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假如今天买入的股票涨停,第二天直接低开甚至跌停,这算是成功还是失败?
或者买入后确实连续上涨,但高点没卖又跌下来不盈利,这一次操作算是成功还是失败?
又或者某人一段时间确实盈利不少,但不久又把原来的盈利归还给市场甚至亏损,他算不算有真功夫?
或者使用的方法确实有胜率,但似乎有时使用同样方法又错了。比如有人特别注重量,认为主力只有吃了货才能拉升,所以都是找有量的股票介入,甚至派生出第一个涨停不买、第二个涨停放量才介入的“绝技”,这猛一听似乎挺有道理,而且还真有几次这样的成功案例。但不用跟踪,随机挑几个案例,就能看出有很多恰恰是“一板缩量涨停安全,二板放量介入冲高回落”的失败案例。那么,这算是真功夫吗?
金融市场的宏观随机波动性使得任何人在任何点位介入都有赚的时候。任何方法只要存在一定的逻辑合理性,总有蒙对的时候,那么,能说这是真功夫吗?
1.判断一个人真实投资水平的误区
在投资市场上,真正的投资高手极少。造成这种局面,除了多数投资者无法正确认识投资这一因素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正确判断一个人的真实投资水平不容易!以下列举几个比较普遍的误区:
(1)以一个较短时期的收益水平判断投资水平。在金融市场上,往往是多数人在赌博,少数人在投资。在较短时间周期内,赌博的比投资的不仅赚得快,而且赚得多。这种情况很类似赌场的情形:总有一些人运气好,发大财。
(2)只看收益率,不看收益来源背后所承担的风险水平。不少人简单地拿收益率来判断投资水平 。同样的收益率,由于其所承担的风险不同,无法简单地进行比较。例如,一个人不加杠杆赚了50%,另一个人加了一倍杠杆也赚了50%,两个人承担的风险显然不一样,如果认为两个人的投资业绩一样,显然不科学。比较科学的方式是衡量两个人的风险调整后收益。
(3)认为预测水平高是投资水平高的体现。许多人把预测水平与投资水平划等号,谁能准确预测行情,就相信谁。
事实上,中短期的市场行情是无法预测的。对长期的市场行情,虽然也无法准确预测,但可以有一个非常高的概率判断,只是这种判断对中短期操作没有多大意义。
金融市场之所以无法预测,最主要的是因为金融市场不是大自然,其规律并不像自然规律那样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市场及市场中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受到无数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得人的预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反过来,如果一个人可以准确预测市场行情,那么没多长时间,全世界的钱就都是他的了,而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出现的。所以,从反证这个角度也可以轻易得出“市场不可长期预测准确”这一结论。
2.股市真功夫的内涵
有点股龄的股民可能会有这种体会:一段时间被某“大神”极其精准的研判折服,或拜入门下,或把账户交给其打理,或跟着操作,但只要跟踪一段时间,基本以失望告终,发现根本没有想象的那样神奇。
除了蓄意诈骗者外,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基于金融市场的极端随机性。这个随机性意味着两点:(1)任何方法都有蒙对的时候;(2)任何方法都有用错地方的时候。
而笔者以为,任何流派或方法放在一个长周期下,最后的复合收益率基本是一样的,而这个长周期下的复合收益率,巴菲特、索罗斯已经以其天才级天分和独特资源告诉了我们答案:年复合收益率很难超过30%!
这个结论可能让人沮丧且不服:不要说别人,就是自己,似乎也有过一年数倍甚至一月翻倍的惊人战绩,怎么可能只有这么点收益率呢?
请注意两个限定词:“长周期”和“年复合收益率”。
有些人确实也认真研究出了一两种方法,但很难确定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时候禁用。而是基本不分地点和场合的无条件使用,依靠该方法成功的收益基本在最后被滥用时回撤掉。
而即使研究出某个高效盈利方法的适用条件,但一段时间的高收益得益于小资金和短周期——只要你玩的时间越长,资金量越大,最后的年复合收益率就越接近这个极限。
所以,“赚钱了”不一定就是硬道理,要看能否用同一套逻辑持续大概率地赚钱。千古之胜取于理,一时之胜取于力。笔者以为,只有搞清楚股市运行的内在规律,才是持续盈利的根本之道。艺高才能胆大,没有精纯技术体系保障的胆大是运气和“傻大胆”,盈利也不可能持续——一个交易思路不清晰、逻辑体系不统一的操作者,怎么可能稳定、持续地盈利呢?
