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区域间海洋运输装卸载能力结构的耦合度分析

区域间海洋运输装卸载能力结构的耦合度分析

时间:2024-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海洋运输装卸载能力结构的耦合度是由不同区域海洋运输装载与卸载能力之间的差异决定的,反映了不同区域间综合海洋运输能力结构的均衡与匹配程度。区域间海洋运输装卸载能力结构耦合度网络发展具有十分明显的空间不平衡性。全球海洋运输装卸载能力结构耦合度网络存在明显的核心-边缘空间分异格局,逐步形成了北美、欧洲、亚洲发展中国家组群的主要大三角格局以及南美洲北部与东部海岸、过渡经济体、非洲发展中经济体的次三角格局。

海洋运输装卸载能力结构的耦合度是由不同区域海洋运输装载与卸载能力之间的差异决定的,反映了不同区域间综合海洋运输能力结构的均衡与匹配程度。利用区域海洋运输装卸载能力结构值,根据公式(4-2)计算出不同时期、不同区域海洋运输装卸载能力结构的耦合度,为了增加制图的简化性与可视性,将不同时期海洋运输装卸载能力结构耦合度结网的耦合度门限值依次设定为1、2、3、4,并将海洋运输装卸载能力结构耦合度的网络图谱与具体区域相对应,勾勒出能够反映其空间演化过程及耦合强弱变化的网络演化图(图4-3),图中网络线条的粗细程度表示海洋运输装卸载能力结构的耦合度大小,即区域间的海洋运输装卸载能力结构耦合度每增加1个单位,其关系边也相应比原来粗1倍。

由图4-3可知,1970—2011年全球各大区间海洋运输装卸载能力结构耦合度的空间演化过程具有以下显著特征:全球海洋运输装卸载能力结构耦合度网络的规模、密度与范围均得到了较快的进步与提升,海洋运输装卸载能力布局不断优化,各个区域结合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与资源禀赋差异,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充分发挥自身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积极发展对外贸易,海洋运输装卸载能力稳步提高。目前,全球已经形成发达经济体、过渡经济体与发展中经济体分工协作、功能互补、多层次合作的海洋运输装卸载能力网络。海洋运输装卸载能力网络发展的重要节点不断增多,网络节点的渠道和方向也有不断增多的趋势,发达经济体与过渡经济体、发达经济体与发展中经济体、过渡经济体与发展中经济体之间的海洋运输装卸载能力耦合度也得到了有力的提升,全球海洋运输装卸载能力耦合度由1970年的0.2469增长到2011年的2.5104,增加了10倍多。与此同时,区域间海洋运输装卸载能力结构的均衡与匹配程度得到了极大地增强,特别是发达经济体与发展中经济体之间的欧洲-东亚、北美-东亚、欧洲-西亚、日本-东亚、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南美洲北部与东部海岸以及发展中经济体之间的南亚-东南亚海洋运输装卸载能力耦合度增加明显。

图4-3 1970—2011年区域间海洋运输装卸载能力耦合度的空间演化过程图

区域间海洋运输装卸载能力结构耦合度网络发展具有十分明显的空间不平衡性。在网络发展初期(1970—1980年),网络关系边大多分布在以北美-欧洲及北美-东南亚这两条线为轴心的周边区域。在1990—2000年时间段,北美与欧洲之间的海洋运输装卸载能力结构耦合度明显强化,且发达经济体与发展中经济体之间的耦合度也开始加强,西亚与发达经济体诸区域的海洋运输装卸载联系日益密切。在2001—2005年时间段,发达经济体与发展中经济体之间已经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海洋运输装卸载网络,特别是发达经济体与诸发展中经济体的海洋运输装卸载匹配程度日益加深。与此同时,发展中经济体之间的海洋运输装卸载能力结构耦合度网络也日益复杂化与多样化,而东非、中非、南非、大洋洲发展中国家等发展中经济体则依然处于网络的边缘地带,这进一步导致全球海洋运输装卸载能力结构耦合度网络空间不平衡性加剧。在网络发展末期(2006—2011年),以北美-欧洲、亚洲发展中国家组群-发达经济体、亚洲发展中国家之间为核心的海洋运输装卸载能力结构耦合度网络强度与范围明显优于其余地区,耦合网络的极化效应明显。全球海洋运输装卸载能力结构耦合度网络存在明显的核心-边缘空间分异格局,逐步形成了北美、欧洲、亚洲发展中国家组群的主要大三角格局以及南美洲北部与东部海岸、过渡经济体、非洲发展中经济体的次三角格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