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战略思考

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战略思考

时间:2023-09-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研究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战略和策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此外,中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为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创造越来越坚实的物质基础。所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首要任务是使消费结构合理化。改善住房条件仍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工程。

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战略思考

中共中央关于“十五”计划的建议首先鲜明地提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指明了“十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为中国各族人民描绘了跨入新世纪的宏伟蓝图。对于研究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战略和策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是深化改革、富民强国的客观要求

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消费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第一,消费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常青的主题。即使是在原始社会,人们生活除了“一吃二穿”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之外,还必须有其他物质生活需要,如居住、交通、安全、归属需要等。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文化、教育的发展和科技、技术的进步,人们不仅要有物质生活需要,而且要有精神生活需要,如文化、娱乐、受教育、休闲、保健需要,等等。后者一部分属于人们的享受需要,大部分属于人们的发展需要,是培育和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需要。可见,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进步,人们生活质量必将逐步提高。第二,消费是生产的动机、目的和归宿。诚然,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可是,一切生产归根到底是为着消费的。如马克思曾说:“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因为如果这样,生产就没有目的。”“只有在消费中产品才成为现实的产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一原理不仅具有重要理论意义,而且有着普遍的适用性。社会主义生产建设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人民生活不断地改善和提高。第三,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必定走向对消费质量的追求。消费质量是人们消费时对消费资料(包括消费对象和消费手段)进行最佳效果配置。消费质量的优劣状况,是多种要素资源共同作用的结果,体现消费对象本身的质量,消费者的收入水平约束,消费心理变化,消费环境与消费条件的好坏等。或者说,居民消费质量是多种要素的函数。单一要素难以反映消费质量的优劣。物质产品的丰富,经济收入的增加,是扩大消费规模,提高消费质量的先决条件。但不能说消费对象实现了,消费需要满足了,消费质量就提高了。对消费数量的追求,是消费发展的低级阶段;只有走向对消费质量的追求,才是消费发展的高级阶段。

此外,中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为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创造越来越坚实的物质基础。我们高兴地看到,人类开始进入新世纪,中国就要加入世贸组织,我们第三产业将广泛崛起,知识经济将使社会生产日新月异,因而,将为优化人们的消费质量提供日益增多的有利条件和广阔天地。

由上可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是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改革开放和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生产和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亿万中华儿女的长期夙愿。同时,也是富民强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战略任务和现实需要。

所以,中共中央“十五”建议强调指出:“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是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扩大内需,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在“十五”期间要向更加富裕的小康生活迈进,要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战略思考:构建“八大工程”

如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提高生活质量?我们认为:其指导原则是:①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②依据新中国成立50余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余年来经济社会与消费领域发生的巨大变化和目前存在的实际问题;③充分考虑新经济、新世纪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④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务必认真研究解决八大问题,也就是构建“八大工程”。其内容要点如下:

(一)优化消费结构,实现消费升级

目前城乡消费结构存在大量的不合理状况,如广泛低水平的消费结构使人们面对较高价位的商品;企业过度进入形成低水平的重复投资,使一般商品甚多,名优品牌商品稀少;有些新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过高,消费者目前难以接受。所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首要任务是使消费结构合理化。

消费结构优化工程,应体现较好地满足人们多层次的需求,保证人的智力、体力充分而自由地发展,体现利用经济资源的合理性,使消费结构与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体现两个文明建设。为此,首先必须提高城乡人民收入水平,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即“消费革命”。既抓吃、穿、用、住、行、教育的结构升级,又抓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发展资料的消费结构升级。其次要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改善产品结构。包括合理调整农业结构、轻工业结构、重工业结构及基础工业结构;加快发展文化、教育、旅游和生活服务业。第三,要制定合理的消费政策,充分发挥其对优化消费结构、实现消费升级的导向作用。

(二)改善住房消费,营造美好栖息空间

住房作为家庭消费的首要物质条件,也是消费者体力和智力发展的必要条件。住宅条件的好坏对消费者身心健康和文化精神消费产生深远影响。改革以来,城乡居住条件有了很大改变。如今住宅商品化推动了住宅业的发展,居住条件在日新月异地改变。但居民住房仍存在不少问题,如住宅紧张状况依然存在,大多数居民住房水平较低,存在严重的结构性矛盾;在住宅发展中重新建、轻维修养护,重销售、轻物业管理的售后服务,严重影响居住质量。改善住房条件仍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工程。为此,一要坚持住宅商品化的改革方向,继续发展住宅业。“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务必保证住宅工程质量和装修质量。二要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帮助启动房地产市场。通过减少收费项目、降低税收等来降低商品房价格;通过银行金融支持,简化手续,发展住房消费信贷。三要建立和发展住房二级市场,为大多数居民从根本上解决住房困难,改善住房消费提供市场支撑。四要认真抓维修养护,加强物业管理,使其市场化、规范化,为营造舒适美好的栖息空间服务。

