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的精髓在于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科学研究,科学研究要做到有所发现、有所进步、有所前进。
我将自己的创新心理学思想以及对心理学发展有一定的重要学术意义与实践意义的研究成果记录如下:
一、“文化大革命”中坚持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学科,并坚持心理学研究(1969年)
中华人民共和成立后心理学的发展历经艰辛曲折,曾经被定论为伪科学,遭到批判与不公正的待遇。
“文化大革命”中,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被砸烂,高等学校的心理学教研室停止了一些心理学课程,实验室被拆毁,甚至烧毁心理学图书和刊物。广大心理学工作者被迫改行,有的下乡劳动,有的更遭受残酷迫害。十年“文化大革命”使中国心理学学术研究几乎处在停滞状态,我国心理学遭受了灭顶之灾。在这样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我坚持认为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学科,应该继续进行研究。我于1969年写了一篇开展心理学十四项研究的报告。
我认为心理学发展存在一些问题,这是改善和加强的问题,而不是取消的问题。
心理学历来存在争论,关于它的学科性质就有自然科学性质、社会科学性质和中间科学性质的说法,这是很正常的。不管是什么学科性质,反正它是科学,那就要进行研究。我觉得一个科学工作者,首先要有科学精神。中国科学院建立心理研究所是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的。
二、发表心理学论文(1972年)
“文化大革命”中由于我坚持进行针刺麻醉心理学问题的研究,于1972年在第一期《河北新医药》上发表了关于心理因素(感觉相互作用、暗示)对痛觉感受性作用的实验报告。这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撤销后心理研究所的工作人员第一次在国内的公开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也可能是中国心理学界最早发表的心理学论文。
在当时整个心理学界停止研究的状态下,我借着当时的针刺麻醉是周恩来总理亲自支持和关心的国家重点课题的有利形势,抓住时机发表论文,传递一个信息,那就是心理学还是存在的,还是有用的,心理学不是伪科学。
三、在全国性学术会议上做学术报告(1972年)
1972年10月,卫生部在上海举办全国针刺麻醉学术讨论会,我被卫生部邀请在大会做专题报告,报告的题目是《精神因素在针刺麻醉原理中的地位与作用》。这是当时中国心理学界的心理学工作者第一次在全国性的学术会议上做大会报告,对在学术界宣传心理学的作用有一定的影响。它实际上证明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心理学的研究是必要的。
当时全国的学术会议基本没有了。全国针刺麻醉会议也是借着周恩来总理支持、关心针刺麻醉的研究的有利形势召开的。我是卫生部特别代表,在针刺麻醉全国会议上做专题报告说明国家的有关部委还是承认心理学存在,承认心理学是有用的。
四、科研成果(1973年)
经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所院级评审批准,我负责的“针刺麻醉临床心理的规律研究”被评为1973年中国科学院重要成果,并在1973年中国科学院重要成果展览会上展出。这对宣传心理学存在的必要性与心理学的作用,对鼓舞我国的心理学工作者有一定的影响,也预示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是取消不了的。
五、心理学界重要的研究成果(1976年)
1966~1976年,针刺麻醉心理学研究的成果经心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评审,被评为中国科学院1966~1976重要研究成果,并在中国科学院1966~1976重要科研展览会上展出。这个工作是由我负责进行的,持续十年。现把当时该研究成果的内容重点摘录如下:
几年来,在北京妇产医院等有关单位协助和支持下,对2000例针刺麻醉病员侧重从心理学方面,对针刺麻醉原理某些专题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成果,为全面阐明针刺麻醉原理提供了某些依据。有些实验结果已在临床上推广应用,同时为提高病员的针刺麻醉效果服务,在书刊报纸上发表了十余篇报告。
(一)心理因素在针刺麻醉中的作用
我们比较系统地从临床与实验相结合上,对心理因素(对针刺麻醉的认识、情绪、配合等)在针刺麻醉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1)心理因素是影响针刺麻醉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针刺麻醉穴位对人体产生的整体性生理作用是针刺麻醉的物质基础。在这个基础上,人的心理因素在针刺麻醉全过程中是起能动调节作用,积极的心理状态能够提高针刺麻醉效果,消极的心理状态能够降低针刺麻醉效果,充分发挥医务人员与病员的积极性,针对性做好针刺麻醉病员的思想工作和心理转化工作是不断提高针刺麻醉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
(2)心理因素在针刺麻醉中的作用是针刺麻醉原理的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针刺麻醉的生理作用与心理作用的能动调节有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
(3)夸大心理因素在针刺麻醉中的作用是错误的,否认心理因素在针刺麻醉中的作用也是违背唯物辩证法的。
这项工作为全面阐明针刺麻醉原理和不断提高针刺麻醉效果提供了某些依据。
(二)针刺麻醉对皮肤感知觉的作用
我们在不同针刺麻醉条件下,比较系统地进行了针刺麻醉对某些皮肤感知觉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针刺麻醉不仅对痛觉而且对触觉、压觉、定位觉、空间辨别觉、温觉都有改变,这为针刺麻醉对机体的作用提供了新的事实,提示针刺麻醉作用原理作用方式之一,可能是“感觉相互作用”原理,提示针刺麻醉可能是对整个大脑皮层的皮肤分析器发生作用。
在研究针刺麻醉对皮肤感知觉的作用的过程中,不仅发现了针刺麻醉能提高痛阈,而且在研究过程中我还提出了一个痛觉研究领域的新概念,叫作“痛余觉”,指的是痛觉刺激物离开皮肤后用手轻摸还感觉疼痛。我在研究中发现针刺麻醉也具有降低人的痛余觉的作用,而且痛余觉低的人,伤口恢复得快;痛余觉高的人,伤口恢复得慢,从而提示:痛余觉现象和感染程度可能有相关性。
(三)针刺麻醉效果的术前预测
针刺麻醉临床实践表明,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在深入针刺麻醉临床的基础上,总结了针刺麻醉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针刺麻醉的效应,二是病员的痛觉特点,三是病员的精神因素。几年来,我们先后使用了五十多项预测指标,按照指标,第一有一定程度的预测准确性,第二力求简便易行,使预测工作立足于农村、基层和战备的需要这两个要求,并做临床筛选与比较,确定了针刺麻醉的两点阈限的改变、耐痛阈、情绪状态分别作为影响针刺麻醉效果三个方面的主要指标。这三个指标各自的预测准确性在80%左右,每一个指标都可在1~2分钟内完成。能够在针刺麻醉临床普及推广,初步适应了农村、基层和战备的需要。为针刺麻醉适应证提供了临床的某些依据,同时也可根据预测结果确定是否辅助用药。
(四)提高针刺麻醉效果的研究——刺激方法、电针刺麻醉激参数与针刺麻醉镇痛
我们决心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提高针刺麻醉效果。
(1)改进刺激方法:我们在祖国医学按摩疗法、灸法、熏洗疗法的启发下,在针刺麻醉镇痛的基础下引入了现代医学的电按摩和蜡疗两种技术。结果表明,在针刺麻醉作用的基础上,在适当的穴位上加以蜡的热刺激和震动刺激,可能是提高针刺麻醉临床效果的一个途径。
(2)电针刺麻醉激参数:电针刺麻醉激参数通过针刺麻醉实践。我们认为目前临床上普遍采用电针刺麻醉仪代替人工手法捻针,虽然节省了人力,但刺激时间稍长,针感就会减弱和消失,影响针刺麻醉效果。我们从中医辨证施治和针刺麻醉手法得到启示,比较系统地研究了电针刺麻醉激参数(刺激强度、频率、波形)与针刺麻醉镇痛的关系。首先在实验室进行了电针参数的筛选,把结果送到临床上检验,证明了刺激强度频率高频(切口针4.8万次/分,效果稳定)、波形—疏密波的镇痛效果好。筛选、使用最优秀的参数是不断提高针刺麻醉效果,攻克针刺麻醉三关的一个较为有效的措施。
这个展览是在现在的北三环西路45号中国科学院遥感地面站二楼的西边展厅里展出的。当时,心理研究所已经撤销了。在当时的历史形势下,开展心理学工作是有很大困难的,但我仍坚持工作。因此,心理研究所当时只有我这一项研究成果在中国科学院1966~1976十年重要成果中展览。这个重要意义是可想而知的。当时我准备这个会议展览也是仔细、认真的,是经过反复设计、反复推敲的,因为,我深知这次展览的分量,不仅是对我个人学术的肯定,更是一个所、一个学科争夺它应有的席位,争取它存在的机会,我要竭尽全力把它搞好。
六、在具有国际学术会议性质的全国针刺麻醉学术讨论会上做报告(1979年)
我的论文《心理因素在针刺麻醉临床原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经卫生部针刺麻醉学术委员会评审,认为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我于1979年6月在北京具有国际学术会议性质的全国针刺麻醉学术讨论会成果会上做了报告。这篇论文与另外两篇论文的论文摘要都收入《全国针刺麻醉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内。
针刺麻醉研究成果是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成果,使古老的中国针灸学再放异彩。这次会议从文章入选到会议报告,使我受到一次严格的国际会议规范的训练,也让我打开了眼界。
七、公开提出开展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建议——预示社会心理学在中国复兴的到来(1979年)
因为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社会学被定论成伪科学,社会心理学也成为研究的禁区,我于1979年5月31日在《光明日报》发表了《开展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建议》这篇文章,在心理学界评价很高,有人认为是中国社会心理学发展史的一个重要事件。
文章明确提出为什么要开展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研究社会心理学应该遵循的原则,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以及社会心理学要与其邻近的学科协同作战等等。
文章指出,现实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社会心理学问题,多年来成为禁区,无人敢于问津,这种情况需要改变。
