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省委、省政府为第十一届全运会辽宁代表团庆功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辽宁省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孙永言
(2009年11月26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朋友们:
备受瞩目的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于2009年10月16日至28日在山东省举行。这是我国继北京奥运会后举办的最重大的一次综合性运动会。来自全国各地46个代表团的10900名运动员参加了33个大项、362个小项的比赛。辽宁代表团共有645名运动员参加了28个大项、243个小项的比赛,他们肩负全省人民的重托,不畏强手,顽强拼搏,一举夺取48枚金牌,127枚奖牌,金牌榜和奖牌榜均名列全国第三位。金牌数、奖牌数和总分全面超过第十届全运会;剔除奥运会计入成绩,按第十一届全运会比赛成绩排名,辽宁以35枚金牌名列全国第二位,胜广东1枚金牌、江苏2.5枚金牌,圆满完成了省委、省政府交给的光荣任务。辽宁在第十一届全运会上重返前三,成为继北京奥运会取得全国排名第一,成功申办全运会后,辽宁竞技体育重新崛起的又一大标志性功绩。
下面我受代表团委托,将我省参加第十一届全运会情况向领导和同志们作以汇报。
一、不畏强手,顽强拼搏,表现出很高的竞技水平和精神风貌。
本届全运会,辽宁面临的形势是前有山东、江苏、广东三个实力强大的对手,后有上海、北京等对手的围追堵截。由于几个体育大省实力非常接近,竞争尤为激烈。辽宁不论从综合实力、常年成绩、重点项目数量、资金投入上都处于劣势,排在全国五、六名位次上。所以本届全运会辽宁代表团的夺金路程是一波三折,历尽艰辛。在强手如林的角逐中,每一场较量都是严酷的考验,每一枚金牌的取得都来之不易。
回想整个全运会比赛,可谓是精彩纷呈、惊心动魄、令人难忘!时至今日,辽宁体育健儿飒爽英姿的身影仍在眼前萦绕,他们用辽宁体育人特有的精神为我们奉献了一幕幕经典。
击剑项目一直是我省的优势项目,但在上届全运会上仅获得三枚银牌。经过四年的卧薪尝胆,全队上下信心百倍,誓夺本届全运会金牌。在多个项目进入决赛均未冲金成功的逆境下,辽宁女子重剑队在比赛的最后一天的最后一个决赛中险胜上海队,夺得辽宁第十一届全运会夏季项目的首金。
新人辈出,勇挑重担是这次全运会辽宁代表团最大的收获。在645名参加第十一届全运会决赛的运动员中,有397名运动员是首次参加全运会的新人,占61.6%;在获得金牌的144名运动员中,有124名运动员是首次获得金牌,占86.1%;女子小轮车越野赛冠军姜楠楠在三名东道主选手的包围中,奋勇争先,冲出重围,勇夺金牌;铁人三项比赛是全运会最艰苦的项目,姜志航在起跑被前罚15秒的不利情况下,奋起直追,以惊人的意志品质赶超所有对手,第一个冲过终点;14岁的游泳小花李哲思勇夺女子50米自由泳金牌,打破了上海在这个项目多年的垄断;乒乓球小将侯晓旭与郭跃在赛前仅合练了三次,却打出气势,一路过关斩将,获得金牌;田径新秀梅译铎、周海燕以黑马的姿态、骄人的成绩勇夺冠军。这些新人的涌现不仅为本届全运会辽宁运动成绩全面回升做出了重要贡献,也成为辽宁竞技体育重新崛起的原动力。
卫冕成为辽宁军团的主题。老将宝刀不老,抒写传奇。本届全运会辽宁代表团中,有248名运动员参加了上届全运会,潘松、齐海峰、郭跃等20名运动员蝉联全运会冠军。35岁的柔道运动员潘松,身患糖尿病,克服了常人难以克服的诸多困难,仍然拼搏在对抗激烈的柔道赛场上,连续四届获得男子无差别级冠军,创造了柔道全运会四连冠的神话;第三次站在全运会冠军领奖台的齐海峰是男子十项全能运动员,在这个田径赛场最艰苦的项目中,运动员在两天之内要进行10个项目的角逐,齐海峰就是以超人的意志创造了该项目全运会三连冠的奇迹;由老将孙丹、章硕领衔的辽宁艺术体操队再次获得两枚全运金牌,她们用冠军捍卫了辽宁艺体的荣誉,用金牌实现了运动生涯的完美谢幕。此外,赛艇男轻四单的张林、张国亮、徐德宁;女子双人的田靓,男子曲棍球的宋毅、于洋、蒋希上等也都在各自的项目上实现卫冕,他们用对冠军的不懈追求最好地诠释了辽宁体育精神。