有人说,炒股不是科学而是艺术,没法搞得太明白。但艺术是科学的升华和个性化,没有基本逻辑做基础的艺术是涂鸦。
而在如何学习真功夫方面,一些人又进入另一个怪圈,认为有真功夫的人不会出书或者办培训,比如现有资金近40亿美元的美国交易员保罗·都铎·琼斯出过书吗?
但他们中一些人的行为又自相矛盾——既然认为还没隐居的都不可能是高手,又到处加群干什么呢?不如躲在家自修自悟。
当然,他们骨子里也许是在幻想靠一些小恩小惠使自己成为那个被高人看中的有缘人,免费得到真传,但要是高人连这点小把戏都看不明白,你不担心他的智商吗?这智商琢磨出来的东西还有学习的价值吗?
产生以上怪圈的根源是把问题绝对化了,认为股市只有两类人:混沌未化的“菜鸟”,顿悟得道、不食人间烟火的“高人”。
禅学既有“明镜非台”慧能式的顿悟,也有神秀“时时勤擦拭”的渐悟,而按照佛学观点,慧能的顿悟是因为前几世不断渐修积累而在这一世的开悟,并不是不修不炼就能天成的。
同理,股市学习过程也一样,水平是分等级的,有的人悟的多一些,有的人悟的少一些。在悟道过程中,有些人会对自己的学术思想水到渠成地做个总结,这些总结客观上为后学者提供了研究思路,减少了探索者的弯路——如《六祖坛经》就是六祖慧能开启学者智慧过程的一些案例,但最后的顿悟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交易体系——这些培训、交流都是帮助你的过河之船,只有自己用经验领悟和历练出来的东西,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天下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成功的方法最后一定是独特的、最适合自己的。
而且就笔者看来,任何天才在金融市场上都不过是盲人摸象,哪有真正顿悟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能写出书的人,基本是有自己交易体系和思路的,比绝大多数散户强得多。
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书是为了打品牌、拉客户、带群、代客理财,这类一看就明白,不需要教你怎么鉴别。
什么才算是股市真功夫?笔者认为有以下两点:
(1)主观上,教授者教的就是自己在使用并真心认可的方法。如果连自己都不认可,显然是蓄意诈骗。
(2)客观上,该方法历史验证具有较大成功率,且战绩或理论体系高于市场现有平均水平。
3.练就股市真功夫的思维体系
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思维体系建立探索的理论呢?以下扼要阐述几个原则:
(1)不能用一个随机事件的结果去预测另一个随机事件的结果。
对一个有50%概率的问题,就算凭空猜测,也会有连续猜对的时候。不能用事后的资料来说明当初应该怎么做,关键是看“当初”我们掌握了什么资料,有没有理由作出正确的选择。关键在当初能做些什么,能否提供这样的理由,而不是对它事后的观察。
也不能心里先定了某个趋势再去找证据——股市有足够的理论事后解释所有现象。
比如,有人曾在2016年3月23日买入西部证券,认为放量涨停是启动一波新行情的标志。但出货时也是放量的,凭什么就说是启动新行情呢?
经追究后对方说出了心里话:他心里先默认了要开启一波新行情,所以即使是缩量涨停,他也会找出缩量说明控盘良好的根据。
同理,如果认为要下跌,缩量涨停又可以解释为跟风盘不足,主力自拉自唱。后面证明该股横盘震荡后下跌。见图5-2、图5-3。
图5-2
图5-3
(2) 一个有效的理论分析方法必须在原理上与其研究对象有关,其结论必须具备原理上的合理性,必须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必须像一件实用工具一样,给人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必须立足事前所能掌握的资料,并且在使用上切实可行,“事后诸葛亮”式的批判毫无意义。
也就是说,要具备原理上的合理性、实践上的有效性、操作上的可行性。
例如,交易成功的关键是始终坚持正确的交易系统,而建立正确的交易系统其实就是一个无限接近的过程,这个说法只是把原来无解的问题换成了另一个无解的问题。
(3)以下几种分析方法会让你误入歧途:
①机械使用K线组合,根据短期K线组合就做出顶部或底部结论,结果必然是追涨杀跌。
②使用单一技术分析方法,不用基本面和其他技术分析方法验证。
③使用历史图表资料,不加现实分析,认为历史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历史高价区放空交易,在历史低价区买入交易,结果一般都输得很惨。
比较正确的思路是:从宏观基本面分析入手,分析判断市场价格走势,得出结论,再用技术图表分析验证,若两者一致,则制定交易计划;若基本面结论在图表上得不到支持,则坚决放弃交易计划。
迄今为止,技术分析仍然停留在凭借主观经验、主观判断下结论阶段,把技术分析定位在经验总结,几乎找不到对于某个理论、方法的论证,似乎它们天生如此,几乎随口就杜撰出一个“理论”,不需证明。
例如,为什么RSI 大于70超买,小于30 超卖?为什么金叉是买进,死叉是卖出?
