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礼貌原则是会话中的一种基本原则,我们在日常言语交际过程中就应该注意遵守礼貌原则。那么,礼貌原则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运用礼貌原则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3.1礼貌原则的体现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方面看礼貌原则的表现形式。一是态度方面,有两种不同的方式,或抬高别人以示尊敬,或贬低自己以自谦。这两种不同方式最终还是要落实到语言形式方面。这就涉及第二个方面,即语言表达形式方面。这有两种表达方式:通过词语形式或者语法形式来表示。
词语方面。就现代汉语而言,这方面不是很丰富,但有一些。比如人称代词“您”就是对对方的尊称。称对方的住处为“华居”,而称自己的住处为“寒舍”;称对方的论著为“大著”“大作”,而称自己的论著为“拙著”“拙稿”。比较而言,日语在这方面就丰富得多,需要尊重他人时就必须使用敬语,表示他人的行为用尊敬形式,表示自己的行为用自谦形式。试比较:
例如:
(16)先生は毎日お酒を上がりますか。(老师每天喝酒吗?)(尊敬)
(17)おいしくお食事をいただきました。(我美美地吃了一顿。)(自谦)
(18)あしたはきょうしつにいらっしゃいますか。(您明天在教室吗?)(尊敬)
(19)半年前からずっと上海におります。(从半年前开始我就一直在上海。)(自谦)
语法形式方面。日语中,为了表示对对方或者句子中主语的尊重,还可以通过一定的语法形式来表示。最常见的是です(简体:だ)、ます(简体:动词终止形)、お(ご)……になる、お(ご)……なさる。例如:
(20)彼は日本人だ。(他是日本人)
(21)彼は日本人です。
(22)彼は明日大阪に帰る。(他明天回大阪。)
(23)彼は明日大阪に帰ります。
(24)先生はまだお帰りになっていません。(老师还没回来/回去。)
(25)何を研究なさっているのですか。(您在研究什么?)
3.2运用礼貌原则需要注意的问题
3.2.1礼貌原则的级别性
交际中的语言,不仅有礼貌与非礼貌之分,而且在礼貌语言内部也存在礼貌的等级问题。这种级别性体现在语言的形式和话语的内容两个方面。
从语言形式看礼貌的级别,最好的比较方式就是看在表达同样的意图时,语言形式上有什么不同。这点在英语中表现极为明显。例如:
(26)Lend me your bike.
(27)I want you to lend me your bike.
(28)Will you lend me your bike?
(29)Can you lend me your bike?
(30)Would you mind lending me your bike?
(31)Could you possibly lend me your bike?
上述例子同样是“向别人借自行车”,但在礼貌的级别上有所不同。例(26、27)是不礼貌的,例(28-31)虽然都是礼貌的表达,但在礼貌的程度上呈现出越来越强的趋势。
日语中的祈使句也有礼貌级别的差异。例如:
(32)もっと早く帰ってくれ。(再回来早一点。)
(33)ゆっくり休みなさい。(请好好休息。)
(34)ちょっと見せてください。(请让我看一下。)
从话语内容看礼貌的级别,我们可以看看不同的内容用相同的语言形式表示时情况如何。试比较:
(35)Peel these potatoes.(把这些土豆皮削掉。)
(36)Hand me the newspaper.(把报纸递给我。)
(37)Sit down!(坐下!)
(38)Have another piece of cake.(再吃一块蛋糕。)
上述例子都是祈使句,祈使句一般是用来请求别人办事的,这就得让对方吃亏。而礼貌原则中的慷慨准则是要求多让别人得益,多让自己吃亏。因此,对方越得益,自己越吃亏,话语的礼貌程度就越高。得益与否,吃亏的大小如何,都随着话语内容的不同而不同,礼貌的程度也就因此而有所变化。例(35、36)都是让对方吃亏,但比较起来,前者吃亏的程度要大些,显得不礼貌;后者虽然谈不上礼貌,但也并没有感到不礼貌。例(37、38)都是对方得益,因而都是礼貌的;不过后者得益更多,礼貌程度也就高些。
3.2.2礼貌原则的合适性
礼貌原则的合适性表现在运用礼貌原则时要根据具体语境的要求,确定礼貌级别。在日常交际过程中,从语言形式来看,并不是形式上越礼貌的语言就越好。具体地说:
A.根据谈话内容确定合适的礼貌方式。请别人做一件小事就不宜用过于正式的礼貌程度高的语言。比如,请别人给你递一份报纸,为了表示礼貌,说声“Hand me the newspaper,please!”即可。如果要说成“Could you possibly hand me the newspaper?”反而不合适。
B.根据谈话对象确定合适的礼貌方式。谈话双方有年龄上的长幼、文化程度的高低、熟悉的程度等方面的不同,因而在选择礼貌语言形式时要考虑这些差异。比如夫妻之间或好朋友之间一般不会听到下面的句子,除非为了开玩笑:
(39)I wonder if I might ask you about your promise to go out and have dinner with me.(我不知道我是否可以问问你是否答应和我一起出去吃饭。)