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政治工作与社会心理学研究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政治工作不能代替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正如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代替自然科学的研究一样。我们暂且不去讨论社会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这里仅就一些急需社会心理学参与研究的问题,例如:科学研究上的自由讨论问题、人才的选拔与培养问题、破除迷信问题、科学研究的协作问题、领导与群众的关系问题、计划生育问题、社会风气问题,恋爱、婚姻问题,公众交通秩序问题,少年犯罪问题,青少年吸烟戒烟问题,谣言问题,工资奖金问题,晋升考核问题,传统习惯问题,管理心理问题,职业心理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研究成果对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对加速培养人才,对树立社会新风尚,对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对实现四个现代化都是非常有利的。我们研究社会心理学问题,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要为四个现代化服务,同时需要与哲学、伦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律学以及其他有关自然科学的研究协同作战。
有人设想,到21世纪,心理学可能成为领头科学。我认为,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社会心理学在其中将起着特殊的作用。
林秉贤在其所著《社会心理学》一书中指出:社会心理学在中国的复兴时期的到来是由王极盛建议开展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为标志的。“弹响了在中国大陆土地上已经沉默了30年的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前奏,这一事实是今日中国社会心理学研究者们不应忘怀的史实。”(林秉贤、许全更,“社会心理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心理学的理论研讨”,《社会心理科学》,1996年第一期)
从1949~1978年的30年,中国社会心理学处于停滞状态时期。“转机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末。1979年5月3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王极盛的《建议开展社会心理学研究》一文,预示着这门经历30年不公平对待的学科将要获得新生,两年以后呼吁引起人们的重视。1982年社会心理学开始进入创建并复兴阶段。这一年的夏天,北京心理学会首次举办了社会心理学学术座谈会,来自各地的50多名学者,就社会心理学的动向、性质、方法和其他一些理论问题发表了意见,这是中国社会心理学重建的重要标志。”(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421页)
“它推动了中国社会心理学恢复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中国社会学年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年,第188页)
八、获得中国科学院1979年重大科技成果奖(1979年)
经评审,我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和主要参加人之一的针刺麻醉的心理学研究被评为1979年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这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从1977年恢复以来获得的中国科学院成果奖,这也是对我十年多来坚持针刺麻醉心理学研究的一个肯定和鼓舞。
针刺麻醉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一直是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周恩来总理也曾多次指示要集中力量把针刺麻醉原理阐明,我始终认为心理因素是针刺麻醉原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成果是对针刺麻醉的心理学研究的一个初步总结。
中国科学院在此之前没有设立过科技成果奖,但有重要科技成果评定和展览。1979年,该项研究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重要科技成果二等奖。这是我们课题组的光荣,这也是我们心理研究所的光荣,对我的鞭策鼓舞也很大。科学研究是个复杂过程,受到异议是不可避免的,关键在于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九、提出建立中国特色的心理学体系(1979年、1980年)
1979年我在《哲学研究》12期发表了《试论我国心理学的发展研究道路》,1980年在《心理学报》第一期发表《我国心理学现代化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论》,两篇文章中都明确提出建立中国特色的心理学体系以及其特征。
文章指出,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作为指导来研究心理学,而不是用马克思主义某些言论来代替心理学的研究。世界在发展,历史在深化,如果把马克思主义对心理的论述当作终极真理,那势必要束缚人们对心理实质的深入认识。智力问题、智力测验、动机、需要、意志、性格、催眠、无意识、动物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咨询、心理卫生、心理治疗曾经多年来成为我国心理学研究的禁区。实践证明,这些问题的研究是实际所需要的,过去把这些问题视为禁区是错误的,目前这些禁区有的已经被打破,有的正在触及,有的尚无人过问。总的说来,还要解放思想,彻底冲破这些禁区。但是打破禁区并不意味着重复别人的工作,而是要付出辛勤的劳动进行重新探索,冲破心理学的禁区可以使我们从不同侧面去研究、探讨心理的实质。
实践证明,我们在心理学理论研究和实验中对创新性的理论研究和创造性的实验研究还很不够,没有自己的心理学基本观点的独特见解就很难有心理学的学术思想。我们要打破传统心理学理论观点的束缚,对此,努力创新,根据现有的心理学特点和动向以及我国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心理学的实际特点和发展要求,从基本理论、基础理论和开创心理学新的探索领域等方面,考虑选择我国心理学赶超的战略目标,走我国心理学自己的发展道路。我们要争取在20世纪末建立具有下列特点的我国崭新的心理学体系:
(1)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包括方法论)是在辩证唯物论全面指导下,具有独特的特点。
(2)具有我国民族的特点,充分发掘和提高我国历史上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同时反映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我国社会主义时代的人民大众的历史实践的精神面貌。
(3)自然方面和社会方面,密切相结合的特点,不能片面强调其中的任何一面。
(4)具有时代的特点,充分利用现代科学理论和先进技术以研究心理问题。
(5)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生活、实践的观点也应该是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和首要的观点。心理学的理论来自实践,受实践检验,在实践中发展,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和以后的进一步发展服务。
我国香港著名心理学家高尚仁在他与他人合著的《中国人·中国心》一书中,曾这样来描述:“内地心理学对苏联心理学虽有相当的附庸关系,但却在很早(1948~1956年)已注意到要走理论结合实际,要走自己路的需要。到了20世纪80年代终于正式提出建立中国特色为基础的心理学理论体系(王极盛,1979;1980)。这个倡议中的心理学体系有几个特色:
(1)体系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必须具有独创性。
(2)内容必须具有中国特色,并包含有对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整理与发扬。
(3)要能结合自然与社会现象。
(4)要能利用现代科技来探讨与研究心理学问题。
(5)必须是以理论与实际结合为基础的体系。
这种本土心理学的创意颇受学术界人士普遍的关注。
我国台湾著名心理学家杨国枢所著《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本土化研究》一书中曾指出:事实上,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的说法王极盛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提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我国心理学基本上是学习西方心理学、宣传西方心理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的心理学基本上沿袭苏联的心理学发展道路。我认为都是两个极端。中国心理学走什么道路是摆在中国心理学工作者面前的大问题。我本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因此提出建立中国特色的心理学理论体系。
十、获得山西省“激光穴位镇痛与麻醉”的重大科技成果奖(1980年)
大量的针灸与针刺麻醉实践表明,针灸作用于穴位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而且可以在针灸作用下进行麻醉手术。截至1980年,我国临床已进行200万例针刺麻醉手术。我们受到针刺麻醉穴位镇痛与麻醉的启示,提出了针灸之外的其他技术刺激穴位是否也有镇痛作用。经过大量的实验研究证明,这种设想是符合实际的。我曾经写了《穴位刺激的十种镇痛方法及其效果的研究》一文,是对用十种方法刺激穴位产生镇痛实验研究的一个总结。
我与山西医学院第一临床医院麻醉科的王大柱医生、北京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外科医生王友良先生合作,进行了激光穴位镇痛与麻醉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激光作用穴位有着针刺麻醉刺激穴位同样的镇痛效果,并把它运用在临床手术上;临床实验也证明,激光穴位麻醉实验是成功的。这项研究获得了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的1980年山西省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
