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区域产业合作的目标,结合不同阶段的合作方式和类型,区域产业合作主要包括三种模式,即基于产业链的产业合作模式、基于市场关联的产业合作模式和基于创新的产业合作模式。这三种模式呈现出由低级向高级的递升态势。其中基于产业链的产业合作模式是最基本的一种产业合作模式,主要表现为垂直型产业合作。它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在供应链不同环节的分工合作,以获得稳定的上游产品供给,并降低生产成本。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是这一合作模式的主要实现方式,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是利用转移区域相对廉价的土地、劳动力、原材料等要素资源来实现生产成本的降低。随着国际分工日益跨越国界,分化到生产过程内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向世界范围延伸和布局,国际产业链和价值链分工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日益突出。②
通过比较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蒙古国毗邻地区的产业,我们发现,这些地区之间存在明显的发展差异和产业梯度,我国东北地区工业基础比较雄厚,在一些传统产业上具有庞大的产能,而俄蒙毗邻地区的制造业竞争力较弱,对外贸易产品主要是能源类产品、初级产品,三者的优势产业互补性较强,相互重叠部分很少,这为各地区之间开展产业链合作提供了基础条件。在这样的基础上,东北地区在以投资为主要渠道开展产能合作时,应立足自身区位和产业特点,以产业价值链为中心,以重点产品、主导产业的联动促进中小企业群的配套发展,通过直接投资到自身不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实施一系列产业链整合策略,通过产业链的均衡、延伸和接续,提升产业集聚与配套竞争力,节约运输成本,获得规模经济。
遵循经济学中的位势论,世界各个国家都拥有独特的资源吸引力和比较优势,将在经济竞争、合作中居于某一位置。处于不同位势的两个同领域国家,具有不同的资源吸引力,高位势国家吸引力更强,经济资源由低位势国家流入高位势国家,通过资源的内化和重新整合,提升高位势国家综合竞争力,进而向更高位势迈进。低位势国家借助资源输出与国际合作,也不断增强本国竞争力,形成比较优势及后发优势,与高位势国家实现“双赢”。③比较而言,俄蒙毗邻地区经济发展滞后,位势相对较低,很多地区仍以开采业为支柱产业,在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还不具备优势;而日韩经济发达,位势较高,处于产业的高梯度区域。基于此,东北地区定位为连接俄蒙与日韩及欧美发达国家的中间节点和枢纽点,在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过程中,通过轴带式空间布局,重塑产业链条。沿边地区可依托地缘优势,发展边境贸易与初加工。通过合理、有序的区域合作安排,实现物质资源在不同国境内的有效配置,促进比较优势的形成,提高当地优势资源的附加值,提升产业层次,从而在更大范围内辐射边境地区的经济增长,使边境地区从经济落后、不发达的状态快速跃升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新极点。沿海地区通过引进大规模外商投资,以及来自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的北上资本,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攀升,与日韩等国在能源产业、服务业和其他新兴产业等有潜力的领域进行多元化、高水平的合作。中间地段则可以结合两端的产业特点,开展相应的配套生产和加工,扩大工业生产规模和市场规模。这样,产业联动使得处在产业链不同环节的企业突破企业界限、产业界限、区域界限,能够实现企业关系、产业关系和区域关系的优化,而沿着交通轴线布局的产业链条,既可以实现聚集效应,获得递增的规模报酬,降低商务成本,又能通过货物流,带动人流,最后形成信息流,从而增强这一地区对周边国家的吸引力,使各国的优势要素在这一轴带上实现整合,推动多向开放的实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