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林郑重建香港社会和谐需更多“贴地”思考

林郑重建香港社会和谐需更多“贴地”思考

时间:2023-09-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1194名选举委员手上取得777票,林郑月娥当选第五届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后,即表示要“团结香港社会向前发展”。林郑当选后即提出“团结香港社会向前发展”为切入点,总算为未来的工作确立了一个明晰方向。基建落成启用,打通香港与其他地区联系的“奇经八脉”。

林郑重建香港社会和谐需更多“贴地”思考

文/张卓立

2017年2月27日,参与特首选举的林郑月娥手持政策计划书进入新闻发布会现场,向媒体宣布其政策纲领。

从1194名选举委员手上取得777票,林郑月娥当选第五届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后,即表示要“团结香港社会向前发展”。

这位前政务司司长与昔日同僚、前财政司司长曾俊华,以及退休法官胡国兴同场较量。不论成功者还是落选者,他们都为香港弥补过去数年出现的撕裂局面制造了利好因素。因为,这场选举,起码没见到“黑材料”与流言满天飞的戏码。不论亲建制还是亲泛民的声音都不约而同谓,所有候选人都展现出风度,是一场“君子之争”,他们都就事论事、运用政纲争取支持。

香港《基本法》第四十三条订明,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首长,代表香港特别行政区”。所以特首领导的,不只是他的班子和香港政府,而是领导整个香港,对香港的未来要体现承担和责任。他需要有明晰的方向,能够把自己的愿景与政府团队的努力融为一体,以真诚的态度为香港的未来服务、奉献、牺牲,在中央提出的特首“四标准”:“爱国爱港”、“中央信任”、“有管治能力”、“港人拥护”的前提下,取得良好的成绩。

林郑当选后即提出“团结香港社会向前发展”为切入点,总算为未来的工作确立了一个明晰方向。在可预见的未来,如何“团结”和“向前”,将是林郑工作的重心。

基建落成迎有利局面

林郑上台后,香港一系列基建项目将进入落成阶段,当中包括港珠澳大桥,预计2017年底通车;全长26公里的广深港高速铁路香港段,将于2018年第三季通车;还有贯通港深西部通道与香港国际机场的屯门赤鱲角连接路,将在2020年通车。这对新政府凝聚工商界和市民大众的支持,是极之有利。

基建落成启用,打通香港与其他地区联系的“奇经八脉”。恰巧在今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大湾区”是指把香港、澳门及广东省九个城市联合发展,发挥协同效应。在国家“大湾区”与“一带一路”战略氛围下,香港有新的跨境基建启用,贯通的不只是人流、物流通道,更是经济新发展的通道,这对新特首上场后稳定人心,作用不能轻视。

今届政府在过去数年,为了应付政治问题与社会动荡,花费了不少时间,但梁振英班子不忘在产业结构转向多元化、进行跨区域合作下工夫,努力有目共睹。现届政府所奉献的,不久将会开花结果。上述几项历经艰困,具长远经济发展意义的基建落成,所赋予的,是让林郑政府有经济条件开创新局。在此基础上继续她进一步的工作,从建设方面入手给予香港市民对未来生活正面的愿景。

但至于未来香港经济治理能否一如所愿,却有待她及其班子能否经得起内外的暗涌,例如广深港高铁的“一地两检问题,当中存在的法律争议,至今仍未达致共识。上届政府执政期间,立法会内“拉布”频仍,林郑正式就任之后,有可能再于议会内受到抗争,香港总站“一地两检”问题为此项目能否顺利完成埋下一副地雷。香港国际机场第三条跑道去年8月动工,工程历时八年,横跨林郑月娥此五年任期,期间难免存在不确定性。这就要靠林郑及其班子的政治判断力,一个接一个消除。

弥合撕裂任务艰巨

过去数年,社会两极化加剧,“占中”和旺角暴乱造成的伤口至今仍未抚平。林郑月娥身陷风波之中,尤其在“占中”期间代表政府与学生领袖对话,相信对社会的撕裂有切身的感受。面对社会撕裂,林郑竞选时和两位候选人的想法类似,就是要重新为香港带来团结和谐,但“非知之艰,行之惟艰”,纵然林郑有30多年的公共行政经验,也要一点时间“贴地”了解民情,认识社会撕裂的深层原因,学习当一个有能力抚平社会裂痕的领袖。

林郑在竞选中以“同行”作为口号,期间探访社会各阶层,当中有政党和工商团体、社团,也有少数族裔、草根阶层;在政纲中也提出将建立恒常的沟通机制,为行政立法关系打好基础;她也提出要提供机会给青年就社会政策发表意见,将青年的想法纳入施政中;在当选后,她亦感言谓,会怀着谦卑的心情,与香港人开始新一段的同行。

