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控股股东非经营性资金占用后果

控股股东非经营性资金占用后果

时间:2023-09-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控股股东通过不断地“掏空”上市公司,然后采取盈余管理或财务造假手段粉饰公司的财务报告,骗取增资扩股或配股的资格,在资本市场上大肆“圈钱”,满足其不断膨胀的私欲。这其实是控股股东利益最大化的一种理性行为。此外,控制变量盈余管理哑变量和公司资产负债率的系数表现出了显著性,说明这两个因素对控股股东的资金占用有一定的影响。

根据前文提出的假设和检验模型,考虑了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后,运用EVIEW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回归的结果如表6-4所示。

表6-4 内部治理结构对控股股东资金占用度的影响

注:括号内为t值,其中*,**,***分别表示在0.10, 0.05和0.01水平下统计显著,以下类同。

首先,从模式一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持股比例低于50%的控股股东持股比例(LTop1)的系数显著为正,表明当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低于50%时,其持股比例越高,对上市公司的资金占用越严重。这与我们提出的假设1是相符的。但持股比例高于50%的控股股东持股比例(UTop1)的系数也显著为正,这与假设1是不相符的。国内学者裘宗舜和饶静(2007)、唐清泉和罗党论(2005)等的实证研究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为什么我国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在持股比例较高的情况下,没有出现大多数资本市场存在的“利益协同效应”,减少对上市公司的利益侵占呢?原因可能有两个:第一就是我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很高,资本市场上的上市公司又以国有控股公司为主体,这些控股股东更多地代表了国家的意志,在决策中以政府短期的社会目标取代了所有者的长期的经济目标,因而决策的结果与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控股股东是不一样的。第二则可能是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的外部治理环境太差,导致上市公司绩效长期较低,控股股东很难通过提升上市公司的市场价值来获得满意的回报,所以短期行为的情节厚重。控股股东通过不断地“掏空”上市公司,然后采取盈余管理或财务造假手段粉饰公司的财务报告,骗取增资扩股或配股的资格,在资本市场上大肆“圈钱”,满足其不断膨胀的私欲。这其实是控股股东利益最大化的一种理性行为。

从模式二可以看出,非控股大股东持股比例(Top2-5)与控股股东的资金占用度在5%的水平下显著负相关,这与假设2相符,表明非控股大股东在公司治理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对控股股东与管理者的合谋侵占行为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四个模式的回归一致表明:控股股东的性质对资金占用没有显著的影响,控股股东的组织形式对资金占用产生了显著的影响,集团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的资金占用更严重,这与假设3不相符,但与假设4是相符的。模式三的结果表明,董事会的构成与控股股东资金占用是显著相关的,内部董事比例越高,控股股东资金占用越严重,这证实了假设5的正确性。

此外,控制变量盈余管理哑变量和公司资产负债率的系数表现出了显著性,说明这两个因素对控股股东的资金占用有一定的影响。而公司规模变量和年度变量的系数不显著,行业哑变量的系数有部分显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