(三)发展文化消费,全面提高国民素质

文化消费,广义说来,不仅包括一般的文化生活消费,而且包括各种高层次的精神消费、受教育的学习消费,使人们学文化、学知识、娱乐身心、陶冶情操。因而,是社会各阶层人们普遍需要的。文化消费属于满足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的高层次的消费,对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重大意义。显然,文化消费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的生活质量。改革以来,国人的文化消费虽有很大发展,但就总体而言,目前居民文化消费范围较窄,水平较低,有些品位不高,甚至比较落后和低级。改进和加强精神文化消费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首先,必须通过提高文化产品生产者的素质、培养文化经营人才、加大文化市场的开放力度,积极地推进文化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充分开发和利用传统的和现代的各种文化资源,并使其商品化、社会化和市场化。其次,要净化市场消费环境,培育和完善文化市场。第三,必须不断提高广大消费者的文化消费能力,加强文化消费的引导。第四,要加强文化消费,特别是公共文化消费的硬件设施建设。此外,要继续开展和完善多种形式的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实现文化的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四)发展服务消费,满足服务需求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服务”不是商品,人为地具有封闭性、福利性。改革以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服务走向商品化、社会化、市场化和产业化,服务消费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服务消费的规模与档次开始成为评价人们消费水平高低和消费结构优劣的依据之一,因为服务消费基本上属于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层次。目前服务产品供给结构失衡,服务业产业化、社会化、现代化程度较低,一部分设施陈旧落后,服务消费价格偏高且持续上涨,严重制约了居民的服务消费。因此,改进和发展服务消费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首先,要加快发展和完善第三产业。在发展传统服务业和传统服务项目的同时,大力发展新兴的服务业,开发新兴的服务项目,扩大服务消费领域。其次,要建立健全城乡社会化服务体系,实行产业化和市场化原则,逐步实现现代化。第三,要理顺服务消费的价格体系,改进服务市场管理。还要积极培训人才,提高服务从业人员素质。

(五)发展和完善信息消费,提高生活品位

世间一切事物都会产生信息,传播与交流信息,从而,信息是一种客观存在。在中国,改革以后,特别是90年代以来,信息作为商品及信息产品(设备、工具)进入了消费领域;信息消费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和个人家庭生活必不可少的内容。人们已不满足于口头、报刊、广播、电视等提供的信息,而渴望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就任何内容与任何人进行信息沟通。

人类开始进入新世纪,这将是知识经济世纪,信息经济世纪。我国地广人多,经济发展,信息消费大普及、大发展、大提高是今后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一要深刻认识信息消费与人们经济文化生活的密切关系,使消费者学会掌握和利用信息及其特点,包括真实性、时效性、通用性、安全性等。二要继续发展信息服务和信息产业。坚持走信息商品化、信息业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的道路。引进竞争机制,实行多种所有制、多种组织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同时并举。三要从事信息产品(设备、工具)生产和提供信息服务的单位实现企业化,转换经营机制,改善经营管理。四要信息服务实行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合理收费,不断提高信息服务质量,切实履行国家法规,并接受工商行政部门的管理和消费者的监督。要使人们在自主、自由、快捷、方便的信息消费中提高生活品位,增长知识才干,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六)发展绿色消费,增进身心健康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绿色消费就开始了。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发达国家,绿色消费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从而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所谓绿色消费,是指消费的内容和方式符合生态系统的要求,有利于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有益于消费者身心健康,能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绿色消费的对象是绿色产品与绿色环境;其后果对消费者本人无害,也对他人无害。因此,绿色消费是一种科学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时尚,已成为现代社会文明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以来,我国政府大力倡导绿色消费。1999年国家六个部局启动“三绿工程”,计划“十五”期间将有十条绿色通道、百家绿色批发市场、千种绿色食品和万家绿色零售门店走进百姓生活。发展绿色消费是实现民强国富的长期战略任务。为此,一要加强宣传教育,增进全民的绿色消费观念。二要大力发展绿色产品的生产。既要发展能维护生态平衡的优质高效农业及其产品加工业,又要发展可保护环境,有高科技含量的工业生产。三要积极培育绿色环境,绿化生活空间。四要扩大绿色服务,使人们从回归大自然中获得越来越多的绿色享受。五要开展绿色营销活动,建设绿色通道、绿色批发市场和绿色零售门店,方便人们的绿色需要。此外,还要制定绿色消费的法规,加强市场管理和监督,保证绿色消费顺利发展。

