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金融脱媒产生的原因

金融脱媒产生的原因

时间:2023-09-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金融脱媒的表征现象来看,不难发现其背后的动因是资本逐利。很多学者认为,政府的政策导向作用也是金融脱媒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这种情形下,较为有效的办法便是让具有专业优势的金融中介代替个人来参与市场交易,从而节约参与成本。

从金融脱媒的表征现象来看,不难发现其背后的动因是资本逐利。一方面,资金需求方总是追求更小的成本;另一方面,资金供给方总是追求一定风险下更高的收益。因此,随着金融市场不断发展和完善,市场成本不断减少,就会导致金融脱媒。例如20世纪60年代,美国金融脱媒的原因就在于市场利率高于存款机构的存款利率;而在1987年股市暴跌前,证券市场一片繁荣,而银行融资却流程繁杂、成本高昂,导致直接融资比例大大增加。此外,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也对金融脱媒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以往需要通过银行中介完成的项目如今很容易就可以找到交易对手,信用评级、交易风险等信息也变得更为廉价且易于获得。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使金融中介的部分职能被金融市场所取代。

很多学者认为,政府的政策导向作用也是金融脱媒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罗尔多斯(Roldos,2006)的研究表明,加拿大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金融脱媒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对银行法案进行了修订。丹(Tan)和吴(Goh,2007)通过研究发现,马来西亚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金融政策转向以市场为主导,从而推动了该国的金融脱媒进程。[1]在2006年的“金融脱媒环境下商业银行的运营方式”论坛上,学者也普遍认为,政府对我国经济转轨阶段的金融脱媒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很多发展中国家,金融压抑也是导致金融脱媒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由于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货币政策及货币调控主要通过对银行信贷的调节和控制来实现。在政策紧缩时期,银行的信贷规模可能无法满足整个社会的融资需求,导致融资结构失衡。在我国普遍存在的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就突出体现了商业银行信贷与小微企业无抵押品的融资需求之间的结构性失衡。另一方面,一些国家的银行存款利率长期低于通货膨胀水平,居民收入增加导致投资意愿超过储蓄意愿,这些都使银行存款来源不断萎缩。此外,由于市场中大量的金融需求无法通过正规的金融渠道得到满足,于是催生了“地下金融”和“影子银行”,导致了一种较为扭曲的金融脱媒现象。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金融机构日益提升的创新能力,也对金融脱媒起到了促进作用。吴清(2003)认为,金融创新,尤其是金融技术方面的创新提高了消费者的自动性和自助性,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个人对金融中介的依赖,导致金融脱媒。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交易者可以通过更多途径更加便捷地获取各种市场信息。他还进一步指出,虽然金融机构仍然发挥信用中介、风险分散与承担等方面的传统职能,但金融机构的经营环境已发生较大变化,忽视创新的金融机构将在激烈的竞争中惨遭淘汰。[2]

1.从传统金融中介理论解释金融脱媒

在传统金融中介理论的代表人物格利和肖看来,从借款人那里买进初级证券,并给贷款人发行间接证券表示其持有资产,是金融中介的主要职能[4]。在这一过程中,相较于大多数个人贷款者,金融中介可以通过规模经济效应,实现更低单位成本的投资。此外,金融中介不仅可以通过多样化分散风险,还可以通过调整期限结构最大限度地减少流动性冲击。从整个社会来看,金融中介可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增加资金的社会价值。

传统金融中介理论强调了金融中介与证券市场之间的竞争和替代关系,而交易成本是产生这种竞争和替代关系的根源。在交易技术还不发达的时期,金融中介可以利用技术上的规模经济降低交易成本。但随着交易技术的不断进步,在降低交易成本方面,金融中介的优势正在减弱,因此出现金融脱媒。

2.从现代金融中介理论解释金融脱媒

(1)金融中介:缓解信息不对称。现代金融中介理论引入了信息经济学以及交易成本经济学,在市场不完全的前提条件下,强调借款人和贷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并证明在一定条件下金融中介能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在资产方面,金融中介可扮演代理投资者和监督人。在没有金融中介的情况下,贷款者可能难以准确了解投资项目的相关信息(预期收益和风险),这种事前的信息不对称会产生逆向选择问题,即“差”项目的所有者会积极进入金融市场融资,而“好”项目的所有者将排除在外,只能进行内部融资。当然,“好”项目的所有者可以通过“发送信号”的方式将自己与“坏”项目的所有者区分开来,但这种信号发送往往成本较高。戴蒙德(1984)提出贷款者委托金融中介对借款者进行监督,是解决信息不对称产生逆向选择问题的有效方法。金融中介凭借其规模经济和专业优势,更容易搜寻和鉴别好的投资项目,并且能将成本分散给众多投资者,避免各个贷款者分别监控的高成本,大大降低交易成本。

在负债方面,金融中介的作用是为客户提供流动性。戴蒙德和迪布维克(1983)指出金融中介为存款人面临的流动性冲击提供了保险,让他们在最需要资金的时候能够进行消费。本其文格和史密斯(1991)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为,金融中介可以起到“流动性蓄水池”的作用,为投资者的非预期流动性提供保险。由于投资者面临的流动性冲击不会同时发生,所以金融中介可以利用大数定理,使其比单个投资者面临更小的流动性风险。

现代金融中介理论相比传统金融中介理论,对成本的认识更为具体和多样,即强调事前的搜寻成本,也强调事后的监督成本。金融中介在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时,其优势仍体现在规模经济对成本的降低。意味着当市场不断完善,信息不对称程度有所降低时,金融中介在降低成本方面的优势也随之减弱,因此资本市场对金融中介的替代作用也会增强,产生金融脱媒。

(2)金融中介:降低参与成本。艾伦和桑托莫罗(1998)提出“参与成本”概念,他们认为参与者在学习金融知识的过程中需要花费固定的成本,同时还要支付日常监控与关注市场的边际成本。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单个投资者参与市场所消耗的时间会带来更高的机会成本。在这种情形下,较为有效的办法便是让具有专业优势的金融中介代替个人来参与市场交易,从而节约参与成本。

参与成本为理解金融脱媒提供了一个不同视角的解释: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降低了交易成本,但是投资者的参与成本却在增加,而基金代理投资可以有效降低参与成本,分流一部分银行储蓄,从而导致银行层面出现脱媒。

(3)金融中介:功能观的解释。功能观进一步丰富了现代金融中介理论,同时也为金融脱媒提供了新的解释。功能观认为,金融体系是依据经济中的功能需求寻找实行这些功能的最优金融中介。当金融市场还不发达,其他非银行中介还没有出现时,银行在全社会的资金融通中占统治地位。随着保险、基金等非银行金融中介和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当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金融通效率超过银行和直接融资时,就会出现银行层面的脱媒;当直接融资的效率高于银行和非银行金融中介时,就表现为整个金融中介层面的脱媒。[5]

[1]梁彩虹.金融脱媒研究文献综述[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14(3).

[2]吴清.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金融创新及金融脱媒[J].财贸经济,2003(1).

[3]宋旺,钟正生.理解金融脱媒:基于金融中介理论的诠释[J].上海金融,2010(6).

[4]初级证券包括非金融部门发行的一切债务和股权;间接证券就是金融中介的债务发行。

[5]宋旺,钟正生.理解金融脱媒:基于金融中介理论的诠释[J].上海金融,2010(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