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世界海洋运输连接指数的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

世界海洋运输连接指数的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

时间:2024-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全球海洋运输连接指数总体相对差异不断缩小仅仅是其空间分异的反映,而不能揭示海洋运输连接指数的空间相互作用,也并不能表明具体国家与地区的空间集聚特征强度。为研究各个国家与地区是否存在局部集聚现象,以期更直观地反映各个国家与地区海洋运输连接指数的空间关联模式,则需结合Moran散点图和局部Moran指数。该类国家与地区的海洋运输连接指数远远高于周边国家与地区,很明显,它们是全球海洋运输连接指数的增长极。

全球海洋运输连接指数总体相对差异(研究末期与研究基期之比)不断缩小仅仅是其空间分异的反映,而不能揭示海洋运输连接指数的空间相互作用,也并不能表明具体国家与地区的空间集聚特征强度。为研究各个国家与地区是否存在局部集聚现象,以期更直观地反映各个国家与地区海洋运输连接指数的空间关联模式,则需结合Moran散点图和局部Moran指数。在Moran散点图中,全球各个国家与地区的海洋运输连接指数为横坐标,海洋运输连接指数的空间滞后值为纵坐标,以散点横纵坐标的平均值为中心坐标,将平面图分为4个象限,4个象限分别对应不同国家与地区的局部空间关联:第一象限是海洋运输连接指数高高集聚区(H-H),该象限内的国家与地区具有较高的海洋运输连接指数,并且其周围国家与地区的海洋运输连接指数也较高;第二象限是海洋运输连接指数高低集聚区(H-L),该象限内的国家与地区具有较高的海洋运输连接指数,但是其周围国家与地区的海洋运输连接指数较低;第三象限是海洋运输连接指数低低集聚区(L-L),该象限内的国家与地区具有较低的海洋运输连接指数,并且其周围国家与地区的海洋运输连接指数也较低;第四象限是海洋运输连接指数低高集聚区(L-H),该象限内的国家与地区有较低的海洋运输连接指数,但是其周围国家与地区的海洋运输连接指数较高。结合Moran散点图和局部Moran指数,分别做出2004年与2012年各个国家与地区的海洋运输连接指数的LISA集聚地图(图5-4、图5-5)。随着时间的推移,4种类型的空间位置与空间集聚范围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海洋运输连接指数在地理空间上的连续性有所增强。

图5-4 2004年全球海洋运输连接指数的LISA集聚分布

图5-5 2012年全球海洋运输连接指数的LISA集聚分布

(1)海洋运输连接指数高高集聚区(H-H)。主要集中在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与北非、欧洲西部、欧洲东部与北亚、北美地区和拉丁美洲这8个世界大区,到2012年该类型共有32个国家与地区。该类国家与地区的海洋运输连接指数远远高于周边国家与地区,很明显,它们是全球海洋运输连接指数的增长极。2004年该类型国家与地区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南亚、欧洲西部与北美地区,其他地区只是零散地分布在西亚与北非、大洋洲这两个区域。到2012年,东亚、南亚、北美这3个大区的国家与地区海洋运输连接指数基本维持了高高集聚区(H-H)的空间状态,其他大区海洋运输连接指数处于高高集聚区(H-H)空间分布状态的国家与地区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在东南亚,高高集聚区(HH)空间分布状态最大的变化来自于印度尼西亚的退出与越南的加入,其他大区的变化则基本为高高集聚区(H-H)空间分布格局的强化。其他大区2012年的海洋运输连接空间指数新加入高高集聚区(H-H)的国家与地区有西亚与北非的阿联酋,欧洲西部的丹麦与葡萄牙,东欧与北亚的俄罗斯以及拉丁美洲的阿根廷、智利与乌拉圭。可以发现,这些国家与地区普遍具有较为雄厚的经济基础或者丰富的能源储备,其与其他国家及地区之间的经济往来越来越密切,要素流动越来越频繁,海洋运输连接指数增加显著。特别是随着全球领土第一大国俄罗斯进入海洋运输连接指数高高集聚区(H-H),全球的海洋运输连接指数高高集聚区(H-H)空间分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全球海洋运输连接指数高高集聚区(H-H)空间分布区不断增多,目前全球已形成以中国、美国为核心的两大海洋运输连接指数高高集聚区(H-H),这也从空间演化的角度侧面揭示了全球各个国家与地区平均海洋运输连接指数日趋增加的原因。