我在这个研究过程中深深体会到既要虚心学习前人的经验与成果,又要在前人的经验与成果上向前跨进;既要尊重事实,进行创新和开拓,又要谨慎,一切理论都要受实践检验,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
十一、参与人才学的创建(1979年)
1979年,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与中共北京市委联合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30周年社会科学学术讨论会。在这次学术讨论会上,决定成立全国人才研究会筹备部,我是筹备组成员之一。
1979年10月,新华社播发了一条消息“社会科学的一棵新苗——人才学破土而出。”这是中国人才学诞生的标志。其后,人才学在全国的研究机构应运而生,人才学的研究得到迅速的发展。
在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技术协会的赞助下,全国人才学、科学学、未来学于1980年12月在安徽省合肥市联合举行了三学学术讨论会。参加中国人才学首届研究讨论会的学者有130多人,会议收到论文130多篇。
1981年4月,《人才杂志》创刊了,这可视为中国第一本人才学杂志,为中国人才学研究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园地。
改革开放后,人才学在中国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变革基础。
1.适应现代经济结构的变革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将人才的研究提高到日程上来。
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人才问题是关系到社会主义成败的战略问题,为了实现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强国需要大批的各种各样的人才。人才学正是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而在中国的土地上破土而出的。
2.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表现在各个方面,表现在科学技术创造周期缩短,科学技术物化周期缩短,知识更新的周期缩短,为了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对人的智力、人的创造力的需求更加迫切了。如何造就成千上万的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各种人才成为人才学研究的重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是促进现代人才学发展的重要客观背景。
3.思想解放
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其后又开展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人们的思想获得了解放,对很多人才问题进行了探索,这为人才学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我作为一个心理学工作者对人才学的研究充满了兴趣,我根据我国人才问题的实际情况,密切联合实际进行研究。当时社会上开展试评职称工作,职称的评定依据是什么?当然是贡献。但是限于当时的历史情况和条件,在职称的评定过程中,关系、面子、排辈、行政手段等等都起了一定的作用。当时缺乏一个评定职称的比较科学、客观的办法。我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之后,引用心理学的原理,提出了人才考核的量表积分法,并在1979年公开发表,受到社会的热烈欢迎。记得当时新华社还播发一条消息评价这方面的研究。
十二、在国内公开明确提出非智力因素概念(1981年)
现在非智力因素概念在我国心理学界、教育学界以及其他学术界几乎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概念。
我在《心理学探新》1980年第一期发表了《人才成功的因素》一文,提出:心理因素中的智能因素在人才的成功中是一个基本条件,但不是唯一的条件,除智能因素外,非智能因素例如情感、兴趣、意志等在人才成功中也起着不应忽视的作用。智能与成就之间并不是完全相关,进取心、自信、坚持性、强烈的兴趣等非智能因素协同智力因素使人才做出成就。我在1981年在国内首次公开明确提出了非智力因素概念。
我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理论政法部组织的人才问题广播讲座中谈到智力因素与成才的关系,也谈到了非智力因素与成才的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广播出版社出版的《成才之路——人才问题广播讲座》一书1981年5月第一版,首印数40万册。
我在该书谈到:“前一讲我们探讨了智力因素与成才的关系,每个人除了智力因素而外还有非智力因素,它与成才也有着密切的关系。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兴趣、爱好、情感和意志等等。”
在其后的管理心理学研究中和创造心理学研究中,我通过大量的实证调查研究都证明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在人才成长中同等重要,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同时也提出了人才成功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综合效应,并强调,在智力因素大体相同的条件下,非智力因素对人才的培养起着关键的作用。
十三、1983年成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最年轻的副研究员(1983年)
我于1978年被提为助理研究员,1983年被评为副研究员。
从助理研究员到副研究员五年当中,我的主要工作成绩表现以下四个方面:
(1)获得两项科技重大成果奖。如下:
a.《针刺麻醉的心理学研究》获得1979年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二等奖,我是这个工作的负责人之一与参加者之一。
b.《激光穴位镇痛与麻醉》获得1980年山西省人民政府重大科技成果奖二等奖,我是激光镇痛的负责人之一与参加者之一。
(2)1978~1983年,发表学术论文46篇。
(3)1978年~1983年发表心理学专题、科技建议、科普文章101篇。
(4)出版著作4本:《智力ABC》《记忆的奥秘》《科学创造心理学》《青年心理学》。
我当时在心理研究所晋升为副研究员已经45岁,是最年轻的副研究员。
从1978~2003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获得省部级重大科技成果奖及一、二等奖共有4项,我占了两项。这是评定职称比较硬的指标。另外,我学术思想比较活跃,敢于创新,善于向有关学科渗透心理学,将心理学与其他学科联系,也敢于著书立说,在这五年当中共出了四本书。
十四、出版《青年心理学》专著(198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还没有出版一本中国人自己写的青年心理学。当时社会上也很迫切地需要,翻译的心理学图书在中国很畅销,说明青年人需要看这类的书。我根据社会的需要进行一些调查研究,写了一些青年心理学的东西。《青年心理学》写成后1981年在中央团校作报告讲,最后又进行了两次修改,于1983年8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初次印数是47万册,一两年以后增加到84.9万册,成为有史以来心理学图书发行之冠,更从一个侧面反映社会需要心理学,青年人需要青年心理学。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传鼎对该书进行了精心的审阅,给予亲切的指导,给了我很大的鞭策和鼓舞。林教授还为本书写了序言:“王极盛同志的《青年心理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年来第一部青年心理学专著,它从理论体系到基本内容都有所创新,具备了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与实用性。”
我在写作过程中能够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广泛联系我国当前青年的心理实际,系统地论述了青年在各个方面的心理问题,并重视青年的心理指导,使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得到提高。本书对加强青年的心理修养,促进青年心理健康发展,提高青年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对青年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学生家长按照青年的心理规律去培养青年,将有所启发与帮助。
我对青年心理学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这对心理学工作者研究青年心理很有参考价值。该书1986年在“我所喜爱的社会新书”评选活动中获奖。
这本书的出版使我认识到心理学工作者的责任,心理学工作者应责无旁贷地从实际出发,写出切合实际,切合广大群众心理实际,能为广大群众心理服务的著作来,力求学术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力求理论与实际的统一,力求学术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心理学要走向生活、走向实际、走向群众,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的问题是要使心理学在科学的基础上大众化、普及化,深入群众中去,为群众服务,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
十五、出版《科学心理学》《科学创造心理学》专著(1986年)
改革开放呼唤人才、呼唤科学,社会主义建设呼唤人才、呼唤科学,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给社会科学带来了春天。
改革开放使我国过去的学科研究得到了恢复与发展,而且还引进了一批新兴的学科,比如说科学学、创造学都在20世纪70年代末引进我国,并且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发展的需要得到较快的发展。
创造学、科学学在我国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得到了迅速发展。科学学一个重要分支是科学心理学,它也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科学心理学是研究人在科技活动领域中心理活动的规律。科技活动中的心理现象是极其复杂的,因此,科学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我认为科学心理学结构主要是由科学创造心理学、科技管理心理学、科技人才心理学与科学社会心理学所组成,它们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科学创造心理学、科技管理心理学、科技人才心理学与科学社会心理学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探索科技领域的心理规律,它们都有各自的研究内容,也有相互交叉的部分。
