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中张晓玫教授等充分地阐述了区块链技术产生的意义:那就是大幅度下降了信用生产的成本,下降到可以为大数据确权,让大数据可以变成个人的资产。本书的主编之一韩锋和周子衡教授在数次讨论之后,更加明确了区块链技术在互联网新经济理论框架下的财富意义。
周子衡作为中国经济学者,深耕于互联网经济现象的研究,总结出了一套原创、逻辑完整的新经济理论。他的新经济体系最核心的观点是:新经济未来将以从生产大爆炸到交易大爆炸的转变为标志。
周子衡认为现代经济的分水岭是大萧条。大萧条标志着什么?标志着大生产给人类社会带来一个全新的危机。经典经济学的基本出发点是资源稀缺,在“一切资源都是稀缺的”这一假设条件下,经典经济学必须反复研究稀缺的资源、稀缺的产品:如何使生产更有效?如何进行合理的分配?在人类社会未进入大生产之前,人类的发展史可以概括为与各种资源稀缺做斗争的历史。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人类社会基本属于“靠天吃饭”的状态,生产只能在某些固定的地域和条件下进行。对于粮食生产,气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气候灾害可能一下子让我们一年的辛苦耕种付之东流。所以在人类历史上几千年的时间里面对的最核心的经济问题就是“稀缺”。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代,“大生产”开始改变局势,实现了人类的跨越。一切科技的创新和社会的生态都围绕着“大生产”进行。首先得到解决的是动力问题——人们开始使用蒸汽机、电力,然后是生产模式的改变:流水线极大地提高了工人效率,实现了24小时不间断生产。这个逻辑贯穿于城市发展的始末,像火车、轮船等交通工具也服务于此。所有的社会资源,如原材料、能源都向生产部门汇集,以提高生产效率;银行向大企业贷款,为大生产服务。所以,大生产基本上就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人类社会的标志性特征。
这就决定了民众扮演的角色,也决定了储蓄和消费的意义。储蓄是为大生产服务的,储蓄的钱是大企业获得货款的来源。过去一般民众对于个人贷款几乎没有概念。消费则是购买大生产下所制造的产品,这是消费者的天职,所以消费者过去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大生产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一个典型业态或思维,工业时代的核心就是要提高生产效率。
为什么说大萧条是现代经济的一个分水岭呢?因为当社会资源完全向生产汇集,消费者没有经济资源,交易难以跟得上生产时,越来越多的产品将生产过剩,最终只能销毁。消费者购买力的有限性,最终导致整个经济断裂,经济无法周转,使得生产出来的东西只能销毁。大生产把社会上一切经济资源都吸收过去,大萧条则是典型的大生产走到尽头的形态,对整个经济生态是一种破坏。简而言之,大生产的思维逻辑最终导致了经济的大破坏。
而互联网经济的出现却在颠覆这个传统的逻辑。最根本的颠覆在大交易。过去交易的特点决定了它不可能跟得上生产,交易受时空、参与者等因素的限制,导致传统交易的不足。但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状况。交易量的急剧爆发最典型的体现是我国的“双十一”“双十二”。这原本只是商家推出的促销手段,但交易的状况却完全可以用疯狂来形容,如天猫2015年“双十一”一天的销售额达到了惊人的912亿元(如图5-1所示)。[1]
图5-1 2009—2015年天猫“双十一”交易量
原来很多人认为这不正常,完全是短期行为,一种非理性行为,但周子衡认为这是正常的:这是经济生态上交易超越生产的一次标志性事件。大交易与大生产一样,可以24小时进行,不分时间、不分场合,没有任何时空限制。
所以,周子衡认为:从生产大爆炸到交易大爆炸,是互联网经济的主要特征。
[1]数据来源:《2016—2022年中国电子商务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