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基于全球化视野的拉美国家与世界经济

基于全球化视野的拉美国家与世界经济

时间:2023-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这一角度解析拉美国家与世界经济的关系,必须关注全球化条件下拉美国家的发展进程,经济改革及其与政治、社会的相互关系。这主要体现在拉美国家的经济实践,以及其与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关系方面。经过近两个世纪的发展,一些拉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已达到较高的程度。到21世纪初,拉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已经不容忽视,而且其地位将继续提升。这主要由拉美国家的出口数量以及所占世界出口的份额体现出来。

万 瑜

在全球化时代,经济与政治的关系越来越密不可分了。关注和研究世界经济与世界政治的关系,完全反映了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和国际学术界的兴趣。国际政治经济学提供的研究国际范围内经济与政治互动的综合分析方法,已经逐渐发展为探讨国际问题的理论范式。从这一角度解析拉美国家与世界经济的关系,必须关注全球化条件下拉美国家的发展进程,经济改革及其与政治、社会的相互关系。这主要体现在拉美国家的经济实践,以及其与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关系方面。

一、拉美国家的经济实践

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地区,它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总是取决于它的经济总量和发展水平。经济增长在发展中的世界里表现出巨大的差异。大多数拉美国家早在19世纪初就取得了民族独立。经过近两个世纪的发展,一些拉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已达到较高的程度。事实上,20世纪中叶,拉美的人均收入高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发展中地区,它与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之比大约在1∶2左右。然而,20世纪下半叶,拉美的发展步伐明显不如东亚,即便在六七十年代这一所谓拉美的“黄金时期”,拉美的发展速度也不及东亚。

但是,就经济总量而言,拉美则领先于其他发展中地区。据世界银行统计,1998年,拉美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总量为19 330亿美元(占世界总量的6.7%),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这一组地区中高于其他任何一个地区。[1]

毫无疑问,经济总量扩大的幅度与经济增长的速度是密切相关的。必须指出的是,拉美的经济增长率起伏比较大。在1965—1998年期间,拉美经济的年均增长率为3.5%,不仅低于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的7.5%,而且还低于作为一个整体的低收入国家的5.9%。[2]在被称为“失去的十年”的80年代,拉美的GDP增长率更是明显低于世界上的其他地区。[3]但是在90年代,拉美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与80年代相比,90年代拉美的GDP增长率高出2个百分点。这一增长幅度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到21世纪初,拉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已经不容忽视,而且其地位将继续提升。这主要是由拉美继续成为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的重要来源,以及可能建成的美洲自由贸易区将进一步提升了拉美在国际贸易格局中的地位等因素决定的。同时,通过分析最近几十年影响拉美经济发展的各个因素,可以看出,21世纪拉美国家能否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还取决于能否进一步深化经济改革、能否继续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全球化进程、能否强化国际竞争力、能否通过增强国内资本积累的能力来强化经济安全以及外部条件是否有利这几个重要条件。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是这些条件的关键所在。

二、拉美国家与国际贸易

1.拉美国家的贸易实践

究竟国际贸易对拉美国家的发展是起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这主要由拉美国家的出口数量以及所占世界出口的份额体现出来。

拉美国家开放经济的主要手段之一就是实施贸易自由化,即降低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20世纪下半叶,拉美国家的对外贸易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然而,统计数字表明,虽然拉美国家的商品出口额从1980年的980亿美元扩大到1998年的2 893亿美元,但它在世界商品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却仅仅从5.15%提高到5.36%。如将服务出口计算在内,拉美的比重则未见增长。1980年,该地区的商品和服务出口额为1 141亿美元,1998年上升到3 360亿美元,但在世界商品和服务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却仍然为4.98%。[4]

拉美在国际贸易格局中的这一地位与该地区的出口商品结构不无关系。诚然,20世纪70年代以来,拉美国家的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例如,1980年,初级产品在该地区出口总额中的比重高达80%,1998年已下降到50%左右;制成品的比重则从同期的20%提高到50%。但是必须指出两点:第一,虽然制成品出口的比重在上升,但拉美国家获得的出口收入中仍然严重依赖初级产品。第二,上述数据掩盖了国与国之间的差异。墨西哥的出口在整个拉美地区的约40%,而墨西哥的制成品在出口额中的比重高达85%。

在21世纪,拉美国家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就是在如何发挥丰富的自然资源这一比较优势的同时,努力提升产业结构,增加技术密集型制成品在出口贸易中的比重。未来可能建成的美洲自由贸易区将在这些方面提升拉美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将是不容低估的。而南方共同市场、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以及中国—拉共体论坛等的合作发展将进一步推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进程,并加剧世界上三大经济圈之间的竞争,同时也有利于扩大美洲国家的国民经济总量,从而推动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发展。

