕见的贫油区。根据BP公司的数据,2015年该地区(不含俄罗斯亚洲部分)探明石油储量仅为426亿桶,占世界总储量的2.5%,按该年产量持续开采时间仅为14年,远低于世界其他地区。天然气探明储量15.6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总储量的8.4%,持续开采时间仅为28年,略高于北美,低于中东地区、欧亚地区、非洲和中南美洲。煤炭探明储量2 883亿吨,占世界储量的32.3%,持续开采时间53年,为世界各地区中最低,甚至远低于114年的世界平均值。
总体上,亚太地区不仅化石能源相当匮乏,而且探明储量在地理分布上严重失衡。在区域内,中国拥有丰富的陆地石油蕴藏和近海油气资源,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和印度拥有丰富的陆地石油储量。日本、韩国、中国台湾、菲律宾、越南、老挝、柬埔寨、新加坡、马来西亚、文莱、泰国、新西兰、孟加拉和巴基斯坦等国几乎没有陆地石油储量。文莱是亚太地区最重要的石油出口国,虽然文莱的总资源量很小,但由于国内人口少,石油产量远远高于消费量,因此文莱成为东南亚地区最大的石油出口国,石油出口占文莱总出口的90%。2006年文莱石油产量达到历史性峰值,日产石油22.1万桶,之后逐年递减,2015年日产量降为12.7万桶。
亚太地区的天然气资源相比油藏要丰富,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中国、马来西亚和印度的天然气资源位于本地区前列。但是,亚太地区的潜在油气资源仍相当可观,主要热点在中国南海地区。南沙海域最重要的资源是极其丰富的海底油气资源。1968年,联合国亚洲暨远东经济委员会成立的“亚洲外岛海域矿产资源联合探勘协调委员会”提出的勘察报告指出,越南沿岸之邻近海域、南沙群岛东部和南部海域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据估计,南沙海域可供开采的石油相当于全球的12%。[51]
综合世界主要能源的地理分布情况,可以总结出如下几个重要特点。
第一,全球能源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平衡。全球主要能源密集于波斯湾、俄罗斯、北美、拉美墨西哥湾西部、北非等地区,其中化石能源分布的地区集中度最高。西欧和东亚是世界上的能源贫乏区,世界油气资源的不平衡分布为国际政治纷争埋下了伏笔。
第二,世界地区内探明油气储量相对集中。以油气为例,中东地区的油气资源富集于沙特、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和阿联酋,北美富集于加拿大,非洲富集于利比亚和尼日利亚,拉丁美洲富集于委内瑞拉和巴西,欧洲集中于挪威,亚太地区富集于中国、印度和澳大利亚。在世界主要产油国中,共有八个国家的储量超过100亿吨,中东地区独揽五席,北美、拉美和欧亚地区各占一席。
第三,化石能源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商业能源和战略性资产,在若干国家高度密集分布,给国际关系带来了一系列挑战。一方面,主权国家之间为控制能源资源主权而冲突不断,英阿马岛之争、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北极争端、里海划界、中国南海问题、美国入侵伊拉克、伊朗核问题等等,背后都潜藏着能源博弈的因素。另一方面,主要能源消费国之间为油气供应安全而彼此博弈,大国能源外交和能源安全战略贯通其间,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更加凸显,国际冲突有增无减。
第四,虽然全球能源资源总量巨大,但绝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世界可利用能源类型仍以化石能源为主,化石能源占全球能源总需求的80%,但是化石能源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逼近峰值,预计将在未来数十年之内耗竭,能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新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这对于新能源投资和新技术革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注释】
[1]1太瓦年相当于1 076百万吨标准煤。
[2][美]乔治·A.奥拉、阿兰·戈佩特、G.K.苏耶·普拉卡西:《跨越油气时代:甲醇经济》,胡金波译,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年,第15页。
[3]闫强、王安建等:《铀矿资源概况与2030年需求预测》,《中国矿业》2011年第2期。
[4]D.E.Earl,Forest Energ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5,p.14.
[5]Robert L.Evans,Fueling Our Future:An Introduction to Sustainable Energ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p.12.
[6]国际能源署:《世界能源展望2004》,朱起煌等译,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6年,第39页。
[7]同上书,第36—38页。
[8]British Petroleum,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16,http://www.bp.com.
[9]舒源:《国际关系中的石油问题》,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77页。
[10]梁仁彩、娄学萃、裘新生编著:《世界能源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22页。
[11]国际能源署:《世界能源展望2004》,朱起煌等译,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6年,第65页。
[12]何沙、素扬编著:《国际政治经济与石油安全战略研究》,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1年,第8页。
[13]梁仁彩、娄学萃、裘新生编著:《世界能源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13页。
[14][美]理查德·海因伯格:《煤炭、气候与下一轮危机》,王玲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100—103页。
[15][西]安东尼·埃斯特瓦多道尔、[美]布莱恩·弗朗兹、[美]谭·罗伯特·阮:《区域性公共产品:从理论到实践》,张建新、黄河、杨国庆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72页。
[16]Francisco Parra,Oil Politics:A Modern History of Petroleum,London,New York:I.B.Tauris&Co.Ltd,2004,p.35.