集体项目全面爆发,成为辽宁夺取前三的主力军。集体项目参与面广,社会影响大,群众喜闻乐见,是反映一个地区体育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我们为此做了大量工作,在阵容组建、训练竞赛、科研服务、后勤保障等方面下足功夫。第十一届全运会上,辽宁两人以上的集体项目全面发挥,大放异彩,夺得金牌17枚,占金牌总数的49%。正是这些集体项目的优异表现和他们在赛场上表现出敢于胜利的决心和勇气,赢得了所有对手的尊重,展现了辽宁体育的风采。
竞技体育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不可预知性和不确定性,只要比赛没有结束,一切皆有可能。在柔道73公斤级的赛场上,潘文华上演了20秒速胜的惊人一幕。辽宁女子垒球队,上届全运会名列11支队伍参加的垒球比赛中的最后一名,在本届全运会比赛中,全队团结一致,顽强拼搏,在辛敏红、李琪的率领下,一路爆冷,勇夺冠军,成为本届全运会一匹黑马。在女子摔跤72公斤级比赛中,赛前被寄予厚望的我省两名种选手先后被淘汰,摔跤项目面临无金入账的窘境,李丹挺身而出,一路杀进决赛。为辽宁摔跤项目夺得唯一一枚金牌。我省选手带来一个又一个的惊喜、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成为推动辽宁军团不断进取的前进动力和精神源泉。
本届全运会,许多运动员、运动项目创造了参加全运会的历史,添补了我省竞技体育的空白。在首次设立的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比赛中,我省选手李科、赵珊珊包揽了两个项目的金牌,为辽宁军团赢得“开门红”,创造了辽宁冬季项目的历史;辽宁男、女曲棍球队包揽了曲棍球项目的全部四枚金牌,一省包揽全部金牌也创造了全运会曲棍球项目前所未有的历史;田径女子七项全能辽宁成功包揽前三名,一个代表团的三名运动员同时站上领奖台成为全运会赛场上唯一的傲人画面;女子垒球时隔27年重新获得全运会冠军;女子足球首次站上最高领奖台;于腊梅、赵冬梅以绝对优势夺取我省女子皮划艇历史上首个全运会冠军;辽宁艺术体操团体、男子铅球的贾鹏、射击男子飞碟的孙崇伦、羽毛球女子双打的于洋、杜靖,女子自行车运动员张玉卓、女子链球运动员张文秀、青年男子足球队等也是该项目辽宁历史上首获全运会金牌;正是他们的出色表现才使辽宁代表团取得了突出成绩,他们为全省人民奉献了许多精彩的看点,给全省热爱体育的人们带来了欢乐和自豪,为辽宁竞技体育历史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克服困难、卧薪尝胆,扎实工作,重振旗鼓,再创辽宁竞技体育辉煌。
第十一届全运会是一次高水平的体育盛会,是对四年来各省竞技体育的一次全面检阅。辽宁代表团在第十一届全运会取得的成绩正是辽宁振兴老工业基地取得成功,经济全面复苏,社会和谐,政治稳定的具体体现,是省委、省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体育,积极扶持体育,大力支持体育的结果。第十届全运会我们兵败南京,四年之后我们又重回三甲,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省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省领导非常重视第十一届全运会的备战参赛工作。文岳书记、政高省长亲自出席代表团成立大会和火炬传递仪式,给代表团授旗,勉励我省体育健儿取得优异成绩。四年前,文岳书记为了备战奥运会和全运会特批了每年2000万元的专项经费,为我们解决经费不足的困难。今年上半年,政高省长深入到省体育局各训练单位和在建项目工地视察体育工作,提出要求,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比赛期间,陈政高省长两次做出批示,勉励辽宁体育健儿,为省争光;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江关心辽宁备战工作,深入一线,看望将士;滕卫平副省长在备战第十一届全运会期间,多次听取我省关于全运会有关备战情况的汇报,比赛期间,他亲赴赛场,坐镇指挥,鼓励运动员、教练员努力拼搏,创造佳绩。省人大、省政协多次到省体育局视察工作,看望、慰问运动员、教练员,为我省体育事业更好发展提出了很多意见和建议;部分省直机关的负责同志也到赛场呐喊助威。这些都使广大运动员和教练员受到极大鼓舞,也是我们创造佳绩的动力所在。省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是对辽宁体育代表团莫大的鼓舞和激励,是代表团在全运赛场奋勇争先,不畏强手,超越自我,再创辉煌的强大动力。