2.有关贸易与发展的政策和理念

究竟是不是贸易开放促进了经济发展,而自给自足阻碍了发展呢?拉美国家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发展阶段实行了多种经济模式,在有关贸易与发展的理念上的学术争论和政策努力也经历了几个阶段。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拉美主要国家在实施初级产品出口型经济发展模式过程中,依靠引进的大量外资,建设港口、铁路和公路等基础设施。外国直接投资在推动和促进拉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使拉美国家融入了世界经济体系。

但是,在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的严重冲击后,拉美国家逐步改变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转而实行以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保护民族工业为特点的“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战略。根据这个战略,拉美国家政府暂时限制进口工业产品,资助本国私人和国有公司成为这些产品的本地生产商,通过这种对外国产品的本国替代来促进国家快速工业化和长期发展。墨西哥、巴西、阿根廷和智利等主要拉美国家以外资为依托,开始由普通工业消费品“进口替代”发展到耐用消费品和中间产品的“进口替代”,最终实现机器、设备等生产资料的“进口替代”,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并重新整合到世界经济中。

直到20世纪70年代,许多拉美国家的本国公司在享受免遭国际竞争保护以及信贷津贴和外汇特权的同时,由于几乎没有激励,它们成为越来越没有效率的生产商。因此,大部分拉美国家逐步放弃了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转而实行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实施这种战略,进口限制和其他与为了本国市场的垄断生产有关的政策导致的偏好减少了,而转向出口市场的生产商会取得信贷和外汇的特惠。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早期,“华盛顿共识”在拉丁美洲推广开来。它是有关发展的一种新的观点,是由美国政府和主要的国际金融机构组织IMF和世界银行共同硬性推出的一套经济改革政策。它一般包括三大内容:“财政紧缩、私有化、自由市场和自由贸易”。它所倡导的是,为了可持续的发展,国家应该追求宏观经济的稳定,更多的依赖私人企业而不是国有公司,而且应该减少贸易和投资壁垒允许国际市场力量引导国家最为有效的人力和自然资源的配置。根据这个政策,很多拉美国家进行了一系列深刻的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改革,顺应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20世纪90年代,拉美实行的这些改革提高了该地区的发展水平。在世界低等收入地区中,拉美的人均国民收入最高,达3 580美元。墨西哥、巴西、阿根廷和智利等国家的经济基础已相当雄厚,某些科技领域的发展水平甚至在国际上也令人瞩目。然而,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的10多年中,拉美国家也因此积累起较多的经济、社会问题。这主要是由于拉美的经济改革在强化市场作用的同时,也极大地削弱了政府的作用,导致政府在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难有作为,地区经济增长缓慢,出现了收入不均、贫富差距加大等问题。“华盛顿共识”在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下暴露出了种种弊端。由此可见,如果拉美国家要重新走上正常的增长道路,采取更加独立的贸易与发展政策是很有必要的。

三、拉美国家与国际金融

在最近几十年中,世界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分析发展中国家与世界经济的关系时,检验国际资金流动在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变得至关重要。发展中国家根据是否是外国资金长期流动和短期流动的接受者而面临不同的利益和挑战。其中,关于发展中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的学术和政策争论一直围绕着跨国公司。到20世纪90年代,大多数拉美国家认为跨国公司是发展中国家发展有效的发动机,而且是与全球经济有价值的链接。世界经济一体化彻底改变了拉丁美洲地区企业的产权结构。

据联合国的统计,跨国公司初期在拉美500家大型企业中所占比例仅为27%,国有企业占33.2%,民族私有企业占39.4%。随着时间的推移,跨国公司增加了份额,在1994—1996年期间,增加到32.1%,到1998—1999年期间达到43.7%。拉美民族私有企业的占有率基本上保持稳定,但是国有企业占有率到1999年底仅为19.1%。如果把范围缩小到前100家大型企业的话,跨国公司占63%,民族私有企业占37%。而在这100家大型企业中,前10家都被跨国公司控制着,其中有3家是美国的,2家是德国的,2家是西班牙的,2家是法国的,1家是意大利的。

由此可见,从企业产权的角度看,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推行的私有化进程,对拉丁美洲来说,实际上就是非国有化过程。不仅如此,许多外国公司都得到了优惠购买价格,而且跨国公司购买时的付款并没有全部进入有关国家的中央银行。在拉美跨国化过程中,在加勒比地区和墨西哥的投资和购买企业的资金,都用在了促进出口和发展跨国公司的世界战略上了。在南美洲的投资和购买企业的资金主要都用在了开发内部市场和地区一体化上了。例如,美国的汽车公司在巴西和南方共同市场地区占据了优势地位。