科学创造心理学是科学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说是科学心理学的核心,是科学心理学的主体。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科学学与创造学在中国的迅速发展需要心理学工作者参与工作,我就是在这种历史形势下参加科学学、创造学等一些科学活动,逐渐对这些领域产生了兴趣,深入实地进行调查研究,并进行大量的科学实验,最终在1986年出版了两本书,一本是《科学心理学》,一本是《科学创造心理学》。
《科学心理学》由浙江教育出版社1986年出版。该书主要讨论七个问题:智力因素与科技创造,非智力因素与科技创造,科学创造心理特点、类型与方法,科学创造中的灵感、梦境与机遇,科学创造的集体心理,科技人才的心理问题,科学技术体制改革中的心理问题等。
该书出版后,先后在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中国科技现代管理讲师团举办的两期近3万名干部参加的科技管理函授班作为教材使用,很受欢迎。该书经修订后再次出版。
1986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了我的《科学创造心理学》。张人骏、朱永新主编的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心理学著作辞典》一书,对该书有这样的评价:“本书是国内专门论述科学创造心理学的首创之作,全书共计近40万字。首先论述科技工作者的智力因素问题,主要内容有:智力与智力结构,智力因素的发展水平,智力因素在科技创造中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其次论述了科技工作者的非智力因素问题,主要阐述: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水平,非智力因素在科技创造中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再次论述的专题为社会心理因素在科技创造中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最后论述创造力、直觉、灵感与心理健康在科技创造中的作用。本书作者从国内科技工作者大量的实际材料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出一些具有创建性的规律,并从国外学者已有的科技成果中吸取有价值的见解,比较全面系统地基阐述了科技创造中的心理学问题。本书内容翔实,行文流畅,例证引人入胜。”
为了研究科学创造的心理问题,我不仅对一般科技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问卷调查研究,而且对国内知名的科学大家,包括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和一些著名的社会学家、经济学家进行调查研究。著名的心理学家潘菽教授近90岁高龄,还一如既往地对我的工作进行指导和支持。他老人家特意写了推荐信给每一位被调查的科学大家,对我的调查工作给予极大支持。
《科学创造心理学》出版后,王兴成、赵红州、蒋国华分别撰写推荐评价文章,分别在《科学学研究》《科学管理研究》等杂志上发表,并高度评价本书的学术价值与实用价值。例如:
王兴成教授在《科学学研究》1987年第10期撰文《探索科学创造活动的心理奥秘——读〈科学创造心理学〉》,指出“心理学家王极盛在科学创造心理学领域辛勤耕耘、开拓前进,终于向广大读者奉献出我国第一部科学创造心理学专著,为积极探索科学心理学奥秘迈出了重要而有意义的一步。”
赵红州、蒋国华在1988年6月《科学管理研究》发表的文章《可以属归硬科学——评〈科学创造心理学〉》,指出“王极盛同志这本书有三个方面的特征:
(1)他不仅研究的是杰出科学家(学部委员),而且还研究普通科技工作者。
(2)他研究的不是零星的个别人物,而是数以千计的大样本。
(3)他研究的是跻于当代心理学中有关科学创造的前沿领域。
在该书的《内容简介》中称“本书是我国第一本科学创造心理学的著作,是当之无愧的”。
日本著名创造学家田彰教授出版的《创造性教育的展开》一书中对《科学创造心理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认为创造性的研究达到了国际的最高水平。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车文博教授在《心理学探新》1987年第4期撰文《我国心理学研究的一项新硕果——简评〈科学创造心理学〉》,指出“王极盛著《科学创造心理学》已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的出版开拓了我国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是我国心理学研究的一项新成果。它不仅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而且也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本书是我国第一部科学创造心理学的学术专著。作者以自己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从我国科学工作者的实际出发,比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科技创造中的心理问题。
作者努力以辩证唯物主义做指导,深入我国科技工作实际,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创造心理学做出了可喜的贡献。作者试图独辟蹊径地努力构筑科学创造心理学的理论框架。该书的体系与内容反映了中国科技工作者的科学创造活动的实际。
科学创造心理学不仅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也是科学学的一个分支。王极盛著的《科学创造心理学》对建立与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创造心理学,推动我国科学创造心理学与科学学的发展必将起着开拓性的作用。
王极盛是一位有开拓精神的中年心理学者,是心理学研究的多面手。他的研究成果正分别在1973年、1976年中国科学院重要成果展览会展览,赢得我国心理学同行的称赞。近年来,他又多次获得中国科学院及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他出版十部专著,其中《青年心理学》《科学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科学创造心理学》《人事心理学》,分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这些领域的第一本专著,填补了这些领域的空白,我希望王极盛再接再励,为我国心理学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这个人就有这样一种好强的特点,干一个专题爱一个专题,努力在这个研究课题上做出成绩。而且要靠自己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前进。要亲自调查研究,用自己的研究结果去说明问题,去开拓新的领域。
十六、获得中国科学院“六五”重点攻关全国奖(1986年)
在“六五”期间,北京燕山地区环境影响评价科研项目被列为中国科学院重点攻关项目。本课题对燕山地区环境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与评价。作为大型石化区开展如此面广而深的区域性、综合性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在国内尚属首次。本课题开展了大气、水、生态、物理因素、人体健康等专题研究,涉及环境各个方面的问题与内容。其中人体健康评价包括人的心理健康的评价。我作为人体健康评价中心理健康评价的负责人参加了“六五”攻关项目的研究,1986年,中国科学院环境委员会给我颁发了获奖证书。
十七、出版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管理心理学》专著(1986年)
1986年1月,红旗出版社出版了我的专著《当代管理心理学》。该书是我在1984年由展望出版社出版的《管理心理学》的基础上,经过补充修改出版的。
张人骏、朱永新主编的《心理学著作辞典》一书对该书是这样介绍的:“全书31万字,共分17章。作者编写本书的主导思想是:从我国管理工作的实际出发,探讨与论述我国当前管理心理的一些重要问题,特别是改革中的心理学问题,为我国‘四化’建设中的管理工作服务,为改革提供心理学依据,为改革提供心理学对策。本书在编撰中的特点为:着重探讨当前‘四化’建设中的管理工作存在的心理学问题,诸如,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心理学问题,智力开发(智力提高与智力使用)的心理学问题,员工的培养与使用的心理学问题,人际关系中的心理学问题,改革的心理学问题,退休、离休人员的心理学问题以及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心理学问题等等。”
该书出版后,反响很大,很多院校和党校把它作为教材使用,并且被评为1986年全国优秀畅销书奖、1987年全国金钥匙图书奖。
学术界对该书的评价也很高。北京城市科学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金良俊对《当代管理心理学》的评价是:“王极盛编著的《当代管理心理学》不仅是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与实用价值的学术专著,也是一本很好的教材。”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和中国科协现代知识管理讲师团为适应我国科技、经济和各级行政部门广大管理干部学习管理科学知识的需要,于1984~1986年先后举办了三期共3万多名干部参加的科技管理的函授班,王极盛编著的《当代管理心理学》作为教材使用很受欢迎。大家普遍认为该书具有中国特色,在体系和内容上有所创新,联系实际,因此社会效益显著。《当代管理心理学》对推动我国人事管理科学的研究与培训我国管理干部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987年2月,当时中国最权威的党的理论刊物《红旗杂志》第二期发表了署名为“牛朴”,题目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管理心理学》”一文,作者开篇便说:“红旗出版社出版的《当代管理心理学》被评为1986年全国优秀畅销书。我得知这个消息以后,怀着好奇的心理托人买了这本书,并仔细阅读了一遍,掩书深思,它的确不愧是一本优秀畅销书。它畅销说明得到了广大读者的首肯,说它优秀,我认为它具有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对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心理学做了有益的探索。管理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20世纪50年代产生于美国,苏联从70年代初期开始研究管理心理学,我国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开始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目前还处于创建时期。作者结合我国管理状况的实际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管理心理学的体系,包括个性与管理,需要、动机与激励;态度与管理,人际关系,领导心理等,共十七章。因为我国正在大力推行全民改革,作者专章讲述了改革的心理学问题,对于阻碍改革的心理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促进改革的心理学对策,还专章讲述了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心理学问题。这些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心理学的体现。