二是从辽宁实际出发,确定正确的发展战略。第十届全运会以前,我省竞技体育发展战略是以发展大级别、力量型、长距离、耐力型项目为主攻方向,这些项目曾为辽宁竞技体育的辉煌做出重要的贡献,但随着科学训练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各省综合实力的不断上升,使我们的优势越来越小,成绩不断下滑,项目发展的局限性凸显。十运会后,我们深化改革,在体制和机制上不断创新,调整了项目布局,研究了辽宁竞技体育项目的特点,论证了我省已形成的传统优势和辽宁体育的综合实力,确定了在保持、巩固原有重点项目基础上,重点发展技术性项目,灵巧类、技术型、集体类、配合型项目作为新的金牌增长点。实践证明,这个思路是正确的。在本届全运会上,辽宁获得的35枚金牌中,有17枚金牌来自这些项目,占49%。
三是正确分析形势,战略战术得当。赛前,我们通过2005—2009年国内外重大比赛的成绩统计分析和大量的信息情报收集对比赛形势做了客观全面的分析和论证,形成了近20万字的分析材料。确定了联合山东,力拼广东、江苏、上海,低调出征的总体策略。为保证这一战略方针的实施,我们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研究,制定详细的作战方案,陆续出台了训练补贴政策、引进人才政策、集体项目奖励政策和阻击对手奖励政策等相关政策措施,为战胜对手,实现我们的既定战略提供了保障。这些措施在全运会上都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女子垒球4比0战胜广东,女子足球最后时刻“绝杀”击败江苏,女子重剑团体战胜上海等许多经典战例令人难忘。辽宁代表团赛前低调出征、赛场上一鸣惊人的优异表现,也赢得了总局和各代表团的高度评价。
四是扎实、细致、创新、有序的备战工作为辽宁代表团取得优异成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十届全运会结束后,辽宁体育系统知耻后勇,突破创新,统一思想,对第十一届全运会打翻身仗做了充分的准备,立足于早,着力于细,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狠抓训练,全面保障,为代表团取得优异成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组织创新,管理到位。第十届全运会结束后,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改革创新的举措,实行了项目中心和训练单位相结合的新体制;调整了项目布局,调动省市及大专院校两个积极性,实施按效益配备运动员的编制;体育局成立了备战工作领导小组和备战办公室,制定了备战奥运会、全运会4589工作计划流程,局领导、各训练单位分工明确,包项管理,负责各个项目的训练、科研、管理和后勤保障工作。从上到下形成了层次分明、职责清晰、措施具体、保障有力、运转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并在备战过程中进行了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为备战工作提供了扎实的组织保障。
2.目标明确,责任落实。根据北京奥运会和第十一届全运会的形势与任务,省体育局于2006年便开始着手进行客观的研究和分析,制定了第十一届全运会金牌必须进入前三的指标,并细化到训练单位、到队、到项、到人。先后明确了各训练单位的奥运会、第十一届全运会任务指标,并同各训练单位签定了目标责任状,细化了目标,落实了责任,极大地激发了各训练单位的备战积极性,调动了广大教练员、运动员刻苦训练、勇创佳绩的斗志。事实证明,绝大部分训练单位均出色地完成了奥运会、全运会的任务指标。
