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已是世界第一大贸易国,90%的贸易运输量通过海上运输来完成,海洋已成为中国对外经济活动的重要场所和战略空间。在中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历史节点下,国家可持续发展带来的资源和空间压力需要从陆地走向海洋,通过实施海洋强国战略为中华民族开辟新的发展空间。而一个国家的海洋战略,首先直接取决于其地理条件,优越的地理位置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和战略优势(刘中民,2009)。由于历史上沉重的陆疆安全压力,致使海疆[2](张耀光,2004)防卫相对弱化,使陆海复合型的中国养成了重陆轻海的战略思维模式,从而极大地限制了中国向海洋方向的发展。从西北太平洋区域的地缘政治结构来看,“中国是一个海洋地理相对不利的国家”(傅崐成,2004),这种不利突出体现在中国是典型的半封闭海区,其边缘为岛链所包围,战略地理条件欠缺,开放的边缘海存在通往大洋的战略地理障碍(杜德斌等,2012),中国目前几乎所有的远洋航线均要穿越一些世界上重要的海上通道,一旦这些海上通道被关闭,中国的海洋运输航线被切断,中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便会遭遇外部约束并呈现更大的脆弱性。
随着世界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中国经济和石油的对外依存度逐年增加,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进入“依赖海上通道的外向型经济”状态。中国海洋运输航线的安全与畅通,不仅关系到中国日益扩大和延展的海外经济利益的安全,而且还牵涉到中国在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和国家的战略地位、战略安全。
中国经济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海外利益已经成为中国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海外投资、海外市场、海外资源基地、劳务输出等海外战略资产大幅度增加。目前,中国在海外投资近1万家,资金额近3000亿美元,在海外华人约有数千万。据海关总署统计,2002—201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保持了11年的连续增长,201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创下了840亿美元的历史纪录,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的世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已连续8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新签合同额连续11年保持10%以上的增速,与此同时,中国出境旅游人数由2002年的1660万人次增加到2012年的8200万人次,增长了323%,成为世界上出境旅游增长最快的国家。在中国对外投资急剧增长、对外人员流动频繁、民间交往日益增多的大背景下,海外利益越来越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海洋运输航线通畅与否,直接关系到中国海外利益的维护与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作用十分巨大。
中国海洋运输地理格局的时空演化将日趋复杂,中国在海洋运输安全保障所遇到的压力与困境将持续增加,这也正是中国整体战略环境趋紧的一个缩影。中国海洋运输安全保障关乎中国整体战略发展的国际空间,是一个应当纳入“和平发展战略机遇期”统筹的重大战略问题。因此,保障海洋运输安全,中国应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出发,立足于全球视野,研究世界海洋运输要素的特点与组织结构、空间格局的演化与形成机理、海洋运输网络的等级结构与动态变化,以及中国在世界海洋运输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明晰中国海洋运输格局的时空分异特征与国际空间联系,从而为决策者制定出综合性、战略性的海运安全保障方案,最终实现海洋强国提供一定的借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