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国家与地区,“一带一路”倡议在国家战略等层面被广泛认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肯定认知之一来自新加坡前外长杨文明的看法。他在媒体上发表文章说,“中国发展与邻国互通是一个史诗般的故事”。“中国打造了经中亚和伊朗直至欧洲的路线”,“中国正在提议或已在实施庞大的铁路扩张计划——至泰国湾、安达曼海、阿拉伯海、黑海、波罗的海,甚至一路推进到北海”,“如果沿途造就了一个城市带,所有这些考量就会发生深刻的变化”,“它代表了战略上的重新定位。‘一带一路’意在创造巨大的交通流量,是在21世纪对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复兴”。“它将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泰国前总理、泰国民主党主席阿披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说,“一带一路”是一项既宏大又务实的规划,核心之一是联通,“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例,如果没有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各国之间的商品流动,贸易协定就变成一纸空文。重视完善基础设施正是为了促进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让每一个人从国家间、区域内的贸易协定中获益,这也正是‘一带一路’的意义所在”。他说:“研究表明,如果实现亚洲各国间的无缝对接,将会带来13万亿美元的额外经济增长。”
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记者协会主席阿比多夫2015年到中国连续考察,回国后发表连载文章说,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时光对古丝绸之路的历史回响,其建设以各国崭新的合作成果为根基。中亚五国不仅在古丝绸之路上占据过显要战略位置,今天从自身利益出发也都愿意积极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其根本目的是以政治互信、经济整合及文化包容为基础,打造地区国家的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他甚至专文介绍喀什的物流中心,说那里的货物可以通过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规划建设的铁路线运往伊朗、土耳其和西班牙,或者经南线运往巴基斯坦和印度,运往中国的货物也可以在那里周转。
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副校长达伊罗瓦的看法更多出于文化视角。在她看来,“一带一路”也是民心相通的人文互鉴之路。她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推动成立了中国文化中心,“希望能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到中国学习,促进中哈文化交流和感情联系,也为哈萨克斯坦的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
有趣的是,随着“一带一路”构想的扩大,对古代丝路的研究也开始再次升温。据日本的《朝日新闻》报道,日韩希望丝绸之路申遗范围延伸至本国。这虽然说的是古丝路,但透过历史文化看现实,“一带一路”的现实影响已经深入到社会文化认识的各个层次。韩国在2015年底主办了一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地点就在古代新罗王国故都所在地庆州,会议上150位各国专家就“东方丝绸之路”申请列入世界遗产问题展开了讨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教育局局长金光祚说,目前列入世界遗产的丝绸之路东到洛阳为止,希望能将遗产范围向东延伸至韩国和日本,并恢复历史上那样的跨国多彩交流。韩国的考古学者认为,新罗遗迹中出土了古波斯等国的有关文物,说明丝绸之路延伸到了新罗时代的庆州。日本的很多研究者认为,奈良正仓院的部分西域色彩浓厚的文物也是经丝绸之路东传到日本的。会议观察者说,发言中韩国专家占多数,韩日两国学者态度有一定的“温差”,但都表达了对丝绸之路的关注。据日本世界遗产综合研究所所长说,中国目前正在申请海上丝绸之路列入世界遗产。如果申遗成功,“可能会被用作支撑中国‘一带一路’构想的历史材料”。文化遗产国际协力联盟会副会长、和光大学名誉教授前田耕作说:“我们认为,日本在对丝绸之路沿线各国提供遗迹调查援助的同时,应主张日本也是丝绸之路的一部分。但遗憾的是目前尚未建立国家主导的相关机制。应该立即建立机制,与韩国、中国一道加强申遗讨论。”是学术还是愿望?有关文章发表在日本最大的平面媒体《朝日新闻》上,似乎不是随便说说。
亚洲人这样认识,欧洲人也这样认识。对“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许多西方发达经济体的重要政治家也明确表示了认同。奥地利中国研究协会研究员汉内斯·费尔纳在他的《贸易而非战争》一文中说,“中国政府将自己的倡议命名为丝绸之路并非偶然。对中国来说,这个名称象征着有利于所有相关方的基于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和平国际合作——那完全符合中国的软实力战略。‘一带一路’倡议首先旨在将今天处于历史上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和地区融合成一个经济体。这个目标应通过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贸易并深化文化交流来实现”,“从地缘政治角度和经济角度来看,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瞄准的目标总体,对这一大片区域有积极作用。借助中国的大规模措施和计划,古丝绸之路沿线地区无疑处于实现经济和社会突破的开端。希望丝绸之路能在中国‘一带一路’框架下扮演好它曾经扮演过的和未来准备扮演的角色:为欧亚大陆实现共同和平、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充当东西方之间的纽带”。
以色列外交部官员也明确地说:“以色列视自身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站,中国的投资与参与有助于以色列实现这一目标,使以色列成为东西方贸易的重要通道。”
2015年2月27日,法国前总理德维尔潘在《回声报》发表文章说,全球化重心都在发生改变,真正能体现这种趋势的是“一带一路”。这一倡议为“冷战结束以来一直没有共同发展计划、强行推动自由主义民主化遭遇失败后的世界提供了一个新思路”,“通过大量港口、铁路、公路、金融和电信等基建项目,填补欧洲和东南亚之间两大繁荣极之间的人文、政治和经济真空,能源丰富的中东地区甚至更远的非洲也有望从中受益”。“这个金融波动剧烈、动荡不安的世界迫切需要通过一些多边新工具(如亚投行)来提供一些长期的项目,并建立新的项目风险评估机制。中国希望与欧洲企业建立伙伴关系,在新丝路沿线开拓市场,并在技术、管理和商业方面形成协同效应”,“欧洲应当充分把握这个机遇,围绕着新丝绸之路计划制定发展路线,并将其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所提出的3000亿欧元的投资计划对接”。“我们应当抓住这条连接东西方的丝线。要转变政策思路,要利用经济的力量,给我们的企业明确的指引。不仅欧盟和成员国应为此而行动起来,而且欧洲地方政府、商会、企业、大学、智库也应参与其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