五是抓细节,知己知彼。体育比赛比的是谁抓的更细、更精,谁的情报更准。俗话讲“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打好全运会,抓好细节、抓好过程是关键。在整个备战过程中,我们始终强调各项工作、各项措施必须落到实处,要有详细的计划,要把每个环节抓紧抓实,先后制定了详实的《十一运会形势分析报告》、《重点小项分析》、《重点人夺金计划》、《主要对手成绩预测》等材料数据,总量20多万字。各训练单位和各运动队也都能认真地研究对手,精心制定计划,提前赶赴赛区,搞好程序化参赛,对山东赛场、气候、交通都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由于我们工作细致,我省绝大部分运动员都超水平发挥,金牌和奖牌成功率达到历届全运会最高。
六是坚持“三从一大”训练原则,狠抓训练质量,走出去,请进来,提高科学训练水平。十运会结束后,我们各个项目从查找问题入手,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强调训练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不断更新训练理念,以“三从一大”训练原则为基础,研究和实践新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四年来,辽宁的各支备战运动队在训练量、训练天数、训练课次、训练强度都超过了历届全运会,在训练方法和手段上也敢于突破创新,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训练方法,聘请国内外专家、教练,不仅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也为我们全运会创造佳绩奠定了基础。
七是以强有力的科研、后勤、管理、思想政治工作,为广大运动员、教练员刻苦训练,为省争光做保障。在四年的备战中,我们始终重视科研,强化管理,完善保障,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要求各训练单位进行封闭训练,建立起值班值宿制度,节假日不放假,出台各项管理制度,对重点人要实行人盯人的管理,科研下队、医生下队、保障团队深入一线服务,对重点项目、重点运动员实行科研、医疗、恢复、器材等一条龙全方位服务,得到各训练单位和广大运动队的充分肯定,本届全运会的保障和服务是历届最充分、最完善的。
第十一届全运会期间,代表团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决战山东的13个日日夜夜,代表团成员白天奔赴各个赛场,夜里分析研究、制定措施、解决问题,每天都要做到凌晨3点。由于目标明确,情报准确,分析透彻,指挥得力,工作效率高,为辽宁各参赛队伍提供了有力的领导组织和服务保障。全运会结束以后,许多领导住进了医院,这都是大赛的压力、比赛的残酷和过度操劳、超负荷工作所致。第十一届全运会期间,常年坚守在一线提供服务的科研所副所长陈涛因视网膜脱落,病倒在了决赛赛场上。总之,第十一届全运会的每一块奖牌、每一分、都饱含着辽宁体育工作者的血汗和艰辛。此时此刻,我们可以自豪地说:辽宁体育健儿没有辜负家乡人民的重托,辽宁体育健儿的荣誉是全省人民的荣誉和骄傲。
同志们,第十一届全运会圆满落幕了。本届全运会创造的几个之最可以载入辽宁竞技体育的史册:辽宁代表团参赛人数超过历届;出线人数、出线项数超过历届;夺取金牌成功率、夺取奖牌成功率超过历届;集体项目夺取金牌超过历届……。但是,我们体育界有句至理名言:“走下领奖台,一切从零开始。”政高省长已经代表辽宁接过全运会的会旗,2013年我省将成为继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山东之后又一个举办全运会的省份,光荣与梦想同在,荣誉与责任同在。成绩已属于过去,面对未来,我们再次深感肩负的重任,我们要居安思危,将我省体育健儿在第十一届全运会上创造的辉煌化为新一轮征程的起点,在2013年第十二届全运会上创造佳绩,为全省人民再立新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