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是吉林省第二大出口市场。吉林省与俄罗斯有246千米边境线相连,与俄滨海边疆区相接壤,双方政府交流和商贸往来具有悠久的传统和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20世纪90年代,吉林省对俄合作水平同国家对俄合作水平基本吻合,新世纪初始时期,吉林省对俄贸易连续下滑,而同期中俄两国经贸合作则逐渐走向规范并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增长,其年均增速达到了20%~30%。这使得吉林省在全国对俄经贸中的比重不断下降,2003年吉林省在两国贸易总额中仅占0.3%的份额。自2004年起,吉林省借助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全面提升以及两国地区间合作不断加强的发展机遇,全方位推进对俄合作,取得显著成效,对俄贸易出现了较快增长。(见表18)
表18:2000~2013年吉林省对俄贸易统计(单位:万美元)
资料来源:相关各年《吉林省统计年鉴》,最新数据来源于长春海关。
吉林省对俄罗斯出口的主要商品有服装及衣着附件、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鞋类、汽车和汽车底盘、艺术品、收藏品及古董、旅行用品及箱包等。吉林省对俄罗斯出口主要企业有珲春中俄互市贸易服务有限公司、珲春旭程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中国第一汽车集团进出口公司、珲春金翔贸易有限公司、东北(延边)木业有限公司、长春大合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等。吉林省自俄罗斯进口的主要商品有钢材、冻鱼、石棉、饰面用单板、煤、原木等。自俄罗斯进口企业主要有白山华枫木业有限公司、长春志诚石泰商贸有限公司、延边海华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抚松金隆木业有限公司、四平双合木业等。[18]
吉林省的对俄投资活动也取得了较为明显的进展。截至2012年10月,吉林省在俄境内投资建立了83家企业,中方累计协议投资6.21亿美元。投资的主要领域有木材加工、农业开发、矿产合作开发、港口运营、建材、医药及进出口贸易等行业。投资大多数也投向俄远东地区,如滨海边疆区、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阿穆尔州、堪察加州;少部分设在西伯利亚地区,如伊尔库茨克州、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布里亚特共和国;有几个设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与吉林省对俄投资形成对比的是,俄罗斯对吉林省的投资数额很小,难以形成规模。截至2012年10月底,俄罗斯在吉林省现存企业18家,合同外资额640万美元,累计投资424万美元,[19]主要集中在延边州,分别投向食品加工、木材加工、餐饮娱乐业等。
吉林省的对俄科技合作近年来也取得了很大突破。由吉林省人民政府、中科院长春分院、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州政府、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等联合创建的长春中俄科技合作园2006年9月正式开园。该园区致力于产业技术研发、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对吉林省提升老工业基地自主创新能力和发展高技术产业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科技部与吉林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俄科技园以中俄科技合作为切入点,建设国际科技合作交流与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平台,被认为是一个“起步晚、发展快、潜力大”的具有集群创新优势的科技合作产业园。自成立以来,中俄科技园成功引进了30余项俄方的先进技术和工艺,孵化出了希达电子、科英激光、圣博马生物、德信光电等一批优秀的科技型企业,2011年实现园区总产值10亿元;引进俄罗斯科研力量与吉林大学、长春应化所、吉林农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共建了6个联合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现有5家俄罗斯、白俄罗斯官方机构和代表处驻扎于此。
吉林省与俄罗斯农业合作的主要形式是农业劳务合作。从1989年开始,吉林省就与苏联滨海边疆区、卡尔梅克共和国开展蔬菜种植合作。1990年后陆续扩展到伏尔加格勒州、阿斯塔拉罕、车里雅宾斯克、伊尔库茨克、莫斯科及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等地区。据统计,吉林省每年派赴俄罗斯执行农业合作项目的劳务人员都在1 500人以上,远东地区是吉林省开展对俄农业合作的一个重点地区。劳务人员在远东地区主要从事蔬菜(土豆、圆葱、胡萝卜等)和粮食作物种植,双方的合作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合作生产,即由俄方提供土地、大型农机具、化肥等,中方提供人力、种子、小农具等;二是土地租赁经营方式,由中方自主经营、自负盈亏。[20]从双方合作开始至今,吉林省的农业人员在俄罗斯远东地区辛勤劳动、精耕细作,已获得良好收益。他们种植的蔬菜产量比同样劳作的俄方种植产量平均高出1.5~2倍。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开展农业合作已经成为吉林省发展外向型农业的重要选择。在农业科技方面,吉林省与俄罗斯农科院在生物农药领域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就“蔬菜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进行合作,对加速生物农药的研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吉林省还通过木材贸易、林业劳务及林业投资的形式积极开展与俄罗斯的林业合作。吉林省自1992年开始从俄罗斯进口木材,目前木材是其从俄进口的主要产品。此外,吉林省每年通过各外贸窗口公司以林业劳务形式赴俄的劳务人员达1 500人左右(包括大型林业合作),森林采伐及木材加工类的境外企业投资在吉林省境外总投资中的占比超过40%。
吉林省与俄罗斯边境相连,具有开展对俄旅游合作的天然优势,其对俄旅游合作是在边境旅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0世纪90年代,初步形成了以远东地区为前沿,辐射俄罗斯腹地的边境旅游市场格局。2005年6月,中国政府宣布将俄罗斯列入中国公民团体出境游的开放国名单,俄罗斯成为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家旅游局与俄罗斯签署了谅解备忘录,俄罗斯成为第一个全境对中国游客团免签证的国家。在这一背景下,吉林省对俄旅游的范围和形式更为多样,旅游规模进一步扩大。目前,俄罗斯成为吉林省仅次于韩国的第二大客源国,俄罗斯赴吉游客中80%来自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与此同时,吉林省赴俄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旅游的游客数量占其出国旅游者总数的50%以上。吉林省还在长吉图先导区规划中提出要建立图们江跨国旅游合作区的设想,即中国珲春市、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市和朝鲜罗先市形成三国跨境旅游合作区,在此区域内,三个国家共同打造旅游精品路线,形成统一的旅游市场。
合作的前沿地区——珲春市对俄贸易“桥头堡”的作用更加明显,2012年,到访珲春市的俄罗斯人数和珲春市对俄出口额再创新高。其中,到访的俄罗斯民众达到15.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了29%;对俄出口额达到5亿美元,同比增长25%。[21]2013年8月2日,关闭了9年的中俄珲春—卡梅绍娃亚铁路(简称珲卡铁路)[22]口岸正式恢复,珲卡铁路得以重启国际联运。与此同时,中方投资2 000万元的扎鲁比诺港改造项目一期工程顺利完成,并将做进一步改造。这些利好消息将进一步推进珲春市开展对俄贸易,从而带动吉林省对俄经贸合作更快、更好地发展。
总体而言,吉林省与俄罗斯的经济技术合作以松散的产业间联系为主,多表现为以贸易联系的产品交换,投资带动产业联系领域单一,经营活动基本局限在流通领域,与当地生产关联性不强。比较而言,三大产业合作中农业合作机制较为完善;工业领域以能源、矿产资源合作为主,轻工业合作多体现为单向的商品输出,生产部门联系薄弱;服务业合作规模较小,主要局限于传统的运输、旅游行业,金融、教育等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服务行业的合作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咨询、电信等现代服务业的合作几近空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