[17]British Petroleum,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16,http://www.bp.com.
[18][美]马修·R.西蒙斯:《沙漠黄昏:即将来临的沙特石油危机和世界经济》,徐小杰主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0页。
[19]Francisco Parra,Oil Politics:A Modern History of Petroleum,London,New York:I.B.Tauris&Co.Ltd,2004,p.34.
[20]1972年,随着哈伊马角宣布加入联邦,酋长国的数目增加到7个。
[21]郑羽、庞昌伟:《俄罗斯能源外交与中俄油气合作》,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第27页。
[22]Jeronim Perovic,Russian energy power,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dimension,in Russian Ener-gy Power and Foreign Relations:Implications for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edited by Jeronim Perovic,Robert W.Orttung,and Andreas Wenger,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9,p.4.
[23]此处所有数据均来源于British Petroleum,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June 2016.www.bp.com。
[24]Jeronim Perovic,Russian energy power,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dimension,in Russian Ener-gy Power and Foreign Relations:Implications for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edited by Jeronim Perovic,Robert W.Orttung,and Andreas Wenger,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9,p.4.
[25]Peter C.Glover and Michael J.Economides,Energy and Climate Wars:How nave politicians,green ideologues,and media elites are undermining the truth about energy and climate,New York:the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2010,p.82.
[26]Peter C.Glover and Michael J.Economides,Energy and Climate Wars:How nave politicians,green ideologues,and media elites are undermining the truth about energy and climate,New York:the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2010,p.82.
[27]Energy in the Caspian Region:Present and Future,edited by Yelena Kalyuzhnova,Amy Myers Jaffe,Dov Lynch and Robin C.Sickles,New York:Palgrave,2002,pp.15—16.
[28]Ibid.,pp.19—20.
[29]Energy in the Caspian Region:Present and Future,edited by Yelena Kalyuzhnova,Amy Myers Jaffe,Dov Lynch and Robin C.Sickles,New York:Palgrave,2002,p.24.
[30]British Petroleum,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June 2007.www.bp.com/statisti-calreview.
[31]Anoushiravan Ehteshami,Geopolitics of Hydrocarbons in Central and Western Asia,in Shirin Akiner,ed.,The Caspian:Politics,Energy and Security,New York:Routledge Curzon,2004,p.70.
[32]Energy Security and Global Politics:the Militarization of Resource Management,edited by Daniel Moran and James A.Russell,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9,p.158.
[33]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编:《世界主要国家能源供需现状和政策分析》,北京:地质出版社2008年,第130页。
[34]Energy Security and Global Politics:the Militarization of Resource Management,edited by Daniel Moran and James A.Russell,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9,p.119.
[35]Energy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Toward a New Producer-consumer Framework,edited by Andreas Wenger,Robert W.Orttung and Jeronim Perovig,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p.185.
[36]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编:《世界主要国家能源供需现状和政策分析》,北京:地质出版社2008年,第147页。
[37]Energy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Toward a New Producer-consumer Framework,edited by Andreas Wenger,Robert W.Orttung and Jeronim Perovig,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p.185.
[38]Bernard Mommer,Global Oil and the Nation State,Oxford:th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pp.202—203.
[39]张爽:《世界能源战略与能源外交美洲卷》,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第229页。
[40]墨西哥对石油出口依赖增加,http://www.china5e.com/show.php?contentid=206956,2012-1-21。
[41]Energy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Toward a New Producer-consumer Framework,edited by Andreas Wenger,Robert W.Orttung and Jeronim Perovig,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p.186.
[42]Energy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Toward a New Producer-consumer Framework,edited by Andreas Wenger,Robert W.Orttung and Jeronim Perovig,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p.186.
[43]梁仁彩、娄学萃、裘新生编著:《世界能源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90页。
[44]Energy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Toward a New Producer-consumer Framework,edited by Andreas Wenger,Robert W.Orttung and Jeronim Perovig,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p.158.
[45]陈会颖等:《世界能源战略与能源外交非洲卷》,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第6页。
[46]Energy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Toward a New Producer-consumer Framework,edited by Andreas Wenger,Robert W.Orttung and Jeronim Perovig,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pp.159—160.
[47]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EIA),Country analysis briefs-EU.转引自陈会颖:《世界能源战略与能源外交欧洲卷》,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第9页。
[48]陈岳、许勤华编著:《中国能源国际合作报告》,北京:时事出版社2012年,第75页。
[49]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编:《世界主要国家能源供需现状和政策分析》,北京:地质出版社2008年,第57页。
[50]陈岳、许勤华编著:《中国能源国际合作报告》,北京:时事出版社2012年,第71页。
[51]ECAFE Committee for Coordination of Joint Prospecting for Mineral Resources in Asia Off-Shore Areas(CCOP),Technical Bulletin,1969(2).转引自吴士存:《南沙争端的起源与发展》,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第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