第二,它有同类书所没有的内容。管理心理学目前陆续出版了几本,各有特色,本书独具特色,集中阐述了人们非常关心的心理学问题,比如学术问题一直是知识界十分关心的问题;本书专门讨论了学术心理问题:学术合作、学术讨论;学术思想心理等等。近几年来,我们有一大批老干部、老工人离休、退休,研究他们的心理变化对发挥他们的余热,使他们过上幸福的晚年极为重要。本书专章讨论了退休老同志的心理学问题,对这一部分老同志的心理反应、心理特点、心理健康都做了专门论述,这些问题正是其他同类书没有涉及和涉及较少的。
第三,密切联系实际,重视运用。作者不仅对不同类型的人的心理状态做了分析,而且为管理者提出一些新的方法。比如为了对员工进行考核,提出了员工考核的量表基本法;为了保证人民的身心健康,专门论述了青年人、中年人的心理卫生;为了改善人际关系,提出改善人际关系的方法;为了推动改革,提出了改革的心理学对策;为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心理学原则等等。这些方法都容易在管理工作中应用,也能得到较好效果。
因此它是一本好书,目前也被全国不少管理院校、党校选为教材。”
十八、出版《人事心理学》专著(1987年)
在1987年前,我曾经为中国科学院人事干部培训撰写了人事心理学讲义,并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函授大学撰写了人事心理学教材,在这两本讲义的基础上,经过反复修改,于1987年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人事心理学》。本书的出版获得了心理学界、科学界、人才学界等相关学术领域专家的高度评价,并受到人事实际部门工作人员的热烈欢迎。
中国著名心理学家陈仲庚在1987年《光明日报》推荐《人事心理学》,他在文中写道:“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撰写的《人事心理学》已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人事心理学专著。本书不仅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而且还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本书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系与内容有所创新。作者根据我国国情和人事工作的实际情况,以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不仅比较系统、全面地阐述了人员选拔、使用、培训、考核、奖惩、保护与流动以及离退休等方面的心理学问题,而且还论述了人事工作者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问题、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人员的智力开发、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心理学问题、思想政治工作的心理学问题、改革的心理准备与心理状态问题、人事制度改革的心理学问题。
(2)理论密切联系实际。本书几乎所有章节的内容都是从我国人事实际出发,从心理学角度加以科学的考察与认证的。作者指出了目前在人员选拔、流动、培训、考察、奖励、保护与流动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心理学对策;论证了智力提高主要靠教育与培训,智力运用主要靠科学的人事管理的道理,并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提出开发人员智力的心理方法,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五个心理学原则和十个心理方式。这使本书充满了强烈的时代感,并且作者在书中作为论述与引证的材料都是与现代相结合的,这使本书内容新颖、说理充分,避免了泛泛的议论,富有说服力。尤其值得赞赏的是,本书作者深入实际,是在实地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成的,从而提高了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实际价值。”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秉贤在《北京科技报》第999期发表推荐文章指出:“王极盛编著的《人事心理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人事工作方面的心理学专著。该书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为探讨人事心理学提供了学术专著,而且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为领导组织人事工作者提供不可多地的有益读物,他们将从中获得可贵的启发与有益的指导。
该书体系适应了我国人事工作的实际,内容包括:人事管理的心理学问题、人事工作者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人员的智力开发、调动人员积极性的心理问题、思想政治工作的心理学问题、人事制度改革的心理学问题。它冲破了以往的人事心理学主要局限于人事管理的心理学体系框架,在人事心理学体系方面有所创新。
这本40多万字的《人事心理学》是作者近年来人事心理研究的硕果,书中所阐述的问题都有紧迫的现实意义。例如作者在对我国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五项心理学原则: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心理的个别差异、心理上的扬长避短与重视社会心理,并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十种心理方式:解释、劝慰、说服、示范、鼓励、模范、服从、暗示、感染与社会舆论,这对于我国当前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很有实践意义,有助于思想工作科学化,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中国人才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对《人事心理学》的评价:“王极盛同志在国内较早投入了人才与人事问题的研究,并多有建树,所写学术著作已有多部。这部《人事心理学》是人事科学与心理科学结合起来的国内第一部学术专著,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与理论价值。
从人才研究角度讲,王极盛同志的这部著作填补了人才心理学的空白,对我国人才学的研究产生了促进、推动作用。该书的特点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阐述了尚未阐发的问题,有自己独立的学术见解,对改革我国现行人事制度,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务员制度有重要意义。
据此我们认为,此著作可以而且应该在更大范围得到公众的评价,以促进我国心理科学、人事科学与人才科学的发展。”
著名人才学专家王通讯说:“《人事心理学》专著填补了我国人才心理学空白,对我国人才学和人事心理学的发展起着重要推动作用。”
科学学专家赵红州对《人事心理学》是这样评价的:“王极盛同志的专著(《人事心理学》)是我国心理学和行政学、领导科学交叉领域的少有的带独特性的学术专著。《人事心理学》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达到国际同领域的先进水平。”
十九、在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创建社会心理学研究所,并担任所长(1988年)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于1986年9月1日经陈云同志批示,在中央主要负责同志的关怀下,由国家科委于1987年6月2号批准成立。它是我国专门从事管理科学和交叉科学研究的新型科研机构。
1987年,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正式成立后,我经过一年的策划与筹备,于1988年在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创建了社会心理学研究所。在其后的一段时间里,社会心理研究所在社会心理学方面开展了一些工作,也做出了一些成绩。在我担任研究所所长期间,尽量吸取社会上的心理学的力量,团结合作,为中国的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发挥作用。
二十、人事心理学研究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990年)
1990年,人事心理学研究被评为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由于该项目的学术意义与实践意义结合,1992年被中国科学院推荐为1992年国家级科技技术进步奖的申报项目。
本项研究成果的学术意义在于:
(1)提出了适应中国国情的人事心理学体系框架,具有中国特色,开拓了人事心理学若干新的研究领域。
(2)提出一些理论观点和见解,例如,思想政治工作的五条心理学原则与十种心理方式,智力结构的五大要素,智力开发包括智力培训与智力使用,继续教育包括知识更新与智力培训,人员选拔与考核的竞争机制、督促机制与奖惩机制相结合的整体配套的改革观点,等等。
(3)对当时国内尚无人探讨的人事心理学问题进行了研究。例如,对保护改革者的心理学研究,对职务聘任制的心理学问题研究,对离退休老年人的心理学问题研究,对人事改革的心理准备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4)提出有关人事心理学、人事制度改革的方案与方法,例如科技人员考核的量表积分法,防止考核误差的心理学方法,退休、离休人员的心理适应法,促进改革的心理学对策等。
(5)对退休、离休的心理学问题,思想政治工作的心理学问题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数据,为决策部门和实际部门的工作提供了心理学依据。
学术界与实际应用部门都认为本项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这项研究的专著获得两项全国优秀图书奖,两篇论文分别获得全国思想政治研究会、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优秀论文奖。
