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智辉[1]
《如歌岁月》以普通群众的视角,从实际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切入,通过稿件内容和版面元素的有机组合,生动地再现了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宁波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形成了声势浩大的舆论场。
《宁波日报》从2009年8月3日起推出了《如歌岁月·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特别报道》系列专版。这个系列专版先期每周刊发三期,到国庆节前的两周开始每天刊发一期。专版以普通群众的视角,从实际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切入,通过稿件内容和版面元素的有机组合,生动地再现了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宁波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形成了声势浩大的舆论场,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称赞。
系列专版总体上呈现出以下几个显著的创新点。
一、让事实开口说话,小切口反映大主题
从《如歌岁月·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特别报道》的主打专栏“见证辉煌”的稿件看,报道选择的关键词分别为:桥梁、票证、体育大赛、饮用水、农业生产工具、人均期望寿命等。这些事物是每一个群众在日常生活中都能够接触到的,很多甚至是必须接触到的,只不过由于时空渐进和司空见惯等原因,人们平时对此等事物的变迁没有太强的意识。现在,《如歌岁月》把这些变化通过文字、图片以及报花等新闻元素组合起来,呈现在读者面前,唤起了读者的记忆,产生了一种强烈的阅读效果。
从架设在余姚江上的古老浮桥、奉化江上的灵桥,到江厦桥、甬江大桥、永丰桥、琴桥、芝兰桥、招宝山大桥……一直到位居世界第一的杭州湾跨海大桥;从短缺经济时代的票证统领生活消费,到市场繁荣,尽情消费;从市民人均期望寿命38岁,到78岁……事实开口说话,党的伟大、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新中国日新月异的蓬勃发展,一切的一切都跃然纸上;事实开口说话,就给人一种“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的强烈震撼力。
二、让群众开口说话,参与性提升感染力
《如歌岁月》系列专版一共开设了五个专栏,其中就有“沐浴在共和国阳光下”、“亲历与感受”、“宁波典藏”、“读者感言”等四个专栏设置为公开有奖征文,这种设置极大调动了广大读者参与特别报道的积极性,为广大读者的参与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在专版推出之前,《宁波日报》多次刊发征文启事,广大读者踊跃投稿,电话、传真、电邮等各种形式的稿件源源不断地送到编辑手中。据统计,在不到三个星期的时间内,共收到读者提供的各类稿件一百多篇(条),这种集中的来稿来信规模在近年的新闻采编实践过程中是极其罕见的。
在这些参与性的专栏中,专家、学者、干部、普通群众都带着炽烈的情感,以极其负责的精神,真实地记录了各自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阳光雨露下茁壮成长的经历,讲述了各自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动人故事。市政前期办原副主任张豪讲述了组织参与建设江厦桥的故事;市卫生局原局长李元卿讲述了创建妇女儿童医院的故事;海曙区白云街道居民王永成讲述了家庭生活的巨大变迁……由于有了广大读者的热情参与,整个报道就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因而更真实、更准确,具有更强的感染力。读者张弦给编辑部来信说:“《如歌岁月》特别报道,内容上突出了宁波解放60年来的今昔变化,切口虽小,但主题深远,市民看得见、体会得到,很受欢迎。”
那些参与报道的读者也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在参与的过程中又一次受到了深刻的“三热爱”教育,又一次为祖国60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到极大的鼓舞。
三、让版面元素开口说话,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特别报道《如歌岁月》在版面处理上也具有独到之处。
版面在整体处理上以红色线条围框,强化了整体效果。报眉的主题装饰包含了党徽、国旗、长城三大元素,流线型的设计使版面动感十足,与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主题十分吻合。
版面在内容组合上以“见证辉煌”专栏为主打稿,其他栏目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烘托,使整个版面内容紧凑,主题突出,感染力强。
版面在图片处理上采用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照片压题、新旧照片对比、辅之以图表等方式,对版面内容进行强化。以《从浮桥到跨海大桥》专版为例,版面中心,一座大桥向大海延伸,它那恢宏磅礴的气势,以及它和旧浮桥照片的对比,让读者阅后从心灵深处产生震撼。
版面还有一个特别的元素也处理得十分精当,这就是专栏的题花。每一个题花的设计都具有个性化的标识和鲜明的内涵,“沐浴在共和国阳光下”采用了太阳和向日葵,比喻形象恰当;“宁波典藏”采用了回形格装饰,并配有时钟,与专栏主题十分贴切。
【注释】
[1]作者简介:熊智辉,高级编辑。1982年毕业于江西大学中文系,1998年调《宁波日报》工作,曾任《宁波日报》总编室副主任、政法科教部主任;多次主持和参与《宁波日报》的重大新闻策划,3次获浙江新闻奖一等奖,多次获二、三等奖;在《新闻战线》、《新闻实践》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