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中世纪西欧园林
3.1.1 中世纪西欧园林背景
中世纪是西欧历史上光辉思想泯灭、科技文化停滞、宗教蒙昧主义盛行的所谓“黑暗时代”。从5世纪罗马帝国瓦解到14世纪伟大的文艺复兴运动开始,历经大约1 000年。在蛮族不断入侵,充满血泪的动荡岁月中,人们纷纷皈依天主基督,或安身立命,或求精神解脱,教会势力长足发展,占据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中世纪的文明主要是基督教文明,与此呼应,中世纪的园林建筑则以寺院庭园、城堡庭园为代表。同时,闪烁着哥特建筑神圣忘我的光辉。
从5世纪开始,罗马帝国陷入政治危机,公元395年分裂为东、西罗马。东罗马建都于拜占庭,西罗马仍以罗马为首都。从此,西罗马历经日耳曼、斯拉夫民族等大举南侵,476年西罗马终于覆灭。与此同时,基督教亦分裂为东正教和天主教,获得出人意料的发展,形成政教合一的局面。教会全盛时期拥有整个欧洲的超过30%的良田沃土。在拥有大量土地财产的主教区内又设有许多小教区,由牧师管理。另一个重要的社会集团是贵族。大贵族既是领主,又依附于国王、高级教士和教皇。领主们在自己封地内享有特殊的权利,并层层分封,等级森严。11世纪后,欧洲大部分地区采取世袭制,领主权力进一步集中,国王权力相对削弱,出现城堡林立现象。
中世纪社会动荡,战争频频,教会排斥一切世俗文化,排斥古希腊、古罗马文化,4世纪末叶,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竟以镇压邪教为名,将全国所有古希腊、古罗马的庙宇建筑及雕塑等统统毁掉。在美学思想方面,中世纪虽然仍有古希腊、古罗马的影响,并与宗教神学相联系,把“美”神学化和宗教化。
基督教是西方文明的另一精神动源。基督教向西方艺术提供了一种与希腊古典美学思想大不相同的美学价值观,基督教的“道成肉身”与象征主义。上帝让自己的独生子耶稣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以此救赎人类的罪恶。从此,上帝与人类之间超绝的鸿沟,终于被耶稣基督这一人神兼备的形象而接续,这就是“道成肉身”。用人的形象表现基督,其理论根据便是“道成肉身”以及神、人之间的新型关系。“道成肉身”的观念打破了希伯来宗教中“不可制作偶像”的绝对规律,从而创立了一整套基督教的图像志和象征主义。
基督教的象征主义,渗透在西方古代环境设计领域,现代建筑环境也仍受其影响。西方古代建筑的成就主要是教堂建筑,哥特式建筑之美学思想的主导,即为基督教象征主义,其特点是从教堂整体到细部均呈尖形,轻盈垂直,直插苍弯——是基督教升腾天国理想的象征;教堂顶端造型挺秀的塔钟,堂内外精雕细刻的祭坛、歌坛、壁龛里供有基督蒙难“肉身”的雕像,阳光从彩色玫瑰窗外透入,环境中拖着长长影子的十字架……充满基督教的神秘气氛。即使是世俗的哥特式住宅及公共建筑环境,也无不直接表现基督“道成肉身”或间接作为宗教象征表现。
在希腊,是形式的理式在世界之上,成为现实世界的本质;在基督教方面,则是上帝超然的绝对美在世界之外,以声音和光的形式使万物成为美。一方面是它制作圣象的传统与希腊古典美学“形式”观念合流并作为条件之一,促成了文艺复兴运动;另一方面,在寻求象征性表现神圣的上帝过程中,设计艺术杰出地发展了光和色彩及其象征性作用,使西方的设计格外重视光影响下的体量、色彩的视觉效果,园林设计也不例外。二者的相互渗透和彼此交错,共同构成了西方设计在美学风格上的总体面貌。
没有“道成肉身”的观念,整部西方环境艺术、设计史便不可能像现在这样。也正是在由“道成肉身”开始的一套象征主义体系中,我们才能读懂西方设计史的独特面貌。
中世纪也酝酿产生了伟大建筑——哥特建筑,继而也影响了园林。
哥特(Goth)包含多种意思,主要有:①哥特人的,哥特族的(指曾入侵罗马帝国的一支日耳曼民族);②哥特式建筑的(12—16世纪流行于西欧的建筑风格,以尖拱、拱顶、细长柱等为特点);③哥特派的,哥特风格的(18世纪的一种文学风格,通常描述有神秘或恐怖气氛的爱情故事);④指字体,哥特字体的;⑤指颜色,红与黑哥特(Gothic)这个特定的词汇原先的意思是西欧的日耳曼部族;⑥在18—19世纪的建筑文化与书写层面,所谓“哥特复兴”(Gothic Revival)。
哥特人是日耳曼部落的人,来自波罗的海的哥得兰岛(瑞典语:Gotland,今属瑞典),哥特人在488年进入意大利,并在493年完全征服它。其势力最后扩展到今天的整个西班牙。