但真正要达到谦卑地聆听社会各持份者的声音,当然不可靠一两次探访,而要靠持之以恒与民众交流彼此了解想法,有时候会面对令人难堪的批评,也有时处于各持份者夹缝之间左右做人难。所谓的“同行”,就是如同二人三足,自己举起腿时,对方也要举起腿,协调的话,通行天下,不协调,则寸步难行。

回忆本届特首梁振英,2012年当选特首后曾说:我会拿一张折凳、一本簿、一支笔,与管治团队走入群众。但尝试过几次,难度颇大。

林郑表明日后会谦卑聆听意见,也有机会遇上当时梁振英所遇上的冲击,在弥补社会裂痕中,必须以更坚强的心,准备面对难免出现的对立,也需鼓起更大的勇气,解开缠扰社会积累下来的怨气,而且要用耐性,让市民感受到她对特首这份事业的热诚。唐朝王勃《观内怀仙》有云:自能成羽翼,何必仰云梯。只要对自己解决社会矛盾有足够自信,化解社会的不满,无需经常要求掌声的支撑,也何需太在意激烈的批评、甚至谩骂?

今日林郑以“同行”作为口号,舆论大致对此持正面的态度,至于能否在日后做到,还需以时间证明。

2017年3月3日,作为特首参选人的林郑月娥到港岛大坑安庶庇街著名的炳记茶档,与当地市民共进早餐,拉家常。

链接陆港需加深了解,亦需“贴地”思考

进一步,就是要重构“了解”与“信任”。林郑上台后,要想办法让大众对香港政府产生信任,理解特区是为未来社会福祉而行事。在林郑未来五年任期工作,与中央及地方省市协作的项目是占相当一部分。不得不承认,内地正有许多新的发展正待香港加入,香港也有许多工商、科研、通讯之发展亦需要突破本地框架而与内地接轨互通。遗憾的是,香港的大众日常多接收的,都是媒体所报道、社交平台转发的“水货客”、“奶粉”等消息,衍生的矛盾以及对内地的刻板印象,不只限于该些事件本身,而且是对于中国本质性的偏颇与片面的了解,缺乏对中国当今社会实况的认知。大部分时候,香港民众对内地的信息,主要都来自身边朋友与本地媒体,少有从切身感受中深刻体会。

要让大众认识内地,亲身了解中国,了解的是中国当今社会的人文、经济、政治,感受到香港与国家联系、合作的好处,在过程之中得到“获得感”。

过往特区政府努力提倡配合“一带一路”政策,在过去数年的《施政报告》中都有大篇幅提及(2017年提到20次,2016年提到40次),也设立了“一带一路”办公室协调政府各部门与社会各界推展工作。可是,计划仍未争取到议会内外的认同,综合议员和舆论的意见,原因是:“一带一路”与他们的关系有多大?香港要配合国家发展对他们有何好处?人们在“一带一路”沿线找到什么发展和生活?归根究底,特区政府需要把“一带一路”与市民大众日常生活连结起来。

要做到“贴地”就先要明白,从政者、管治者有远见是优点,但对于普罗大众,大部分时候思考的是怎样应付每天的“衣食住行”、“柴米油盐”之事。“一带一路”是视野宏观、牵涉广泛的战略,理念是源自于一个高瞻远瞩的世界观。如何把“一带一路”战略与大众的思想同心相连,拉近距离,重点还是要制造一个“有感”的环境,说服大众,特区政府进行的投资对他们是有切身意义,他们从中可以取得回报,“团结香港社会向前发展”这课题才有望完成。

近年香港熙熙攘攘的讨论议题,有土地房屋供应、“青年向上流”、退休保障和安老,林郑月娥任政务司司长时都着手处理过,一定不陌生。上述几项问题,如果相互比较,可以找到一个共通点,就是这些热议都是来自市民特别是年轻一代对未来的彷徨。

香港与其他许多地区出现类似的“少子化”和高龄化社会问题,社会也担忧劳动力下降,与社会福利开支持续增长而收入逐渐下降所带来的冲击,贫富差距也成了当中火上浇油的因素。林郑月娥班子须综合施策,保障民生,比如不只是提高福利,同时要按部就班推动新兴产业,疏导劳动人口发挥潜能,同时增加社会与政府的收入来源。

重建和谐团结的社会,最终的目标,应是“带给人们盼望”。需要承认的,在一个阶层复杂的社会中,矛盾在所难免,亦可能引发激烈的冲突。林郑月娥需要能从盘根错节的分歧中为社会建立共识,创造社会最大公约数,“团结香港社会向前发展”。

今次选举,林郑月娥正好获得777票。“777”在西方文化中是大吉的数字,林郑月娥能否把这幸运码延续下去,的确要看她能不能通过消除对立,化社会二元为多元化的考验了。

□ 编辑  李克难  □ 美编  虎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