三板成妖,有三必有五,有五必有七?——请问:忘记“温州帮”了吗?这样的反例比比皆是,真不知创立这个绝招的“大神”凭什么敢用“必”这个字?!
而且,假如有三“必”有五,有五“必”有七,那为什么不直接说“有三必有七”呢?非要再搞个形式上的三段式逻辑,多此一举?
我们再简单推想下:是不是可以用软件做个算法,连续三个板的股票直接无脑杀入,坐等赚到4个板后卖出?因为你既然敢动用“必”字,自然是极大概率模式?那我们还傻乎乎地学习、研究什么呢?
本书第一篇已经告知:盈利模式必有障碍,不可能存在无条件的大概率无脑买入法,都是在一定条件下的特定产物。所以,该“秘诀”几乎不用查看历史案例,就知道肯定是以偏概全的江湖理论。
图5-4就是上述理论的反例之一。这样的反例数量还不少,理论上,应该是五五对半开。
图5-4
“新高之后还有新高,只到不再新高”这话不就是在逗人玩吗?
“一板不进,第二板放量再进”——你看看多少二板一放量就是寿终正寝的?
“妖股必有一字板”——什么时候出一字板?是开始还是过程?
诸如此类“理论”“规律”,几乎用简单的历史案例就能证明其对错参半,更不要说有什么必然内在逻辑了。
那么,能否用实践检验呢?由于价格一定程度的随机性,仅仅靠抛硬币正反面验证还有50%的“成功概率”,什么方法都有“蒙对”的时候。
那么,是不是西方技术分析方法不适合中国市场?但既然技术分析有效的一个前提是:市场包容、消化一切,怎么就偏偏包容不了中国的特殊国情呢?
实际上,这是一个如何区分“原理上的谬误”与“实践中的偏差”问题,如果一个方法在原理上是错误的,那么即使一次碰对了,也不应当作为有效的方法。反之,如果一个方法在原理上是正确的,即使某一次失败,比如突发因素干扰,也应当被运用于实践。 而且,除了极少数几个突出点,只要你在市场上“活”得足够长,在任何一个时点买进或卖出,都有获利机会。可见,仅仅依靠买进或卖出后价格变化引起的浮动盈亏来判断买卖行为是否正确,是不可行的。
验证技术分析方法的有效性只有一种方法:从原理上论证技术分析是否具备通常所说的功能,理论问题必须从理论上解决。然后,历史案例具备大概率正确性。
正确理论的不完美性和动机就是为了忽悠性质绝对不同的两个概念:前者经过努力能不断进阶正确,后者再努力也是布朗运动,时灵时不灵。
4.判断一个人真实投资水平的标准
如何判断一个人的真实投资水平?以下几个标准供参考:
(1)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周期内,其年复合平均收益率水平。这个时间周期,至少要跨越过一个完整的牛、熊周期。特殊情况下,时间还要拉长。比如,股市如果在过去10年一直是牛市或熊市,缺乏一个完整的牛、熊周期的检验,则不足以作出准确的结论。
即使如彼得·林奇担任基金经理期间,美国股市总体上一直保持着牛市的状态,彼得·林奇的投资实践没有经过残酷熊市的考验,他取得的业绩尽管辉煌,但代表性还略显不足。
如果这个较长的投资周期既经历了牛市,也经历了熊市,其年复合平均收益率大幅超越大盘指数,则初步断定此人有一定水平。
当然,如果他能判断出牛、熊,牛市满仓,熊市干脆空仓,更是高手。
(2)投资收益的稳定性。极端来说,如果一个人在10年的投资周期中,前9年都亏损,独独在第10年大幅盈利,平均下来复合收益率可能不错,但这样的投资水平是有问题的,极有可能他第10年的收益具有偶然性,前9年才代表其真实水平。
一个人投资收益的年稳定性越强,说明这个人控制风险的能力较强,而风险控制能力是一个人投资水平非常重要的一个考量因素。
(3)极端市场中的风控水平。金融市场上偶尔会发生一些非常极端的事件。在绝大多数市场环境下,可以取得非常不错的成绩,但在极少数非常极端的市场环境中就翻船了,破产了。这说明其投资体系中存在严重缺陷。
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t,简称LTCM),由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来领衔管理,在最初几年都赚得顺风顺水,后来遇到俄罗斯卢布贬值的小概率事件,未能经受住考验而破产。如果一个投资人无法经受住极端市场环境的考验,之前赚得再多,最终都是一场空。
简言之,只要没有彻底离开这个市场,成功就没有毕业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