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积极推进消费结构的合理化

积极推进消费结构的合理化

时间:2023-09-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积极推进消费结构的合理化扩大国内需求,开拓国内市场是我国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主旋律。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内需与开拓市场的过程中,研究消费结构的合理化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现实的居民消费结构中还存在许多问题,还有一些因素阻碍着消费结构的合理化进程。

积极推进消费结构的合理化

扩大国内需求,开拓国内市场是我国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主旋律。消费需求作为最终需求是市场旺销和经济活跃的最终动力,启动消费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持久推动力量。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内需与开拓市场的过程中,研究消费结构的合理化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合理消费结构的内涵和要求

一般来讲,合理的消费结构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消费者的消费活动符合科学的标准,符合人的全面发展所必要的生活条件和环境,能够确保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发展劳动者的体力和智力的消费构成。它是反映人们消费的具体内容和质量,评价人们消费水平和消费需要满足程度的重要标志。必须与当前我国经济条件下消费品的生产能力相结合。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是一种自我决策、自我选择的行为。但同时受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影响,尤其是受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因此,消费结构的合理化应该体现下列基本要求:

(1)合理的消费结构首先应该能够较好地满足自然人在生活方面的消费需要。这就是消费的生理合理化标准,包括吃、穿、用、住、行等与人的生存、繁衍有关的需要。在一定的历史和经济发展阶段上,消费者的生理需要客观地存在一系列的标准,只有达到这个标准,才能保证劳动力的恢复和发展。

(2)合理的消费结构必须能够促进消费者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人不仅是消费者,更是生产者。合理的消费结构必须有利于发展人的智力,提高人的劳动技巧和技能,促进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并能合理使用闲暇时间,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

(3)合理的消费结构必须有利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优化。90年代后期以来,以买方市场的形成为标志,我国经济运行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消费需求对产业结构的导向作用日益增强。消费结构的变化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发展。消费领域不断变化的需求信号传递到生产领域,会引起某些产业部门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4)合理的消费结构应能体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上层建筑的要求和行为规范。人们的生活消费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下进行的,消费结构不仅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等一系列经济因素的制约,而且受社会政治制度、意识形态、风俗习惯、民族传统等社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文化消费、休闲消费以及公共消费等,应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下先进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要求,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当前我国消费结构的特点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乡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明显提高,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现实的居民消费结构中还存在许多问题,还有一些因素阻碍着消费结构的合理化进程。分析当前,我国消费结构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和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食品消费方面

1.恩格尔系数出现较大幅度下降

一般情况下,随着居民消费总额的增长,食品消费的比重即恩格尔系数会相应下降。40多年来,我国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虽然出现了多次反复,但总体呈下降趋势,特别是近几年来下降趋势明显。如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1995年、1996年、1997年、1998年分别为49.92%、48.59%、46.41%、44.48%[1],同期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58.62%、56.33%、55.05%、53.43%[2]

2.食品消费地区差异十分明显

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上形成的层次差异和不平衡性,导致收入的差异,决定了食品消费的水平和消费额落差很大。1998年城镇居民食品消费总量最高的上海人均3467.95元,最低的内蒙古为1268.67元;1998年农村居民人均食品消费量最高的上海为1775.04元,最低的西藏仅为497.41元[3],相差数倍之多。

3.食品营养结构极不合理

目前,我国居民营养结构极不合理,通过与世界上人均寿命最长、营养结构相对合理的日本居民食物中蛋白质的来源和总量的对比中可见一斑。1988—1990年日本每人每天食物中蛋白质为95.1克,其中来自动物性食物的蛋白质为53克,占55.7%,植物性食物的蛋白质为42.1克,占44.3%。而目前我国城镇居民食物中蛋白质为67克,其中动物性蛋白质仅占35.1%,农村居民食物中蛋白质含量61克,其中动物性蛋白质仅占8.6%。

(二)城镇居民住房消费比重过低

随着我国城市居民住宅商品化进程的加快,在消费支出总额中,住房消费支出的比重呈明显上升的趋势。但与其他国家相比,其比重还是很低的。西方发达国家住房消费支出一般占消费支出总额的15%~20%,有的高达25%以上。另外,同属发展中国家的印度住宅消费比重1990年达10.79%,而我国1998年住宅消费比重仅为3.99%。

(三)娱乐文化教育消费比重偏低

娱乐文化教育消费在消费支出总额中的比重能够突出地反映一个国家和居民对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近几十年来经济高速增长的日本、新加坡等国文化教育消费比重都在10%以上,且增长速度很快。如新加坡1980年为11.63%,1990年为15.37%,1991年为16.04%。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人们对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我国居民文化教育消费比重有较大的提高,但比重仍显偏低,1998年城镇居民用于娱乐文化教育消费的比重仅11.53%(其中教育消费的比重为6.3%),农村居民此项消费比重更低,仅为10%。

(四)消费结构中非商品化、非市场化消费比重偏高

在居民的消费结构中,还存在着大量的福利性消费,既包括住房、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的福利性消费,又包括水电、煤气等等的价格补贴,这些福利多以国家政策的形式体现。另外,还存在一些隐蔽性的“暗补”,如单位实物发放等。据估计,我国在90年代以前各种福利、补贴大约占工资总额的90%左右。大量福利性消费的存在直接影响了居民消费投向和消费结构的优化。随着住房、医疗等改革的进展,近年来居民住房、医疗、教育等消费支出有所增加,但其比重仍然较低,就是福利性的非商品化消费较多的直接结果。