(2)海洋运输连接指数高低集聚区(H-L)。该区域主要分布在南亚、西亚与北非、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东欧与北亚、拉丁美洲以及大洋洲海洋运输连接指数高高集聚区(H-H)的外围,该类地区研究期内在空间变化上相对比较稳定,空间变化主要表现在西亚与北非、欧洲西部以及拉丁美洲等国家与地区的缩减。到2012年该类型国家与地区在全球共有15个,西亚与北非地区的阿联酋,拉丁美洲的阿根廷以及大洋洲的新西兰已不再属于海洋运输连接指数的高低集聚区(H-L),而与此同时,西亚与北非的黎巴嫩、摩洛哥,西欧的瑞典,东欧与北亚的波兰以及大洋洲的密克罗尼西亚成为海洋运输连接指数的高低集聚区(H-L)。一方面,虽然该类地区的海洋运输连接指数处于较高水平,但与海洋运输连接指数增长极区相比仍有一定的差异,海洋运输连接指数增长空间较大,目前仍处于为自己集聚能量的阶段;另一方面,受其周边国家与地区吸引能力较弱的制约,该部分国家与地区海洋运输连接指数的较快增长并没有相应带动周围国家和地区的海洋运输连接指数增长,而是呈现出一定的极化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些国家与地区所在的大区整体海洋运输连接指数的提高起到了抑制作用。

(3)海洋运输连接指数低高集聚区(L-H)。该类国家与地区本身海洋运输连接指数较低、增长较慢,受到海洋运输连接指数增长较快地区的影响较小,是由海洋运输连接指数较快的国家与地区向增长较慢的国家和地区的过渡区,分布在海洋运输连接指数增长较快的高高或高低集聚区周围。该类型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南亚、西亚与北非、西欧、欧洲东部与北亚以及拉丁美洲这6个世界大区。研究期内,处在海洋运输连接指数低高集聚区(LH)国家与地区分布相对变化较大,到2012年,不再属于该类型的国家与地区有:东南亚的越南,南亚的马尔代夫,西亚与北非的摩洛哥,西欧的丹麦、葡萄牙、突尼斯,东欧与北亚的俄罗斯以及拉丁美洲的乌拉圭,占到2004年该类型国家与地区总数量的2/5。与此同时,海洋运输连接指数低高集聚区(L-H)增长到22个国家与地区,与研究基期相比,新增加的国家与地区有: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西亚与北非的巴林、伊朗、伊拉克、也门,西欧的挪威,东欧与北亚的乌克兰以及拉丁美洲的厄瓜多尔。

(4)海洋运输连接指数低低集聚区(L-L)。该类区域在空间分布上主要集中于西亚与北非、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东欧与北亚、拉丁美洲以及大洋洲的大部分国家与地区。到2012年该类型国家与地区的数量全球最多,约占全球各个国家与地区比重的48.89%。研究期内,该类型的国家与地区数量较研究基期减少最多,分别为:西亚与北非的巴林、伊朗、伊拉克、黎巴嫩、叙利亚,西欧的挪威与瑞典,拉丁美洲的智利、厄瓜多尔、哥伦比亚、秘鲁以及大洋洲的密克罗尼西亚。与此同时,该类型国家与地区在研究末期新增加了4个,分别是南亚的马尔代夫,西亚与北非的突尼斯,拉丁美洲的牙买加以及大洋洲的新西兰,而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绝大部分国家与地区在研究期内一直保持在海洋运输连接指数低低集聚区(L-L),基本上没有改变。通过对比以上国家与地区的分布状况可以发现,处在海洋运输连接指数低低集聚区(L-L)的世界各个大区是海洋运输连接指数非常低、增长速度慢的集聚区,这些地区以广大发展中经济体为主,其中心地区和周边国家与地区的空间差异程度较小,和前几类集聚区内的国家与地区相比,该类型国家与地区的海洋运输连接指数差距显著,提升空间很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