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立中[1]
在推进转型升级中,《鄞州日报》注重创新话语体系,从标题到内容追求更加“贴近读者需求”、“贴近读者阅读习惯”、“贴近群众喜爱文本”,使报纸更权威、更专业。
面对优胜劣汰的严峻形势,传统党报只有因地制宜地按照“三贴近”的原则不断改革创新,才能实现转型增效、提档升级,从而增强吸引力、影响力,赢得话语权、主动权。作为一家区级主流媒体,《鄞州日报》担负着向全区发布权威新闻、引领社会舆论、倡导公共和谐的重任,通过多年来坚持不懈地创新争优,在推进转型升级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创新话语体系提升版面吸引力
受传统思维定势的束缚,《鄞州日报》在报道观念上曾存在一些误区,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报道形式和报道手段,读者反映“严肃有余,活泼不足”。为此,在推进转型升级中,《鄞州日报》注重创新话语体系,从标题到内容追求更加“贴近读者需求”、“贴近读者阅读习惯”、“贴近群众喜爱文本”,使报纸更权威、更专业。
2008年6月17日,鄞州召开全区行政事业性收费免收规范清理工作动员大会,决定从7月1日起免收21个部门的117项行政性收费和40项事业性收费。对这类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重大会议报道,我们大胆地进行了创新,坚决摒弃程式化的会议报道形式,转而突出读者最关注的核心信息——免收了哪些行政事业性收费、将给广大群众带来什么好处等。6月18日,我们在头版头条刊登了《鄞州政府行政服务进入“免费时代”》。这条消息完全打破了重大会议的传统报道模式,领导出席和讲话的内容一点也没提到,但与群众日常生活、创业就业和政府职能转变密切相关的核心信息却交代得一清二楚,同时还配发了短评,介绍了这一事件的背景、意义、作用。此文获得了2008年度浙江新闻奖三等奖和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一等奖、中国县市区域报新闻奖一等奖。
在创新新闻要素的同时,我们还非常注重创新版面元素。2010年7月,《鄞州日报》在经历几次微调的基础上,对版面特别是头版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创新。一是通过“上挺下延”拉长了版面,头版空间进一步拓展,容量进一步增加,且与其他报纸形成了明显差异;二是对报头区域的日期、期数、版数、气象等进行了整合,并扩大了报眼位置;三是统一了版面的色彩,摒弃了以大红、大绿和土黄为主的版面色调,代之以清新淡雅的浅蓝为主;四是主标题字号全部相应下调一级,字数基本控制在12字以内,头条从63号超粗黑缩小到11号超粗黑;五是精做重要稿件,专门辟出区块,切出主要内容,以起到提纲挈领、引导阅读的作用。通过充分运用各种新锐元素,增强了党报的时尚色彩。
除了在版式风格上大胆创新外,我们还不断优化版面结构,整合版面资源。过去,评论一直是《鄞州日报》的弱项,主要新闻版面很长一段时间甚至没有开设一个言论栏目,刊发一条言论专稿。针对这种不正常现象,2006年9月,我们在头版恢复了中断多年的《钱湖走笔》言论专栏,并在“要闻·综合”版和“社会·民生”版开设了《说长道短》和《民生闲话》两个新的言论专栏。从2010年1月起,我们又推出了“观点·声音”版。新设立的这个言论专版以文摘为主,但专门辟出“本埠声音”栏目刊发原创来稿,一经推出就受到了读者的广泛赞赏。
创新报道内容提升媒体影响力
一张报纸的“脸面”固然要扮得漂亮,但作为“灵魂”的报道内容更须精心锻造。近年来,我们坚持“两手抓”,一手抓主题报道创新,一手抓新闻精品争优,以此提升稿件质量,增强报纸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
重大主题报道是我们创新的一大重点。这几年,《鄞州日报》先后推出了撤县设区五周年、“展示新成就喜迎党代会”、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等一系列成就总结回顾类重大主题报道,均取得了很大成功。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为了避免炒“冷饭”,我们在遵守宣传纪律和新闻规律的基础上,从加强策划入手,在报道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创新。