三、消费结构合理化的对策建议

优化消费结构,是扩大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一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文化需要。消费结构的合理化关系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实现,关系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关系到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我们应在合理消费结构思想的指导下,针对我国消费结构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采取有效对策进行引导和调节,使之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协调和持续发展。为此,有待调整消费政策,拓宽消费领域,加强消费引导,推进住宅消费、教育消费等。

(一)推行积极的消费政策,发挥政策导向功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者对自有收入的充分支配权决定了积极的消费政策应当首先是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政策。显然,制定消费政策的主体是政府。政府在这一行为过程中必然考虑国家财政因素,但政策不能片面要求消费者为国家作贡献,而应当在消费者利益与政府利益之间寻找最佳结合点,即在消费者满意的情况下实现政府利益。

那么,为什么最近国家采取一系列对消费者有利的刺激消费的政策,如住房信贷、购车信贷等,却收效甚微呢?这是因为国家一方面推出住房信贷、汽车信贷等消费政策,指望人们将积蓄用于购买住房、汽车,增加即期消费;另一方面又推出了医疗、住房、教育等一系列制度的改革,要求人们对自己及家人的远期消费负责,从而使消费者不堪重负。毋庸讳言,政策若越是盯着老百姓的钱袋,其结果必将是老百姓更加谨慎地看紧自己的钱袋。因此,应注意正确处理即期消费和远期消费的关系,积极的消费政策必须是有利于消费者的政策。

其次,消费政策要落到实处。近年来,传媒上提出了很多鼓励消费的政策,但落实不尽如人意。有的是技术上的原因,有的是市场方面甚至是体制上的原因。如居民购车、购房征收高额税费等对消费都起到了限制性的作用。扩大内需、启动消费既然作为今后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就应该“全国一盘棋”,把鼓励消费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除大力宣传与普及信贷消费、租赁消费等现代消费形式外,要抓紧清理、取消住房和汽车消费中的不合理收费,加快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更好地利用利率政策,推行存款实名制,采取鼓励消费的各种措施,以推动消费扩大和升级。

(二)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拓宽消费领域

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消费结构合理化的物质基础。必须从我国资源、环境以及社会、经济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1.农业要走产业化的路子,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

人们食物消费的绝大部分消费品大都来自农业,要用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并要做到食品消费结构合理化,就必须走产业化之路。要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推广农业生产现代化,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要利用我国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和畜牧业,鼓励农民进行以家庭为单位的家禽饲养,为实现食物消费结构合理化创造更多更好的物质条件。

2.研究消费需求变化,调整消费品工业结构

由于人们经济收入和所处地理自然环境有差别,决定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的差距客观存在。因此要研究不同阶层、不同地区人们的消费状况和需求特点,依据消费需求及其结构的发展变化,适时调整消费品工业的内部结构。要大力发展食品工业,尤其要加快发展多种营养食品、方便食品等。要大力发展服装工业,加速发展多种纺织品,加强服装设计,改进服装工艺,创建中国的服装品牌,以适应城乡人民丰富多彩的衣着需要。同时,要继续发展日用品工业,尤其是耐用消费品工业。要保证质量,增加品种,开发新品,加快更新换代,使不同地区、不同收入阶层消费者不断增长的日用品需要都能得到满足。

3.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居民劳务消费的比重

长期以来,我国居民劳务消费的比重很低,目前仅占居民家庭全部消费支出的10%,而发达国家大都在30%以上,这种低劳务消费的结构直接限制了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的提高,也影响着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一般说来,第三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我国富裕的劳动力资源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保证。政府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统筹规划、政策扶持,尤其对餐饮、旅游、修理、家政服务等服务业制定扶持政策,三产企业应强化内部管理,组织全程服务和系列化服务,以促进劳务消费比重的提高。

(三)开展住宅二级市场,推进住宅消费

随着城市福利性分房政策的废止和住房商品化政策的全面推行,人们对住房消费成为消费热点寄予很大期望。但在住房商品化进程中,存在一些明显的障碍。最为突出的是房价过高,商品房价格与人们的收入水平之间差距甚大。虽然国家在启动住房消费上不断推出鼓励政策,但对全国商品房空置状况的改善并不理想。因此,除了必须千方百计地降低建房成本,从而降低售房价格之外,目前应当不失时机地把住房改革的重心放在住宅二级市场的开辟和营运上。通过开设住宅二级市场,使所有的现有住房都能进入市场进行流通,为购房户提供一个自由买卖住房的机会和场所,从而可使低收入无房户通过二级市场购得廉价旧房,解决无房之忧;同时可使欲购买新商品房的居民通过出售现有住房获得部分购房资金,提高其支付能力。唯有这样,才能形成住宅市场的良性循环,加快住房消费的商品化和货币化。

(四)加大消费的文化含量,扩大文化教育消费份额

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提高文化教育消费水平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关键,也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消费力的关键。要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导下,通过教育体制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逐步实现教育和文化的优化,加大文化教育的消费比重。不仅要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初等的义务文化教育活动,而且要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培训和普及活动,继续发展中等、高等文化教育活动。要激发国民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并要倡导全民终身教育,进一步提高全民素质。

原载《江苏商论》2000年第2期。合作者韩小红现为西安交通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硕士。

【注释】

[1]见《中国统计年鉴》1999年版第341页。

[2]见《中国统计年鉴》1999年版第326页。

[3]见《中国统计年鉴》1999年版第31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