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究竟是指哪里_冷历史
古代文献中所说的“河”,基本上就是指黄河,“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中河东、河西指的亦是黄河的东西方向。其实在古时有很多现在已不常用到的地名称谓,均以固定标志物之方向命名,这在古代文艺作品中时常出现,如江左、江右、关西等,一般皆有所特指,河东、河西也在其列。
河东在古时代指山西,因黄河流经山西省的西南境,则山西在黄河以东,故称河东。秦汉时指河东郡地,在今山西运城、临汾一带,唐代以后泛指山西。顾炎武《日知录》第31卷称:“河东、山西一地也,唐之京师在关中,而其东则河,故谓之河东;元之京师在蓟门,而其西则山,故谓之山西,各自其畿甸之所近而言之也。”河东地区历代名人辈出,为华夏文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名臣良将如战国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张仪,汉代名将卫青、霍去病,三国时期名将关羽,唐代名将尉迟恭、薛仁贵,宋代宰相司马光均诞生于此;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荀子,中国第一位西行取经的僧人法显,隋代大儒王通,唐代诗人王勃、王翰、王维、温庭筠、柳宗元、白居易,金代大文豪元好问,元代杂剧家白朴、郑光祖,明代文学家罗贯中,以及清初文学家傅山等也是古河东人。
河西泛指黄河以西之地,春秋战国时把黄河南段之西(今山西、陕西两省交界处)称为河西,汉、唐时则多指甘肃、青海两省黄河以西的地区,唐玄宗时置河西节度使管辖甘肃及河西走廊。河西走廊位于甘肃省西北部祁连山和北山之间,东起乌鞘岭,西接新疆,北连大漠,是一个东西长达1000公里、南北宽仅40至100公里的狭长地带,为中国东部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河西地方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2世纪西汉武帝时,它就是古丝绸之路的锁匙之地和铁马金戈的古战场。唐代诗人岑参曾写道“凉州七城十万家”,元稹亦有诗赞其“吾闻昔日西凉州,人烟扑地桑柘稠。葡萄酒熟恣行乐,红艳青旗朱粉楼”,都是历史上河西风貌的真实写照。15世纪以后才渐次衰落,至今境内烽台、古城、塞堡等仍然遗存。目前河西走廊仍为沟通中国东部和新疆的干道,是西北边防重地。
江表指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地处长江之外,故称江表。古时在地理上以东为左,江左也就是“江东”,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也指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各朝统治的全部地区,江右则为今日之江西。清魏禧《日录·杂说》云:“江东称江左,江西称江右,何也?曰:自江北视之,江东在左,江西在右耳。”也有学者认为,江西位于江南地区西部,江右一称应该来自中国传统“东为左,西为右”的文化观念。南北朝时,人们习惯以江右称呼西晋(统治地域主要在长江北面),也名为江北;以江左指代东晋(统治地域主要在长江南面),也名为江南。明朝通儒王阳明在江西任官期间曾培植起来“江右王门”,主要代表人物有邹守益、欧阳德、聂豹、罗洪先、刘文敏、王时槐、胡直等,传承了王阳明晚年的学说。
关西即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今陕西、甘肃一带。《三国志·吴书·周瑜传》云:“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www.guayunfan.com)“陇右”最早约出现于汉末魏初,但溯其渊源,“陇右”一词则由陕甘分界的陇山而来。古人以西为右,故称陇山以西为陇右。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分全国为十道,以东起陇山、西达沙州的地域始设陇右道,其地域包括今甘肃、新疆大部分地区和青海湖以东地区。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以黄河为界,东设陇右道,黄河以西地域设河西道。至此,“陇右”作为地域范围,就有了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陇右等同于“十道”中的陇右道辖域,狭义的陇右是指今甘肃省黄河以东、青海省青海湖以东至陇山的地区。陇山以东的平凉、庆阳二市,习称陇东,就其隶属关系和历史文化传统而言,与陇右地区颇多相似,故也属陇右。
“塞外”也称塞北,究竟指哪儿,历史上说法不一。一般来说“塞”就是长城,塞外就是指长城以北的地区。有说是山西、河北北部地区,以承德市为重点,也有说指西域东部、河套地区、宁夏一带,而在今天,内蒙古、东北三省一带,似乎也可被称为塞外了。
“关内”指山海关以西或嘉峪关以东一带地区,古代在陕西建都的王朝,则通称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王畿附近叫“关内”。
“关外”指山海关以东或嘉峪关以西一带地区,秦、汉、唐这几个定都于陕西的王朝,称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为“关外”,明清则称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为“关外”,因位于山海关以外而得名,也叫“关东”。关东是满族人起兵的大本营,因此被清政府视为“龙兴之地”,清朝初年曾有短暂的开放,康熙七年(1668年)即开始封禁,以至东北地区大量地区无人居住,自然条件优良。19世纪黄河下游连年遭灾,清朝政府却依旧禁关。关里成千上万的破产农民不顾禁令,甘冒严厉惩罚危险,“闯”入东北以谋求生存,此为“闯关东”来历,一度在央视热播的电视剧《闯关东》即以此为本,现实中的确很多东北人的祖籍都是河北、山东等地。
台湾综艺节目《超级星光大道》中有位女歌手徐佳莹,她自编自唱的歌曲《身骑白马》引用了台湾歌仔戏中“薛平贵与王宝钏”唱段,有一句为“我身骑白马走三关,我改换素衣归中原”。在古典戏词、曲艺中也常能听到所谓的“三关”,三关之为地名统称有四种说法。一为上党关、壶口关、石陉关,在今山西。二指阳平关、江关、白水关,阳平关在今陕西宁强西北,江关在今四川奉节东,白水关在今四川广元西北,《三国志·吴志·贺邵传》中“刘氏据三关之险”即为此。三是南北朝时义阳郡(治今河南信阳)南平靖、黄岘、武阳,总称“义阳”三关,在今豫鄂界上。三关与郡城势如首尾,为南北兵争要地,《南齐书·州郡志》说义阳“有三关之隘”。四是淤口关、益津关、瓦桥关,在今河北省,淤口关在今霸县东,益津关在今霸县,瓦桥关在今雄县。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周世宗柴荣北取瀛、莫等州,以此三关与契丹分界。一说三关中有草桥关(今河北高阳东),而无淤口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