从2009年年初起,我们就开始策划相关报道方案,并于4月份在“社会·民生”版推出了“我的名字叫国庆”的小栏目,安排采访60个来自各行各业、名字叫“国庆”的普通市民,让他们讲述人生的故事、回忆时代的变迁。为庆祝5月25日鄞州解放60周年,我们在头版开设了“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红色足迹”栏目,以当事人口述实录的形式,对鄞州解放这一特定时期进行了生动形象的还原。
从9月起,我们又在头版推出了“追寻红色足迹”专栏,共刊发了10篇具有较强可读性的特稿;9月中旬起,我们以每篇一个整版的篇幅,重磅推出“我们的生活大变样”专题,颇有新意地展示了鄞州百姓的生活变化;9月下旬,我们又推出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特刊”六辑,对鄞州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报道,让人读后备感振奋、深受鼓舞。
新闻精品争优是我们创新的又一重点。为了多出精品佳作,我们在管理考核机制和激励扶持机制方面进行了创新:一是对好稿好版在考核上予以重点倾斜;二是对评上省、市新闻奖的作品,大幅提高奖励标准。在充分调动采编人员工作积极性的同时,我们重点在新闻精品锻铸上下功夫,碰到好的题材,记者及时与编辑、值班总编沟通,从标题到导语、从字词到内容都进行精打细磨,连一个标点符号也不放过,绝不让一处“硬伤”毁掉一个好的新闻素材。
坚持创新结出了累累硕果。自2009年4月全面改版以来,《鄞州日报》涌现出一批有影响、有分量且可读耐读的鲜活新闻。如《温总理广交会上为宁波企业家鼓劲》、《“广博”信心造就“洛杉矶微笑”》、《鄞州农民田头建起“智能总部”》、《“和邦”缘何“凤”满楼》、《鄞州博物馆建设模式开全国先河》等报道,获得了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创新发布方式提升舆论引导力
作为区委、区政府的耳目喉舌,《鄞州日报》在组织宣传报道时非常注重与党委、政府部门沟通,通过创新新闻发布方式,及时做好“上情下传、下情上达”工作,“新城区自来水并网割接”系列报道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为了让新城区15万居民喝上优质水库水,2009年7月,鄞州新城区自来水管网需和宁波自来水总公司管网实现全方位并网割接,从7月15日21时至17日17时,由于施工所需,鄞州自来水有限责任公司服务区域全面停水。这是一件众所瞩目的惠民实事,但此时正值盛夏,停水44小时对酷暑中的新城区居民是一个严峻考验。如果舆论引导不当,极易引发群众矛盾,把“好事”办成“坏事”。在区委宣传部的统一协调下,《鄞州日报》及时与有关部门协调,就并网割接前后及施工期间的新闻发布进行了仔细研讨和精心策划。
7月13日,本报头版刊发了《新城区15万居民将喝上水库水》和《解读为何停水44小时》两条新闻,并就“为何选择供水旺季进行割接”等问题,邀请专家进行详细解读,前期引导报道做得非常细致。从当天起,每天还在头版相关区块刊发停水公告。
7月14日到7月17日,我们又先后刊发了《新城区自来水并网割接准备就绪——两大施工难点攻克》、《新城区储水总动员——来自华泰剑桥小区的“备战”报告》、《新城区15万居民昨告别河网水》、《难忘的37小时》等报道,有效化解了群众情绪、引导了舆论焦点,确保了停水期间区域的社会稳定。
由于舆论引导有力,这次“新城区自来水并网割接”系列报道还被评为2009年度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二等奖和中国县市区域报新闻奖三等奖。
【注释】
[1]作者简介:刘立中,1996年毕业于南昌大学新闻系,1997年4月进入鄞州日报社,现任编辑中心副主任。累计有100多件作品在区、市、省及全国新闻评选活动中获奖,还曾先后获得过鄞州区首届“十佳新闻工作者”、“宁波市优秀新闻工作者”提名奖等荣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