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蒙俄经济走廊包含东西两线。东线从东北地区到内蒙古满洲里,再到俄罗斯和蒙古国,西线从华北京津冀地区到内蒙古呼和浩特,再到蒙古国和俄罗斯。两条线互动互补,统称中蒙俄经济走廊国家战略。东线经过多年经营,已经形成一定程度上的区域经济合作关系。反之,西线则尚在起步阶段,而且西线的建设有助于克服东线先天不足:进入蒙古国通道不经济与区域经济合作不广泛。因此构建一条连通中国内蒙古、蒙古国和俄罗斯西伯利亚联邦管区(位于西伯利亚地区中部)的西线中蒙俄经济走廊非常必要。内蒙古因与蒙古国、俄罗斯紧邻,在经贸合作、人文交流、产业互补、推进口岸发展等方面具有优势,所以西线走廊承担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发挥联通俄蒙区位优势、建设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
这一国家层面战略的制定与实施为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迎来历史机遇。这可从两个层面理解:文化产业价值链与文化消费。价值链最早由美国战略学家波特提出,他在《竞争优势》中指出,企业产品和服务由设计、生产、销售、售后等活动集合而成,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之后,人们逐步将价值链视角延伸至产业层面,形成产业价值链。文化产业价值链实际上就是将相关文化产业作为微观基础,文化创意贯穿其中,并进行一定的加工与增值活动,最终将文化产品让渡给消费者。换言之,文化产品与服务价值的供给需要内容创意,并将内容创意转化为产品和服务的设计与生产活动、营销推广活动。这些活动与环节的实现与人才、技术、资本等核心生产要素密不可分。作为区域合作与交流平台的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产业生产要素有序流动,为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急需的人才输送、资金筹措提供渠道。从这个意义上讲,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为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生产要素保障,此其一。
其二,从文化消费视角看,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极大拓展了内蒙古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消费市场。文化消费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没有足够的文化消费市场,文化产业也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充其量是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高度依赖文化消费,不仅可以从“投资、消费和出口被视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对于文化产业亦是如此”的论断中得以佐证,而且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角度看亦然。从供给侧角度看,文化产业的产品结构、产业结构与技术结构等问题十分突出,改革目的在于通过技术创新、培育骨干企业、激活要素市场等途径优化产品结构、产业结构与技术结构,为人民群众提供符合各阶层需求的文化服务与文化产品,最终扩大文化消费市场,以促进文化产业良性可持续发展。而实际情况并不乐观。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4年城乡居民用于文化娱乐的人均消费支出为671.5元,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6%,与2014年2.4万亿元的文化产业投资额相比不成比例,也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不协调。内蒙古的情形大致与此相似。如何扩大文化消费市场以支撑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是当前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一个重要课题。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建设为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创造了条件,为内蒙古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国门,走向蒙古国和俄罗斯奠定了基础。换言之,借助于中蒙俄经济走廊,内蒙古文化产品和服务扩大出口增量,实现区域文化消费市场带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