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装修费是资产还是费用

装修费是资产还是费用

时间:2024-09-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让我们以装修费为例进行资产与费用关系的讨论。◆资产就是未来的费用。当期买入100万元的办公设备,这是资产;使用期5年,在未来的5年中每年产生折旧费20万元,这是费用。固定资产交付使用后,第三年产生的利息费用,则费用化,第三年的利息42万元,计入财务费用,而财务费用是当期就算作公司的费用。大修是可以进行资本化处理的,大修费用不必全部计入当期损益,可以摊入后面的受益期间。

案例7.3告诉我们,很多被称为“费用”的实际上并不是费用,而是“资产”。让我们以装修费为例进行资产与费用关系的讨论。

案例7.6

2012年年初,Z公司买入面积为1000平方米的办公室,当年共花费100万元装修费。同一年买入办公设备100万元,预计使用寿命5年。

100万元设备计入公司固定资产,分5年折旧,每年计提折旧费20万元。100万元装修费用应该如何处理呢?是全部计入Z公司2012的费用中吗?假设100万元全部计入2012年费用,当期的利润表会表现出很多的费用,利润就会减少,甚至可能是负数。但是常识告诉我们,装修的受益期是未来的三至五年,这一点与固定资产类似:一次性付款,未来长期受益。

根据权责发生制的原则,不应该以付款期间作为计入费用的时间标准,而是应该根据受益期进行判断和分摊。所以,装修费用在发生时并不全部计入费用,而是先计入一个资产性质科目,在未来的受益期进行分摊,类似于固定资产的处理。

一、资产和费用有什么区别

资产和费用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资产就是未来的费用。当期买入100万元的办公设备,这是资产;使用期5年,在未来的5年中每年产生折旧费20万元,这是费用。

◆“费用”也可能是资产。当期受益的费用是“费用”;未来受益的费用是“资产”(如案例7.3和案例7.6)。

◆资产在转化成费用的过程会使资产的价值慢慢减少。如案例7.6中第一年后,折旧费20万元,固定资产的价值就变成80万元。

二、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

计入资产的装修费用支出在会计上被称为资本性支出,这种处理方法称为资本化。计入当期费用的支出在会计上被称为收益性支出,这种处理方法被称为费用化。

会计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与本会计年度相关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予以费用化处理,计入当期利润表;凡支出的效益与未来几个会计年度相关的,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予以资本化处理,先计入资产类科目,然后,再按所得到的效益,分期转入适当的费用科目。

资本性支出应该符合什么条件呢?

◆该项支出的使用期间大于1年。

◆该项支出在未来为企业带来益处。

◆该项支出应该符合重要性原则。

很多企业需要使用模具来生产制造产品。购建模具属于资本性支出还是收益性支出呢?两种情况都有可能,主要看模具的使用期间,就是上述的第一和第二条标准。有些模具生产的产品比较稳定,使用期大于一年,属于资本性支出,可以按照固定资产来处理;有些模具生产的产品升级换代比较快(如生产手机的模具),使用期也就是三四个月,不符合第一条标准,应该属于收益性支出,费用在当年就全部在利润表消化掉了。

重要性原则:如果金额不大,即使按照前两条原则应该资本化的,也没有必要资本化,应当进行费用化处理,计入当期损益。比如公司花200元买了一个激光笔,按照第一条和第二条标准应该符合资本化的条件,计入固定资产,但是因其金额太小,不值得按照固定资产来管理。而金额大的业务必须慎重划分资本化和费用化,金额大也未必就意味着一定须资本化处理,如前面提到的使用期限短的模具。

资本性支出计入资产负债表,在未来的多个期间再通过摊销或者折旧进入利润表。收益性支出计入利润表,全部金额在当期发生,会减少利润;如果把应该费用化的支出资本化,当期的利润就会变大,粉饰经营成果,不过要多交企业所得税。如果把应该资本化的业务费用化,可以减少当期利润,少交所得税。但是利润表就较难看。

三、关于资本化和费用化的几个典型案例

案例7.7

A公司需要1000万元建造厂房,除了自有资金400万元,另外在2011年1月1日向银行借入3年的长期借款600万元,利率7%。厂房从2011年1月初开始建造,历时2年,2012年12月底完工。

为了构建固定资产而产生的借款利息费用可以划为资本性支出,计入固定资产价值,随着固定资产进行折旧。

在案例7.7中,只有第一年和第二年的利息费可以进行资本化:600万元×7%×2年=84万元,与1000万元建造费用一起构成固定资产1084万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后,第三年产生的利息费用,则费用化,第三年的利息42万元,计入财务费用,而财务费用是当期就算作公司的费用。

案例7.8

B公司是一个高科技企业。2012年花费500万元研发一种新型手机。会计人员认为在研究阶段花费为100万元,在开发阶段花费为400万元。

“研发”在词典中是一个词,在会计准则里把研发分成两个阶段——“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在会计上的主要的区别在于研究阶段是作为“费用化”处理,而开发阶段是作为“资本化”处理。

可是研究和开发到底有什么区别?应该如何划分呢?

◆目标不同:研究阶段一般目标不具体、不具有针对性;而开发阶段多是针对具体目标、产品、工艺等。

◆对象不同:研究阶段一般很难具体化到特定项目上;而开发阶段往往形成对象化的成果。

◆风险不同:研究阶段的成功概率很难判断,一般成功率很低,风险比较大;而开发阶段的成功率较高、风险相对较小。

◆结果不同:研究阶段的结果多是研究报告等基础性成果;而开发阶段的结果则多是具体的新技术、新产品等。

从上面的几点不同可以看出,研究不一定能够产生结果,不符合资本化的条件“在未来为企业带来益处”,所以应该费用化处理;而开发阶段比较接近成功,会有新技术、新产品等产出物,符合资本化的条件,把支出与未来的收益进行配比,能比较准确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

不过,难以否认的是,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划分具有很大的主观性,企业很有可能通过人为划分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来进行利润调整或者避税。

案例7.9

C公司花费了55万元进行设备的大修,设备的原值是100万元,预计可以使设备的使用年限延长2年。

在财务的概念里,大修并不是普通的概念。大修必须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①修理支出达到取得固定资产时的计税基础50%以上。

②修理后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延长2年以上。

案例7.9中的大修同时符合这两个条件,属于财务意义上的大修。大修是可以进行资本化处理的,大修费用不必全部计入当期损益,可以摊入后面的受益期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