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拉尔,地处大兴安岭西麓的低山丘陵与呼伦贝尔高平原东部边缘的接合带,伊敏河与海拉尔河汇合处,自古以来就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摇篮。海拉尔城建于1734年,当时称为“呼伦贝尔城”,历史上曾被沙俄和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海拉尔是《中俄尼布楚议界条约》(1689年9月7日)签订后大清帝国北部的重要门户,海拉尔也是“诺门罕战争”(1939年5月至9月)时世界舆论的中心。1945年10月,呼伦贝尔自治省政府在海拉尔成立,辖海拉尔市。1953年4月,海拉尔市为内蒙古自治区的直辖市。“海拉尔”(由蒙古语“哈利亚尔”音转而来,意为“野韭菜之地”)是因城北海拉尔河的两岸长满了野韭菜而得名。
海拉尔自建城以来一直是呼伦贝尔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今天的海拉尔已发展成为沿边开放的中心城市,生活着蒙古、汉、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30个民族的人民。海拉尔作为呼伦贝尔唯一的航空口岸,东邻东北经济区,西邻满洲里、黑山头等7个口岸,这些口岸呈扇形分布在距海拉尔200千米左右的中俄、中蒙边界线上,为海拉尔外经外贸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呼伦贝尔城所处的地埋位置,使其发挥出巨大的辐射作用。清初建城后,即建有通往齐齐哈尔、黑山头、古北口、张家口、库伦(今乌兰巴托)、阿尔山、吉拉林等数条古道。当年草原上盛况空前的甘珠尔庙会就是依靠这些古道畅通而促成的。建城后不久,清廷命令部分北京、山西商人来海拉尔做买卖,以改善这里群众和军队的生活。大批商业车队往来海拉尔、张家口、吉林、奉天、北京等地。清初有驿站通过这里。1909年设海拉尔邮局。1919年建立海拉尔电报局。1922年升为一等邮局。1925年开始有商办电话局。
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工人、军队、外侨越来越多,商业市场一度十分繁荣,海拉尔成了呼伦贝尔草原商业中心城市。20世纪初,随着中东铁路的修筑、通车,俄、日、德、美等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侵入,这里进入新的商贸发展时期,在呼伦贝尔城外开辟了贸易市场。1907年,成立东省特别区海拉尔“公议会”,管理铁路事务。同年,作为商埠正式向外国人开放,外商来办厂、开银行、设公司,曾经辉煌一时,牛、马、羊及野生动物毛皮等远销欧美国际市场。民国初期布满了外国洋行,海拉尔市由一个商业城市,逐渐向农、工、商、外贸、旅游相结合的城市发展。滨洲铁路纵贯海拉尔、海拉尔东、哈克、扎罗木得等站,开办货物运营业务。外贸、旅游事业在20世纪20年代也曾具有一定的规模。
现如今,海拉尔成为岭西的交通枢纽、物资集散地、边境贸易中心城市。
海拉尔已形成铁路、公路、航空的立体交通网络。滨洲铁路和301国道平行横贯海拉尔全境。海拉尔—伊敏铁路支线在市境内交汇。北京至莫斯科的国际旅客列车经由此地。现代公路以301国道为主四通八达。
建于1932年的海拉尔民航机场,经过1988年扩建,可起降三叉戟等大中型各种型号飞机。海拉尔东山国际航空港航班飞往北京、呼和浩特、广州、大连、哈尔滨、杭州等26条航线,可直飞俄罗斯、蒙古国、日本等国家。
以海拉尔为中心辐射周边300千米半径区域被自治区确定为自治区东部旅游发展的核心区,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海拉尔及周边地区旅游资源富集、风格独特,优美的自然风光同独特的民风民俗、悠久的历史文化相得益彰,形成了以草原、森林、湖泊、冰雪为自然主题和以民俗、历史、文化为人文主题的特色品牌——比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红山文化年代还略早的、距今有7000年~5000年的,我国北方地区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聚落遗迹——哈克遗址博物馆,在原侵华日军海拉尔要塞遗址上建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海拉尔纪念园,在日军侵占海拉尔期间修建的海拉尔要塞断桥遗址上新建而成的和平公园,为了纪念民族抗日英雄苏炳文将军于1931年10月1日在海拉尔向全国通电发起全国全面抗日的宣言而对旧城区平房进行改造修建的苏炳文广场,以樟子松林为主体的海拉尔国家森林公园(AAA)等。
海拉尔作为呼伦贝尔市区域中心城市,着力建设以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国际旅游观光休闲度假集散基地、中俄蒙现代商贸物流基地、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基地为重点的,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多元发展的县域经济体系。
海拉尔作为中俄蒙合作先导区的核心区,逐步形成以海拉尔为中心,以满洲里为龙头,以阿日哈沙特、额布都格、黑山头、室韦为翼的对接中蒙俄经济走廊大格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