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政治部认为“人事心理学研究开发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人事心理学体系,有独到的学术观点和见解,对干部开拓思路、增加知识、提高工作质量、发挥积极性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本项研究还受到国际心理学同行的重视。香港大学心理学系系主任高尚仁教授向第24届国际心理学会推荐了人事心理学研究成果。这项研究论文被安排在会议上报告。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传鼎指出:“我审定的劳动人事部教育局组织编著实用教材,人事心理学在体系上、内容上都吸取了王极盛教授的研究成果。”
有10部人事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专著及多篇论文引用了这项研究成果的理论观点、材料与数据。例如劳动人事部教育局编写的人事管理干部专业使用教材《人事心理学》(劳动人事出版社,1988年4月版)把我的人事心理学作为主要参考书,该书第十、十三、十四、十五章吸取了我的《人事心理学》研究成果的理论观点、材料与数据。何杏清编著的《劳动人事心理学》(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10月版)把我的《人事心理学》《当代管理心理学》作为主要参考文献,并引用了《人事心理学》中有关人事干部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的调查结果。徐菊芬编著的《现代人事心理学》(经济管理出版社,1989年9月版)引用了我的《人事心理学》有关退休离休干部的研究结果。
该研究成果的实践意义在于:
(1)举办多起人事心理学短期培训班,社会效益显著,反响强烈。实践证明这是一种推广人事心理学成果的好办法。
(2)通过各种领导科学、管理科学、人才学、心理学培训班及研讨班推广人事心理学研究成果。通过人事心理学函授班、管理科学函授班推广人事心理学成果。
在中国科学院京区党委组织的政工干部培训班、中国科学院干部局举办的人事工作培训班(1986~1992年每年一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老龄工作培训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政治部干部处、总参防化兵举办的干部培训班以及中国科学协会、中央国家机关等等单位、北京市一些单位,湖北、湖南、贵州、天津等地举行的干部培训班讲授百场以上人事心理学专题课,普遍反映很好,充分肯定了人事心理学研究成果的社会效应。
(3)全国至少有5万以上在职干部使用《人事心理学》作为教材,还有一些党校、高校将其作为教材。
(4)《当代管理心理学》《人事心理学》正式出版印数10万册以上,被评为全国优秀图书,影响很好。
(5)考核科技人员的量表积分法被应用,简便有效。北京市劳动保护研究所林金诚发表文章指出:王极盛提出量表计分法作为科技人员业务考核的基本方法是一种业务考核的可信方法。中国人才协会与天津理工学院评议指出他们联合举办三期人事管理研究班,王极盛讲授的人事管理心理课学院反映很好,取得了很大社会效应,特别是干部考核方法已被许多单位采用。
二十一、应日本学术振兴会的邀请,赴日与恩田彰教授进行合作研究(1990年)
1990年7月1号到12月28号,应日本学术振兴会的邀请,我赴日与恩田彰教授进行合作研究。在此期间参加了国际性学术会议和日本一些学术团体的学术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进行了学术报告。
我所做的主要学术报告如下:
(1)1990年7月21日在日本东京驹泽大学召开的东洋行法心理学研究的国际会议上做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心理学研究的报告。
(2)1990年7月26日在京都国际会馆召开的第22届国际应用心理学会议上做了心理学研究的学术报告。
(3)1990年7月7日,在东洋大学的国际学术演讲会上做了心理学的现况的学术报告。
(4)1990年9月1日,在日本创造协会主办的公开演讲会上做了创造性的开发的学术报告。
(5)1990年9月8日,在日本东京国际气功协会主办的公开演讲会上做了心理学的课题学术报告。
(6)1990年10月6日,在日本咨询心理协会举办的演讲会上做了心理咨询的学术报告。
(7)1990年11月2日,在日本健康心理学会上做了心理学的报告。
我在日本的学术活动,日本的读卖新闻、京都新闻、爱媛新闻、《AZ》杂志等都予以报道。
1990年在日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日本这些杂志上,例如:
《通慧功开发智力的实验报告》发表在1990年第六期日本《东洋医学》。
《中国传统医学的心理学研究》发表在日本《健康心理学》(英文版)1992年第一期。
二十二、荣获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
1992年10月,我获得了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和证书,证书上这样写道:王极盛同志,为了表彰你为发展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特决定1992年10月起发给政府特殊津贴,特颁发证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1992年10月1日。[政府特殊津贴第(92)491014号]o
二十三、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1993年)
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我于1993年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我的研究方向是健康心理学。
申请培养博士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简况表中关于本人从事主要研究方向及其特点和意义中写道:“我主要从事医学心理学、人事心理学的研究。出版了心理学著作14部(约300万字),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科普文章130余篇。1979年以来,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的科研成果曾五次获得中国科学院与省部级重大科技成果奖;另外,还有我作为负责人的两项有关针刺麻醉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分别被评为1973年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和1976年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我的研究成果社会效益显著。”
二十四、提出心商论(MQ)(1997年)
1997年,工商出版社出版我的专著《心商MQ——学生最新成功法宝》,在书中我提出心商(MQ)理论。
心商(MQ)理论提出的背景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当时的学生整天忙于备考,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另一方面当时盛行所有的情商理论,认为人的成功智力起20%作用,情商起80%作用。我认为这种观点有所偏颇。第一,人的成功很难用百分数来表示智商起多大作用,情商起多大的作用。第二,每一件事情的成功,情商和智商的作用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因人而异,因事而异。第三,在人的成功心理因素中,除了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还有心理健康、潜心能等。
我提出的人才成功的心商论是经过18年的实证研究与理论探索的结果。
我于1978年在《光明日报》发表了《从智力的非凡谈起》一文,在1978年11期《人民教育》上发表了《关于才能问题的探讨》一文,在1979年5月3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建议开展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一文,在1979年12期《哲学研究》发表了《试论我国心理学发展道路》一文,在1980年第一期《心理学报》发表了《我国心理学现代化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论》一文。我开展了人才学、人事心理学、科学创造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的研究工作。
1987年我在100多所学校进行了心理素质、心理健康与学习成绩双提高的调查,对30多所学校的300多个年级1万多学生进行了实验研究,取得了大量的数据与资料。
关于心商论的十个要点:
我的《心商MQ—学生最新成功法宝》于1997年12月由工商出版社出版,书中心商构成的十大要点如下:
(1)心商论是关于成功的心理学理论,它从心理学角度阐明心理素质、心理因素在成功中的作用。
(2)心商论适用于学习成绩、学生成功、成长、职业成功、人才成功、婚姻家庭成功等方面。
(3)心商论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理论。
(4)心商论是关于学生成功、人才成功的心理学说。心商论是多类别、多要素、多品质系统的动态综合体。
(5)心商论中的多类别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错综复杂、相辅相成的,相互不能取代,各有各的作用。心理的实现系统、心理的动力系统、心理的调控系统与供给系统的水平越高,学习成功与人才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获得的成就也就越大。心理的实现系统、心理的动力系统、心理的调控系统与心理的供给系统在心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各不相同的。
(6)心商论中的实现系统、动力系统、调控系统与潜心能系统,在学业成功、人才成功作用中的大小基本是一致的,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活动中的成功,心理的实现系统、动力系统、调控系统与供给系统所起的作用的大小也不是完全固定的。
(7)人的心理是在生活与实践中发生发展的。心商论中的实现系统、动力系统、调控系统与供给系统的作用也是在人的生活实践中不断地发展。
(8)人的心理潜能大得很,心商论特别强调对人的潜心能的发掘与开发。
灵感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既有缓慢的、渐进的量变,也有迅速与突然的质变。
人们在创造过程中确实存在灵感现象,新现象、新概念、新思想的产生带有突发性,有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人类采取适当的方法开发与发掘人的灵感,就大大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与实践能力,也提高了人的智力。一旦发掘与开发人的潜能有所突破,将是一次重大的心理革命,人类社会将向更加文明、更加健康、更加繁荣、更加美好的未来大踏步前进!