有个中国导游,接待日本的旅游团,跟游客打招呼说:“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您好!)这些游客也回应道:“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但第二天,不知这个导游是出于“套近乎”还是其他缘故,跟这批游客说:“昨夜は、よく眠れた?”(昨天晚上睡得好吗?)这些游客面面相觑,无人作答。[11]原因在于,“よく眠れた?”是个很随便的表达方式,对陌生人或者对顾客用这样的形式非常不得体。无独有偶,据报道,在德国,一个卖水果的妇女为了与警察“套近乎”用了个表示亲切的称呼“du(你)”而没有用表示礼貌的称呼“Sie”而被罚了款。[12]可谓事与愿违,适得其反。
正因为语言形式礼貌级别的差异会因对象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这点来反观谈话双方之间的关系。试比较:
(40)Mind if I smoke?(上对下,或,熟悉、平等关系)
(41)Excuse me,sir,would it be all right if I smoke?(下对上,或,不平等关系)
此外,有时我们还要根据谈话场合的不同确定合适的礼貌方式。
3.2.3礼貌原则的民族性
礼貌原则的民族性是说不同民族对“什么是礼貌的”这一问题的看法可能存在差异。例如,谦逊被普遍看作是礼貌的表现,但在中西文化中,这种礼貌原则的差异有时是很大的。有人用英语赞美你的时候,你会怎么回话?按照汉语的习惯,说“我的歌唱得一点儿也不好”或“不,不,我的衣服一点儿也不好看”之类,这符合谦逊准则。但是,如果用英语回答的话,这并不礼貌,因为这违反了一致准则(从另一个角度看,它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质量准则,让人觉得虚伪)。在美国,一位年轻的中国女士穿了一件漂亮的衣服,别人夸这衣服。对话如下:
(42)A:It's exquisite.The colors are so beautiful!(这衣服真雅致,颜色美极了!)
B:Oh,it's just an ordinary dress that I bought in China.
(哦,这只是一件很普通的衣服,是我在中国国内买的。)[13]
在这种情况下,说声“Thank you!”才是得体的,用不着谦虚。据说,有个外国人参加中国人的婚礼,新娘子长得很漂亮,这位老外用英语对新郎说他的妻子很漂亮。新郎用英语回答道:“Where,where.”老外很纳闷:中国人真怪,夸他妻子漂亮还不行,还要问我她哪里漂亮。于是回答说,她的眼睛、她的鼻子、她的嘴巴,都很漂亮。
3.2.4准确领会说话者的意图
如前所述,违反合作原则很多情况下是为了遵守礼貌原则,合作原则中有个质量准则,如果是通过违反质量准则来遵守礼貌原则的话,就需要当心说话者的真正意图了。
有个中国教授在日本留学时就遭遇了这方面的尴尬[14]。她的一个日本朋友曾经向她发出“邀请”说:“週末には家へ遊びに来てくださいね。”(周末请到我家来玩。)一次周末,这个教授寂寞无奈,就想起前几天这个日本朋友对她的“邀请”,于是给那个朋友打电话。以下是他们俩的对话:
(43)中国人:明日お邪魔してもよろしいでしょうか。(明天我来府上打扰一下方便吗?)
日本人:ああ、そうですか。明日はちょっと~、ごめんなさい、息子一家が帰ってくるので…(啊,这样啊。明天有点……,很抱歉。因为孩子一家要回来……)
这个日本人的“邀请”显然没有诚意,于是违反了质量准则。我们也不能说这个日本人虚情假意。在日本社会,很多人通过这种方式表示礼貌,以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不要以为这种现象为日本独有。现代中国社会也有这类现象,我们来看看一个海归博客中的一段话:
(44)那日,刘立带我赴一饭局。席间有一袁姓者,此君虽说身价数亿,言谈举止却儒雅有加,颇似学者。他说他曾在纽约的森林小丘住过,就在奥斯汀街那家著名的匹萨店对面。这让我顿生他乡遇故之感。分手时袁君又说,九兄,过两天请你吃饭,咱再聚。我喜出望外,连声称诺。两天后没动静,再两天仍无消息。我问刘立何故?刘笑翻,哈哈哈,你太傻了。说过两天请你吃饭,只要没定时间地点就是人走茶凉,跟您拜拜呐,您还真等呀?我面红耳赤,恨不得找个地缝儿钻进去。(新浪博客,2010-3-6)
碰到类似上述情况,我们一定要根据语境,准确判断说话者的真正意图,否则,或使自己尴尬,或使自己失望。
总之,到底什么样的表达才是礼貌的?这个问题很难一言以蔽之。礼貌与否,要考虑谈话双方之间的关系,有时要看特定的语境,还要考虑不同民族对礼貌的理解。
3.3礼貌原则的冲突
礼貌原则的冲突是指礼貌原则中各准则或次准则在同一话语中可能发生冲突。例如:
(45)——你这手字写得真漂亮。
——不,不,你过奖了。
如果答话人的字的确写得很漂亮,答话人为了遵守谦逊准则,他只好违反一致准则。反过来,答话人如果要遵守一致准则,他只得说“是的,我的字的确还可以”之类的话,这时他就会违反谦逊准则。例(45)反映了谦逊准则与一致准则之间的冲突。
再比如:
(46)——日语比较难学。
——是的,不过词汇比较容易记。
答话人前半句说“是的”,这遵守了一致准则,不过后半句又表达了与说话人不一致的看法,于是违反了一致准则。这是一致准则内部的冲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