另一方面,资产跨国化不可避免地要导致出口跨国化。1995年,拉美前200家大型出口公司中,有74家是外国企业,115家是拉美民族私有企业,另外11家是国有企业。当时,这74家外国企业控制着拉丁美洲29%的出口活动。但是到了后期,外国企业在这200家大型出口企业中上升到97家,控制了本地区出口的43%以上。

以上这些情况充分说明拉美企业越来越明显的趋势是逐步向国际化迈进。拉美国家既吸收外资,也输出资本。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1990—1996年间,拉美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总额达127.5亿美元,相当于该地区引进的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8%。仅1997年,拉美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额就达43.6亿美元。对外投资最活跃的国家是智利、哥伦比亚和委内瑞拉。拉美企业的国际化趋势至少能说明,拉美企业的资金实力和技术力量已有大幅度的提高。拉美企业的国际化既为中国吸引拉美资金和技术提供了机遇,也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带来了挑战。

然而,尽管私有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效益,也减少了政府的财政负担,但是其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它使资本的集中和垄断程度进一步提高,使跨国公司对拉美经济的控制进一步加强,还导致政府对有关行业的监管能力大大减弱。这剂“药方”的副作用使拉美国家解决一些问题的同时也带来其他一些问题。其中,能否通过增强国内资本积累的能力来强化经济安全成为焦点。

经济安全的本质就是一个国家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如何抵御和防范经济危机,使国民经济在没有巨大冲击的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20世纪80年代以来,拉美曾爆发过四次震惊世界的经济危机,即80年代初的地区性债务危机、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9年的巴西金融危机和2001年的阿根廷危机。这些危机都给有关国家、乃至整个拉美地区带来沉重的打击,人民生活也受到极大的影响。这四次危机的根源都与国际金融有关。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拉美国家在其国内资本积累能力比较低,所以过度依赖外资。除智利以外,拉美国家的储蓄率一般在15%—20%左右,而东亚国家则高达30%。[5]为了克服这一弊端,拉美国家应该进一步完善金融体系,使储蓄有效地转化为投资。

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正是由于拉美国家身上越来越沉重的外债负担,使国际金融界不得不重视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1982年,以墨西哥宣布无力还本付息为“导火线”,拉美国家相继陷入了债务危机。拉美的债务危机甚至还使其他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爆发了债务危机。当时,拉美的债务总额尚不足4 000亿美元。而今,拉美的债务总额已上升到近8 000亿美元。如果拉美国家宣布无力还本付息,由此而来的后果将会非常严重,或许整个国际金融界都会崩溃。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从反面“提升”了拉美的地位。

因此,尽管许多拉美国家在金融危机蔓延受到了损伤,但这些国家中的大多数仍然继续相信全球化的利益远远大于风险。但也有例外。像智利这些在经济全球化中获得巨大收益的拉美国家反而选择了实施限制高度的外国资金流入的自由性的政策。如果从私人资金流动与金融危机蔓延风险潜在联系的角度考虑,同样也是可以理解的。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快,世界经济对拉美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根据最近几十年的趋势,世界市场上初级产品价格的走向和外资流入的规模这两个外部条件显得尤其重要。一方面由于初级产品出口是拉美国家获取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因此价格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出口收入的多少;另一方面,拉美经济的增长率与外资的流入量呈正相关关系,即外资流入量大,经济增长率就高。这些又与拉美国家自身的政治经济机制改革息息相关。

总之,对于拉美国家而言,要把国内的政治经济机制改革和国外的贸易和金融一体化结合起来,才能逐步走上发展较快的轨道。此外,拉美国家必须积极客观地给自己重新定位,探索与其他新兴国家合作的新路子,拓展南南合作的发展空间,尤其是中拉合作的双赢;与此同时,还应欢迎发达国家共同参与拉美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寻求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多赢,共同促进世界经济加快复苏,这样世界经济的未来才富有成效。

(万瑜:复旦大学金砖国际研究中心博士后,上海外国语大学西方语系,从事拉丁美洲研究工作,墨西哥研究中心主任)

【注释】

[1]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中国财经出版社2000年版,第10页。

[2]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第12页。

[3]Inter-American Development Bank,Economic and Social Progress in Latin America,2001 Report,p.13.

[4]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第198—244页。

[5]Michael Gavin,Ricardo Hausmann and Emesto Talvi:“Saving,Growth and Macroeconomic Vulnerability”,in Nancy Birdsall and Frederick Jaspersen(eds):Pathways to Growth:Comparing East Asia and Latin America,Inter-American Development Bank,1997,p.16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