(9)心商论强调既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又提高人的业绩,对学生来说,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又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10)心商论是专门探讨心理因素在学生成功、人才成功中的作用。其实,学生成功、人才成功都离不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条件等外部因素。
我在《心商MA——学生最新成功法宝》一书中分别就心理实现系统、动力系统、调控系统对学习成绩的作用进行阐述,本着提高心理实现系统、动力系统、调控系统提出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十五、编创心理健康操与心理保健操(1998年)
我在1998年由中国城市出版社出版的《心灵时代——心理主宰健康》一书中编创了心理健康操与心理保健操。
心理健康操适用所有人,目的是通过心理健康操使他们更好地调节自己的心态。该操方法简便易行,做一次仅三十秒钟,一天做三次,一共才一分半钟,但只要坚持就有效果。
我经常在探讨心理健康时教大家做心理健康操,当场气氛非常欢快、热烈、和谐,人们笑声不断。这个操之所以有助于恢复人的心理健康,或者增强人的心理健康,其原理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笑的心理效应;第二,积极的自我暗示作用;第三,两手同时操作有助于大脑两半球同时活动;第四,挺胸抬头使人产生积极向上的心态;第五,动作当中的中指握拳自我按摩劳宫穴起调整心态的作用。
做这个操不分男女老少,只要坚持做,对恢复心理健康,或者增强心理健康都是有益处的,特别是家庭成员集体做,效果非常好。我提倡家长力争在每天晚上吃完饭之后和孩子一起做一次心理健康操。在这种心态下,孩子回到自己房间去做作业,复习功课,心态好,复习效果高,而且父母和孩子关系和谐,有助于增强父母和子女的感情,防止子女的逆反心理。
另一类是“心理保健操”,主要用于身体患有疾病的人群。身患疾病的人大多都有一定的心理问题和障碍,心理保健操可以帮助他们战胜疾病,消除紧张、焦虑、不安、烦躁、苦闷、抑郁、悲伤等不良情绪,从而改善自我的心理状态,并且通过心理保健操调动体内的生理功能,使人体分泌出对健康有益的物质,逐步达到减轻症状、治疗疾病的目的。
我在该书介绍的心理保健操共14种,第一种是高血压患者的自我心理保健操,第二种是低血压患者的自我心理保健操,第三种是冠心病患者的自我心理保健操,第四种是便秘患者的自我心理保健操,第五种是皮肤病患者的自我心理保健操,第六种是鼻炎患者的自我心理保健操,第七种是牙疼患者的自我心理保健操,第八种是痛经患者的自我心理保健操,第九种是更年期综合征患者的自我心理保健操,第十种是阳痿患者的自我心理保健操,第十一种是头痛患者的自我心理保健操,第十二种是肩疼患者的自我心理保健操,第十三种是腰背痛患者的自我心理保健操,第十四种是腿痛患者的自我心理保健操。
我创编的心理健康操与心理保健操的主要指导思想是我三十多年来研究临床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经过大量的实验研究与调查研究得出的,即:不良的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危害不亚于病菌,良好的心理因素对健康的作用胜过保健品。
二十六、10多年的积极心理学研究(1995~2006年)
过去的心理学研究,心理学家关心的是人的心理的消极方面,很少关心人的心理行为的积极方面。20世纪中期,国际盛行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它主要包括健康心理学、幸福心理学、创新心理学等。从1995年开始,我主要集中精力开展健康心理学、幸福心理学与创新心理学的研究。
我在10年的积极心理学研究方面深入了400多所学校进行调查研究,测试的对象达4万多人,编制了10个心理量表,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发表CSCD20余篇,出版了著作20余本,100多家新闻媒体对我进行了报道,实现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科技服务一条龙,实现了学术意义、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第一部分,健康心理学的研究。
从1995年开始,我的研究方向是健康心理学,研究的重心放在积极心理学方面,特别是健康心理学方面。
其实,在我1995年开始系统研究健康心理学的时候,已经有近20年的研究健康心理学的历史,换句话说,我从20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研究健康心理学。其中主要的摘录如下:
我从事的健康心理学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研制中国有关的心理健康的测试量表
目前国内所采用的心理健康量表大部分直接用西方的心理健康量表,它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据我们的测试研究,它不太适应中国的国情。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心理在变化,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人的心理特点都是有所变化的。要科学地、有效地研究心理健康,首先要编制符合自己国情的、符合时代特点的心理健康量表作为一个测试工具,以此为基础开展具体研究。由此,我用相当长的时间深入了200多所学校,深入到工作的第一线调查研究、提出问题,编制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量表:《中国中学生心理素质量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中国成人心理健康量表》《中学生抑郁量表》《中学生焦虑量表》《父母教养子女方式量表》《青少年应对量表》《高考前考试焦虑量表》等。这些量表都经过信度和效度的检验,并且标准化。研究表明,这些量表的信度效度良好,有应用价值。其中不少量表是我国第一次编制出来的相关方面的量表。
在此基础上,我对600多个实验班进行了大规模的实证研究,取得了大量的数据,经过统计分析,写成了一系列文章。例如:
王极盛、李焰、赫尔实:《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与标准化》(1997年)
王极盛、李焰、赫尔实:《中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的编制与标准化》(1997年)
王极盛、邱炳武、赫尔实:《中学生抑郁量表的编制与标准化》(1997年)
王极盛、邱炳武、赫尔实:《中学生焦虑量表的编制与标准化》(1997年)
李焰、张世彤、王极盛:《中学生特质焦虑与其影响因素的模型建构》(2002年)
李焰、张世彤、王极盛:《中学生特质焦虑影响因素的问卷编制》(2003年)
王极盛、韦筱青、丁新华:《中国成人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及其标准化》(2006年)
丁新华、王极盛:《高三学生高考焦虑状况的调查研究》(2006年)
编制符合中国国情的健康心理学的相关量表是开展中国健康心理学,特别是青少年健康心理学的基础研究工作,填补了我国某些成人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测试工具领域的空白,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心理健康的研究
10年来,我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青少年抑郁及其影响因素、青少年焦虑及其影响因素、青少年强迫现象及其影响因素等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研究采用的是我编制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心理健康量表,而且采用的样本都很大,总计调查人数近4万人,因此测出来的结果相对比较可靠。例如,我们对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表明,32%的中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其中28%是轻度的心理问题,3.9%是中等程度的心理问题,0.1%是重度的心理问题,这个研究结果基本上是符合中国中学生的实际情况的。
心理健康的研究揭示了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状况、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干预措施,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与实践意义。
第二部分,创新心理素质的研究。
其实在1995年以后,研究创新心理素质之前,我已经于20世纪80年代在《科学创造心理学》一书中和《科学心理学》一书中都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也发表了一些学术论文。1995年之后,我首先经过调查研究编制了《创新心理素质量表》,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格、创新人格以竞争性为代表。同时我对青少年、教师和科技人员等进行了研究,发表了若干论文,见第三章。
这里要特别指出:在创新心理素质研究方面,很多媒体仅强调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我觉得创新心理结构是由三个要件组成的,创新人格、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三者是构成创新心理素质不可分割的部分,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缺一不可。而在中小学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创新人格教育应该是放在第一位的,有了创新人格才会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将来在社会生活中进行创新活动时,创新人格也是确保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发挥和最后实现创新产物的最重要、最核心的心理保证。