哥特人很欣赏罗马城并加以维护,让许多罗马文化得以留存下来。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是以法国为中心发展起来的,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百年战争发生后,法国在14世纪及至哥特式建筑复苏,到了宙棂形如火焰的火焰纹时期。第一座真正的哥特式教堂是巴黎郊区的圣丹尼教堂。这座教堂四尖券巧妙地解决了各拱间的肋架拱顶结构问题,有大面积的彩色玻璃窗,被以后许多教堂所效法。哥特式建筑主要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作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质量轻,交线分明,减少了券脚的推力。这种建筑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最负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被称为法国四大哥特式教堂:兰斯主教堂、沙特尔主教堂、亚眠主教堂、博韦主教堂。亚眠教堂是哥特式建筑成熟的标志。还有俄罗斯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法国巴黎圣母院,斯特拉斯堡主教堂也很有名,其尖塔高142 m。
中世纪欧洲哥特式建筑风格是中世纪天主教神学观念在艺术上的一种反映。建筑要表现光、高、数这三个理想,按此要求而在教堂中采用向高处延伸、增大窗户和改变比例的方法,以加强教堂垂直上升、高耸入云的效果,在12—15世纪,城市以极高的热情建造教堂。
典型的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玫瑰窗、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强调光影响下的色彩象征作用。利用有“向上”的视觉暗示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以及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再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花窗玻璃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强调光的神圣寓意,向民众宣传教义,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花窗玻璃以红、蓝两色为主,蓝色象征天国,红色象征基督的鲜血。窗棂的构造工艺十分精巧繁复,如“柳叶窗”“玫瑰窗”,光通过花窗玻璃造就了教堂内部神秘灿烂的景象,表达了人们向往天国的内心理想。教堂的平面仍基本为拉丁十字形,层层往内推进的门,并有大量浮雕,有着很强烈的吸引力,其西端门的两侧有一对高塔。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3.1.2 中世纪西欧园林类型
欧洲中世纪数百年政教合一,政权强大统一,王权却分散孤立,虽然有歌特建筑闻名于世,却没有出现过像中国皇家园林那样壮丽恢弘的宫苑,有以实用性为目的的寺院园林和城堡园林。中世纪前期以寺院庭园为主,后期以城堡庭园为主。
1)寺院园林
中世纪战乱频繁之际,教会寺院相对保持一种宁静、幽雅的环境,加之寺院拥有政教一体的权力,又有良田广财,因此,寺院庭园得以发展。早期寺院多在人迹罕至的山区,僧侣们相伴清风明月和贫困。随着寺院进入城市,罗马时代的一些公共建筑如法院、广场、大会堂等成为宗教礼拜的场所。后又仿效长方形大会堂的建筑形式营造寺院,称为巴西利卡寺院,建筑物的前面有拱廊围成的露天庭院,中央有喷泉或水井,供人们进入教堂时以水净身,成为寺院庭园的雏形。
从布局上看,寺院庭园的主要部分是教堂及僧侣住房等建筑围绕着的中庭,面向中庭的建筑前有一圈柱廊,类似古希腊、古罗马的中庭式柱廊园,柱廊的墙上绘有各种壁画装饰,其内容多是《圣经》或圣者的故事写照。不同的是,古希腊、古罗马中庭旁的柱廊多是楣式的,柱子之间均可与中庭相通,而中世纪寺院内中庭柱廊多采用拱券式,柱子架设在矮墙上,如栏杆一样将柱廊与中庭分隔开,只在中庭四边的正中或四角留出通道,起到保护柱廊后面壁画的作用。中庭内仍由十字形或交叉的道路将庭园分成四块,正中的道路交叉处为喷泉、水池或水井,水既可饮用,又是洗涤僧侣们有罪灵魂的象征,四块园地上以草坪为主,点缀着果树和灌木、花卉等,形式上极具象征意义。有的寺院有院长及高级僧侣私人使用的中庭,有专设的果园、药草园及菜园等。
中世纪的寺院庭园其布局尚保留着当年痕迹的著名寺院有:意大利罗马的圣保罗教堂、西西里岛的蒙雷阿莱修道院以及圣迪夸罐寺院等。
2)城堡园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