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业领域翻译人才严重匮乏,整体翻译质量不高
中国翻译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既精通外语又懂专业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严重短缺。目前我国在岗聘任的翻译专业人员不到10万人,而此行业的保守需求量超过50万人,且需求量呈快速上升趋势,翻译人才缺口过大,而合格的高水平翻译人才仅占需求量的5%,与社会的需求相差甚远,导致社会总体翻译水平偏低。例如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译文荒唐可笑的广告招牌、错误百出的产品说明书以及让外国人一头雾水的旅游景点简介资料等;图书市场上充斥着质量参差不齐的各种文学译本;更有甚者还可能出现严重的错译、滥译现象等。
近年来,社会上用人单位和翻译市场普遍反映,高水准、通晓专业领域知识的外语人才很难找到,全国仅有的几十名高级同声传译人才都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都市。绝大部分企业的笔译工作都是由内部工作人员承担,而这些人员中的很大一部分并非科班出身的专职翻译,也几乎从未接受过任何专业训练,其翻译质量良莠不齐;口译则基本由临时聘请来的外来人员承担,大部分来自于各高校教师和学生,但是由于其知识结构单一,对所涉及的专业领域陌生,在一大堆的专业词汇与业内固定说法面前只能依靠词典,生搬硬套,无法准确传达信息,难以精准顺畅地完成翻译任务,大大影响和阻碍了对外交流的深入进行。
2.语言种类分布不均,小语种人才奇缺
几乎所有外语院校都开设有英语专业,英语似乎成了必开专业,且学生数量存在盲目扩招的问题,而其他小语种却出现空设空招的状态,导致英语专业人才过剩,其他语种人才严重不足,大小语种比例失衡的非健康格局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对扩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形成了障碍。既精通中蒙俄三语,又懂专业业务知识的外语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