我对创新心理素质的研究针对我国青少年、教师、科技人员的创新心理水平、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不仅具有学术意义,而且对青少年、教师、科技人员的创新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三部分,主观幸福感的研究。
主观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新的生长点,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们首先根据中国的情况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订了《幸福感量表》,并对其信度效度进行检验。
另外在此基础上,我们对青少年幸福感状况、特点及影响因素等进行了系列的研究,发表了多篇论文,见第三章。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揭示当前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状况、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为全面改善和提高青少年的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提供了心理学依据。
积极心理学研究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产生较好的社会效应。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教育报》《中国中学生报》《中国妇女报》《光明日报》《北京晚报》等全国百余家新闻媒体都分别进行报道。
二十七、高考规律与高考心理研究(1995年)
1995年以来,我对数千名考生进行调查研究,接受了数千名考生与家长的咨询;进行了很多关于高考的实践调查研究。特别是从1999年国家启动高考改革以来,连续11年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省级高考状元约400名进行面对面的访谈调查以及实证研究。初步揭示出高考成功规律以及心态在高考成功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提出一系列的高考心理调节办法。
我对高考研究的某些规律总结也颇受社会、考生、家长和老师的认同。
例如:高考成功规律中的硬件与软件理论,调整好心态是高考成功的一半,“强化信心、优化情绪、进入状态、充分发挥”的调节心态的十六字诀,高考复习的十大要诀,填报志愿“八字方针,八项注意”,临考十要十不要,考生家长走出高考的五个误区,考前考中家长“五要五不要”以及状元家教成功的六大秘诀等等都有很大的影响。
我在10多年的高考研究中,出版了20多部调查研究与规律总结的高考著作,例如出版了《高考成功的十大秘诀》《揭开高考状元的秘密》《高考成功手册》《给高考加分》《高考成功实话实说》《阳光状元路》《相约北大清华》《状元培养实录》《王老师高考心理热线》《怎样帮助孩子考大学》《王极盛高分学习法》《高考状元家教的秘密》等著作。
我的高考研究在学校和社会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学生和老师家长普遍反映我的高考报告内容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操作性与有效性,深受广大考生、家长与老师的欢迎。
我的高考研究也颇受媒体的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人民广播电台、《中国青年报》《中国中学生报》《中国少儿报》《中国教育报》《中国妇女报》,北京电视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现代教育报》《北京晨报》《京华时报》《信报》《华夏时报》《精品购物指南》《天津日报》《今晚报》《文汇报》《重庆早报》《大河报》《扬子江晚报》《齐鲁晚报》《辽沈晚报》《新消息报》《深圳特区报》《南方都市报》《长沙晚报》《西安晚报》《哈尔滨日报》《中国图书报刊博览报》《江苏教育报》《南方周末报》《家庭报》《中国图书商报》《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华读书报》《健康报》《生活时报》《沈阳日报》《广州日报》《青岛日报》《中国社会报》《家庭教育报》《南充日报》《山东商报》《吉林商报》《燕都晚报》《河北科技报》《羊城晚报》、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济南人民广播电台、宁夏电视台、《消费日报》《茂名日报》《中国人才》杂志、《少年十六七》杂志、《心理健康》杂志、《辽宁青年》杂志、《求学》杂志、《考试》杂志、《中国家教》杂志、《今日父母》杂志、《中华优质教育》杂志、《家教博览》杂志、《少年儿童研究》杂志、《读者》杂志、《青年文摘》杂志以及新浪网、搜狐网、百度网等全国数百家媒体都报道过我对高考的研究。
我被社会和媒体普遍认为是中国高考心理研究第一人、中国高考心理指导第一人、高考状元研究第一人甚至是中国高考研究第一人,是被媒体广泛关注的高考权威专家等。这种提法也不是十分准确,但是我的高考研究开辟了高考心理研究的新领域,而且在教育界与社会上确实产生了比较广泛、比较大的影响。
二十八、为心理学的普及与宣传而奋斗(1978年至今)
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非常强的科学,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常常出现一些心理现象难以解释,很多人对心理现象感觉很神秘,常常有些人对学心理学的人说你算算我的命怎么样……这倒不能怪提问题的人,而是心理学家没有把心理学的知识进行宣传,没有用心理学的科学知识武装群众。因此我觉得,心理学工作者负有很大的责任宣传志普及心理学。心理学的宣传与普及程度提高了,社会就会支持心理学研究,群众就会欢迎心理学研究,群众从心理学中受益,对群众提高精神文明水平、提高心理素质水平都是有益处的。如果我们目前心理学普及很好,很多人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我想亚心理健康的生活就有很大的改变。
我觉得心理学是广大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学科,也和他们的工作、学习、健康、家庭、婚姻息息相关,凡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凡有心理的地方就值得心理学去研究。心理学得到社会支持、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就会获得长久进步;心理学脱离实际,在学术大院、高楼大厦里头进行所谓的理论研究,就会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脱离生活。当然,国际前沿的心理学研究是要进行的,但是看问题是怎么进行,进行时也不能完全脱离生活、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心理学的同仁们要有分工,但是无论怎么分工,每个心理学工作者都有宣传普及心理学的义务。我觉得这个问题值得中国心理学界深思。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不断进步,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人的心理问题更多,这是很自然的现象,但是作为心理学工作者,如何帮助群众解决这些问题,实际上就是推动改革,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我的心理学普及工作和宣传工作也是用了不少时间的。我概括一下我做心理学宣传的内容主要如下:第一,宣传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特别是自己的研究成果。第二,宣传心理学的专题知识,比如说人事管理的基本知识,我在《中国人事报》开了一个专栏,讲了十几讲;再例如,心理学关于记忆的知识,我曾经在《北京晚报》也连续发表了十几期;再例如,高考的心理调节的基本知识,在《中国妇女报》开辟专栏,发表了十几期。第三,解决心理学的具体问题,主要是一些媒体和咨询者。比如说睡不着觉怎么办,夫妻关系紧张怎么办,记性不好怎么办,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孩子厌学怎么办,孩子与家庭的冲突怎么办,等等。
我宣传与普及心理学的阵地也是比较宽广的。
第一个阵地是在全国著名的学术刊物上宣传心理学的进展和研究成果,例如,《哲学研究》《社会科学战线》《科学学研究》《人才研究》《新医药杂志》《自然科学争鸣》《科学学与科技管理》以及心理学的刊物《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心理学探新》等等。
第二个阵地是国内主要的报纸、杂志,例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妇女报》《中国教育报》《健康报》等等。
第三个阵地是在类似晚报性质的群众喜欢看的发行量很大的报纸进行科普宣传,主要宣传人民群众迫切需要的心理学基本知识,这些报纸包括:《北京晚报》《燕赵都市报》《齐鲁晚报》《扬子江报》《大河报》《南方周末》《今晚报》《深圳特区报》《辽沈晚报》《哈尔滨日报》《厦门日报》等等。
第四个阵地就是电视台,电台。例如:在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以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等。
第五个阵地是网络媒体,例如新浪网、搜狐网、雅虎网、百度网等等。
第六个阵地是讲座。我对人事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健康心理学的研究、高考问题的研究等宣传普及做得较多,而且听众的人数也比较多,比如,中央电视台《今晚》节目做高考的心理调节的宣传,收视率就很高;中国教育电视台做高考的现场直播的节目,收视率也较高。
而面对面听报告的听众也很多。例如在河南的一所学校里做心理健康的报告,听众达4000多人。
第七个阵地是咨询,包括面对面找我咨询和电话咨询。几十年来找我咨询的人也不少,当面咨询的我谈得比较详细,大多数在半个小时以上,甚至一小时以上,电话咨询时间比较短一些,20分钟左右。有的问题比较复杂,很难在电话里讲清楚,为了不耽误他的时间,我往往介绍他到当地的一些单位找一些专家咨询。
以上是我从事心理学学习与研究工作50年来的值得怀念的事情。这些对心理学的发展,对心理学的推广,对心理学的应用都或多或少起着一定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