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区域合作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认清世界经济和区域合作未来发展的大势是谋划区域合作组织机制的基本前提,也是推动构建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加快合作转型、升级的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客观判断中蒙俄经济走廊合作中三方的优势、彼此合作的明确意图、其他合作方的诉求和需求,在机遇中补齐哪些短板,在挑战中夯实哪些政策,才具有现实和操作意义。可以说认清区域合作的“三大趋势”是中蒙俄经济走廊合作、区域协调走稳、走好、走远的前提。
1.全球一体化不可逆趋势下的国际区域合作出现新变化
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不可逆转,要求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发挥在“一带一路”战略和东北亚区域合作中的示范作用,展示多边合作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进一步适应并引领上述趋势。纵观现在世界经济和区域合作发展趋势,可以说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依然没有发生本质的逆转,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和集团化的进程在加快,全球治理及其应对气候变化等合作使地球的边界概念日趋模糊,区域合作的浪潮使世界越来越小。现在“自由贸易协定”(FTA)、“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TTI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等区域多边和双边通商谈判机制的加速,围绕这些经贸新规则的制定产生的博弈与合作,需要我们从世界视野、战略高度、区域广度、政策深度去解读、理解、参与及推动,对这些区域合作新机制,不管从积极参与的角度,还是博弈的视角,我们都应该以新的开放与合作观去应对,尤其是杭州二十国集团峰会的中国主张和中国方案,为全球治理和区域合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区域合作正在走向相互依存,正如罗伯特·罗兰所言的“只有合作才能拯救人类”一样,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成效及机制的深化离不开合作,合作是包括中蒙俄经济走廊合作在内的“一带一路”大战略框架合作未来始终需要秉承的灵魂。中蒙、中俄及中蒙俄近30年的合作历史也证明,该区域的合作符合当下开放发展的大格局与大趋势,未来夯实三边合作新机制依然需要走区域一体化和互利共赢之路。
2.世界经济和区域合作日益呈现风险多边和多元化特点
毋庸讳言,当今世界由于地缘政治、外交及安全因素引发的各种风险在上升,一些还会波及经济和人文领域,引发区域合作动荡,乃至停滞。而且持有霸权稳定论观点的人认为,一些威胁来自后发大国,因此必须遏制其发展,德国、日本、苏联均不同程度尝过被遏制的滋味。也因此现在全球地缘风险的主要特征依然是博弈与合作加剧,矛盾与交流交织,风险与协作互现。体现在经济上则是生产与消费分离,发达国家利用先发优势消费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商品,后发国家的赶超模式也面临走向尽头。与此同时,创新资本与实体经济之间的乖离也越来越明显,投资向虚拟经济转移导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上升,这些需要我们从战略性、前瞻性、方向性和对策性上强化务实的建议与对策。从中蒙俄次区域合作的角度看,作为经济潜力巨大但现实体量较小的次区域合作区域,中蒙俄合作区域多为三国的边境地带,而且俄蒙分别面临经济低迷和经济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也面临新常态下供给侧改革等新变化,三国均需应对未来长达5年,乃至10年的世界性的长周期经济停滞等冲击区域合作的风险,有效应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拉加德所说的弱复苏、低增长、高债务、高失业率等世界经济发展现状,从规避风险等角度使三边合作并带动周边合作走得更稳定、更持久。
3.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过程中的中国解决方案
随着杭州二十国集团中国声音、中国主张和中国方案的不胫而走,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度、中国参与区域和全球治理的主张日益引人关注。中国在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中如何发挥建设性作用,在化解风险、促进区域合作等方面能够提出怎样的解决方案,也成为未来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成效显现的关键。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从党的十七大的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多边是舞台,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亲诚惠容周边外交及回归周边秩序的诸多努力,无一不在折射开放、包容和兼听的理念,也是中国未来谋求和平的国际环境,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互利互惠的经贸环境,和谐、稳定的周边环境的必然诉求。在把握世界经济大势和区域合作的基本态势背景下,本次论坛开放、合作和共享的主题无疑是未来区域合作的一个缩写。换言之,在参与区域合作、区域新规则的制定上,我们要能拿出具有学术权威性、战略思想性、政策应对性、区域实践性、预测准确性的解决方案。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规划与推进举措也应在预测未来合作、强化政府沟通、智库合作、人文交流等方面发出自己的声音,拿出符合三国区域合作的解决方案,并促进相应方案能被对方国家或合作伙伴接受。正如美国学者福山所言,预测的关键是被人们接受,一个好的区域合作机制需要被大家接受,而不是一方的强势主导或变相主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