(七)发展银色消费,促进延年益寿

我国改革以来,人口平均寿命延长,老年人口不断增多,占总人口比重上升。据统计,目前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1.26亿,占总人口的10%,这表明我国已开始进入“老龄社会”。人口老龄化正在给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一系列影响。解决好老年消费,即银色消费问题,不仅关系到老年人自身的生活状况,而且关系到社会经济、文化、政治、代际关系等各个领域,因而是一项关系全局的系统工程。鉴于历史的原因,银色消费在我国起步较晚,目前存在不少缺陷,诸如老人们消费观念陈旧,消费结构不合理,消费的社会化程度低,老年消费品产业落后、供给不足、质量不高,银色市场的发育和设施建设滞后等,严重制约了银色消费的扩展。发展和完善银色消费,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保障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为此,首先必须转变消费观念,充分认识银色消费的复杂性和重要性,提高老年人的消费能力。其次,要大力发展老年消费品产业和老年服务业。老年用品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要走社会化、产业化的道路。第三,要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银色市场。如兴办老年用品专卖店、老年旅游市场等,以满足老年人复杂多样的消费需要。第四,要改革养老体制,推进银色消费的社会化、市场化,如大力推广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此外,要加强老年活动设施建设,改良老年消费的人文环境。

(八)建立现代文明、健康、科学的消费方式

随着改革的深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人们的生活方式将发生许多新变化,特别是人们将会追求文明健康科学的消费方式。这种消费方式是指有利于社会成员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丰富生活情趣,提高生活质量,而不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对自然资源的浪费的消费方式。目前城乡居民的消费方式,有些是合理的,有些不够合理;有些既不文明,又不健康;有些甚至是与科学相悖,封建迷信、落后颓废的消费方式。

适应知识经济和新世纪、新时代的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应当致力于建立文明健康科学的消费方式。为此,一要转变思想,树立可持续消费观念。可持续消费是指要求既符合代际公正原则,又符合代内公正原则,保证人们物质文化生活不断由低层次向高层次演进,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消费。二要深化体制改革,拓宽消费领域。无论吃、穿、住、用、行都应改变传统落后的消费方式,倡导和推广现代文明的消费方式。三要利用信息技术,发展信息消费。四要开展和完善消费信贷,发展信用消费。五要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加强消费教育,提高消费者的消费技能。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保障条件

为了顺利实施上述“八大工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还必须着力创造两项保障条件:改善消费环境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一)大力改善消费环境

消费环境,指消费者在消费时所面临的外在客观制约因素,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制度环境、技术环境等。改善消费环境,是扩大消费需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条件。随着我国文化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达、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环境对人们生活质量的影响度或关联度会越来越大,特别是当人们的消费达到较高水平以后,消费质量的高低,将基本上取决于消费环境的优劣,或者说,将主要以消费环境的优劣来评价。

我国消费环境不佳,特别是农村许多地方消费环境恶劣,严重地制约着人们消费和经济发展,亟待改善。为此,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生态平衡,治理环境污染。二要在政府加大投资的同时,动员社会力量扩大民间投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在农村应尽快实现“通路、通水、通电”。三要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推行积极的消费政策。四要开展全民素质教育,改善社会环境。五要净化和加强文化市场,倡导文明、高尚、优雅的文化消费。

(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十分落后,目前存在许多缺陷,诸如:社会保障覆盖面窄,社会化程度低;保障基金收缴困难,资金来源严重不足;基金管理松弛,使用很不规范;公民社会保障意识薄弱等。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必须切实抓紧,加快形成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一要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公民社会保障意识和其认知度。二要建立多种形式的保障制度,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发展国家保障、商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社会互助相结合,法定保险与自愿保险相结合,为社会成员提供全方位、多渠道服务的社会保障体系。三要广开渠道筹集资金,建立可靠、稳定的社会保障基金的筹措机制。四要规范基金动作,强化基金管理,建立其有效运作、严格管理的机制。五要加快立法,努力实现社会保障的规范化和法制化,尤其应切实保障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此文系全国第四次消费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2001.3)交流论文、大会发言,原载《消费经济》2001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