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补齐以中蒙俄经济走廊提升区域合作实力的“三大短板”

补齐以中蒙俄经济走廊提升区域合作实力的“三大短板”

时间:2024-09-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既是通过《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规划纲要》打造三国之间的跨境通道,落实好交通运输、能源合作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合作,同时也是通过加强人文交流实现区域一体化的实践。与中蒙俄经济走廊近年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领域取得的初步成效相比,三国之间的合作还存在“硬合作”与“软合作”比重不够均衡的短板。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既是通过《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规划纲要》打造三国之间的跨境通道,落实好交通运输能源合作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合作,同时也是通过加强人文交流实现区域一体化的实践。为此要解决软硬合作不够均衡,顶层设计与地方需求不相吻合,智库介入相对较弱等短板,使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不仅惠及三方的区域合作,还要为东北亚大区域和亚太泛区域合作提供诸多示范。

1.补齐“硬合作”与“软合作”比重不够均衡的短板

与中蒙俄经济走廊近年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领域取得的初步成效相比,三国之间的合作还存在“硬合作”与“软合作”比重不够均衡的短板。经过20多年的积淀与发展,尤其是在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人心相通的“五通”理念和“一带一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牵动下,中蒙俄经济走廊合作的“硬合作”水平不断提升,俄罗斯的滨海1号和2号计划,中国的陆海联运、江海联运、铁海联运,蒙古国的草原之路等硬件规划,为扩大区域内贸易和投资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不容回避的一个事实则是,与“硬合作”的发展势头迅猛相比,“软合作”的进度则相对滞后,中蒙俄经济走廊合作机制在应对区域合作摩擦与矛盾、区域内民众感情、环保可持续发展理念等方面的软性影响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机制的感召力、亲和力和感染力等方面的软实力还需要扩充,需要构筑具有中蒙俄共通特色的“软合作”机制,这也是中蒙俄经济合作机制较为超前,“软合作”较为滞后,未来需要转型、升级为软硬并举的三边合作机制必须面对并着力思考的课题。

2.补齐“顶层设计”与“地方需求”缺乏有效连接的短板

在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推进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就是“顶层设计”与“地方需求”的相对脱节,即“顶层设计”与“地方需求”缺乏有效连接的短板。从中国沿边开发开放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可以看出,与中央“顶层设计”的良苦用心相比,由于复杂的地缘因素、边境地区的发展差异、对方国家的重视程度不同、国家行政调度的区别等影响,在沿边合作和推动小周边合作时,还存在着中央期望过高与地方实际发展过低的温度差。在中俄、中蒙等合作中,还存在中央热、地方冷,政治热、经贸冷,高层热、民众冷等现象。中蒙俄经济走廊规划出台至成果如何落地,也在不同时期有过上述阵痛。如何将中央的“顶层设计”与“地方需求”有效对接,高效落地进而开花结果,是包括中蒙俄经济走廊,乃至深化“一带一路”倡议在内的次区域和大区域合作需要不断磨合、摸索的课题。

3.补齐“智库合作”与成果转化衔接不够紧密的短板

《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规划纲要》的出台既融合了中央的顶层设计,也汇聚了地方的需求,更照顾到了俄蒙的现实需要和长远诉求,但从酝酿到今后的推进,还存在“智库合作”与助推实践衔接不够紧密的短板。随着中央出台加强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各省在智库建设上的不断跟进,智库建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服务“一带一路”和“走出去”战略的作用日益突出,智库的实用化和国际化也为次区域的国际合作带来战略思想、学术权威、政策应用等智力支撑。与此同时,智库研究滞后发展现实,智库成果在独立见解、高质量欠缺、对媒体影响力有限等方面的弊端也是客观现实,尤其是智库建设一哄而上等,使很多所谓的智库有“库”无“大智”,有“盟”无“主心骨”现象十分突出。现在,作为黑龙江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智力开放与合作的新的支撑,黑龙江省社科院牵头倡议成立的东北亚智库联盟、中俄合作智库论坛,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图们江分会成立的中俄韩蒙四国智库联盟已经开始由初创时的重视形式向务实的智库交流与合作转变,并推出了系列的研究成果,这些都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合作机制转型、升级提供了思想的火花、智力的支撑。希望能继续以东北亚智库联盟、中俄合作智库论坛、图们江学会的人脉调度、论坛合作、学术平台等为依托,以拓展中蒙俄智库合作为契机,深化“连上气”“接地气”和“联外气”的务实研究,力争将智库联盟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多边思想库和智囊团,服务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和三国的长远合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